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处世七书-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时便只能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
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
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
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
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占为己有。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大家。
【明…杨慎《韬晦术》】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辨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虽贤人有所不免。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加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诈亦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
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
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达到终点,小路众多却又使人茫然不知所从。只要细心观察思考,
小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
王莽因为诡诈而得到了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强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
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
在君王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的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发生,使用一点诈谋反而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
知道的人很少。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收到伤害,心里不够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明…杨慎《韬晦术》】避晦卷六
小 易曰:“趋吉避凶。”
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
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矣。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惟敌所欲,此则不避之避也。
避不得法,重则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
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绥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译文】
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凶险。”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它就会大吉大利,
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了。兵法有三十六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
干扰、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观察揣摩敌手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自己的声势,站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
敌手就无法向我动手了。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的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
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谨忠心不二而已。如果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随便他怎样处置,
这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方法。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
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倒也是另一番乐土。避晦的要诀在于坚定一心,
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势稍微缓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定避得深入,避得遥远、坚定,一念这三条规律。
【明…杨慎《韬晦术》】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羸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
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
廊庙枢机,自古为四站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
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每次改朝换代之后,
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使人变得极为虚弱的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
至于天下大乱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倒还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
士大夫都以是从仕做官还是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
就可以化难为易了。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从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上想站稳脚跟更难。
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
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
做到使天下无事就接近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明…杨慎《韬晦术》】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
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
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译文】
制作器械和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谋完善又有什么意义呢。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
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要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
才能在时机到时动手,先发制人,这样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察觉,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
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清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等耐,
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评价】
人们最熟知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本书才知道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本书告诉你传统谋学中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读《韬晦术》
“中国潜文化.谋丛书”中有一本《韬晦术》,封面上竖印两行广告性的推荐语,一行是:“攻守进退枕边书”,一行曰“传统谋学中最有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得。”
说实在话,我知道“晦”这个词,是在《三国演义》里。《三国演义》“青梅煮酒放英雄”一回讲:刘备参与了董卓诛杀曹操的密谋,而且签署了盟书。但刘备认为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严格保密。自己则“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没想到曹操却请他青梅煮酒论英雄,还冒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刘备误以为计谋泄露,一惊之下,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在了地下,恰在这时空中响起一阵惊雷,刘备趁机说:“圣人讲‘惊雷狂风令人变色’确有道理,一震之威,竟至如此。”刘备“巧借惊雷来掩饰”,瞒过了曹操,溜之大吉。
还是《三国演义》,使我知道了明朝有个叫杨慎的人。现在,也许读过《三国演义》小说和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人,也有人没有记住杨慎这个人,但你要是说起“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作者,就是写这部《韬晦术》的杨慎。杨慎出生于明朝一个显赫的家族,因著名的“憾门事件”险遭杀身之祸。可以说杨慎因挫折而韬晦,因韬晦而著述,成了明代看书最多、记忆最博、著述最丰的文人。其大作《杨生庵文集》影响深远。近人考证堪称古典性爱小说的开山之作《汉宫春秋》,便出于他的手笔。这部《韬晦术》也不见于《杨生庵文集》,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宋师钱谦考证认定为杨生庵手笔。
在此我要先说明的是:韬晦是谋略,是策略,不能等同于阴谋。我们不妨先读一读《韬晦术?隐晦卷一》,好在于原文不难理解:“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