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相关
自序(一易稿)
写这个故事已经是蓄谋已久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到底我应该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因为在我的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字大多慵懒,并且含混晦涩,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到从未有过的迷茫。就象一个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孤独的水手(可能现在我还不能说自己是这片海洋里的“水手”,但我始终渴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其中的一位撑蒿者)。网络是个纷繁的世界,我的写作是从网络开始的。以前的日子里也不时的信笔涂鸦些东西,可是最后都化成了一堆焦黑的灰烬。我是个很奇怪的人,平日里总是写写画画,看着那些蓄谋已久的故事从笔尖流淌出来,蔓延在纸上,然后把鼻尖凑上去闻那些还未散去的墨香。霎时间自己会生出些故事里的情绪来,于是连同自己也开始对故事里的人感伤起来。
我常常一个人在烦闷的日子里,会把那些过去写下的文字翻出来,一遍又一遍的读,一边读一边改,直到面目全非。干净的纸页上是黑色的铅字,有自己的笔触,软弱无力。我喜欢比较悲情的文字。但我从来都不去看悲剧小说,包括那些外国名著中国小说云云。我认为值得我看的文字的确不多,这是一种长期以来的习惯。多年以前,我总是漫天的去读那些泛泛的文学作品,从中国古代的“几言几拍”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洋洋洒洒一大片。可是,当我多年以后再回头去看那些曾经看过的文字的时候,我却倍感失望。无论我如何的去避开那些世俗的偏见,但最终还是失望而归。这是我对而今的文字世界的失望。
我的床头经常摆放着一两本书,安妮宝贝早期的作品,仅仅只是到了《彼岸花》,三毛的作品集。这些都是我爱看的书。安妮的阴暗晦涩和尖利疼痛深深的刺扎着我。安妮说“我的文字是写给心里有阴影的人看的!”,但我却不是个有阴影的人,我要的,只是感受潮湿的气氛,触摸阴暗角落里长出来的青色苔鲜的晦涩的质感,体味那些故事里尖利的疼痛感觉。很多时候我都带着一种同情可怜的心情去看安妮的书。我想,也许这样我就可以更加真实更加专心的投入的故事里去,和故事里的人融合在一起,经历那些令我又爱又怕的生活。然后合上书静静的回想,让那些气息弥漫过来,将自己击得粉碎。我喜欢这种感觉。记得我在一个的论坛里发了这样的一张帖子: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安妮宝贝的早期作品,从最开始的《八月未央》、《告别薇安》到中期的《彼岸花》、《蔷薇岛屿》,直到现在的《二三事》、《清醒纪》,感触颇深,有时候会莫名的掉眼泪,我看到安妮宝贝已经远去,能留给我们思考的只有她早期的生涩的作品,近期的作品犹如加了蜜糖,已经远远达不到以前的深度了,毕竟一个作家生存的时间不会太长!安妮也是一样!我常常去重复看一部作品,其间会有很长时间,一年之久也有可能,可是每次我去重复的时候,都是无尽的失望,我感到整个文学界真的还没有哪一部作品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渐渐的就变味了!
安妮宝贝从早期的生涩,到中期的成熟,再到眼前的陨落,让我感觉到一个人是无法长期写出让人疼痛的文字来的。当然,原因是她本身就不是有痛感的人,所以她在最初将别人的疼痛压缩成文字之后,接踵而来的是迅速的陨落、远离,这在她的作品中反映出来!安妮宝贝的文字对很多人来说,是过于沉重和阴郁的,心里没有阴影的人简直无法看懂!我的一个朋友说,他看不懂她的文字,都不知道她在写些什么!当时我很不明白他的话是什么意思,直到后来我慢慢阅读了她的文章,我才发现朋友的话真的很有道理,只因为朋友本身就不是一个有阴影的人,只有有过阴影或者说正在阴影中的人才能和她有所共鸣!不过,在安妮宝贝现在的文章里,已经少了这种共鸣,有的只是都市女人的慵懒和现代女性文学(包括所谓的80后)的信笔涂鸦,对于我这样的读者已经没有价值可言,所以《二三事》我看了几页就匆匆扔掉,我害怕自己看到安妮的远去,但这是事实,她发生着,我无从逃避……
曾经我幼稚的认为安妮会固执的走这条孤独,冷漠,阴郁、漫长的写作之路,但是,现在看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安妮的远去让我有些心痛。写下上面的文字以聊表安慰!!!
帖子发出去很长时间,跟帖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都是胡言乱语,对我的话百般屈解,又或是抓点盖面。我对这样的场景感到害怕,我想和我一道的人已经太少了,所以我注定孤独。但我是愿意的,从不后悔。
三毛是我爱的女子。没有太多的对生活的抱怨,有的只是对世界无尽的爱,我被这种爱恋所淹没,沉迷。我是个不愿意轻易沦陷的人,固执的以为这个世界里已经没有了什么好的文字。但在三毛的故事里,我沦陷了。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对比张爱玲,三毛,萧红的帖子,作者说:“三毛是个忘不了自己的人,无论她走到那里,她都把自己放在那个世界的最中点,她对世界充满的爱其实是对着她自己的……”看过之后,有些泪水从眼里涌出来,跌落在手中翻开的干净的纸页上,那些液体盖在铅色的文字上,摇摇欲坠。泪水底下的文字被放大开来,变形、扭曲、模糊……我不是个伤感的女子,却如此般变得容易落泪起来,也许是三毛细微的情愫触动了我。这个时候我思想里模糊一片,分不清自己的感觉和方向。
接触三毛的时间并不长。三毛的书销得正旺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文字的魅力如何。我以为自己是个对文字迟钝的人。唯一有兴趣的就是学着生活,结果我却活得一塌糊涂。也许三毛是对的,她说人要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只有这样才能证实你的存在,所以她一直爱着这个世界,直到死亡。我在一瞬间醒悟过来,生活是自己的,别人的学不来。
书架上有几本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我写下的文字,涂涂改改,已经不成样子。星期天晚上我把它们全翻了出来,抱着走到楼口堆垃圾的地方。一张张翻出来一字一句的往下读,然后莫名的发笑,流泪。哧的一声打亮手中的打火机,我看见蓝色的火苗妖娆扭动,火苗的边缘点着了纸页。那些黑色的铅字瞬间化成了焦黑的灰烬。我呆呆的看着向上蔓延的的火苗,忽然间又禁不住落下泪来,急忙扑灭了抱着它们跑进房间里,摩挲着那些发黑的断片无声的哭。我对别人说,我的文字就是我的孩子。但是这次,我却要亲手毁掉它们。我在房间里抽完了整整一盒烟,一支接一支不停的抽,后来发现烟盒里已经空了,心里一下子生出些空洞的感觉来,发现自己除了文字原来一无所有。看着面前那些残缺的文字,心一横,又抱着它们跑到楼口,杂乱的堆放在铁皮的垃圾桶里,然后一火点燃看着它们化做灰烬。现在我连唯一的依托都化成了灰烬,也许我注定孤独。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悲情的文字,但却一无所获,找到的,看第一遍的时候还多少有些情绪,等日子久了,再回头去看时,一切都不在了,除了陌生的感觉,便是莫名,奇怪的是却没有丝毫感动的情绪生出来。很多时候都只是看了一半,然后就匆匆的丢弃。我想,或许是我对文字的尖酸挑剔似乎过于苛刻,所以才如此的倍感孤独。
故事的名字是后来才安上的。写这个故事之前我在看张爱玲的《赤地之恋》。很多人都很喜欢这个传奇的女子。看完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过后》,我觉得心里有些东西被唤醒了,好似这种东西一直隐匿在我心底的深处,直到现在被这种莫名的情绪牵动出来。我想,我应该写些东西了,于是开始构建着故事的脉络。有人问我,故事的结局是怎么样的?我回答说“命若桃花”,他们问我作何解释,又问是不是如桃花一样转瞬即逝?我笑了笑不置可否。也许故事真的不该是这样,因为有太多的人都喜欢看到大好的结局。而这个故事却让他们的这种惯想化成了泡影,也许,它不应该如此,但事实上已经如此,那就顺其自然吧。
无论是劫数也好,是苦痛也罢,故事已经这样了,您就看下去吧……
正文
写这个故事已经是蓄谋已久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到底我应该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因为在我的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字大多慵懒,并且含混晦涩,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到从未有过的迷茫。就象一个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孤独的水手(可能现在我还不能说自己是这片海洋里的“水手”,但我始终渴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其中的一位撑蒿者)。网络是个纷繁的世界,我的写作是从网络开始的。以前的日子里也不时的信笔涂鸦些东西,可是最后都化成了一堆焦黑的灰烬。我是个很奇怪的人,平日里总是写写画画,看着那些蓄谋已久的故事从笔尖流淌出来,蔓延在纸上,然后把鼻尖凑上去闻那些还未散去的墨香。霎时间自己会生出些故事里的情绪来,于是连同自己也开始对故事里的人感伤起来。
我常常一个人在烦闷的日子里,会把那些过去写下的文字翻出来,一遍又一遍的读,一边读一边改,直到面目全非。干净的纸页上是黑色的铅字,有自己的笔触,软弱无力。我喜欢比较悲情的文字。但我从来都不去看悲剧小说,包括那些外国名著中国小说云云。我认为值得我看的文字的确不多,这是一种长期以来的习惯。多年以前,我总是漫天的去读那些泛泛的文学作品,从中国古代的“几言几拍”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洋洋洒洒一大片。可是,当我多年以后再回头去看那些曾经看过的文字的时候,我却倍感失望。无论我如何的去避开那些世俗的偏见,但最终还是失望而归。这是我对而今的文字世界的失望。
我的床头经常摆放着一两本书,安妮宝贝早期的作品,仅仅只是到了《彼岸花》,三毛的作品集。这些都是我爱看的书。安妮的阴暗晦涩和尖利疼痛深深的刺扎着我。安妮说“我的文字是写给心里有阴影的人看的!”,但我却不是个有阴影的人,我要的,只是感受潮湿的气氛,触摸阴暗角落里长出来的青色苔鲜的晦涩的质感,体味那些故事里尖利的疼痛感觉。很多时候我都带着一种同情可怜的心情去看安妮的书。我想,也许这样我就可以更加真实更加专心的投入的故事里去,和故事里的人融合在一起,经历那些令我又爱又怕的生活。然后合上书静静的回想,让那些气息弥漫过来,将自己击得粉碎。我喜欢这种感觉。记得我在一个的论坛里发了这样的一张帖子: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安妮宝贝的早期作品,从最开始的《八月未央》、《告别薇安》到中期的《彼岸花》、《蔷薇岛屿》,直到现在的《二三事》、《清醒纪》,感触颇深,有时候会莫名的掉眼泪,我看到安妮宝贝已经远去,能留给我们思考的只有她早期的生涩的作品,近期的作品犹如加了蜜糖,已经远远达不到以前的深度了,毕竟一个作家生存的时间不会太长!安妮也是一样!我常常去重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