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瞎说啥,别让人听见,赶紧回去!”秦富高声喝道,屋外没了动静。
    屋里的人可是听明白了,这事还有办法,溺水的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先是李家首先在屋里哀求,柳心大嫂打头阵,哭着喊着找官老爷有话要说。
    柳心在后院对前面情况一概不知,只知道前院又哭又喊喧闹不已。
    接近子时,秦富来到后院,告诉柳心事儿成了。
    不一会儿,衙役来后院叫大家到院子中接着审案。
    众人再次来到院子中央,王铺头又是老神在在的坐在椅子上,院子里六个大汉加上家属三十多号人跪在地上。
    看见柳心等人出来,大嫂李氏第一个上前抓住柳心的衣角,“她大姑,你买了我们吧,我们愿意为奴啊,你买了我们吧,我不愿意死啊!”
    看柳心没言语,李氏抱住柳老娘的大腿“娘啊,娘,救命呀!”
    柳心诧异地看向秦富,这有李氏什么事呀!
    其实这李氏是个糊涂蛋,本来她是听说大哥被抓来找柳心求情的,可柳心没搭理他们两口子,柳坤去了外院,她却在这儿又哭又闹,也让衙役给押到了西厢。
    王铺头咳嗦一声:“李氏,你已嫁到柳家,出嫁女不在株连之列,你站起来吧!”
    “没,没我的事儿了。”李氏一骨碌爬起来,自己没事了。
    王铺头接着说:“按照朝廷规定,只要主家同意你们所求的事儿也不是不行,但主家就要交大笔赎金,秦家和县衙知县老爷颇有交情,我在这儿也得给几分情面,这些人怎么也得交上五百两吧!”
    这么大笔银子呀,众人都镇住了,地下这儿三十多人更是连连磕头,求主家仁慈赶紧收了自己,最后连大富大贵也求了请。
    柳心不想露富,面有难色地说:“我这人心软,也看不得人坐牢杀头,那我就收了这些奴仆,可这儿五百两银子我一时拿不出来,要不宽限几日我把首饰拿几样去当了。”
    “这。。。。。。”
    王铺头拖长音打个官腔儿。
    秦富一跺脚儿:“谁让我们秦家都是善心人,我家里还有些银子拿来凑凑!”
    秦玉秦槐秦牧等人分别表示拿银子凑一凑。
    秦富回了家,众人和柳心去了后院。
    一刻钟后大家拿出一大包银子放在了王铺头面前,地下这三十多人争着抢着让衙役给写文书,欣喜若狂地卖身为奴。
    秦家这一下子收了三十多奴仆,抢匪事件处置也画了一个句号。
第29章 人心() 
第二天送走了晚春和县衙的人,秦富过来把柳心拿出的银子又给送回来了,奴籍手续花了二十两银子是秦富给掏的。
    他把王家和张家的手续给柳心,笑眯眯地说:“弟妹,我占个便宜,李家那些人我要了,你这边有亲戚关系也不好调教,我闲着没事正好给孙子弄几个下人伺候着。”
    随即又脸色一变:“弟妹,你也看出来了,大哥我当年是见过血的,更明白这世道多艰难,你可不能心软,得有主子模样,敢杀敢打的,不怕他们反了天,张家和王家的老小你就调教着,至于其他的事就交给我处理吧。”
    柳心也明白秦富的意思,再说这收服人的事儿自己还真不在行,索性把张成几人和几个大汉的安排也交给了秦富。
    秦富一看柳心让他插手管人了,眼睛顿时精光乍现,一阵风儿般的走了。
    柳心明白秦富是个有野心的人,也透漏出乐意帮自己处理些隐私的事儿。
    柳心让张王两家人磕个头儿认了主,就让秦伯和秦大娘给这些人安排活计儿。
    众人下去后,柳心就头昏身乏地病倒了。
    秦大娘忙着请大夫熬药,絮絮叨叨地又是上香又是磕头,空闲时又把张家和王家的老小骂个狗血喷头。
    柳心整天昏昏沉沉的在床上躺着,什么事也不想做。
    她知道自己不是因为受到惊吓才病倒的,是因为用手段把三十多人变为奴仆给惊到的,自己变得有心计有手段了,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儿。
    秦富事情处理的快,几天功夫就把这三家的房子土地和家底都归拢过来,把几家的房契地契和能用的家什都给柳心送来了。
    秦富还很快给李家人改了秦姓而且重新起了名,过起了地主老爷的生活。
    张成几个人也把家搬来,开始组织秦家人训练。
    柳梅、明远和明珠、王翠她们也不怎么照面,不知在忙什么,柳心懒得问,自己也真想歇歇。
    秦大娘有一天把一个名单递给柳心,这些新来的人也得起名字了,她和柳梅明远商量出来的名字,让柳心把把关看行不行,柳心摆摆手让她们照量办。
    过了七八天,柳老爹老娘和柳坤来看柳心,没想到的是大嫂李氏也跟来了。
    她扶着柳老娘小心翼翼地坐到床前,老娘和柳心说着话儿,她拿起傍边的梳子轻轻地给柳心梳着额前的刘海儿,一切都乖巧的很。
    没一会儿功夫,老娘瞪了她一眼,“你下去和大贵大富他们去说说话儿,不用进来了。”
    李氏轻手轻脚地点点头出去了。
    老娘摸了摸头上的银簪子和腕上的银镯子:“她现在老实着哪,天天在我面前立着规矩,李家都卖给你们秦家了,她还敢嘚瑟,我就让你大哥休了她,要不看在她生了大富大贵的份上,我能让她出来碍眼。”
    老娘说完眼睛往上挑了挑,很是得意的样子。
    柳心不明白原来那个胆小怕事的娘亲为啥一下子高调起来。
    “大丫头,你们秦家掏了五百两给人买命,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了,柳家屯还有人向我打听着你家啥时还买丫头,他们抢个先儿,借你的光我也成老太太了,他们谁看了我不得点头哈腰的,咱老柳家啥时这么风光过,我不把这银簪子和银镯子戴上不是给你丢了颜面。”
    老娘在这儿呆了两天,陪柳心说着话儿,李氏不时地端茶倒水伺候着。
    期间王家那个小丫头端进一盆热水给柳心洗脸,柳心问她:“你还习惯吗?”
    小丫头怯怯的点点头,脸上竟有了笑模样:“我这几天都吃上饱饭了,秦大婶子还给我拿了头绳儿,还有身上这衣服也没有补丁,我从来没过过这样的好日子,我奶奶也能吃饱,她还想来给您磕头,说您是菩萨心肠,我爹他们伤了您,您还花了那么多银子救我们,这恩情我们一辈子也还不上,她让我好好当差报答您哪。”
    原来自己是大善人,柳心的心情不觉好起来,心里好像也不怎么内疚了,病也去了大半。
    卧床十天后,柳心终于早起出了屋,由老娘和李氏陪着来到前厅。
    柳梅、王翠、明远、明珠在傍边坐着,秦老爹、秦大娘等一干下人都在站立候着。
    看柳心她们进来,大家忙着见礼,新来的几个更是把头低着怯生生的。
    柳心拿起秦大娘递过的单子,点了一下名,几个大男人只改了姓名字没改,王家的哥仨分别叫秦福、秦德、秦贵,张老爹和俩儿子分别叫秦财、秦德旺、秦德祥,王家的瘦老太太和张家的老娘就称王婆子和张婆子,王家的小姑娘改叫秦青梅,张家的一个女该改叫秦青兰,张家的男孩改叫秦二宝,张家的两个媳妇一个叫小翠,一个叫山花,大家就称呼小翠嫂子和山花嫂子。
    秦伯五口加上后来这十三口,这就有了下人十八口,这还不算克鲁和张成几个,不自觉间自己已经家大人多了。
    柳心安排秦大娘当管事娘子,秦大伯当管家,青梅青竹给了明珠,现在跟着柳梅王翠明珠几个打杂,秦二宝给了明远,闲暇时给柳大贵柳大富打打杂。
    秦财年纪大了接了秦伯喂牲口的活儿,几个大男人去秦富那调教,之后由秦伯安排活计儿。小翠嫂子和山花嫂子具体的安排让秦大娘管,又拿出些银两让秦大娘置办些布料给众人做些衣裳,拿出个定例发放月钱。
    柳心把众人打发下去回到后院,把柳老爹和柳坤叫来。
    当着大家的面,把李家的房契地契拿出来:“爹,大哥,这些就给大富大贵留着,算我这姑姑给他们置办的家底,你们好好给管着,要是有不开眼说闲话的,就来告诉我,我们秦家可不是吃素的。”
    柳心眼眉挑了挑,面有厉色地看向李氏,李氏一哆嗦把头低下。
    柳坤看这意外之财招呼大富大贵过来“快,给你们姑姑磕头,这给你们的家底,爹给你们好好经管着。”
    俩孩子在地上咚咚磕了三响头,大富抬起头:“大姑,你供我和大贵上学,还有好吃好喝的,这又给我们攒家底儿,我们以后一定好好孝敬姑姑,也好好对爷爷奶奶,再不让姑姑操心!”
    说完俩孩子又磕了一个头才站起来。
    柳心又转向柳坤:“大哥,爹和娘还得靠你供养着,吃喝穿戴我不亏了你。”
    “大妹,这是应该的,以前大哥犯浑,再也不会了,再也不会了!”
    李氏也近前一步:“大妹,大嫂以前有错,我以后一定改,一定好好对爹娘,你放心吧!”
    送走娘家人,柳心去看看张成几人的家人,张成的老娘和张富贵的媳妇孩子已经接过来了,正在柳心的老房子住。
    柳心让秦大娘带些布料和粮食,一起过去看了看,老人孩子一个劲儿道谢,柳心笑着说这是应该的,有什么困难尽管找秦大娘。
    柳心又去祠堂看看,张成他们已经在操练几个大汉还有一些秦家子弟了。
    看见柳心过来,都停下来向柳心见礼,几个大汉更是跪下磕头称“夫人好!”
    柳心心里淡淡的,点点头示意一下,坦然接受比以往更恭敬的行礼,一切都自自然然。
    柳心知道自己的心肠开始硬了,这不是现代社会,这有了等级,有了差别,要想好好活着,就得好好地当主子,掌控别人的命运,要不自己就得被别人掌控。
第30章 徐光启来了() 
京城
    王洽从上朝回来就在书房来踱步。
    昨天晚上接到侄儿王天书的急信,莱阳县试种出了两茬庄稼,包谷(现在叫玉米)获得荒地亩产三百三十多斤,熟地亩产四百多斤的大丰收,而且套种豆类还有很大的产量。
    这可是大明亘古未有的大事儿,今上重视民生,这大功劳是他王家人怎能不让人激动。
    王天书的奏报这几天也应该会到内阁,自己现在就应该去首辅那通个气儿,可成基命这首辅不得圣心,今上几次斥责,看起来罢官在即,已经蹦跶不了几天,周延儒继任首辅此事已成定局。
    自己应该和新首辅套套感情,可这样贸然去也有些不妥,还得找个理由或找个人牵线。
    王洽正在冥思苦想,自己的小儿子王天云进了书房。
    这书房重地一般是不允许外人进来的,可老话说“人老偏幺儿”,王洽已经五十多岁,这小儿子才八岁,平时就偏爱些,儿子进入书房倒也没责怪。
    “你不在院子里读书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我读书累了,就看母亲理账,年底族兄给送来的记账法子,母亲说很好用,今年的账盘得快,让我请父亲晚上过去全家吃个团圆饭,她好安排晚膳。”
    “你说的是天书年礼中的记账算法?”
    “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