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为了赶进度,也请在陕西附近的秦家子弟就近支援一下,争取帮秦牧渡过难关。
    大明其他的地方,情况也很糟糕,雪片般的求救折子飞到崇祯的案头,崇祯整日焦头烂额,不过朝廷从江南运来的粮食大多送到了边镇,这些边镇大佬可比老百姓难弄得多,弄不好就要哗变,崇祯咬牙也得供应着粮食。这时崇祯倒是越发的感激秦家,感激柳心了,要是没有柳心力主推广番薯,现在饿死的何止千万,虽然目前情况依然危急,可毕竟没有出现大面积死人现象,而且边镇相对安定,为大明度过劫难提供了有利的局面。
    河南的情况也逐渐开始糟糕,大片干裂的土地,除了秦家主推的区域,其他地方岌岌可危,再次回到几年前那种流寇横行的时候。
    虽然原本历史上要大展身手的李自成已经被柳心这小翅膀扇的偏离了方向,更是在秦明武和克鲁的联合夹击下退出了中原。可是随着大旱来临,流民流寇卷土重来,张献忠带着农民军再次在河南边境流窜。
    崇祯十四年,一群群流民瞪着毫无神采的眼睛路过柳心的农田,有胆大的眼中露出贪婪的神色,而老幼妇孺。就是踉踉跄跄的前行,他们也不知道该逃向何方。河南的个别地方已经发生了啃树根草皮吃死人吃观音土等等情况,柳心知道用番薯种植为大明争取了五年时间,已经到了极限。
    山东的粮食产量,目前仅有两成,不过老百姓还基本能填饱肚子,按照推算,山东这一带应该咬咬牙就能挺过去了,而河南除了开封府还在勉力维持。其他地方是无力回天了,只能靠山东救济,定量施粥救济,这种情况可能还得二三年。
    柳心决定再下江南,虽然上次的江南之行给柳心留下了阴影,可现在觉得这次不下江南恐怕还是不行。
    在江南,钱塘县的秦槐那一带,目前还能实现一年三熟,这两年已经开始往河南运粮。
    柳心还是想到江南挖掘下潜力,毕竟一年三熟这产量实在是太诱人了,哪怕多出一亩,一年就能多出上万斤的番薯,多少人命啊!
    柳心收拾了全部家当,把银票、首饰、玉器都收拢了,这次柳心下定决心,只要江南还有地,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把粮食种出来。
第250章 再下江南() 
由于连年大旱,京杭运河水位已经下降了很多,甚至个别地方已经搁浅,还得转到陆路上走。柳心辗辗转转一个月才到了江南。
    和内地一片干涸,民生艰难、赤地千里的惨烈景象相比,苏州城似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还是一样的繁华和闲适。
    李老爷的两鬓已经泛起风霜,这几年开始不再四处奔波,让李晚坤接手了外地的生意,而李晚山就在苏州坐镇,主要负责江南的买卖,哥俩正式把李家撑起来了。
    原本两个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已经有了担当,而且彼此间还没有因为财产而产生什么罅隙。俩人隐隐以自己的两个官家妹妹为榜样,并且都憋足了劲儿,不能让明远和志德志明他们官场的老爷们看轻了两位舅老爷。
    李老爷看到俩儿子有出息老怀欣慰,安心地过起了神仙般的老太爷生活。
    李家已经是江南的富豪鼎盛之家,不但在苏州城整整占了一条街,而且在南直隶官衙街旁边的繁华界面有了一长排气派的庭院,门口挂着“李宅”的大匾。
    这几年,王崇已经回到了京城,秦昌明中了进士,在南直隶户部任职,是五品员外郎。秦木周还有两个“昌”字辈的秦家族人在上次的乡试中中了举,因为年纪小,没有着急进京考进士,而是在南直隶府衙中做着七品的司吏,熟悉着政务。
    秦家在全国各地的势力,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别看木周几人在官场上职位不高,但它就是一面镜子,一个象征,谁敢惹得了他们,就是得罪了秦氏家族,得罪了秦氏家族,就是得罪了柳淑人,而柳淑人就代表了太子殿下、皇后娘娘甚至是皇上。所以秦木周几人在官场中的地位却不低,人人都很客气的称他们为秦大人,目前几个人都住在李宅。
    秦木周虽然已经改成了秦姓,但是他是李家儿子的身份是不容质疑的。而且柳心也从未说过让木周他们不认母家,所以在江南的官场,秦木周就是李木周是公认的事实。
    木周搬到了李宅去住,在外人面前称呼李老爷为外公,称呼李晚坤李晚山大舅舅、二舅舅,但是在家里还是爷爷、父亲、大伯的叫着,李家自然也成了官家。
    李家现在就是秦家,两家这是不分家的。李老爷被尊称为老太爷,一派正宗官家老爷的称呼。
    柳心到了苏州,苏州官场自然震动,引起不少人的关注,现在柳心的名声比以往大了很多,毕竟这几年除江南外,全国一片哀声,全靠番薯撑着,柳淑人的声望,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直隶这边小朝廷官衙的斜对面儿,有一座很很大的宅院,似官衙又似豪门庭院。
    几年前,这院子也就是个普通的富商家的宅院,可是自从被大太监韩公公买下后就变了样。
    大门外,重新放了两个石狮子,奇怪的是石狮子的眼睛还是用金叶子做成的。
    院子里统统的换了新的,把以前雕梁画栋、池塘嬉水的几分风雅之气都换成了纸醉金迷。
    十几个大肚子玉貔貅摆在院子里,貔貅的旁边放了一堆铜钱,零星地散落些小金块儿,在阳光照耀下还能反射出一些金光。
    这装饰、这宅院,既有些扎眼,又有些不伦不类,不过倒也符合了韩公公的身份和地位。
    韩公公现在在南直隶那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他不屑在小朝廷这衙门口坐着,认为不足以凸显自己的地位,也不愿和这些文官们同朝为官,当然别人也不愿和他这阉人相处。
    所以韩公公在他们对面的小院儿,大家都觉得安心,不过也没有谁敢就此而忽视他,相反人人对这个院子敬而生畏,不敢踏足一步,只有那一干锦衣卫才会在这个院子里进出。官场的人都私下里称这里是“韩宫”。
    此时,韩公公正端坐在太师椅上闭着眼睛,手里拿一个玉石的烟袋嘴,放在嘴里吧嗒吧嗒几口就放了下来。然后打了个哈欠张开眼。
    这种类似旱烟的东西,也是舶来品,是一个番子孝敬给他的。这东西也没啥劲儿,放在嘴里过过瘾而已,不过这玉石烟袋锅连皇宫里也没几个,算是稀奇货,韩公公拿它就想要这个气派。
    南直隶山高皇帝远,他的同辈儿太监们都在京城,有的是二等,有的是三等,真正的能熬成一等大太监的还是凤毛麟角的。
    韩公公开始被派到南直隶的时候,心里还不服气。因为在皇宫里头,皇上、皇后、太妃都是主子,伺候的奴才仗着主子的势,腰板挺直,对外可以颐指气使。这里远离京城,没有主子,自己没有后台,总觉得缺点什么。
    可是这几年,特别是从那年绊倒了户部尚书魏超后就彻底伸直了腰。这六七年,他捞的钵满盘满,银子哗哗的装进了腰包。
    虽然他是个太监,但居然也有下面的一些人颠颠地贡献上两个美女。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每天随侍在旁边。虽然只能干瞪眼瞅着,不能有实质性的动作,不过这也够让人舒服愉悦的。
    这种日子哪是京城里那些太监能比得了的,自己在这儿真是自在的很,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韩公公正在这儿闭目养神,干儿子韩三弓个腰进来了。韩公公像京城宫里的一些大太监一样,在小太监中收个徒子徒孙,在宫外就养着干儿子干孙子的。
    韩三本是个市井混混,一次偶然的机会攀上了韩公公,就舔着脸贴上来跪地磕头认了干爹,从此后就在韩宫里随侍干爹,鞍前马后效劳着。
    “三儿,有事?”韩公公瞥了一眼韩三,懒洋洋地问道。
    “干爹,儿子今天听到个信儿,赶紧回来告诉干爹!”
    “什么事?”
    “柳淑人来了!”
    “谁?”
    “柳淑人柳心!”
    “啊,柳心来了,这可真是个大事儿,她来干什么哪,那封信我还没用哪,哼哼哼!”
    韩公公一下来了精神,从椅子上坐起来,吩咐道:“三儿,柳心的消息给我盯住了,看看这次她在江南还能掀起什么风浪!”
第251章 哄抬米价() 
南直隶的韩公公,平时深入简出,想见一面可是难得很,普通人物这些年都是只闻其名未见过其人,很神秘的。
    可这段时间也不知怎么了,这位总在暗处处理阴私之事的大特务头子居然在公众的视野中频频露面了,前几日在天香楼摆了场子,把整个酒楼都包了下来,弄得老板和常来的食客一个劲致歉,许诺改日一定给大家打折。
    人们没能在天香楼上用餐,败兴离开后,也不禁纷纷猜测,韩公公摆了这么大的场子到底要干什么,邀请什么人,做什么事哪,
    不过想归想,还真没人敢明目张胆地问,因为这位主可是南直隶最大的特务头子,万一那句话犯了忌讳,惹得这位爷不高兴,自己会不会吃不了兜着走,还是绕远点吧!
    柳心到江南后,哪敢歇着,马上和李家的人、秦家的人还要杂学院的人商量,有没有合适的农庄出售,怎么能多买地多出粮。
    这几日柳心正在和几处农庄接洽。突然江南的粮商在一夜之间,不约而同地宣布米价暴涨。
    由于这几年旱情加剧,江南开始大量往京城运粮,往其他省份的粮食输出也加大,粮价自然跟着上涨。
    不过因为有着漕运的任务,还不至于太不靠谱,大约是崇祯二年价格的三四倍。
    白米价十八文一斤,糙米十二文一斤。当然白米中还分了精米和普通白米,价格略有差异。
    因为江南粮食不缺,番薯不过是在柳心和秦家及江南杂学院的农庄上大量种植,因而番薯的市价并不高,大概一斤五文左右。
    几家大的粮铺第一天宣布米价翻倍,老百姓还在观望,不明所以。不过短短五天时间,白米价格涨到六十文一斤。
    糙米价格也涨到了四十文一斤,而且个个粮铺都在惜售,每人每天买卖不得超过十斤,而且传出消息,今后还要上涨。
    虽然江北内陆地区旱灾连连苦不堪言的惨痛消息,也不时传到江南人的耳朵里,可是毕竟没有亲眼所见,江南老百姓还不能感同身受。这下粮价突然涨了四五倍,而且每天还要惜售,一下就慌了。
    对于大户人家来说,平时没有存储粮食的习惯,一天只能买到那么点粮食怎么能够,只能到黑市上收购,黑市的价格居然从八十文一斤迅速开到了一百文一斤,还真是吃不消啊!
    这场突如其来的粮食大涨价,给柳心打了个措手不及。原本江南的地价就高,十五两银子一亩到二十两银子一亩,柳心打算花高价买一些庄子。
    正谈的几个庄子,因为突然暴涨的粮食价格,让庄子价格又徒增了好几倍,既然粮食价格涨三四倍,而且一年能收三茬庄稼,那么收入岂不是就能增加十倍。这么大的利,谁敢轻易舍得庄子,要想卖,提十倍的价格也不为过,还是看在柳淑人的面上打了折,只是提了几倍。
    可这完全就是个天价,柳心已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