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人郑元佑《遂昌杂录》记载说,元代著名禅师温日观与大书法家鲜于枢的父亲是挚交好友,鲜于父子喜欢沐浴,家中不仅设有浴室,还有上等的浴具和澡豆。温日观每次来到鲜于家,鲜于父子必具汤请他沐浴,鲜于枢还恭敬地呈上澡豆。正是这个缘故,温日观成了鲜于家的常客。
宋元时士大夫爱好沐浴已蔚然成风,表明当时个人非常讲究清洁卫生,并且把沐浴当作一种享受,为的是保持身心健康。
六、明清市民沐浴笑话
明清时期,沐浴真正深入人们生活之中。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各种服务行业也日渐兴盛,城市中普遍出现“混堂”,大概是入浴之人不分高低贵贱,“混”而洗之的意思,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交上钱,就可入得浴池泡澡。当时得人们对沐浴较之以往更加讲究,明人屠本畯曾将“澡身”与“赏古玩”、“亵名香”、“诵明言”相提并论,视为一种精神享受。清人石成金则把“剃头、取耳、浴身、修脚”当作人身四快事,认为只有让自己身体爽快,才是一种真福。并在《快乐原》中说到“沐浴之乐”云:“冬月严寒,不可频浴。其余三季,俱当频浴。须要温水和暖,反复淋洗,遍身清爽,不亦乐乎?”明清人得沐浴生活反映在市民口头文学中,出现了许多以沐浴为内容的笑话。
混堂是众人共同沐浴的场所,各式各样的人走到一起“赤诚相见”,混堂几乎是各色人等会聚一堂的小社会,明人豫章醉月子选辑的《精选稚笑》中有一则混堂笑话云:
义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毕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间,主人诮其图赖,义官愤甚,乃戴纱帽着靴,以带系赤身,谓众人曰:“难道我是这等来的。”
混堂本来人多人杂,正是小偷施展技能的地方,洗澡失衣已习以为常,所以混堂主人装糊涂,这才气得义官有此好笑之举。豫章醉月
子评曰:“好个衣冠模样,这光景诉与谁行。”没什么好办法,看来义官只有自认倒霉。清人游戏主人篡辑的《笑林广记》卷五有一则《混堂漱口》云:
有人在混堂洗浴,掬水入口而漱之。众各攒眉相向,恶其不洁。此人贮水于手曰:“诸公不要愁,待我漱完之后,吐出外面去”。
用浴池中那浑浊泛白的垢汤水漱口,确实令人恶心,郎瑛曾说混堂之水“使去薪沃釜,与沟渎之水何殊焉。”然而此人却说出一番令人喷饭的话来,可笑正在此。
去混堂洗澡只是明清人沐浴的一种方式,更多的人还是在家洗澡,即便贫穷之家也有洗澡习惯,只需用一担柴烧上一锅热水,便可洗上一次澡,方便易行。明人陈眉公篡辑的《时兴笑话》卷上有一则笑话云:
有留客吃茶,苦无茶叶,往邻家借之,久而不至,汤滚,则加以冷水,加之以久,锅都添满,妻谓夫曰:“茶是吃不成了,留他洗了浴去罢。”
烧水泡茶,家贫无茶叶,借茶又未借到,烧满了大锅热水,客人茶吃不成,澡倒可洗一洗。看来明清待客亦有留客洗澡之俗。
明清笑话中有一类是专门嘲讽说大话的笑话,清人游戏主人篡辑的《笑林广记》卷二十有一《大浴盆》笑话云:
好说谎者对人曰:“敝处某寺有一脚盆,可使千万人同浴。”陕西法门寺《宋法门寺浴器灵异记碑》记载法门寺浴室院“僧侣云集,凡圣混同,日浴千数”,每日有僧俗人千余沐浴,可见浴室院规模之大。“可使千万人同浴”的脚盆看上去很荒唐,却与法门寺浴室院“日浴千数”的夸张一样,笑话本身还是具有生活的影子。
和尚、道士在法事活动之前,均要沐浴净身,表示虔诚敬畏,僧、道沐浴习俗由来已久,《笑林广记》卷八《僧浴》云:
僧家间道家洗浴先请师太,次师公,后师父,挨次而行,好不紊乱。因感慨自叹曰:“独我僧家全无规矩。老和尚不曾下去,小和尚先脱得精光了。”
这显然是道士拿和尚取笑,无论是和尚还是道士,沐浴都是有具体得程序和规定的,仅脱衣一项,和尚要遵守的规矩甚严,《百丈清规》云:“展浴袱取出浴具于一边,解上衣,未卸直缀,先脱下面裙裳,以脚布围,方可系浴群,将裩裤卷摺纳袱内。”绝不像《僧浴》中和尚所说的:“独我僧家全无规矩。”
明清文人有时也直接从事笑话创作,其中大多数是描写真人真事,亦不乏沐浴之类笑话。明人李贽《山中一夕话》卷十《伯虎答访》记载了大才子唐寅有关沐浴的轶闻;清人独逸窝退士撰《笑笑笑》卷四《浴睡》则描写金圣叹轶事:
金圣叹访友,主人辞以浴。问其子,则曰:“睡矣。”金圣叹曰:“乃尊尚在狱中,乃郎又为罪人耶!”
金圣叹取浴与狱、睡与罪谐音,好好地嘲讽了一下待客不礼貌的主人。
明清沐浴笑话来源于当时人们的沐浴生活,反映出明清时期沐浴的世俗化,由于其内容丰富而又成为民间口头文学的素材。
汉族女子的礼仪
“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礼节。这些礼节规范着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这些理解都是人们观念的反应,因此一个简单的礼节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趋
拜
拱手
作揖
唱喏
长跪
鞠躬
寒暄
叉手
仕女见男子礼俗
道万福也是属于古代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减免行礼之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
还有这个
我觉着也不错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W⒁猓褐泄俗⒅刈匀唬皇潜释Γ允直垡崛恚屑山┲薄庋悍呕崴呈破坛扇岷偷那撸故境龌闹馈?br /》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窍ジ遣⒔簦尾孔诮鸥希疟程兀址旁谙ジ巧希渴忧胺健6杂诤览硪谎苏酵炔坏貌婵址旁谙ジ巧稀K挚梢晕杖迩胺剑灰部墒章1г诟共俊?br /》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古代礼俗
古代各种礼俗
1、祭祀与斋戒
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这种大典,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天神称上帝、天帝、皇帝、地神称社神、后土、土地神,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管五谷的神叫“稷”。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社稷”是国家的代称。《毛遂自荐》中楚王说:“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其中“社稷”指楚国。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中“社稷”也指代国家。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求福”。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神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祖饯”是古代举行筵饮送别、祭祀路神的仪式。“饯”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