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一次性多了二百亩地。

    他得去雇佃农,要给佃农建设石头房,还要租牲口买农具春耕。

    条条都要花很多的银子!

    明明白得了二百亩,他却高兴不起来。

    已经跟野狗交配造出小狗崽升级当爹的招财,性子比去年稳重多了,蹲坐在李山的脚旁,跟主人一样俯视着田地。

    一人一狗在这里发了好半天呆,然后去了县城。

    佃农也是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的人都是互相通气。

    李家善待佃农,还带着佃农发财的事,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

    李家在佃农眼里是百年难遇的好主家。

    去年秋收后,许多佃农想尽办法给李家当佃农,可是李家没有招佃农的打算。

    过年的时候还有十几家佃农托李家的佃农打听呢。

    现在,春耕已经开始,佃农都有了主家,闲着没田种的佃农几乎没有。

    李家偏偏在这个时候想雇佃农,竟是找不到人了。

    李山在县城转了一圈,又在县城门外等了半个时辰,也没看到佃农的影子。

    昨天就是这样,找不到佃农,今天仍是如此。

    春耕要是晚了,什么都得晚,弄不好,丰收时亩产量都会降低。

    李山愁的连声叹气,不得已回家。

    李如意正与赵氏说话,看到李山无精打采的回来,就知没打到人,道:“爹,你去尚县往北的地方瞧瞧,那些地方肯定有佃农。”

    以尚县为分水岭,往南去离燕城近,县城镇村富裕,往北去离燕城越来越远,不要说县城镇村,哪怕是城府都穷。

    穷的地方穷人就多。

    李家的佃农就是从尚县北边的村子里过来的,听他们说比他们穷的还有很多,每年都会有人饿死,只是那些人保守的要死,不肯走出来赚钱。

    李如意看李山连着两天没找到人,心里也急。

    李山牛眼一亮,拍拍脑袋,语气十分懊恼,道:“我这个脑子怎么没想到。你说的对。我这就去。”

    李如意道:“您让伍管家带着两个奴仆跟您同去。”又提醒道:“要是今天事情办不好,就找个客栈住一晚,明日再把佃农带回来。别舍不得花钱。”

    尚县再往北边去的地方人少且穷,消费力很低,客栈比长平县便宜。不过李山极为节俭,应该不会在客栈住宿。

    赵氏嘱咐道:“平安回来。”

    李山一行四人坐着驴车走了。

    深夜,赵氏还在睡梦中,恍惚之中听得外面有人低声说话,还以为进了贼,吓了一跳,再仔细一听,是李山与伍余年的声音。

    “找几个房间,让他们凑合住着,回头忙完地里的活再给他们建房子。”

    “是。老爷快歇息,余下的事交给小的办就是。”

    李山轻轻拍了拍门,赵氏摸黑把油灯点亮然后打开门,一股凉风袭面,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

    李山看到披着外衣皮肤粉白年青美丽的妻子,神色有些激动,进门就道:“人找到了。四家。一共十八口。”

    这年头一个家庭四、五口人算是少的。

    赵氏向来不关心农事,根本不感兴趣,以前家里很穷时不爱种地,现在更是极少去地里,问道:“晚上吃饭没有,吃些热乎的饭再睡觉?”

    “晚饭吃过了。现在大半夜的不吃。等早上吃早饭。”李山脱掉外衣,见赵氏摸索着去给他取热水洗脸,怕赵氏看不见摔着,连忙过去自己弄,让赵氏上床去睡着。

    赵氏躺下后打了两个哈欠,跟李山说了几句话就睡着了,再醒来时,天已经亮了,旁边空空的,李山不见了。

    张嫂进来恭敬的道:“老爷连早饭都没吃就带着新来的佃农去种地,吩咐让奴婢一会儿把饭送到地里。”

    辛苦了一天不住客栈,深夜赶回家,不吃夜宵,睡了不到两个时辰,早饭不吃就去种地。

    这要是说出去,谁会相信这是一个七品官员的一天。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李山的生活方式始终如此。

    燕王赏赐给李家的二百亩地,终于在李山与新佃农马不停蹄的耕耘下,抢在第一场春雨之前翻地并播种完毕。

    这几日,李山去外地雇佃农,然后买农具,租牲口,组织佃农种地,忙的都要忘记自己姓啥。不停的在花银子,那个心疼哦。

    不过,大总管就算再问一百遍,喜欢地还是喜欢美人,李山还是一百遍的回答要地。

    地。他的命。为了地,他这个每花一个铜钱都要想一想的人,不得不花出大笔的银子。

    春耕之后,李山组织佃农盖石房子,然后打了一口井,又花出一笔银子。

    前前后后,花光他一个季度的俸禄。

    李如意好几天看不到李山脸上有笑容,有些不忍心,等午饭的时候当着赵氏、王燕的面道:“江哥哥说种过豆子的地,次年种什么都丰收。我看咱们家的山下有许多的荒地,不如让佃农开出来种上豆子,来年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赵氏对江青云简直是喜欢的不能再喜欢,就是长辈对晚辈的喜欢,夸赞道:“青云一个大举人,竟是这么关注农事。我觉得他说的肯定对,我们家就按他说的做。”

    “种出豆子可以做豆腐豆浆豆腐皮。这可真是好事。”王燕对江青云说的话深信不疑,这么好的事怎么能忘记娘家,询问道:“妹妹,那我回娘家给我爹娘说一声,让族里人雇人把荒地开了种豆子,来年种菜什么的,你看可好?”

    李山这个精通农事的人还没说什么,婆媳二人就都表态很看好大力支持。

    “好。你去说吧。”李如意回答了嫂子,又望向埋头苦吃的李山,问道:“爹,您说呢?”

 416李家春饼

    李山嘴里含着饭菜,含糊不清的道:“我下午就让人去开荒。”

    李如意笑道:“荒地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朝廷不管,种了豆子比种麦子产量高,来年种菜能卖的银钱多,总之比种麦子强。”

    赵氏道:“是。到时我们家用地里的豆子磨豆浆做豆腐。”

    李山哈哈笑了几声。总算是有件令人高兴的事。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山里的野菜长出来,树上的绿叶发芽。

    北地的百姓在吃了一个冬天的咸菜,终于等到可以吃绿叶菜的一天,采山里的野菜、甚至是摘嫩嫩的树叶,把它们变成餐桌上的美食。

    这个季节的蘑菇很少,去年李家收了一批山货,其中小部分是蘑菇,今年李如意扩大了养猪养鸡,就不打算弄山货的买卖,早早的让伍余年知会佃农。

    佃农知恩图报,听说李如意喜欢吃蘑菇,去山里采野菜,把摘到的蘑菇全部留下送到李家。

    有一家佃农觉得蘑菇太少,拿不出手,又送了几斤鲜嫩的荠菜。

    荠菜单独吃,比较柴,得多放油,要不就多放肥猪肉。

    李如意让厨房做了荠菜猪肉包子、荠菜鸡肉鸡汤馄饨,李家人吃的那叫一个香。

    李如意想到江青云吃不了荤腥,又为他弄出了春饼。

    春饼是前世东北、北京的一道名吃。

    老北京讲究立春吃春饼,薄薄的面饼,卷着黄瓜丝、胡萝卜丝、鸡蛋皮丝、绿豆芽。

    春饼得用烫面做,烙的时候要用中火,因为饼薄,用大火就烧焦了,然后每张饼不要烙的太大,成年人的巴掌大就行了,烙好的饼要用湿布盖着保存湿度,不然饼干了就不好吃。(摘自网络)

    春饼卷着菜码,得从头吃到尾,说法是这一年干什么事有头有尾。

    现在地里还没有黄瓜、胡萝卜,李如意就用木耳、荠菜代替。

    李家春饼传到了江家,然后又从江家传到了燕王府,就这样在燕城传开。

    李家春饼做法简单,寻常妇人都会做,味道好吃,老少皆宜,很快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吃食。

    自今年起,当地的人到了春天出荠菜的时候就开始吃春饼,然后就想起了将方子无私传播出去的长平县李家。这是后话。

    随着天气转暖,山里的野菜地里的菜都上集市了,对许多人是件好事,但是对李家来说,却是相反。

    人们吃了一冬的豆腐,吃腻了,要换口味吃青菜野菜,更何况青菜野菜的价钱便宜多了。

    豆腐房的买卖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下降,李家的收入降低,每天李如意交给赵氏的银子跟着减低。

    不过,赵氏不像原来那样患得患失了。原因是她手头的银票已经有近三千两,并且所有的开销包括家里每个人的月银都不用她出。

    她只收银子不花银子。

    豆腐的买卖到了夏季降到最低谷,然后秋季天气一凉,又开始上升,等到了腊月就是全年的最高峰,能把人忙死。

    豆腐房的产量一天天的减低,在二月中旬,李如意对伍余年道:“豆腐房用不了这么多人。你将人分为两批,一批在豆腐房,一批去地里帮忙,顺便去鸡棚帮着收蛋喂猪什么的。”

    春耕之后,在严重缺水的北地,庄稼是需要人力浇灌。

    李家新得到的二百亩地,离河水较远。佃农需要走三里的路去挑水浇地。

    并且给庄稼浇水是有讲究的,不是一天十二个时辰都能浇,比如午时太阳正当头就不能浇水。

    李如意就让家里的奴仆把木桶、板车带过去,用桶装水放在板车上帮着佃农浇地。

    李家的人多,养猪养鸡种庄稼卖豆腐、松花皮蛋,样样都搞,都不落下。

    对于农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庄稼更重要的事。

    往年,礼村的人就是这样。今年,礼村的人最重要的事却是养猪养鸡。

    去年养猪养鸡的人家收益多多,有那胆大的多养了几头猪,赚到的钱够给儿子娶媳妇。

    今年,礼村每家都养了许多猪,数量是去年的几倍,猪养了这么多,更别说鸡,那是成群的养,一家至少一百只。

    养猪养鸡、卖豆腐松花皮蛋、建沐浴房等等,还要种地,实在忙不过来,干脆雇短工。

    不知不觉礼村的人已经富裕到能银钱雇短工种地。

    以前,礼村的人低调,卖豆腐砌火炕什么的赚了钱都不吭声,哪怕是穿上新衣平时能吃上肉蛋,对于外村的人来说,也没有雇短工这么高调这么让人震撼。

    要知道雇短工要给铜钱还要包一顿饭,有的短工家离的远,还得包住宿。

    只有镇里的有钱人家及乡绅才有财力雇短工。

    从未听说哪个村的村民有钱雇短工,似礼村家家户户都雇短工的那更是方圆几百里都没听说过。

    “礼村每家都富得流油,家家都雇短工种地!”

    “我天,礼村的人竟是那么有钱,人人当老爷夫人少爷小姐了!”

    “去年,礼村就有人雇短工,我记得很清楚,我还打听来着,是里正王海家。”

    “礼村的人跟着李家,这才短短一年时间,所有的人家都能雇短工。”

    “农家人不种地,花钱雇人来种。礼村的人还是农家人吗?”

    “礼村的人靠着李家发达。他们可真是好命!”

    长平县的村民上集市的时候,聚在一起议论纷纷,对礼村的人十分的羡慕,但是有人沾不到李家的光,就对李家有意见。

    “我们村里正去求李家,让李家帮帮我们,李家到现在都没回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