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都猎手-第2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途平安。柳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绪”,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最有名的饯行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祭祀路神叫“祖”,又称“祖道”、“祖行”,是亲朋好友为行人祭祀路神,祷告路神保佑行人路途平安;也可行人自行祷祝。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设帐,备酒食,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然后洒酒于地。《荆轲剌秦王》中的“既祖”,即已以经过了祭路神之礼。“饯行”与“祖祭”都是在道上举行的仪式,后来便合而为一了。
祭祀时洒酒于地叫“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又简称“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相如度秦王虽斋”。“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品,通常与“腥”字连在一起用。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相反,还要变着花样吃肉。因为这里的“荤”,指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
2、婚姻
结婚,今义是男女正式结合为夫妻。古文中,则常常是结成亲家的意思,如《汉书。霍光传》:“大将军霍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如《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女子出嫁叫“于归”,又叫归。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归宁”。《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就是出嫁,“吾妻归宁”的归宁即回娘家看望父母。女子改嫁叫“再嫁”。
作者:淋罹烬桎2005…6…919:29回复此发言——
2古代礼俗
古代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妁”就是婚姻介绍人,又称“月老”、“冰人”、“代轲人”等。还讲究六合相应,选好日子。六合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既年月日的天干相连,地支相连,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如《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古代婚姻有“六礼”之说。六礼包括纳采。六礼包括了议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
婚礼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合卺,三是夫妻对拜。一拜过堂,就算正式结婚了,合卺是指新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卺是一种苦葫芦被破为两半而成的瓢,盛酒于内,新郎新娘各饮一卺,表示要同甘共苦、和睦相爱。
在古文中常见的“结成秦晋之好”就是结成婚姻。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如《西厢记》:“倒陪嫁门,情愿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古书上常见的“琴瑟之好”是说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和谐。
古代有七出的规定,即男家可依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即休掉。七出的条件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嫉妒、恶疾、多言、盗窃。《孔雀东南飞》中焦母赶刘兰芝的借口就是第一条。女子出嫁后娘家不往回接是不能回娘家的,一旦不经迎接而自己回去就说明出了事,所以刘兰芝的母亲说:“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与妻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一“私”一“畏”说明地位的不同。妻生子为嫡出,妾生子为庶出,嫡出庶出在家庭地位、财产、权利的继承方面是不平衡的。
3、丧葬
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复、殓、殡、葬、服。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唤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为死者穿裹衣衾并把尸体放入棺材叫“殓”,盛着尸体的棺材叫“柩”,棺材的套棺叫“椁就是丧服。《肴之战》说:“子墨衰絰”,絰是丧服上的带子。
古代出殡时还有唱挽歌的习俗。《记念刘和珍君》中曾引用了陶渊明作的一首挽歌。
4、宾礼
宾礼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互相交往时的礼节。“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聘”是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使臣奉命出使,持有特殊信物一节,所以使臣又叫使节。后人用“节”来比喻人的情操、品德,如“气节”、“节操”等词;改变了节操叫“失节”。“盟”是数国为了某种共同利益或目的,为求共同行动而于神前立誓缔约。成为盟主,就可以号令诸侯,因此,会盟成为争夺霸主地位的途径。订盟缔约时要举行“歃血”仪式,歃血就是在嘴唇上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如《毛遂自荐》中,毛遂命令“取鸡、狗、马之血来”,然后对楚王说“王当歃血而定从。”
古文中常提到的“九宾之礼”是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
5、冠礼和笄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叫“冠礼”。二十岁也叫“弱冠”,如《祭妹文》:“予弱冠粤行。”女子十五岁始梳发成髻,加笄,表示成年。成年便可结婚。
6、跪拜礼及其它
3古代礼俗
古人很讲究礼貌,要求冠正衣洁,举止温文尔雅。礼貌就是彬彬有礼的样子。不戴冠或戴冠不正属于不讲礼貌。当众免冠则是用来表示请罪、谢罪的动作。
交往拜谒时要行礼。“拜”的意思是对人行礼。由于身份、亲系、场合不同,行礼的动作、轻重都不一样,但统称为“拜”。所谓“再拜”,就是拜了两次。跪下,两手相拱至地、头伏在手上叫“拜手”;跪拜并伏在地上叫“拜伏”;恭敬地跪下行礼叫“拜倒”。跪下并以两手扶地叩头叫“跪拜”;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碰地,多时停留后再起身;“顿首”是跪下叩头,但时间短暂,头触地即可;作揖是最轻的礼,也就是拱手礼,行礼时,立正,身略俯折,双手合抱高举,自上而下,引至胸前为止。
拜见时往往有见面礼物,如刘邦赴鸿门宴时持白壁一双献于项王,玉斗一双献于范增。见面时的礼物叫“贽”。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官员互相拜访时要“投刺”,“刺”就是名片。
就座时,尊者先坐,居于上位,者后坐,居于下位。古代的“坐”是与“行”相对的最基本的表示止息的方式: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古代起初尚无椅凳,坐于席,因而称“席地而坐”,这个成语在现代已经是泛指坐在地上。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前坐;以免食物玷污座席。非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后坐,以便与别人拉开距离,表示谦恭。坐的时候要保持谦恭之态,往往挺直腰身,端坐,谓之“正襟危坐”。如果把坐姿改为两膝着地,腰股伸直,则为“跪”,这种坐姿往往表示谢罪或对长者的尊敬。“长跪”与“跪”意思接近,区别在于长跪比跪时直腰挺身的动作更为明显。长跪又叫“跽”,一般表示因受惊吓而耸身,如《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箕踞”又称“箕坐”,是指臀部着地,两腿前伸叉开成畚箕状。这是一种轻慢无礼、带有侮辱性的动作。如《荆轲剌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古人的坐具有筵、席、床、榻等。筵一般用蒲苇等粗料编成,较为长大。席一般用竹篾等细料编成,四边用帛围缀,做工较为精致。筵和席常合在一起用,筵先铺放于地,席则放在筵上面。最初,设筵席只是为了坐,只是古人一种就餐方式,到了隋唐,椅凳出现了,人们进食时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椅凳上伏桌而食。于是“筵席”意义改变,不再指坐垫,而是指宴饮的酒席了,床和榻都是高出地面的坐具,有足、可坐可卧。
7、位次
中国古代的官位以右为尊,中,蔺相如因功升迁,“位在廉颇之右”,因而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朝堂上的位置以东为尊,以西为卑。封建社会重文轻武,文臣列于东,武臣列排在西。
古代的屋舍方位以北为尊,北房为正房,东次之,西再次之。如皇帝住北房,皇后和太子住东宫,妃子住西宫。
堂上座位以南向上座为尊,西向次之,东向再次,北向最次。室内座位以东向为尊,南向为次之,北向更次,西向最次。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待。项羽、刘邦当是都是楚将,各领一军,互不统属,项羽留刘邦饮酒,则刘邦是客,理当居于尊位。而项羽却自恃强大,傲然上坐,表现了他的骄傲与浅薄。刘邦屈居于项伯、范增之下,依然不动声色,充分表现了他善于审时度事、忍小全大的不凡气度。
古代的车位一般以左为尊,御者在中,陪乘在右。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兵车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持弓,右边戈士持戈矛。帅车以中为尊,主帅居中,御者在左,武士在右。
8、避讳
封建时代,君主和尊长的名是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来的,因此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回避。常见方法是换字。如:阴历一月叫正月,因避秦始皇赢政的讳,称之为端月。汉代人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把地名“恒山”改为“常山”,把“妲娥”改为“嫦娥”;又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把被人们尊为“荀卿”的战国思想家荀况称为“孙卿”。晋人为避司马昭的讳把王昭君称为“明君”、“明妃”。隋朝为避隋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把官职名“中书”改称“内史”,唐朝人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把“民”字改为“人”,如《捕蛇者说》:“以夫俟观人风者得焉。”又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将“治”改为“理”,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的讳,将“玄”改写为“元”,如把玄孙写作元孙。
不仅要避帝王的讳,还要避官吏的讳。宋朝田登做州官,不许人们叫他的名字。因为“灯”与“登”同音,全州人都须把灯叫作“火”。到了元宵节放灯时,布告上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
还要避尊者讳。在宗族和家族中,祖先和尊长是受尊敬的,他们的名字,家长不得再用,这叫家讳。唐朝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晋”与“进”同音,连李贺参加进士考试都要受到非难,以致李贺终生未能参加进士考试。苏询父名“序”,所以苏询将文体“序”改名“引”。《红楼梦》中,林黛玉每读至“敏”字都改读为“密”,就是因为她母亲名“敏”。
古人对“死”也有许多讳称。
讳称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的有薨、崩、百岁、千秋、宾天、大行、晏驾、山陵崩等。
讳称佛道徒之死的有涅盘、圆寂、坐化、羽升、仙游、仙逝等。仙逝现在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讳称父母之死的有见背、孤露、弃养等。
非有专指的死有亡化、亡故、长眠、长逝、不讳、不幸、弃世、过世、委世、谢世、物故、寿终、殂谢、殂落、殒命、捐生、捐馆舍、捐背、就木、溘逝、溘谢、永蛰及黄泉、没世、老、故、逝、终
9、几个典型词语
①六亲。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③五常: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④三从四德:古代奴役妇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