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边关搞建设-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君你可醒了。”堂兄是个有些呆气的好人,“我下工回来看到你还在休息,想着你昨夜一晚未睡,就没叫醒你。这会儿可还觉得疲惫?”
  “好多了。”在堂兄面前,自己好像还是以前那个淘气的小丫头。
  跟叔叔婶婶不同,堂兄比陶翕君要小一岁,但做事要稳重的多,就是脑子不太灵活,做个文书吏是最好,其他的他也做不下来。
  “阿君饿了么,要不要吃点东西再去族老那里?”
  “不用了,嫂嫂别忙活,让婢女们做就好。”陶倚君上前一步拉着嫂嫂的手,坐到院子里的石凳子上,“去之前,阿兄跟嫂嫂能不能先与我说说现在的情况,我心里也有个底。”
  堂兄虽然有点呆气,但这位堂嫂很显然是个伶俐的,她叭叭叭的就把自己知道的,能说的,一一告诉了陶倚君。
  “族里对阿君的婚事很看重,前儿定亲之后,族老就在张罗阿君的嫁妆。因着伯父的事儿,大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是大族老让他长子长媳出面料理的。只是……”
  堂嫂有些踟躇的看了陶倚君一眼,诺诺的没往下说。
  “是我阿娘出什么主意了,还是我阿妹又来哭了?”
  横竖就这两件事。在小方城的时候,婶婶就已经私下跟她说过。对于自己阿娘的性子,陶倚君心里很明白,那就是个耳根子软,又恋爱脑的傻女人。要说她有多坏不可能,最多就是偏爱自己和表哥所生的儿子。
  但是让她觉得有点棘手的是小妹陶惜君,现在改了名字好像,叫啥她没去关心过,只知道阿娘和婶婶她们还是叫她细妹。
  细妹在继父家的日子不会太好过,但也绝不会难过,可这傻女子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笑话。
  以前还不清楚,包括她定亲的时候,婶婶他们过来说起,也就感叹一下细妹在继父家里的位置有些尴尬。可这次大郎成亲,婶婶过来的时候就特意拉着她说了很多,包括细妹大晚上一个人跑到陶家族地又哭又闹,说自己活不下去了。可等陶家人上门去问,对方也是气得不行,说这个女郎不识好歹不知礼数,既然觉得在这里活不下去了,那就请回陶家去吧。
  但问题是她当初是跟着她阿娘一起去的继父家里,还改了姓名,论理就不能再回陶家了,连陶家的族谱上都消掉了她的名字。
  这一下子就尴尬了。反正婶婶说,当时族老回来的时候,族老的老阿娘就指天咒地的发誓说再也不管陶惜君的事情了,以后也当自己从未有过这样的组孙。
  这可就不简单了。能把族里老阿娘气成这样,就算是被骂忤逆不孝的族中后辈也没做到过。
  可婶婶也不知道陶惜君到底做了什么事儿才惹得人这么生气,就嘱咐她回来之后最好先找老阿娘聊一聊再去见她妹子。所以陶倚君才会推拒了她阿娘的先下手为强,一定要先回了族里才肯过去见她。
  在堂兄的陪同下,陶倚君去见了三位族老。
  族老对她可好了,以前就很稀罕她,现在更稀罕。
  “你上次让人捎回来的信我们都看了,有些可为,有些暂不可为。”大族老拉着陶倚君坐下,对她像对自己亲孙女,“你三爷爷是你阿耶的先生,你问问他就知道哪些不可为了。再有一个,西域商业一事,陶家不打算参与,但是迁徙族人到朔方一事可以商量。”
  当时陶倚君给出了几个选择,小方城、五原、朔方、还有张掖,大族老选择朔方跟张掖不出她意料,但是她也没想到大族老的动作这么快,竟然就已经张罗下去了。
  “你这几年在小方城可能不太察觉,关中的田地大部分已经被集中在了几个大氏族手中,陶家虽然发展还算不错,但是底蕴相较于那几个氏族还是弱了很多。”大族老缓慢的将陶家面临的困境道出,“阿君你去边城这事儿对族人们也是种激励。他们以前是害怕离开之后生活困顿颠沛流离,但是族中向他们做出了许诺,若是真有那么一日,族人依然会接纳他们的回归。”
  这件事陶倚君和阿耶曾经讨论过不止一次。一个家族再小,数代在一个地方繁衍发展,都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土地的载量有限,肯定会供不起太多人需求。这时候迁徙至其他地方就很有必要了。
  一则是避开战乱对整个家族的影响,二则是可以将家族开枝散叶。
  此前家族中已经有人借做官为吏的机会带着家人离开,就如霍桐的堂兄,离开霍氏族地之后也不会忘本,但只要他能在为官那一地将根扎下去,他就是那一房在当地的始祖。
  “树挪死,人挪活。大爷爷也不必太担心,朔方那边虽然我不太清楚,但大兄在那处当值,再有霍大将军坐镇,条件比小方城只好不坏。再说,朔方里小方城不算远,其间商队往来也很频繁,有什么事儿带个信就好了。”
  大族老拉着陶倚君说这么多,其实也就图她这一句话。
  “时间不早,你且先去七娘那里,有什么事儿,明日再说也不迟。”
  七娘是大族老的堂妹,族中排行第七,两次丧夫之后就带着幼子回到族里,这些年为族里的女郎们做了不少事,大家都尊她一声老阿娘。
  陶倚君从大族老那里出来,紧了紧披风,让婢女抱着给老阿娘的礼物,冒着夜风转到了村东头的青瓦白墙大院子门口,拍响了门钉。
  作者有话要说:  我如果能在周三入院前把故事完整讲完,那就顺利完结。如果不能,可能会请一周到两周的假。因为市里的医院没有病床,而且疫情的缘故控制比较严,我们预约的是分院,离家有点远,在城郊结合的地方,估计去了一周都不能回家。


第九十四章 
  老阿娘的小儿子已经成家; 在城中经营一家布坊,生意据说挺好的。
  家里的老宅子是老阿娘的长子给她翻修的。她的第一任丈夫出身不差; 是个大氏族的嫡子; 去世后老阿娘的儿子就留在了父亲家里。老阿娘虽然没有去看过儿子,但是逢年过节; 儿子生辰都会亲手做了衣衫鞋袜送过去。后来她长子继承了家业; 还专门带着新妇过来拜见母亲,并做主替母亲翻新了老宅。甚至异母弟弟在城中置业,他也伸了援手。
  “都是做娘的; 谁不知道谁的心思啊。”老阿娘看着乖顺的陶倚君,叹气; “你娘自来就没有主见; 唯一的执拗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你也满足她了,还有什么好求的呢?她现在的丈夫对她也好; 家里家外都交由她打理; 对你妹子也视如己出; 我想不通你阿娘和阿妹是怎么样迷了心窍; 还闹腾着分亡夫家的产业。”
  陶倚君一直没有开口,冷凝着一张脸,仔细听老阿娘说话。
  “我那位继父现如今有所表态吗?”
  “他可是气坏了。”老阿娘拍了拍陶倚君的手背,“前次为了你阿妹的事情,我与大族老去对方处协商,你那位继父全然不知你阿妹做的事; 也不知道你阿娘在打你和大郎的主意。听我们说了之后,气得人直发抖。可你阿妹却说这本就是她应得的,且继父家中从未替她打算亲事,更不用说准备嫁妆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陶倚君了解自己的妹妹,虽然很可能跟幼时不同,但她若非真的受了委屈,怕也是不敢这么扯破脸。
  “我们哪里知道。”老阿娘看了陶倚君一眼,“这些都是家宅内的私事,断没有说给旁人听的。我们当日去的时候,也只说了你阿妹闹起来的事情,后来你继父说他会处理,便将我和大族长请出了。我那么生气,是你阿妹那二愣子,居然跑到宅外又哭又闹,说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当初就不该带着她到你继父家,不如当初直接溺死她算了。”
  说到这里,老阿娘又气了起来:“她也不想想,若不是为了她,我何苦去跑这一趟。当初是你娘死活闹着要嫁过去,也是她一心一意要跟着你娘过去的。难道我陶家还养不起她一个女孩儿?”
  一想到这个,老阿娘就气得捶心肝。
  陶倚君赶紧移过去,抚着老阿娘的背,生怕把人气出个好歹来。
  “老阿娘你别生气了,这事儿交给我去解决。怎么说我也是她亲姐,就算我要打要骂也是名正言顺的。”
  陶倚君慢条斯理的开了口,老阿娘心里一颤,突然淡定了。
  可不是这个理儿!陶倚君是陶惜君的亲姐姐,亲姐要责骂妹子,天经地义,再说了,以陶倚君以往的手段,她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哪儿还有陶惜君的戏唱。
  这么一想顿时气也顺了,脑袋也不疼了。
  “那行,赶明儿你去好好说说你阿妹去。”
  又絮叨了一些为人娘子要注意的事情后,老阿娘有些困倦了,陶倚君适时告辞,让老阿娘的婢女伺候她梳洗就寝。
  “大娘子?这是要去?”
  “去祠堂,请家法。”
  陶倚君遣人去找主管祠堂的二族老知会了一声,让人都等在门外,她一个人进了内祠堂。
  陶家的家法是一根藤条。
  藤条下挨打的陶家人不少,少年时期的陶翕君就被打过好几次,可一般来说,陶家家法要惩戒的都是陶家的儿郎,女孩子们可没有被家法伺候过。
  陶倚君自然是不敢动供奉在主堂之上的那根。那根藤条裹了金箔,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真正执行家法的,是侧面墙上挂着藤条,有些都断了,还高高的挂着。
  陶倚君取下一根,是当年她阿耶拿来打大兄的,上面包的布条都是她阿耶亲手缠上去的。
  陶倚君第二天用过早饭后,就带着送给阿娘的礼物出发了。他们选的时间很有讲究,不早不晚,刚过了午。
  去早了人家以为你去蹭饭的,去晚了又耽搁一天的功夫。这个时间过去,要是话不投机,赶在天黑前还能回来。
  陶倚君去之前是让人提前去知会了自己到达的时间的,以便主人家做好待客的准备。
  继父家里也有儿有女,今日照着礼节,他们都得来见见陶倚君。
  古人的规矩很多,虽不若后来的繁琐,可该遵循的还是得遵循。
  陶倚君也不是第一次到继父家来,当年阿娘要改嫁,她就曾乔装打扮私下来过,也跟继父和继父的长子见过面说过话,倒也不会太过陌生。
  “阿,阿姐。”陶惜君看到姐姐一脸平静的下了车,怯生生的捱过去,站着不敢说话。
  无他,家里不管是大郎还是她,最怕的不是阿耶阿娘,而是面无表情看着你的陶倚君。
  初来乍到,陶倚君也不可能直接拿阿妹开刀。再说了,她也得先了解一下情况,看看阿妹这个二愣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变得这么泼皮无赖。
  继父为人很不错的,就是稍微古板了一点。但很让人惊奇的是,他的古板在面对陶倚君的娘时,就会失去效果。所以这是一物降一物?
  跟继父家的郎君女孩儿们见过面,送了见面礼之后,陶倚君见到了阿娘抱过来的弟弟。
  小小的孩子还不会说话,长得白净,像个发泡的糯米团子,看到陶倚君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就扑过去要抱抱,还死活赖在陶倚君身上不肯下来。
  “阿弟长得不错,俊眉朗目,长大后又是个招惹人的小郎君。”
  说实话,陶倚君的阿耶长得不错,她娘又是典型的娇。小美人,可家里也就她稍微好看点,大兄俊朗归俊朗,说好看是真算不上,妹子就不说了,估计全挑着爷娘的缺点长了。也就不难看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