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农常年游走于山林之间,对各种奇花异草颇有研究,也为后世打开了医药之路。后人以为神农是尝百草中毒而死,却不知神农是战死。
神农死后,灵体化作一块绿色的小石头。每有灵气注入时,它便会现出一个“炎”字,这石头能够直接照出青木族的真身。祭族依旧把它称作“天通眼”。
神农战死,地球上的远征军也被彻底消灭。随着时间流逝,祭族的血脉也完全融入人族中。
祭族与地球生灵相结合,生出了许多异兽神兽。唯独与人族结合时,后代的外貌体型上依旧是人族特征。
他们不知,按照后世《进化论》中的观点,优胜劣汰,优良的基因往往才会被保存下来。
三皇五帝,神农的死结束了三皇时代,开启了五帝时代。
而五帝之首轩辕黄帝是第一名成功飞升的人类。
第七十六章 轩辕黄帝
受天算文明影响,人族分为了两大派系,一为正统的修仙派系,该派系流传许多功法,但都极难修炼。
另一派系就是修魔派系,该派系流传的功法极少且都不完整,但总有修魔者能够快速的获得强大的力量,只不过,这力量让他们大多都成了行事极端的“魔头”。
两大派系彼此水火不容,人族内部战争终于打响。
第一战就是黄帝与蚩尤之战。两人立场不同,黄帝修仙,蚩尤修魔,势均力敌。但蚩尤行事狠厉,黄帝以为他是“邪魔歪道”。
祭族并未插手人族的战斗,就连祭族内部也分做了两派。
祭族再没有新的族长,他们已完全融入人族中。
伏羲虽未死,但他终日待在洛山,不闻天下大事。
黄帝与蚩尤大小战役共计七十一次,以蚩尤为首的魔修势力越来越强大。蚩尤几乎创出了一套完整的魔功,极易修炼,但修炼完成后会改变人的心智,性格变得暴戾。
黄帝愈发认为蚩尤是邪魔,他一生拜过多位“神灵”为师,他告诉自己的老师们,天下已经大乱,若不阻止蚩尤,这片天地恐怕会生灵涂炭。
祭族分做两派,保守派认为后人当安心修炼仙法,不要触碰魔功,而激进派认为当魔功才是强大种族之道。但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他们都认为蚩尤是“走偏”了,虽然他变得强大,但他却也成了一个真正的魔头。
蚩尤之强大,已经超越了祭族对踏虚境的认知,他的肉身坚不可摧,虽不懂仙法,但他力大无穷。所谓一力破万法,蚩尤所带领的九黎部落个个骁勇善战,俨然一支无敌之师。
祭族为对抗蚩尤,九名大限将至的族人共同献祭了自己的灵体,化身为一把长剑。此剑刚一成形,一道嘹亮的龙吟声就响起,随后又是一道龙影闪过。
黄帝之前并未见过龙,他在剑上看到的光影就像是九名“神灵”的“结合体”,九名祭族的样貌特征都在这光影上体现出来。
【龙是九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
黄帝把这把剑称作“乘龙”,而“龙”就是他对看到的光影的描述。
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而“乘龙”就是九幽文明中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剑,后世人们把他称作“轩辕夏禹剑”,又或者是“轩辕剑”。
黄帝一生发明创造过许多器物,除了乘龙剑外,鼎和司南车在上古时期也极负盛名。
黄帝生来聪慧,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在中年时期他就已达到踏虚大成。
但是,面对蚩尤,他仍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乘龙”现世,黄帝凭借此剑战胜了蚩尤。
九幽上古神话中,黄帝与蚩尤第七十二次大战,黄帝持轩辕剑占尽上风,他乘胜挥军,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与蚩尤会战在涿鹿郊野,最终蚩尤战死。
但黄帝也不敢确定自己杀死蚩尤。乘龙(轩辕剑)刺入蚩尤体内,蚩尤得到了一丝明悟。乘龙是智慧与勇气的象征,蚩尤在身死之时顿悟,他一生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临死之际,乘龙让他看到了另一番的境界,他的魔功终于得到完善,肉身化作一道光华又消失在这片天地中。
众人都以为蚩尤身死,人族其它小部落的那些酋长们,战战兢兢的拥护姬轩辕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天子的意义是天老爷的爱子,当然至高至上。“帝”的原始意又跟“皇”“氏”的原始意义一样,同是神祗,不过神性是减少了些。
黄帝下令各部落间的争执,不准效法蚩尤那样用武力解决,改为向他控诉,由他以天子的身份为大家判断是非。这是黄帝的治国之道,他也将道家思想传给了后人。
【相传,黄帝晚年之际,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那条龙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整个龙身透着金光,降临时好像带来万匹的金锻,笼罩了整个天空。
黄帝和大臣都很吃惊,那只龙慢慢靠近黄帝,眼神变得十分温和,忽然开口对黄帝说:“天帝非常高兴看到你促使九幽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请让我们追随您去吧!“大臣们说完,就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龙背,随黄帝一起走。可是那只龙却扭动身躯,把那些人都摔了下来。
金龙载着黄帝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群臣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黄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着:“并不是每个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黄帝那样伟大的人,才有资格呢!”后来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帝王,就把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并以“龙去鼎湖”的典故谓帝王去世。】
事实上,黄帝在晚年之际的确感受到了天界的召唤,不过那并非是所谓的“天帝”的召唤。
黄帝知道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他想将毕身所学留给后人。
他在乘龙剑的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另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另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
当他做完这一切,一道龙影又再次出现,那龙影告诉了黄帝飞升之法,让他飞升天界(仙界和魔界的总称)后寻找神农之女。
神农为姜姓。当初女娃化作精卫后又飞升天界,她也给自己起了名字叫做“姜清”。
龙影正是让黄帝前往天界寻找姜清,说是事关人族命运。黄帝连忙向族人交代完后事,又按照龙影所说的飞升之法突破了踏虚境。
众人见黄帝伴随一道龙影消失在天地中,于是就传出了黄帝乘龙升天的故事。而“乘龙”剑留在了凡间,被后人称作“轩辕剑”。
***
黄帝飞升天界之后,地球上没人知道他在天界经历了些什么。而几千年之后,他又将自己与姜清的孩子送回了九幽大陆……
***
这几千年里,还有另一个人也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就是伏羲。伏羲一直想要探索出修炼地魂之法,女娲石中还有女娲一丝残存的地魂,他妄想以魔功再次唤醒女娲。
黄帝飞升之时伏羲同样“听”见一道声音,这声音明明是女声,但他却觉得像是盘古声音。
他的脑海里响起一句话:战争没有结束,灾难还会到来,守在原界,等待圣子降临!
第七十七章 女娲的魔魂
伏羲整日对着女娲弹琴,诉说着心中的思念,终于有一日,他领会出一种修炼地魂的方法。
该法是“寄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琴诗书画中,以“物”诉“情”,与天地产生共鸣。
伏羲在天地中感受到另一股力量,这种力量玄妙至极,看不见摸不着。但每当自己纵情于音乐之中时,他就感觉到那股力量随着自己的情感变化而活跃起来。
这力量不像灵力那样容易被感知到,也不像灵力那样可以变化出各种形态。如果说灵力代表着天地间所有游离的能量,那么这力量就代表着“生命”。
伏羲把这种力量命名为“念力”。后世对念力有很多曲解,伏羲之所以把它命名为念力,是因为这力量生于他对女娲的思念,可后世大多把念力当做是人类的超能力。
直到有科学家指出,宇宙中可能存在“暗能量”时,伏羲才又认为这暗能量可能就是念力。
暗能量在现实世界中看不见,科学上的定义是,它是驱动宇宙运动的一种能量。它和暗物质都不会吸收、反射或者辐射光,所以人类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技术进行观测。
科学家对暗能量还在摸索阶段,而几千年前,伏羲已经开始探索念力。
女娲死后的第一个一百年,伏羲在这一年的三月十五,也就是女娲的生日,对着女娲石大醉了一场。醉酒之后,他又狂弹一曲,这一曲弹得疯癫,弹得天地变色,他心中的思念和悲伤都达到了顶点。
曲罢,那七弦琴的七根弦都断掉,但余音却不止,天地间仍有回响。
一股奇妙的能量伴随回响进入了伏羲体内,这能量像是生命力,它滋养着伏羲的肉身与魂魄。
这是伏羲第一次清楚的感受到念力,他心中一惊,想到自己无意中可能就找到一种修炼地魂之法,因为他感到自己的地魂有了质一般的提升。
伏羲觉得自己的地魂能够操控这股念力,他试着将这股念力附于琴上。那琴忽然就像是“活”了一般,它随着伏羲的意志漂浮在半空中。
若是使用仙法,伏羲也能够很容易做到这一点,仙法可以用能量制作出一支无形的手托起琴。而这念力是让琴与自己产生共鸣,从而操控琴。
同样是隔空控物,但两者原理大不相同。
伏羲又觉得这念力不是纯粹的生命力,更像是情感和意志力。
生灵与凡物最大的区别就是生灵拥有情感。
念力附于琴上,就像是让琴拥有了和自己一样的情感,以这丝情感为联系,从而得以操控凡物。
伏羲看到那漂浮起的古琴竟自行发出了声音,琴弦明明已经断掉,却又有琴音传来。
这琴音正映照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曲调婉转,如烟雨,如情人的泪。
伏羲又想到了青盟,是青盟让女娲与自己生死相隔,他心中转而生起了一股滔天的恨意。
这时,那琴的曲调也猛然一转,节奏陡然加快,每一个音符都像是袭来的利剑,周围寒风刮起,天地间又冷下几分。
……
伏羲开始创造修炼地魂的功法,他将修魔的第一境界命名为“灵感期”,这一阶段可以感受到念力的存在;第二境界为“控物期”,可以用念力操控万物;第三境界为“淬心期”,这也是伏羲正在探索的境界。控物期之后,他感到自己身体和心理上又有了一些变化,但一时还难以说清到底是什么变化。
伏羲每日将念力附于女娲石上,诉说着自己的思念。那女娲石中残存的地魂竟也起了变化。伏羲感到女娲的地魂中又生出一丝意识,但这意识并非是女娲原先的天魂,更像是一种混沌的情感。
伏羲感到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