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之清和县主-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姨妈的为人,比王夫人还不露峥嵘,全然是温柔的样子,此时连忙劝道:“老太太别恼,我这姐姐也是好意,全心全意为着府上考量呢。”
  宝钗也跟着母亲起身,劝慰贾母:“老太太当心身子。”
  贾母现看着薛氏母女也生气。
  元春一门心思向着生母,支持金玉良缘。这两年凡从宫里赏赐的物件,都是宝钗强于湘云,且总跟宝玉是一样的。
  贵妃娘娘这样的表态,史家哪里能不知道。
  尤其是现在史湘云也渐渐大了,保龄侯夫人就不肯总让湘云来荣国府,总是稍住两日就要接走她。
  贾母偶尔提起婚事,保龄侯夫人也只是含糊。
  甚至有不信任贾母能做主的意思,只道:“说到底,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还有宫里娘娘的意思呢。”
  史湘云可是史家大姑娘,眼见婚事不成,保龄侯夫人当然不会放任她继续住在贾家大观园里头,跟贾宝玉过从亲密。
  要真闹出点什么,史家其余的姑娘,两位侯夫人的亲生女儿都不必嫁人了。
  所以自然防范于未然,甚至开始给史湘云相看人家。
  为此,贾母既伤心元春与自己离心,又恼恨薛家母女盯上了宝玉不肯走。
  然贾母乃是姜桂之性,老而弥辣。
  面上从来不会失礼,对着薛家母女这等外客,自然就转过了一副和气的形容:“姨太太劝的有理。我这小儿子媳妇,就是为人冒撞些不会说话,不如姨太太。”
  “说来,我还想跟姨太太讨个人做亲呢。”
  薛姨妈心口一跳,忙道:“老太太只说。”
  而宝钗一听贾母这话,自己身为闺阁女儿不好听,便借口要去看姊妹们。
  贾母却笑道:“宝丫头也不忙去跟她们顽,就在外头帮鸳鸯看看礼单吧。她到底认字不如你们姑娘家。”
  宝钗一听还要自己帮忙看送给黛玉的礼单,也是心中一堵。
  然贾母既开口了,只得在外面同鸳鸯两个坐了。
  但贾母年老耳背之人,话语向来高声些,薛宝钗也听得见。
  只听贾母笑道:“我实在喜欢宝琴那孩子,年前我看宝琴披着凫靥裘,抱着一瓶红梅,真是比画儿上还好。”
  然后又细问宝琴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叹道:“从前就有道士和尚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便是各家王妃在我跟前提过堪配的世家女儿,我都未曾应。”
  “且据我看来,只要人品好,女孩家里穷些也不要紧,不过多费几两银子罢了。”
  饶是薛姨妈都不由有些作色。
  贾母素来看不上薛家,无非是他们家是皇商的缘故,可薛宝琴还正经不如她们家呢!
  这岂不是明摆着说宁可要宝琴也不要宝钗?
  薛姨妈压了压心口的气,只得道:“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去前将她许了梅翰林的儿子,眼见得要上京成婚了,如今她母亲又得了痰症。”
  贾母这才作罢,只是惋惜道:“可惜了个好孩子,以后你们可要多疼她些。”
  见王夫人脸色僵硬,贾母越发道:“说起这事,先前政儿还跟我提起宝玉的婚事。也是一同僚作保。”
  “说是南韶道张家有一位小姐,生得德容功貌俱全。且那张老爷又没有儿子,家资巨万。因疼爱女儿,就非要女婿人才出众才肯作亲,不知何时见了我们宝玉一回,就心里满意呢。”
  王夫人脸色越加阴沉。
  贾政真的是个人才:他自诩孝子,不肯驳回母亲的意思。但更不敢得罪如今是贵妃的女儿,所以夹在其中左右为难。
  因贾母说看重湘云出身贵重,性情豁朗,为人孝顺;贵妃的意思是看重宝钗才貌双全,稳重妥帖,劝人上进。
  贾政居然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另寻一个家世和才貌都有的,岂不是两全其美。
  贾母和王夫人对他都无语了,直接将他的意见不予考虑。
  所以此时贾母再说起这事,也是为了怄王夫人罢了。
  果然王夫人脸色又难看了一点。
  鸳鸯在外头听着,不由抿嘴一笑。
  因她是贾母的心腹,也得过贾母的授意,此时就走进来给贾母换茶,口中只道:“人人都说宝二爷的人品学业,将来必要大成的。”
  “如今二爷大了,来老太太跟前说亲的人,真是数也数不清。各色人都有,我还记得一个傅家太太,最是奉承。”
  贾母便摇头:“傅家不过暴发新荣,仗着有几个钱财,买了个官职就当自家是世家了。谁肯搭理他们。”
  薛姨妈忍不住低头看茶杯子,遮掩自己不快的脸色。
  用钱买官职,充作世家,这岂不是说的他们薛家!
  而贾母和鸳鸯所说的傅家,也正是傅秋芳的哥哥傅试。
  没错,又是傅试。
  他游走于各个豪门,致力于把妹妹卖出去——当然许给荣国府二房的话,肯定要当正妻,不能当没名没分的妾室。
  他的算盘倒是打得响,但贾母又不是傻子。
  荣国府真正鼎盛之时,不亚于现在的保宁侯府,贾母可是亲身经历过的。宝玉又是她的心肝肉,如何能看上傅家女儿。
  所以听说傅试后来犯事贬官也是称心如意。
  鸳鸯继续笑道:“说来傅夫人来了没有十趟也有八趟。天天就跟献宝的似的,在老太太跟前夸他们姑娘长的又好,心地儿又好,真是个才貌双全的妙人。
  还说什么做活计儿手又巧,会写会算,管家的事儿更是不用愁的。最难得是孝敬稳重,连着待下人也是极平和的。”
  她说一句,王夫人的脸色就更难看一点:这里面有许多,就是她从前夸宝钗的词汇。
  贾母只做不知,点头道:“很是,听了便腻烦。人都是一家有女百家求,哪里有上赶着的买卖?”
  “旁人不说,只说我那玉儿,这两年多少人往姑老爷府上踏破了门槛求亲,听说姑老爷至今都不松口呢。”
  主仆二人一问一答的,王夫人姐妹俩实在坐不住了,便起身告辞。
  贾母只对薛姨妈和颜悦色道:“如今天短,你们常来坐坐,咱们好说话解闷,省得白天睡多了晚上难熬。”
  “别的不说,我就爱你家薛大姑娘这份稳重,比我们家几个丫头都强呢。”
  作者有话要说:  贾母在书中总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但其实真的好会内涵别人。


第103章 末日狂欢
  因建大观园; 梨香院当日被划走了,如今薛姨妈母女迁到了府上东南角一处院落。
  离荣熹堂并不远。
  王夫人听贾母说了那些话; 见薛姨妈都难得变了脸色; 便跟着一同过来; 准备描补一二。
  一进门,薛姨妈就咳声叹气,宝钗脸上也不好看; 但只劝薛姨妈:“女儿在外头也听见了些——母亲别恼。老太太那些话,也未必是说咱们家。”
  薛姨妈眼圈一红落泪道:“你心里也不好受; 何苦劝我。其实我一个寡妇人家,有什么要紧呢。倒是你,一个未出阁的女孩; 听了这些不阴不阳的话,才真真儿是可怜。”
  “好孩子; 我素知你心思重,只是不爱言语。你可别想着这些话,作践坏了身子。如今咱们家不比从前; 你要是有个万一,叫我靠哪一个?”
  宝钗垂首; 神色凄婉:“只消母亲好,我怎么样都无妨的。”
  王夫人嘴角又开始抽。
  薛姨妈母女俩这一番做派肯定是给自己看的。
  当日为了贵妃省亲,自己从薛家支应了五十万两银子。
  自然,当日王夫人也许下了金玉良缘,也求得了宫里元春的书信给薛姨妈看; 薛家自然是信的。
  然元春到底是贾母抚养长大,不欲强压着贾母行事,于是这些年一直是采取怀柔暗示的政策。
  并叫王夫人多带了宝钗去贾母跟前奉承,最好贾母心里也肯了,岂不是皆大欢喜。
  否则一家子闹得鸡犬不宁有什么意思。
  王夫人倒是肯听女儿的话,这两年也是这样做的。眼见得湘云近来也不怎么到荣国府,只觉得胜利在望。
  谁成想今日贾母却这样不给脸,几乎明着说宝钗攀附贾家,且最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宝钗攀附也攀不上的意思。
  果然这刚进门,薛家母女连茶都不叫人给她上一盏,先做出这一派受足了委屈的样子。
  王夫人深吸了口气,这才笑着拉了宝钗的手道:“好孩子,你知我心上只取中你。且不止我,娘娘也赞你稳重大方,温柔知礼,与别个不同。”
  “老太太年纪大了,想着早去的姑太太,偏疼外孙女也是有的。你只不要放在心上。”
  宝钗一听便知道王夫人在避重就轻。
  虽然贾母今儿提了几次黛玉,但薛家担忧的却是金玉良缘这桩婚事。
  如今黛玉再不可能做宝二奶奶,连贾母都断了这个痴心妄想,宝钗更不需计较她。
  于是宝钗心中不由冷笑:她这位姨妈,口中说的比谁都好听。当年哄他们家银子的时候,将金玉良缘说的板上钉钉,仿佛明日便能大婚一般。
  到了这会子,反而跟她们顾左右而言他起来了,不提湘云,反而拿黛玉来支吾。
  然宝钗也不能跟王夫人破脸,只能答道:“姨妈这话我不敢当。况且林姑娘是皇后娘娘认下的义女,哪里是我能比的。”
  说来这事,她确实也有几分伤心。
  黛玉的及笄礼宝钗有所耳闻,简直就是天下最尊贵的女人们的聚会。
  然而回想她的及笄……她并没有办及笄礼。
  本朝女儿可以十五岁行及笄礼,也可出嫁前再行。宝钗客居贾家,当然不便借人家的地方办礼仪。
  倒是贾母提了一句,说什么宝姑娘将笄之年,要给她过生日,请她看戏,看着花团锦簇似的。
  然对宝钗来说不过是如坐针毡:贾母这是借机暗示她年岁大了,而宝玉又不该早娶,哪怕你们持之以恒在贾家住着,也只是空等,蹉跎姑娘的岁月罢了。
  荣国府上下两只富贵眼,一颗体面心,正经的主子,不得势还叫下人欺负呢。何况是外头的亲戚。
  觑着贾母的意思不喜欢,下人们背后里自然也有些嚼说处,让薛家母女难堪。
  还是这两年,元春在宫里得意,王夫人重新拿回管家权,才少了许多风言风语。
  当然,代价还有五十万两雪花银。
  王夫人听了宝钗羡慕黛玉之语,不由冷笑道:“你以为林丫头就风光了,她倒霉的日子在后头呢。”
  “林如海自以为是赫赫扬扬的正一品大员,为了一点子小事便不依不饶,害得咱们王家贾家两门丢脸!
  从此后还不肯跟府上亲近,任由宝玉在户部叫人欺负了去。这也就罢了,到底那是商家人使坏。
  可他们父女居然连娘娘省亲都敢不来。这般不识抬举,早晚遭祸。
  果然如今惹恼了太上皇,听说上回老圣人还斥林如海跟商家同流合污呢,可见要倒台。那可别想咱们几家替他说情!”
  太上皇的话如今在宫内宫外到处流传,连元春也知道许多。
  她却不想,太上皇宫里的私言是怎么能传出来的,还以为得了私密消息,特意告诉了母亲,让他们近来不要与林家亲近,免得被牵连。
  其实这都是商太后的手笔,特意叫人放出去的消息。
  她就是要叫人人知道,太上皇因病痛顽疾,性情大改,奸忠不分。
  朝上眼明心亮的人谁分不出此事的对错呢?
  看太上皇如此狂悖的行径,一来是内心的良心理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