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处世七书-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警心第九
知世而后存焉。
识人而后幸焉。
天警人者,示以灾也。
神警人者,示以祸也。
人警人者,示以怨也。
畏惩勿诫,语不足矣。
有悔莫罚,责于心乎。
势强自威,人弱自惭耳。
变不可测,小戒大安也。
意可曲之,言虚实利也。
译文:
了解社会后才能生存。
能鉴别他人的优劣之后才有幸运。
苍天对人的警告,表现为天灾。
神灵对人的警告,表现为人祸。
人们对他人的警告,表现为怨恨。
害怕惩处的人不要告诉他,语言不能让他改过。
有了悔改的人不要体罚他,责罚在心是痛苦的。
势力强大自然有威严,弱者会自感羞愧。
变乱是难以测度的,小事上谨慎才能确保平安。
意图可以曲解,说假话为了获取实际的利益。
诛心第十
诛人者死,诛心者生。
征国易,征心难焉。
不知其恩,无以讨之。
不知其情,无以降之。
其欲弗逞,其人殆矣。
敌强不可言强,避其强也。
敌弱不可言弱,攻其弱也。
不吝虚位,人自拘也。
行伪于谶(chen),谋大有名焉。
指忠为奸,害人无忌哉。
译文:
杀死人的人有死罪,杀死人心的人却能活命。
征服国家容易,征服人心困难。
不知晓他人的内心想法,就没办法治理他。
不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况,就不能及时降服他。
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这个人就危险了。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可以说强硬的话,要回避他强劲的势头。
在弱小的敌人面前不可以说软弱的话,要攻击他虚弱的地方。 不吝惜虚假的名位,人们自然就会被束缚住了。

在谶语中作假,谋求大事就有了正当的名义。
指责忠臣是奸臣,伤害他人就没有忌讳了。
古籍处世七书之《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明…杨慎《韬晦术》】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患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
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
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
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
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明…杨慎《韬晦术》】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无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褔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译文】
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两者相合,
可以收到互相生发,互相救助的功效;如果二者偏离,就都成为了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壮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
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持诚信,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
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
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
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由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
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这样的福通常都会有大祸,得福反而得祸,要拒绝祸就要辞去这种福,祸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去观察思考。
【明…杨慎《韬晦术》】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殊难形辨。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巅。
【译文】
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
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绝不停止’,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说得虽然很好,却可惜不够全面。天有阴天晴天,
人世也有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
“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有的,有时需要“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
“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
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鼎炉。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
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毒,
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灾多难,在灾难临头时,不养晦怎能保存住自己。
愚蠢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乐于承受并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欢愚蠢,而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如果仅愚蠢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
既愚蠢,又疯疯癫癫,谁还能认为我贤明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顶端了。
【明…杨慎《韬晦术》】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虽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围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俟,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已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
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
“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中的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能忍耐,
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
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
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