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温情马俊仁-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很多年被放在冷板凳上了,不能发挥作用,很苦恼,也被边缘化了。像高耀洁的这样的人物也是被边缘化了。
  那么,我还想提一个人:是谁真正以他道义的勇气使咱们北京和中国免除了非典的更大范围的扩大和伤害?
  这些人物都被边缘化了,但我认为这些人对咱们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家想想,如果能够多一点马俊仁这样的人物,多一点吕日周这样的人物,多一点高耀洁这样的人物,多一点在非典时期能够仗义直言揭露真相、告知人民真相的人物。我想我们的民族发展还会好很多。
  所以,我选择马俊仁,前提是他做出了贡献,同是他不顺。我对这种边缘性题材有兴趣。如果马俊仁现在特别红,还特别顺,我不会写他。现在有很多人比他红,比他顺,比他有市场,但我不会写他们。
  这是有关人文的第一个话题。
  二 从终极关怀的角度解析笔下的人物
  第二个话题,有关中国的主流文化,
  中国主流文化有它特别强大的地方。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是这样。然而,一种主流文化形成之后,对其他各种非主流倾向往往要边缘化。
  主流文化强大有好的一面,促进社会稳定。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压抑新东西。所以这是个双刃剑,我们对此要有审视。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比如说看待一个人物,往往习惯于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评判他。比如他是什么阶级的,他是什么阶层的,他是这个意识还是那个意识的,或者说小农意识的,或者说资产阶级意识,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如此等等。
  但是我觉得这种评判缺乏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文终级关怀意义上的对人物的透视。
  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作家写东西写不出来了,我们最常见的主流文化评判是什么呢?可能说他浮躁了,在商品世界中心理不纯净了,或者是远离生活了,甚至还可能概括为近乎文人堕落的角度。但实际上,我以为大多数作家如果写东西写得少了,甚至一段时间写不出来了,其实是一种写作疲劳,是生命力的一种限度。他很想努力,但心理上有危机。
  又比如说研究马俊仁,他为什么能够成长为马俊仁?绝对不止因为他小时候受过苦。受过苦的人可多了。穷还有穷斗呢,自毁的,毁别人的。马俊仁出身猎户,闻荡生活。阶级的阶层的不能代表一切。他家里兄弟姐妹九个,为什么只有他成为马俊仁?同样是穷苦人出身,为什么马俊仁能够成为有贡献有成就的人物呢?
  每个人都有他成长的特殊心理环境,心理条件,我们对一个人物的透视必须是有心理学意义的,带有人文关怀的方方面面的,这样,我们的判断才能够准确。
  海明威因为精神危机自杀了,这个现象仅仅从政治上进行评判是行不通的。他作为一个作家,有他的创作生命,有他的心理危机,不接触这些,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我在写马俊仁的时候,就想到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透视他。我在《童话人格》一书中解析了孙悟空的人格。我们主流文化的评判是,孙悟空是造反者的象征,体现了被统治阶级的反叛精神。这是从政治角度来评判。但实际上孙悟空能够成为孙悟空,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和父母亲的关系。在我的解析中,如来佛是父亲的象征,观音菩萨扮演的是母亲的角色,这种特殊的人格关系中才成长出孙悟空。
  马俊仁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在书中对他心理意义上的东西做出了我的解析。
  写一个名人,只写他成功的过程没有意思。它不足以吸引我。
  三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真正的民主精神
  第三,这个题材还有的人文话题是什么呢?我觉得中国现代比较缺乏一种精神,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全世界被称为“金科玉律”,是所有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是真正的民主精神。
  什么叫民主精神?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你是一个平民,你对权力的歧视很痛苦很愤怒的话,那么,在你掌握权力以后千万不要歧视没有权力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穷人,你对金钱的歧视非常敏感非常受伤害的话,那么,当你有了钱以后不要歧视那些穷困的人。同样,对于有任何权力的人,包括有话语权的人,你如果不愿意别人用这种权力伤害你,当你手中握有这种权力的时候也不要去伤害别人。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重要的。
  在这本书的写作中,我一方面希望读者对过去误读的马俊仁有一个正确认识,希望把马俊仁的成长轨迹能够端正地写出来,同时我又希望不擦伤别人。
  作为马俊仁,虽然用我的话说,当时他和他的那些运动员女儿们曾经有过一些分歧,我在写作中不能回避这些分歧,但是我希望端正了马俊仁,又不擦伤别人。
  四 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和理解
  第四,在写马俊仁的时候,我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就是对运动训练学我发现了一点新的东西。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买了许多体育训练方面的相关书籍,还去了天坛东门外的体育出版社的小门市部。我希望和他谈话时在这个领域不外行。
  过去人们一般印象认为马俊仁就是两条,大运动量训练加一个营养秘方。
  我觉得那太想当然了!这个世界对于一个伟大成就的产生简直就不知道动一下脑筋。既然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别人为什么不行?有的是人比他文化高,有的是人在体育界比他更是科班教练,为什么别人没拿金牌?有原因的。
  我发现,马俊仁在运动训练学方面确实有很多挑战性发现,起码他是一种特殊的运用。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在书中写到了,马俊仁讲劈木头理论。我们都知道劈木柴时,你要想得太多就不行了。马俊仁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在训练中要突出解决问题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木头就是问题,斧刃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我怎么解决问题呢?就是把所有的理论经验,东方的西方的看到的听到的,都集中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上。
  运动训练的一般性知识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真正决定你能不能成为世界一级教练的总有几十个难点,一定要解决这几十个些难点,在每个问题上都不被挡住才行。
  我很奇怪咱们中国这么多年没有人研究他,没有哪本书研究马俊仁到底高明在什么地方。我要是体育界人士,我早就向他学习了。可是体育界的很多人对他熟视无睹。
  马俊仁确实有很多高明的地方。比如赛前紧张,绝大部分运动员都有。光赛前紧张解决不了,你肯定拿不了冠军。
  又比如赛前很多运动员睡不好觉。马俊仁就有办法让你睡好觉,不仅睡着了,而且睡得香,别人搬都搬不走。人家这才叫方法秘诀技术。我们没有去研究。
  他讲过一个中学生的故事,那时他还在中学当体育老师。小男孩比赛前尿急紧张,老想上厕所,这时候你光说你放松不要紧张,不管用的。马俊仁怎么办呢,他带了一个痰盂,告诉他随时可以尿,几个人背过身把他一围就成了。结果小男孩后来反而没用过,因为他不紧张了。
  在这些小方法中,透露出马俊仁熟知人的心理。我也研究心理学,我知道这是真正地道的心理学。
  马俊仁就是什么都注意,在处理问题时有许多机智的变通办法。教练必须又是老师,又是营养师,又是医生,又是厨师。都得懂。运动员赛前最怕感冒拉肚子,谁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谁就不要拿金牌。马俊仁就有方法,一个是注意饮食起居,平时也很注意各种消化系统的药。我采访时,他刚刚打听到国外一种特效药,马上托人去买。
  马俊仁很信任我,他多年琢磨出来的智慧,他的训练方法和奥秘,都跟我讲了。说写什么让我自己看着办。这本书有些特别尖端的东西没有写,但把大部分写了。
  这部分内容很多人看了会有兴趣。不是一般的讲故事,而是告诉你一些方法,比如养狗是怎么养的,运动员是怎么训练的,哪一种方法会导致哪一种结果……这和他从小喜欢琢磨是分不开的。马俊仁从十四岁就赶马车养家,小男孩半夜三点起床,那时就知道马要喂五和(huo),从三点喂到六点,这五和一和一和怎么喂。
  我在研究他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对很多智慧的东西缺乏总结。
  人才知识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理解也是个人文话题,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
  五 从心理学角度重新诠释“马家军兵变”
  当然,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涉及到1994年“马家军兵变”。对“兵变”的阐释,对我来讲也有一点挑战性。
  我既不想用一般的传统方式,比如说已经有一些不那么全面的文字,不足够客观的猛料,放在前面了。我再爆一些猛料,对比一下就完了。我不想用这些通俗的做法。当然我也不想回避这段历史,对这段历史如何梳理,写得真实又有独到的发现,这就是我要做的工作。
  对此我有叙述冲动。有难点,才能有叙述的冲动。
  马俊仁和那些运动员的冲突当时似乎也很激烈很尖锐的,那么,这个冲突的情结是什么样的?他当时五十岁,他的运动员大多数二十岁上下,三十岁的年龄差距在中国是典型的父女两代人 。他和这些女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父女之间的情结。而父女之间也可能特别爱,也可能特别恨,或爱恨交织。他们太像太像父亲和女儿的关系了,他们之间的冲突也太像父亲和女儿的冲突了。他们之间为什么演绎了这些故事?明明王军霞她们走了,马导特别生气。他说:走就都走吧,我现在培养新的,刷你们。你们离开我成绩肯定要下降。不刷你们,肯定出不了这口气。这是一种心情。但这个心情也是家长的心情。孩子出走以后,家长肯定这样想:你们走吧,永远不要回来。可是反过来,1994年分裂,1995年中日马拉松比赛,王军霞她们输了。他以为在电视前看了能够解气:谁让你们离开我的,你们肯定得输。看到她们真输了,他整个一个别扭。
  这个别扭很好理解,因为我也当过家长。如果我的孩子和我吵架出走了,我会生气赌气。子女真出了问题了,我也会难受
  我的书在这一段有心理学的分析。我还披露了马俊仁对王军霞等弟子当时一些比较深的情感。
  六 我尝试写得档次比较高同时又好读
  我多少年一直在尝试,想写一个东西,档次比较高,同时又好读。这个事情非常难,经常不可两全。这本书我希望它写得比较好看,比较有趣味,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度。在这时候,我要运用自己文学叙述上的、构思方面的、篇章结构方面的调动。
  在我结束采访结束时,对马俊仁有言在先,书中的材料我都是有据可查的,可靠的,我不会给他编什么,一切按真实来,但观点是我的。他同意了,预先没有看过我的稿子。
  作为一个作家,我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我不是按照马俊仁的观点来写马俊仁,所以我不给他看未发表的东西。他也一点点开始信任我,后来达到完全信任。今天的新书发布会之前,他只在《晨报》上看到部分选载,今天到会场才看到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