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玉成也装傻,叙述着吃了两块点心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点心有了嫌疑,青云大师因为自己也通药理和药效,没等官方派来郎中,就亲自动手赶紧对点心进行了查验。
    官府的郎中不一会也进来查了手,双方这一查,还真查出来点心里放了蒙汗药。
    白玉成也吃东西昏迷了,嫌疑自然是被排除的,那么就查从点心出炉,一直到进入梅林到底有哪些经手人,谁在鬼鬼祟祟。
    戚家军和衙门里的人是一个也没放过,希望能找出蛛丝马迹。
    登州的案子在一点点的侦查中,而那些和鞑子诺敏做成交易的锦衣卫,已经揣着那封柳心是蒙古大妃的信返回了江南。
    韩公公收到的信,眯着眼睛看了一遍又一遍。
    “这信是真的?”
    “那鞑子不会骗人。”
    “这倒是有大价值的!”
    韩公公说完把信揣在怀里,想一想又觉得不妥,起身进入里屋,半晌才出来。
    “公公,秦家要是看到这封信,还不得乖乖就范。柳心如果出了事,秦家和戚家军都跟着跑不了!”一个小太监在韩公公身后轻轻地给捶着背,同时也递上几句小话儿来取悦主子。
    “柳心现在被拐走了,这封信就死无对证。它的价值也就小了。只能等到关键的时候出手,才会有大价值。这样,柳心既然和蒙古有着关联,不会就这么点儿证据的。你们返回登州,注意和柳心相关的一举一动,看看还有什么,还隐藏着什么东西,到时候我们必须一击而中。”
    “是,公公!”一群飞龙鱼鱼贯而出,再次赶往登州。
第248章 旱情() 
白玉成一大早从醉香楼出来,街上碰到一些相熟的街坊和老主顾都乐呵呵地上前和他打招呼:“白掌柜,早啊!”
    “早,早!”白玉成抱拳回应着。
    身后断断续续传来议论声:“这白掌柜真是不错,应该又去秦家了,柳淑人出事后,他差不多天天往秦家跑,真是难为他了,可怜人,大丈夫!”
    白玉成听着后面的议论,嘴角裂出一条缝,一丝讥笑露了出来,没停住脚步,不到一刻钟来到了秦宅。
    柳心失踪后,白玉成和碧玉、丫丫作为受害者,很快被安全地送回了登州城,尽管戚家军和府衙对各色人等盘查甚严,但盘查的对象绝不包括白玉成。
    相反,经过这次事,碧玉、丫丫和白玉成有了患难与共的经历,比以前关系更融洽了。
    白玉成一来,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碧玉和丫丫一定会拿给白玉成分享。自然在此过程中,秦家对于查找柳心这事的每一个动作和部署,白玉成都是心知肚明的,而且偶尔还会夹杂些意见,让查找的方向变得扑朔迷离。
    不过不会有人对白玉成有所怀疑,甚至对于白玉成如此热心,秦家众人很是感动。
    “白掌柜!白掌柜!”白玉成刚走进秦家的院子,丫丫就跑出来,把白玉成迎到了里间。
    “白掌柜,有淑人的信儿了!”碧玉喜滋滋地说。
    “什么!”白玉成手里的茶杯啪的一下掉在了地上。
    “白掌柜,看把你急的!”
    “真的是有消息了?”
    “淑人到蒙古了,让咱们别担心,过段时间就会回来!”
    “她,她还说,说了什么?”
    “嗯,信很短的,不过已经被秦富大伯拿去了!”
    “那你知道当时信上都写了什么吗?有没有说她怎么到蒙古了?”
    “哦,没有,就是几句话,说等她回来再说,白掌柜的,你别担心我娘了。”丫丫在旁边看白玉成焦急的样子安慰道。
    “哦,好,好,安全就好!”白玉成心不在焉地吃了杯茶就匆匆离开了。
    第二天,宾客盈门的醉香楼居然关了门。常光顾的食客有些犯疑惑,不知道酒楼是不是要重新装修或者是要推出新菜式的噱头,可几天后,人们发现醉香楼已经空无一人,连掌柜白玉成都没了踪迹。
    登州城一阵哗然,府衙派了人去,在现场没有找到任何蛛丝马迹,至于是仇杀、逃亡还是搬迁不得而知,总之醉香楼的人是凭空消失了。
    对于白玉成的失踪,秦家的人一阵惋惜,秦富甚至派出人出去寻找,碧玉和丫丫在揣测是不是绑架柳心的人又把白玉成绑架了。
    而众人议论中的白玉成已经顺着京航运河乘舟而下,直奔江南而去。
    二十天后,柳心、明珠、戚思威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登州城。
    这一年被明珠柳心失踪闹得人心惶惶的登州终于安定下来。而且不久后秦明珠和戚思威定亲的消息传来,秦家和戚家正式结了亲。
    虽然之前秦家的大小姐秦心纯和戚夫人的侄子俞云峰结了亲。秦家和戚家有着姻亲关系,但这次两家正式成为了儿女亲家。
    今年的雨水较往年又降了不少,登州这儿只种了一季番薯。
    前不久河南那边也传来消息,今年的旱情又很严重。头一茬番薯只收获了三成,而因为雨水的问题,第二茬根本没法耕种。
    旱灾已经悄然来临了。
    柳心这一年没轻折腾,家事和自己的事太多,分散了注意力,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前两年对于大旱到来的恐惧感在今年居然没有那么强烈。
    柳心之前的种种准备,其实都是为了应付这场旱灾。
    柳心这几日安定下来,听到这样的信息觉得脑仁儿疼,大旱已经开始,这场自然灾害要硬碰硬了,自己努力吧!
    野外,土地干涸得裂开了口。柳心走过去用手把表土层拨开,看看底下的墒情。
    情况确实很严重了,番薯就是耐旱的作物,可现在看起来番薯藤倒是翠莹莹的,可果实小,而且数量少。如果再旱上一段,果实都会干瘪,到时只能剩下番薯藤了。
    好在登州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有余粮而且番薯储备的最多。如果饥一顿饱一顿的,大概能挺两三年。可是柳心知道这场旱灾也不是两三年能过去的,看来得提早让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登州城很快贴满了告示。告诉大家这场旱情持续时间很长,让家家储备好粮食,不要浪费,尽可能细水长流,做好几年的准备。
    与其坐而待毙不如起而拯之,现在既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番薯玉米这样的抗旱作物也要加大种植规模。
    在溪水边儿、山谷、井边,还有其他和水源沾点边儿的地方,一尺一寸的地方都不要放过,都要种上番薯,这和当年柳心在秦家岗的做法类似,扩大面积,靠数量取胜。
    登州杂学院在王徽的带领下,这几年制造了很多水利设施设备,当然登州这一带投放的力度最大,虽然耗费很大人力物力,但是毕竟能弄出点水,对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在有水源的地方,番薯产量达到了六成到七成。
    只要不是全年的断水,哪怕只有以往年份三四成的水量,还是能够保证登州城一年口粮的。
    经过测算以后,柳心长出了口气,最起码登州还不会有粮食之忧。不过这个结果柳心放在了心底,老百姓还是要勒紧裤腰带,从牙缝里挤出粮食做好储备,大明朝的人口还是很多呀,其他地方也许不容乐观。
    接下来一段时间,柳心领着杂学院几个精通农事机械和测量的学员在山东境内各个州府之间穿梭。
    这几年戚兴国在山东没少卖力气,除了盐业市场,在囤田上也有了一些成效,秦富和王大刀更是亲自带人开垦了几千顷的屯田,戚家军的粮食已经能自给自足了。
    加上吴维城在山东的那段时间也有不少作为,整体上山东局面还好。
    柳心跑了一个月后,累得精疲力竭,不过总算心里有了点底儿。
第249章 大旱() 
崇祯十年,一场蔓延全国的大旱由北向南开始了。
    柳心刚刚在山东喘了口气,河南的旱情越发严重了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河南那有二十万亩的田庄,柳心实在放心不下,马不停蹄地赶到河南。
    柳心那些农庄,因为种的全是番薯,现在佃户还有些库存,加上江南贴补的粮食,暂时倒还能维持生活。
    福王在开封也跟着种了大量番薯,而且因为番薯的产量高,目前情况还是比较稳定。
    可河南其他府城的情况就不乐观了,柳心刚到河南的时候,吴维城已经愁的满眼通红,从本质上说吴维城真的是个好官,他去了河南就主推番薯种植,可是毕竟官方推广的效率还是比民间差了不少,虽然在番薯种植上也下了大力气,但百姓手里却没什么存粮。
    吴维城就和柳心商量今年的粮食怎么能顶到下一季收获。但是柳心知道河南的情势可不是一时之策就能解决的,所以还是告诉吴维城不要心急,做好打长期仗的准备。
    听柳心对未来旱情的分析,吴维城才知道自己的担子有多重了。
    开封府一城也救济不了整个河南,吴维城知道现在唯有采取柳心在山东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水利设施,邻近水边儿,哪怕田间地头一尺一寸的土地都要种上番薯,现在是能种一棵是一棵,多种一棵就能多一分保命的粮食。
    河南的大小官员被吴维城逼的每天在田间地头间徘徊,人命关天不得不为之!
    秦明武、秦牧、秦槐、秦明文等等在外地的秦家族人陆续地传回消息,除了江南还好些,其他地方旱情都很严重,首当其冲的就是陕西,柳心自然明白这并不是局部现象,也不是今年才出现这样的情况,山西、陕西近些年就没太平过。
    今年因为颗粒无收,陕西境内流民又聚在一起。秦牧的延安府还是情况最好的,因为毕竟是最先推广的番薯,老百姓手里还是有些余粮的。由于秦牧在此官声甚好,老百姓并没有骚乱,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秦牧身上,觉得秦大人会给老百姓一口吃的,因为毕竟当年就是秦牧带领大家种植出亩产几千斤的番薯。
    秦牧本来也知道天下旱情的消息,因为柳心在多年前已经给大家提了醒,而且近两年在秦牧和柳心的通信中,柳心已经明确的告诉他旱情要来临的,而且还不会短时间结束。
    这次颗粒无收,没有人来逼迫秦牧,甚至没有人在府衙门前号哭、祈求。可秦牧的心理却越发沉重,安排人赶紧对全府的粮食情况摸了一下底:看看官民一共有多少粮食?还能撑多久?
    几天后拿到数据,倒还是能让人松口气,按照延安府的人数统计还能撑一年。
    按正常情况,如果来年没有旱情,应该问题不大。可是老天爷不会这么轻易的就饶了这些人,万一来年再来次颗粒不收,那老百姓就性命堪忧了。
    延安府的老百姓还像以往一样静悄悄地安守田园,其他州府的人逃荒的路过延安府。有相熟的或看到可怜人,老百姓就暗中留了下来,这无形中加大了延安府粮食缺口。
    崇祯十一年底,秦牧向朝廷上了请粮折子,京畿地区这几年收成也不好,根本没有余粮,崇祯只是给秦牧他们回复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朝廷一时半会儿拿不出救济的粮食。
    秦牧此时不得不向柳心求救,虽然重灾区是在河南,不过陕西两年颗粒无收得先应急,柳心赶紧安排从山东调配粮食向陕西出发,为了赶进度,也请在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