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菜式,她找遍了家里所有的菜谱亲自练习;再后来听朕说百姓们连温饱都难以为继,她为了替朕分忧,又开始研究农事,并为此翻遍了所有的农书,为了找出可以移栽的农作物,她可以亲自带着人上山,为了验证书上的法子是否正确,她可以亲自下地向农妇讨教,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了,朕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有一件事朕差点忘了,幸好方才陆世子提醒朕了,朕这个侄女几个月前去找西洋传教士讨要大周没有的农作物种子并试种成功了,其中就有一样是我们大周急需的,来人,把这个拿去给诸位大人瞧瞧。”
这时的李琮特别庆幸昨日一并带了几朵棉花回来,正好趁着今日这个机会再给颜彦记上一功,省的下次还得跟这帮老顽固们费一番口舌。
很快他身边的太监又用托盘托着几朵棉花下去了,在场的官员们自是没有见过,不过他们大多见过蚕茧加工成的丝绵,因而也有人误认为是丝绵。
“朕和们一样,一开始也误认为是丝绵,可这不是丝绵,是棉花,是朕亲自从两棵这么高的植株上摘下来的。”李琮说完特地站起来比划了一下棉花株的高度。
台下很快又有了嗡嗡声,因为这件事超过了大家的想象,在台下这些官员眼里,眼前的棉花和丝绵是没什么区别的,也就是说,桑蚕嘴里吐出来的蚕丝可以直接种出来,不对,是可以把丝绵种出来,中间还省了一道从蚕茧加工成丝绵的工序,那以后还养什么蚕?
“众位爱卿,棉花和丝绵有什么区别暂时还没有人能说得清,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棉花不但可以做成棉袄棉被取暖,还可以纺纱织布,最重要的是,它的产量不低,可以让绝大部分的百姓们穿得起。也就是说,朕这个侄女又替朕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说到这,李琮顿住了,看向了台下的文武百官。
“善哉,我大周朝的百姓有望不用忍饥受冻了。臣惭愧,忝居司农之职却还不如一个深闺女子有建树。为此,臣提议,请陆颜氏出仕担任大司农一职,臣愿意一心辅佐她。”大司农刘丰再次站了出来。
这话一说,大殿上再次响起了嗡嗡声,这个提议同样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
女子出来做官本就不合体统,更不合体统的是刘丰居然甘愿让位,给一个女子做下属,这是什么情况?
“启禀皇上,本朝没有女子为官的先例,还请皇上三思。”王实修站出来了。
他的话音刚落,徐良兴和温文山同时站出来了,这是三大丞相近三年来唯一一次同时反对一项提议。
三大丞相之后,另外三公也站出来了,他们提出的理由都是本朝没有女子为官的先例。
陆鸣见皇上阴着脸,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心下忽然不妙,忙也站出来,“启禀皇上,臣的大嫂虽有奇才,可她很快就要做母亲了,委实不适合出仕。”
这个理由最合适了,一个即将分娩的孕妇,出来做什么官?
这个理由的确说服了李琮。
“的确不适合。”李琮点点头,“说来朕也惭愧,当年陆颜氏的父亲为我大周屡立战功,最后命丧沙场,只留下这么一点骨血,朕却没替他照看好。这一年来,朕亲眼看着这孩子一点点蜕变,一点点坚强,一点点用心,这才有了今天的口碑和建树。可们看不到这孩子付出的艰辛,只看到她光鲜的一面,所以才会质疑这质疑那的。说到质疑,朕还想问问们,同样作为朕的子民,她一个闺阁女子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何们却做不到?姑且不论聪明不聪明悟性不悟性,朕只问这份用心。们一个个都扪心自问,们何时真正把百姓的疾苦放心里过,何时把朕的忧心真正放在心上过?”
李琮越说越激动,越说语气越愤慨,他委实没想到,这些官员们竟敢背着他结党营私,为了一己之私公然在朝堂挑战他的权威。
说白了,今日他们反对颜彦和反对他有什么区别?
谁不清楚颜彦是他的人?
他都亲自带人去明园采收山薯了,这些人一个个还装什么糊涂?
真当他这个皇帝是个摆设呢?
“臣等惭愧啊,臣等惭愧,皇上圣明,陆颜氏这样满身才华且又具大爱大善之心的女子,委实不能不让后人记住她的功德,为此,臣提议,给陆颜氏在史志上再记上两笔。”右相王实修跪下去说道。
很快,在场的官员都跪下了,一个个嘴里都喊着“臣等惭愧,臣等惭愧。。。”
见此,李琮总算吐了一口浊气,“众爱卿平身吧,方才议到哪里了?”
“启禀皇上,臣有一个提议,方才王右相也说了,陆颜氏是一个具有大爱大善之心的奇女子,臣觉得,仅仅只在史志上记上两笔不足以表达皇上对她的看重,更不足以彰显皇恩的浩荡,为此,臣建议给陆颜氏一个赐封。”左相徐良兴朗声说道。
他知道,今天不给皇上一个说法,这件事委实难以善了,与其让颜彦出仕为官,还不如给她一个赐封,左右女子赐封只是一个名号,是皇家的私事,和朝堂关联不大。
当然,也不是全无关联,赐封还牵扯到爵位和封地,这不,徐良兴刚一说完,护国公吴起站出来了。
………………………………
第三百八十九章、赐封
吴起想要说什么李琮不用问也能猜得到,因而他装作没看见吴起站出来,抢先说道:“很好,就依王右相和徐左相之言,给陆颜氏在史志上记上两笔,一笔是山薯的移栽,一笔是棉花的种植。另,朕决定,赐封陆颜氏为百惠郡主,希望她能更好地利用她的学识和才华惠及我大周的百姓。来人,拟旨。”
这话一说,吴起几次张着的嘴又闭上了,略一纠结,他又默默地归队了。
颜彦被封的是百惠郡主,虽说这爵位一般只能封皇族亲王之女,可本朝开国之初也有功臣之女被封为郡主的,因而吴起也没法谏言。
再则,顾名思义,百惠郡主,百惠不是地名,这意味着颜彦的赐封只有名号和爵位,没有封地,那他还说什么?
可这个结果陆鸣也不能接受,因为郡主的级别高啊,颜彦是郡主,那么陆呦就是郡马,以后不但他和颜彧见到颜彦和陆呦要行礼问好,就连他父母见到颜彦也不得托大。
为此,陆鸣低头觑了赵燎一眼,赵燎微微摇摇头。
谁都明白,皇上做出决定之前提出反对意见叫谏言,皇上做出决定之后提出反对意见叫抗旨,显然,李琮也是抓住这一点,快刀斩乱麻,趁着吴起没有开口之前先发制人了。
这种情形下,赵燎还能再说什么?
再说了,这件事早就有端倪了,没看颜彦早早就住上了郡主府,换句话说,皇上早就有封颜彦为郡主的心思,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这次的山薯移栽和棉花种植成功正好给了李琮一个说辞,李琮之前铺垫了这么多,能轻易放弃吗?
吴起和赵燎不吱声,其他的那些世家就更不会开口了,这些世家不开口,文官那边也都保持沉默了。
李琮再次扫了眼台下,见大殿上安安静静的,一个个垂着头,如丧考妣般,他的眉头总算略略舒展了些。
说实在的,若不是为了治治这些眼里没人的家伙,李琮没想这么快给颜彦赐封,因为他答应过颜彦,不给陆呦压力,也不给百官们话题。
可形势不等人,李琮要不趁着今日借颜彦立立威,他怕这些文武百官们更不把他放在眼里,尤其是这些武将们,仗着祖上的功勋,仗着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交错盘根复杂的姻亲关系,结党营私打击异己不说,还罔顾百姓利益,罔顾他的信任,这就由不得他发威了。
不过他也退了一步,没有给颜彦封地,因而这件事操作起来就更容易些,毕竟郡主的食邑不是一笔小数,如今国库紧张,他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制造矛盾。
当然了,他也清楚,颜彦自己绝对有这个本事过上富庶的生活,不说别的,这些日子太后和李穑每个月都会从第一糕的铺子那边领到二百贯左右的钱票,而这只是颜彦其中的一个铺子的分红,因而,李琮知道颜彦不差钱。
颜彦是在两个时辰后才知道自己被赐封为百惠郡主的,彼时一堆的官员太监带着郡主的全套仪制上门宣旨了,还真把她吓了一跳。
因着上门的官员和太监比较多,颜彦也没法询问详情,但她猜到了应该是和前几天的山薯和棉花有关。
事情走到这一步,虽非她情愿,可她也没法拒绝,只能欣然接受了。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个郡主封号,以后她不必动不动就给朱氏和陆老太太行跪拜礼,也不用看她们的脸色行事,更重要的是,她凭自己的本事做到了和陆家比肩的地位,无形中,也算是报了当初的退亲之辱。
不知是不是李琮弄出的动静太大,第二天上午,雪片般的拜帖送到了颜彦手里,明园的门前车马如流,上门拜访的女眷们也是络绎不绝。
最高兴的莫过于孟家,孟老太太领着一干女眷上门了,见面就搂着颜彦痛哭起来,说是颜彦总算是苦尽甘来,总算是为自己争了一口气,可惜颜彦的母亲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幕云云。
颜芃和马氏也带着颜彤上门来了,倒是也说了一番恭喜的话,只是颜彦从马氏乌黑的眼圈和强颜欢笑的脸上看出了几分不甘和不满。
同样不甘和不满的还有一个陆靖,陆靖也是没办法才登门的,见辅国公王家和护国公吴家都上门道贺了,就剩她治国公一家,她也不能太过特例了,她倒不怕颜彦挑理,可她怕皇上不满啊,因此,她也带着一堆礼物上门了。
尽管礼物送了不少,可颜彦没有感觉到她的真心,相反,也从她的言辞中听出了一丝嘲讽,颜彦回敬她的是淡淡的微笑。
这天,颜彦见家里没有来客了,想着回一趟陆家,赐封后,陆老太太倒是带着陆吉陆合上门来看过颜彦,朱氏没有来,说是不小心吃坏了东西,闹起了肚子,于情于理,颜彦得上门看望一下。
谁知她正打算更衣时,门外有婆子送了一张拜帖来,青秀接过来送到了颜彦手里。
颜彦接过一看,这拜帖居然是周禄的,上面的名头是陆呦。
这倒是怪了。
论理,他应该清楚陆呦在书院的,选择这个时候给陆呦递拜帖不是明摆着要见颜彦?
可若说想见她,于礼也不合呀,难道他真是穿越的,所以不太明白这些规矩礼仪?
可颜彦研究过这张拜帖,很中规中矩的拜帖,没有任何暗示,因而颜彦委实也摸不准对方究竟是什么心思。
不过她能确定自己的心思,不管是不是穿越同行,颜彦都不能同意对方上门,事关她的闺誉,再好奇,她也只能忍着。
谁知两天后,颜彦正教青苗用新棉花给孩子做一件小薄棉袄时,青秀突然拿着一张帖子进来,说是晋阳大长公主要见她。
颜彦一听,她和晋阳长大公主素无来往,两人只是在太后的寿诞上有过几面之缘,这会对方请她上门,只有一个缘故,周禄。
可帖子都送上门了,颜彦也不能不去,为此,她让青苗青釉给她梳洗妆扮了一下,随后,她扶着青釉青苗上了马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