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粕糖-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纯都记不清那些成员的名字,应该有50多个人的样子。
  团长叫做司马元,有个学姐叫做谢缤。
  谢缤教过她怎么裹指甲和入门指法,勾、轮、扫、拨……
  其实也不算太坏,说是学古筝,更像是单身派对,经常开会聚餐、聊天、做游戏、搞活动,以便收获烂桃花。这些会让她觉得能加入组织真好,大学生活一定会过的特别快乐,交到很多好朋友,收获到会为女孩子埋单的男朋友。
  可是,半个月之后,甚至不到半个月,学长学姐待她的态度开始不那么温和了。何纯会忽然发现,自己动不动就会挨批,动不动就会被甩脸色。
  比如,
  “怎么回事,一点不贴心,什么都要叫你做,你才做,是不是?!!!”
  “就只会换着穿这几条裙子,真是老土,没钱买衣服吗?!!!”
  “哎呀,你端茶都不会啊!都撒出来了!烫着我了!”
  ……
  接着她还会发现,她要做的工作还要加上整理部门数据,而且也不是单纯的把部门的数据整理一下,做个表,写个一百多字的周总结。她需要为了协助部门拉外联,而买一些她本不需要的东西。有时还被迫串宿舍拜托别的同学帮她做些奇怪的事,学长学姐给的都有个数任务,一旦完不成,就要被当众批评,甚至会被要求写上两千字的自我检讨。
  何纯当然会觉得委屈,会觉得被欺骗,“怎么就像是专门针对我一个人一样的?!!!”杨如雪对此是漠不关心,躺在床上,敷着面膜,看都市肥皂剧。
  于是,何纯有了退出组织的念头。这个时候,学长学姐发现了她的情绪波动,就找她谈心,把他们自己说的很不容易,希望她能够理解他们。何纯本就心软,再加上学长学姐的看似深情不舍的挽留,她也就留下了,可是以后的日子,她不止一次会觉得痛苦,想退组织又被挽留,就这样陷入了死循环。
  何纯安慰自己,算了,就这样吧。她越来越频繁地帮翘课的学长学姐上课答到,拿到别班的课程表,对照自己的课程表,变得就像重回了高三,一天到晚在上课,跑三个学院,听中文系和现代制造工程系的课。帮谢缤学姐抄党章,于是谢缤入了党,可是何纯没有入,因为政务中心办的程老师说何纯抄袭谢缤的入党申请书。
  她在组织里的氛围感染下,巴结学长学姐,开始工于心计,勾心斗角,只为在大学的期间可以接替学长学姐当上组织部门里的部长或者副部长。她忘记了自己当时加组织是为了杨如雪的友情,而不是来和人互相算计的。
  何纯还不甘心,振振有词地说,“我加组织做那些工作难道对我自己就没提高么?”
  “让我再来残忍的告诉你,打酱油般地参加例会,做表格,写总结,并不能给你带来实质能力上的提升,基本就是学长学姐的廉价劳动力而已。现在组织完全就是官僚主义的运转形式,我认为没有什么比体制用官僚主义慢慢消磨你的意志更阴暗的事情了。”洛雨拿着搅蛋器搅匀大碗里的十个蛋黄,一边说道,他心血来潮要做煎饼果子。
  何纯的班上同学郭静香参加了学校三大组织之一的团委,刚开始的时候还好,时不时和学长学姐们一起出去吃个饭,聊聊天,谈谈大学生活。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她就被安排去做团委的媒体平台,剪辑大段大段的胶卷,每天熬夜到凌晨三点多。结果就是,她几乎每天都逃课,她一个学期可以说什么都没学到。她自己不去上课,可是却经常被学长学姐安排去参加北京影响传媒举办的微电影制作大赛,而学长学姐们的谢礼,也无非是短信上单薄的谢谢二字。
  每个组织都需要拉外联来筹集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组织工作,为了讨好商家让其资助组织,走宿舍求同学们帮忙推广是常有的事情。何纯把它们拍成录像,放在了自己建的网店里,由于是外部商品,卡蛙不收,于是只好在淘宝网旗下重新注册了一个小店发布,不过没有一个人买。
  有时商家还会下发任务,要求学校里必须要有人买一定数量的他们的商品,这些商品,大多都是组织自己内部的人买了。买回来的那一堆小饰品和言情小说被何纯塞在洛雨的大床下,一个冬天后落满了灰、被老鼠咬的乱糟糟的。
  何纯的那个同学郭静香,当时是为了锻炼自己,多建立人脉,扩大自己的圈子才加入的组织,而一学期下来,只是和所在部门的那几个人熟络,而恰恰是这熟络的几个人,以后还要为部长的位置撕破脸开始明争暗斗,互相诋毁。
  学校组织普遍不能代表学生,而是学校领导的传声筒以及学长学姐的提线木偶,在这里实际上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能够掌握话语权和得到锻炼,而这一部分人本身其实就很优秀,这种优秀往往来源于他们大学之前的积累,与大学参加组织并没有任何关系。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让大家在学校什么都不要加,希望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有一些学生自发组织的网络维护相关的技术性组织和社团,比如,免费教PPT/Excel/Ps等软件的用法,或是教你一项才艺的组织和社团,都是很不错的。这些组织或是社团才是会帮助你提高自己的地方,而不是那些整天消耗你,并且还让你得不到多少提高的地方。希望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都能够少走弯路,过上精彩充实的大学生活。”郭静香一脸认真地对她说道。
  “大学要把英语学好,四六级必须碾压。如果你想说一口洋腔洋调的英语,我安利一个有英语角的微信公众号“竖起耳朵听”里面有老外,大部分都是发音不错的学生,每天都有Topic聊噢!英语角里会伦敦腔、美音、印度腔的小伙伴都有!”江玉墨在一旁立马接口说道。
  “我想考六级考不过,成绩单上有污点,反正与保研没关系了。”何纯说道,“也不用出国留学,学会做女人就是了,应该多吃巧克力,这样会丰胸。”
  “谁说巧克力能丰胸?要当好女人,必须会做饭,抓住男人的心必须先抓住他的胃。”江玉墨一个暴栗敲在何纯的脑门上,说道。
  大学生到底该不该参加社团?这个话题的提及频率很高。都是在大学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所以谈论的大多关于年轻人的学习和生活,关于共同的迷茫和选择。开学了,最近很多人问起关于大学社团的问题。这个话题也促使何纯开始思考大学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想说一些关于大学社团组织的故事和个人想法。
  一般来说“社团”这个词比较狭义,代指比较偏向于个人兴趣的延伸和展示的学生团体,相比之下,学生会可能是更偏重于能力的加强的“官方”部门,统一将学校里这些大大小小的团体或者部门统一称作学生组织。她也仅能谈一些个人的浅薄观点,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努力尽可能客观。请常怀个人判断力,切勿以偏概全。
  大学再大,终究归根到底还是要“学”
  要是用学过的现代汉语知识解释“大学”这个词,觉得可以看做一个偏正式的词,前一个语素修饰后一个语素,简单地说就是这个“大”字,是用来形容这个“学”字。
  “大”,可以取“广博,包容”之意;“学”,就是“学习”。
  这个理解是:在大学,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兼容并包,成为一个内在更加丰富的年轻人。
  有个女生叫做方芳,她在何纯的新浪微博上发布的《大学生到底该不该参加社团?》这篇文章下的留言中和何纯分享了一个身边人的故事:
  方芳有一个小伙伴卢晓,那个姑娘是中国传媒大学的高材生,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
  大一的时候,她像很多小伙伴一样,带着青涩的一寸照片填写报名表,忙于各种社团组织的面试,如愿加入很多心仪的社团,这也给初来乍到的她带来了最初的自信。
  然而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那些在社团里工作的同学基本都融入了自己的社团,她放弃了一切,却重新成了孤家寡人。
  方芳说:“当我得知她推掉了学校最厉害的社团的邀请时,我想,这一定是个有着自己打算的女孩子。”
  果然,她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在那些五花八门的让人挑得眼花缭乱的社团里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校广播站。因为本身和自己的专业相关,也是兴趣所在,她便抛下所有包袱,选择了自己最想要的方向。
  她参加了不下十轮的考核,经历了三个月的试用期,每周一次的考评,为了有好的播音状态,她每天早上五点起来练声…。
  现在,那个姑娘是学校的金牌主持。
  方芳说:“我觉得她不仅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有行动力。我总相信,日后女主播的世界里,一定会有她的一席之地。”
  最后,方芳还给了何纯很精辟的总结:“于一生而言,多数社团并不能决定你的整体走向,所以,如果你的时间管理尚且清晰,与自己的喜好尚不悖逆,那么,有一个课余的归属地并非坏事,毕竟,你退出了社团,不见得那份时间就真的被高效利用,何不给不经意的自己,多一个成长的空间,多一份成就的可能呢?”
  “说实话,我一直很佩服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打算,并且学会甄别的人。”
  “有个学长告诉我说,单调的重复是一种“原地踏步”,如果你一直在做一件你已经掌握得很好的事情,那么一直重复,不是“巩固“,而是一种“浪费”。哪怕这是一个别人看起来再厉害的地方。”
  “我想说的是:请不要本末倒置。”
  见过一些人,周旋在喧嚣声色,复杂人际和应酬赔笑中,把自己最开始的样子给忘记了。
  衡量的标准不是别人觉得我在什么地方如何如何,而是我自己觉得我还缺少什么?
  “All or Nothing,不怕放弃,就怕犹豫。”
  何纯的高中班主任苗心雨曾经在班上说过一句话:“It is all or nothing。”翻译过来道理很简单,就是“孤注一掷。”
  她向来喜欢这种带些偏执的霸气:对于一件事,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尽全力做好。
  她把这句话刻在随身携带的玉观音上,自我勉励。
  说说方芳自己的经历吧。
  大一的时候报名了四个社团组织,都通过了。里我加入了学校的电台和通讯社专题部,学生会文艺部,一个访谈栏目组,还是学习委员。
  大一时周围大致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不知道做什么,所以就什么都不做,过着很平静美好的小生活,看看剧,出去玩,认真上课,谈恋爱,波澜不惊的生活。
  另外一类是不知道做什么,所以什么都去做,比如方芳,除了上课泡图书馆的其他时间里,整个人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有活动就去蹭,当牛做马,心力憔悴,过着停不下来的忙碌生活。
  插一句:方芳并不是想说后者就一定会比前者优秀。每个人对生活的期待不一样,没有比较的必要。
  如此这般的选择,让方芳的大一因为社团,就变得非常忙碌,常常体力透支,每日开会,排练,播节目,写稿,说很多话。看似很充实,方芳曾经很认真的告诉自己,“大二,你不能让自己这么瞎忙。”
  大一末尾的时候,正值换届,方芳填写了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