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李信话锋一转,“上纲上线的说,私授官爵重则可是死罪,换做王爷也要三思而后行。”
初晴看着这个青年人,发现他一直都是踌躇满志,俊朗的脸上找不到一丝忧色。她试探着问;“如果失败,自然要承担罪责,如果成功,陛下不但不会责罚,还会论功行赏,姜军说是不是?”
李信颔首;“不错。”
“我会与皇兄商议,你先回去吧。”虽然她已经做出决定,但却不能在此人面前代替最高统帅作出决定。
“下官还有一事,”李信沉默片刻,补充道;“公主可以劝王爷启用投降的文臣,毕竟我们还是外来人,这些本地的臣子更了解当地的情况,既然投降大周,也能助王爷巩固统治。”
初晴点点头,“我会将你的提议告诉皇兄。”
李信行了一礼,告退离去。
翌日,初晴开始着手施行李信的策略,在短短几日里先后召见了几十名文臣和富贾,以秦王的名义封了近百名爵位,这些爵位以富商为主。大周推行科举十几年都无法改变世人对商人的歧视,鲁国并未推行科举,备受歧视的商人不惜用大量钱财换取体面的爵位。初晴收到的白银多达数百万两,足够支持二十万军队半年的开销。
随后,她以容御的名义下达命令,韩明负责后勤,李信与赵鹏奉命各率十万大军远征。
从进入鲁国作战到攻占王都,军队每攻下一处要塞,初晴都会亲自给朝廷写战报。战报的密封上印着秦王的绶印,只有里面的内容是以她的名义。这日,初晴又收到李信和赵鹏的战报,两人又夺下寄出要塞重镇。她内心激动不已,写好的奏报刚命人送出。她伸了一个懒腰,却见莫远走进来,“公主,朝廷派人来了。”
初晴怔了怔,朝廷能派人来,是不是意味着京城之围已经解除了?
再者,他们拿下王都还不足一个月,京城怎么会收到消息?不过她随即想到,京城的使者即使开始不知道,抵达云州后还能获得新的消息,等到了鲁国,自然能知道他们的近况。
她脱口问;“使者是谁?”不管是谁,即便是她过去从未见过的朝臣,她也能从对方口中知道这几个月来京城发生的事。
莫远禀道;“是晋王,四王子野利允赫也来了。”
“晋王?”初晴喃喃重复一遍,心里闪过一个念头,如果幕淮远的军队比容御先一步抵达京城,打败容珉的叛军,皇帝是否会立容珏为太子?
太子的位置是依然虚悬,还是又重新回到了容御手中?
一时间,她心中百感交集。
她亲自率城中文武官员到城外迎接,此时正值黄昏,城外的天空格外辽阔,翻涌的云海染着落日的余晖,几乎燃烧了半边天幕。大队人马涌入视线,皇家的旌旗随风飘扬,容珏一身黑色盔甲,盔甲上闪着精锐的银光。随着距离不断拉近,她很快看清他的脸,他眼中璀璨的流光,薄唇浮出的笑意,扑面而来的,不但是风尘仆仆的气息,还有挥之不去的恍如隔世之感。
两人身后的随从都跪伏在地,初晴策马上前,与容珏相视一笑,相互抱拳见礼。然后,容珏扬声道;“诸位免礼。”
初晴还在队伍里看到了野利允赫的面孔,野利允赫对初晴一笑。初晴移开目光,心里并不惊讶。
容珏对初晴微笑说;“你真让我刮目相看。”随即,从怀中取出圣旨,“父皇有命,如果大周军队在鲁国进展顺利,便加封你为镇国公主。你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随即,容珏将容御回京,初晴独自主持大局的真相告诉众人,然后展开圣旨,初晴立即下马,跪听圣旨。
圣旨宣读完毕,她起身,来到容珏面前,双手接过圣旨,重新上马。而众人再次跪下,山呼声响彻九霄;“镇国公主千岁,千岁,千千岁!”
“诸位平身。”初晴扬声道。
众人再度起身。野利允赫策马上前,
礼节完成,初晴将容珏迎入城中。穿过热闹的街市,到了城东的驿馆——这是初晴现在的住处,也是容珏和野利允赫的下榻之地。
十月的黄昏绚烂却短促,安置完野利允赫,天色已经十分暗淡。初晴和容珏一起用了晚膳。
容珏听说李信和赵鹏继续率二十万大军远征,想起一事,问;“我听说你以三哥的名义封了几十个爵位,难道是为了填补军队的开销?”
“嗯。”初晴点点头,有些为难的说;“我想朝廷可能一时拿不出几百万两军费,这是唯一的办法。”
容珏笑了笑,拍拍她的肩,“你做的对,现在你在民间可是有口皆碑。”
初晴的脸一红,小声说;“比征战沙场的将士,我只是尽些绵薄之力。”要说不在乎别人的夸奖,那是假的,不过她更渴望听到容御的夸奖。她不再是那个天真无知,只知道闯祸的小女孩了。想到御哥哥知道她的作为,一定会十分欣慰,她的心泛起一丝丝甜蜜,就像吃了蜜一样。
容珏开始以为她在对自己笑,却很快发现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里并没有他的影子,仿佛只是沉浸在想象中的快乐里。他伸手在她眼前晃了晃。
初晴如梦初醒,转眸对他憨憨一笑。容珏道;“傻笑什么呢,是不是在想三哥?”
“没,没有啊。”她眨眨眼睛,嘴上不承认,双颊的红晕却已经泄露的心事。
容珏的心狠狠一沉。
初晴诧异的看着他,“九哥,你怎么了?”话问出口,她渐渐意识到了什么……本是欢喜的心情注入别的滋味,变得五味杂陈。
容珏将目光投向别处,也许,她无时不刻不在想念容御,可她却不知道,容御带来的勤王之师,正是济州裴海的军队。父皇重赏了裴海,就连裴家板上钉钉的案子,也有了逆转。
裴婉茵不再是谋杀堂妹的朝廷重犯,所有的供词都成了诬告,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都被搁革职查办。裴文鉴据理力争,反而成了朝中的笑话,也在压力下主动辞去了官位。
第73章 惊耗
气氛渐渐凝重; 初晴看着容珏变得冷峻的侧脸; 迟疑片刻; 还是道;“九哥; 和我说说京城的事吧。”
“三哥带领的济州援军赶回京城,与城内的守军里应外合; 叛军一战击败。”容珏转过头; 神情辨不出息怒,语气淡然;“孟广战死; 六哥被俘,三哥救驾有功,被封为太子。”说到最后,他的嘴角微微扬起; 想给她一个满不在乎的微笑。
“济州……济州的刺史不是裴海吗?”初晴怔怔看着他,心中瞬间涌出的欣慰又慢慢沉寂。
容珏道;“不错,裴海也成了功臣,父皇亲自下诏指定他为清廷候世子。”
初晴深吸一口气,清廷候是裴文鉴的爵位,裴文鉴膝下无子,必然会从族中选一名世子继承家族爵位,裴海是裴文鉴最年长的侄子; 最有可能被选为世子。世子之位虽需皇帝册封; 裴文鉴却有选择世子的权利。
她摇了摇头,有些难以置信,“裴相对裴婉茵恨之入骨; 却还是妥协了……”
容珏苦笑,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裴相虽为裴氏族长,可终究拗不过皇权。他已因为此此事辞去相位。”
“那裴婉茵……”这个名字,一度也是她的噩梦,她有些艰涩地说出口,慢慢说出一句完整的话;“裴海大义灭亲,还是,裴家的案子又有了反转?”
“纵然裴海大义灭亲,裴婉茵依然会成为裴家的污点,他怎么能容忍裴家有这样的污点?”容珏讽刺的笑了笑,“是案子有了逆转,所有参与审案的官员都被免职,当初给裴婉茵定罪的供词都成了诬陷,裴婉茵已经不是待罪之身。”
初晴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好,脑海中又浮出那日淑妃求她救六皇子的一幕,心中有些不忍,“对了,陛下要如何处置六皇子,还有淑妃?”
他有些艰难地说;“郑维兵败被杀,郑家和孟家满门上下都被处死,淑妃在冷宫自尽,六哥被判以终身监禁。”
初晴想到崔嫣,心里溢出的苦涩涌入嗓子,再开口,声音已有了微微的沙哑,“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明明不会有胜算……”
容珏深深看着她, “我见过六哥……”他沉沉开口,将当时的情形和六皇子告诉他的话向初晴详细道来;
当时传出皇帝中风的消息,所有人都以为皇帝真的无力理政,命不久矣。
六皇子早与皇后结盟,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宫京城,慕家军放叛军入宫,并派出数名武士扮成叛军,冲入乾清宫将皇帝杀死。当时容御不在京中,容珏是唯一的亲王,便可于天子灵前继承皇位。六皇子,淑妃,郑家满门都难逃死罪,不过皇后会暗中放他们离开。
当然,皇后知道,容珉不会主动投降,容珉也不相信只要他投降,皇后就会履行承诺暗中放他和郑家一条生路。
这是约定,也是博弈,双方结盟只是暂时,盟友在达成目的后,也会因为利益向左而反目成仇。容珉太想为崔嫣报仇,皇后又太想让容珏登上皇位,而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容御,也是容御背后的皇帝。
……
字字句句入耳,在体内掀起狂风巨浪,耳边的声音消失良久,初晴还是没缓过神来。直到她的手被另一只手握住,她怔怔看着对面的人,嘴唇微动,哑声说;“你的意思是,六皇子恨的人不是你,而是御哥哥?”
容珏点头,“他是这样对我说的,他在击鞠赛上袭击你的事,我也听说了,他的目的不是杀你,而是要向三哥证明他复仇的决心。孟广已经暗中投靠了三哥,他在三哥的授意下接近孟广,又以权力为诱饵诱使孟广追随他谋反。”
泪水毫无征兆的溢满眼眶,麻木的身体又慢慢恢复知觉,初晴反握住他的手,喃喃问;“九哥,你后悔吗?”
仿佛就在不远处,父皇正用那双阴冷锐利的眸子看着自己,他合了合眼,有些茫然地道;“我不知道。”
“北疆那边没派出援军吗?”
“京城被围的时候,母后让才辰风亲率一支卫队杀出城,到北疆请援军。”他低声说;“舅父能出兵接京城之围再好不过,如果三哥提前带援军赶回京城,就意味着慕家在京城大势已去,而辰风远在京外,还可幸免。”
好缜密的安排!她在最危机的时刻,将侄儿和儿子先后调出京城。而容御下一步的计划又是什么,他最大的仇人还是幕氏,也许,他不会因为忌惮千里之外的势力而放弃报仇……
初晴在心中暗暗叹息,不再继续这个话题,“现在这里的事完全由你处理,你打算如何安置野利允赫?”
容珏长出一口气,答道;“我们的势力有限,你也说了,现有的粮饷只能维持半年,如果半年内不能消灭野利允祯的小朝廷,我们还是会陷入困境。鲁国国主被软禁后生死不明,让野利允赫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可以名正言顺招兵买马,正面与野利允祯相争,如果能消灭野利允赫的小朝廷,我便扶植他为国主,继续统治那半壁江山,至于现在占领的领土,将完全划入大周版图。”
“你也要亲自出征吗?”
容珏道;“是。”
初晴叹了口气,嘴角攒出一丝微笑,“希望一切顺利。”
三日后,容珏将从京城带来的五万精兵稍加整顿,并携野利允赫远征。数日后与李信的军队会和,联合攻下池州。野利允赫在池州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