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710年六月三日,韦皇后对外封锁李显的死讯,同时召集宰相到内宫开会,会议决定征召全国府兵五万人进入长安戒备,这五万人全部交给韦氏子弟掌管。

驸马都尉韦捷(娶成安公主)、韦灌(娶定安公主)、卫尉卿韦璿、左千牛中郎将韦錡、长安县尉韦播、郎将高嵩在这个时候走上前台,当然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礼部尚书同时也是宰相之一的韦温,他是韦皇后的亲哥哥。

或许有人要问,里面怎么还有一个高嵩?

高嵩也不是外人,他是韦温的外甥,也算韦皇后的自己人。

这样,五万府兵部队就牢牢掌控在了韦皇后的手里,这是她的底牌,有了这张底牌,稳定局势看起来并不难。

与此同时,李显的遗诏也在紧张的起草之中。

诏书的起草工作由上官婉儿承担,太平公主在一旁协助,经过两人的商议,诏书的草稿拟成,大体内容如下:“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皇后主持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这个权力布局比较对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胃口,她们都想把相王李旦拉进后李显时代的权力格局:太平公主是出于亲情和自己的利益考虑,而上官婉儿则是向李旦示好,为自己的将来留条后路。

然而两个人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成,诏书的草稿很快被宗楚客否决。

宗楚客看完诏书草稿,马上找到礼部尚书韦温,口气严重地跟他说:“相王辅政,于理不宜;且他跟皇后,是叔嫂关系,按照古礼,叔嫂不能说话,那么他们同时出现在朝堂之上,该怎么相处呢?”

所谓的“叔嫂不能说话”只是宗楚客的说辞,他有自己的私心,把李旦排除出去,那他跟韦温就有了辅政的机会。

说到底,是为他们自己。

在宗楚客和韦温的游说下,韦皇后把相王李旦从辅政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改为闲职:太子太师,相当于顾问,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

事情到了这一步,韦皇后认为差不多了,该是向天下公布李显死讯的时候了。

六月四日,李显的灵柩从神龙殿迁往太极殿,韦皇后召集文武百官向天下公布了李显的死讯,然后登上金銮宝殿,临朝摄政,赦免天下,改年号为唐隆,在六月四日之前为景龙四年,在六月四日之后为唐隆元年。

历来改年号都是皇帝的事情,而临朝摄政的韦皇后却自作主张改了年号,这只能证明,这是一个浅薄至极愚蠢到家的女人。

她想用改年号的方式将李显这一页快速翻过去,却没有意识到,有些事情太过刻意了,便是欲盖弥彰。

改完年号后,韦皇后开始收买人心,她将相王李旦委任为太尉,这是位列三公的职位,不过也是虚职,形式大于内容。与相王李旦一起被任命的还有李守礼和李成器,李守礼是现存的武则天年龄最大的孙子,而李成器则是相王李旦的长子,两人都被封王,李守礼为邠王,李成器为宋王,他们跟相王李旦一起陪韦皇后读书。

在这三项任命之外,韦皇后还有一项重要任命,即任命韦温为全国警备及武装部队总监,这才是所有任命中最关键的,有了这个任命,韦皇后就把全国的兵权抓在了手中。

抓紧了吗?看上去抓紧了。

在韦皇后改元三天后,十五岁的太子李重茂登基称帝,尊韦皇后为皇太后,此时的他已经无年号可改,因为三天前韦皇后已经改过了。

别的皇帝都是先登基后改年号,唯独韦皇后导演下的皇帝先改年号后登基,因此怎么看这个皇帝都不是正版,而是山寨版。

而一般情况下,山寨版的寿命都不长。

现在韦皇后已经是高高在上的皇太后,她该满意了吧?

不,她还不满意,她还想比肩武则天。

历史经验证明,君子在某些朝代可能绝种,而小人在所有朝代遍地都是。

在武则天进行朝代更替时,君子不多,小人遍地,现在这个现象再次出现,一群小人开始为韦太后鼓吹呼喊。

小人的名单很长,核心人员有兵部尚书宗楚客、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诸多韦氏子弟,他们一起劝说韦太后仿效武则天的先例,在南北禁军和政府机关中任用韦氏子弟掌管,同时发展党羽,京城内外连成一片。

韦太后马上点头同意,这正是她想要的结果,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就开始执行吧。

随后宗楚客又给韦太后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中他引用了一个图谶,这个图谶表明,韦太后应该革唐命开创新的王朝。

要了亲命了。

如果韦太后成功,李唐王朝就被腰斩两次,前一次是因为武则天,后一次则是因为韦太后。

在宗楚客的奏疏中,同时还提到了三个人,一个是登基称帝的李重茂,一个是相王李旦,另外一个是太平公主,这三个人是韦太后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而绊脚石始终是要被搬开的。

不久,宗楚客、韦温、安乐公主又纠缠在一起,他们开始密谋,针对的便是三块绊脚石,只有搬开这三块绊脚石,他们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随后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延秀也加入了进来,他也想清除这三块绊脚石,不过他还有更深层目的,因为有人跟他说过:你应该中兴大周王朝。

同床异梦,各怀鬼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那么黄雀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第一百零七章 有志青年


公元710年的李隆基,已经是二十五岁的有志青年了。

从小,他就让祖母武则天刮目相看。

在一次进宫晋见时,六岁的李隆基装束整齐,庄重威严,正当红的武懿宗想杀杀他的威风,故意挡住了李隆基的路。

李隆基知道武懿宗正当红,但是他依然没有给武懿宗面子,大喝一声:“我家朝堂,干你什么事,竟敢挡我的马!”

武懿宗被小孩子大喝,很是没有面子,正想反驳,武则天走了上来,她正好看到了这一幕。

武则天非但没有怪罪李隆基,相反,她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

事实证明,武则天看人的眼光一向精准。

不过,这次刮目相看并没有给李隆基带来太大的好处,在武则天统治的时代,他跟父亲李旦都活的非常憋屈,八岁那年,他的亲生母亲被武则天处死,而他和父亲都是敢怒不敢言。

在武则天统治的后期,李隆基的境遇有所改观,他开始步入仕途,并且曾经外放到潞州(山西长治)出任潞州别驾(政府总秘书长)。

此时的李隆基在官场并不得意,但这并不影响他广交朋友。年轻时的李隆基非常会笼络人,每到一地都会结交很多朋友,在潞州时他的朋友很多,回到长安,他的朋友更多。

一个仇人就是一堵墙,一个朋友就是一条路,李隆基的众多朋友成就了他日后的路。

在李隆基的朋友之中,有一类朋友他很看重,这类朋友就是京城的万骑卫士。

说起万骑卫士,历史就悠久了,需要追溯到太宗李世民时代。

贞观年间,李世民特意从犯罪被判刑的人家以及外族人家挑选了一些精锐子弟,这些子弟的共同特点就是感恩而且忠诚。经过训练,李世民让他们身穿画有老虎的衣服,跨坐画有豹子的马鞍,每次李世民外出打猎,他们都一起跟随,护驾的同时还负责射杀飞禽走兽,后来李世民把他们命名为“百骑卫士”。

到了武则天时代,“百骑卫士”扩编到一千人,于是就改称“千骑卫士”,隶属于左右羽林军。

到了李显时代,“千骑卫士”改成“万骑卫士”,而这些万骑卫士中就有很多与李隆基交心的朋友。

日后的事实表明,正是这些万骑卫士朋友,为李隆基赢得了一生的荣耀。

命有三尺,难求一丈,然而欲壑难填的韦皇后却不这样认为,她已经得到了三尺,还想追求一丈。

在韦皇后的指使下,宗楚客开始密谋,他顺手拉了一批人一起从事这项有意义的密谋事业,这批人中就包括兵部侍郎崔日用。

宗楚客把崔日用当成知己,崔日用也把宗楚客当成知己,然而时间一长,崔日用发现,宗楚客的胆子太大了,他做的都是冒险的事,如果密谋成功,那么富贵无忧,然而一旦失败,所有参与的人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瞻前想后,崔日用怕了,他害怕遭遇失败的结局,于是开始思考自救的办法。

把认识的人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崔日用决定把宝押在李隆基身上,他知道这个人虽然在仕途上还不显山露水,但在关键时刻,这个人可以做大事。

随后崔日用派宝昌寺和尚普润秘密拜见李隆基,通报了宗楚客的密谋,这下宗楚客的密谋提前泄露出来,给了李隆基准备兵变的时间差。

李隆基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向自己的父亲李旦汇报,而是找姑姑太平公主商量。太平公主一听密谋也吓了一跳,她马上意识到,如果说武家和李家还能和平相处的话,那么韦家与李家已无和平相处的可能。

既然不能和平共处,那就兵戎相见吧。

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李隆基开始了小规模的串联,经过他的串联,太平公主的儿子卫尉卿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任朝邑县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都加入到李隆基的小圈子里,他们都准备跟李隆基起兵。

然而,即便这些人都支持李隆基起兵,李隆基依然没有足够的底气,他知道他们这些人说白了就是一群游兵散勇,如果真刀真枪与禁军对抗,根本没有胜算。

到哪里找一批管用的兵呢?

李隆基正盘算着,管用的兵自己送上门来了。

上门拜访李隆基的是征兵府果毅(副司令)葛福顺和陈玄礼,他们是来找老朋友李隆基诉苦的。

原来,这两天葛福顺和陈玄礼正处于郁闷之中,起因是新上任的长官韦播和高嵩经常无缘无故打人…打人没有理由,就是想树立自己的权威,想以此镇住禁军的局面。

李隆基静静地听着葛福顺和陈玄礼的抱怨,他知道千载难逢的契机正在从天而降。

等葛福顺和陈玄礼诉完苦,李隆基陪着他们抱怨了一番,然后话里话外透出诛杀韦家势力的意思,聪明人说话一点就透,葛福顺和陈玄礼一对视,顿时明白了李隆基的意思。

其实,如果韦播和高嵩一直镇守禁军,葛福顺和陈玄礼这些人就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对方根基已深,然而韦播和高嵩偏偏都属于韦皇后临时任命的空降干部,在禁军之中没有根基,也就注定无法服众。

听完李隆基的策划,葛福顺和陈玄礼一下子跳了起来,李隆基说出了他们一直想却不敢做的事情,以前只是在心里盘算有朝一日狠狠殴打韦播和高嵩一顿,现在要做就做个彻底。

在策反完葛福顺和陈玄礼之后,李隆基趁热打铁又策反了万骑卫士营的朋友,万骑卫士营副司令李仙凫也加入到李隆基起兵的阵营。

万事基本具备,这时有人提醒李隆基:是否应该通报相王,李隆基摇了摇头,不用了。

李隆基说:“我们发动兵变是为了江山社稷,事成了,大福归相王,不成,我们自己承担,也不连累他。今天如果通报给他,就是连累他,如果他不同意,反而破坏我们的大计。”

李隆基说得冠冕堂皇,其实在心中他早就把父亲李旦看透了,知子莫若父,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

在李隆基眼中,父亲守成可以,冒险却难,以父亲的性格必定做不了这种冒险的事情,那么就索性不通知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