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一大早,霍桐陪着霍去病也到了庄子上。他们这次过来就是打个招呼,然后就要去大营,等到卫大将军到了才会再回来。
互市这边陶倚君插不上手,也不可能去插手。她就想着能乘互市的东风,把自己的仓储搞起来就行了。
另外还有件重要的事儿也在等着她处理。
城内的坊市已经定好地方了,照着之前大家商量的方案做的,几家联合建一个工坊,每个工坊的负责人则由他们联合的几家商量决定。工坊的负责人又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行会,把控着上下游的交易,也担当着做决策的风险。
陶倚君的织坊也是其中一份子,地位还不低。毕竟吃穿住行里面,穿是民生必须的。
“大方城那边想要分一杯羹?”得到这个消息,陶倚君有点惊讶,“他们那边不是有固定进出货的渠道吗?互市这边我们都不能插手,他们这是打算抢我们的生意了?”
有竞争是免不了的,但是陶倚君没想到自己这生意摊子才刚搭好架子就有人想要截胡了。
“其他人怎么说?”
“大娘子,家主人的意思是不能让。”绸缎铺的罗掌柜代表他背后的罗家给出了态度,“大方城一向走的是高价货物,我们小方城则选择跟他们避开。现在大方城那边的意思是连这一块都不让我们做了,这跟断人财路有何分别?既然他们不仁,我们也就不义。想要抢夺我们的份额是不可能让他们得逞的。”
“是这个道理,但是具体要怎么做,各位可有个章程?”陶倚君环视四周,几位绸缎铺和布坊的掌柜管事都没吭声,“这事儿不是我陶家一家能做到的。诸位最好回去跟你们主家商量一下,拿出个主意来。”
陶倚君愿意出这个头,但是不代表她愿意当冤大头。流血流汗让她上,其他人躲在后面捡便宜?那不好意思,她陶倚君不是舍己为人的人。
各位管事离开后,陶倚君想了一会儿,带着阿满去了县令家里。她打算去问问县令娘子对这事儿是怎么看的。
“大方城的位置比我们这里要好得多,是出入关的必经之地。西域客商以前也是多从大方城那里借道而行。不过就其地形来说,想要发展固定的交易,还是受限了些。我们这边虽然不是要道,但是因为处于跟草原相接,且并非主要战场,所以互市才会选择在我们这里进行。”
县令娘子比起前一位县令娘子来说,头脑要清晰得多。
“前次大娘子猜测陛下可能要兴兵,我与郎君也是如此想的。观后方屯田扩充,想必时间不会太远。”县令娘子斟酌道,“大娘子你擅水利,农田一应事务,其实大可不必在行商一事上费太大心力。只要桐将军在,大娘子就万事无忧。”
县令娘子也是一番好意,她觉得陶倚君事事出头的话,容易招人嫉妒。若是男子还好,偏她还是个女郎。被一个弱女子压在头上,也难怪那些男人们想要跟她一较长短。
从县令娘子的话中,陶倚君听出了一点意思。感情是有人看她不顺眼,想要给她使绊子了。就是不知道小方城这边有谁倒了矛。
其实县令娘子说的那番话,陶倚君也曾考虑过,可到底她跟寻常的女郎不同,明知可以做而不去做,她浑身都会不自在,做梦都会去想。
但是既然那些人只是想要让给她使绊子并不是赶尽杀绝,那大家就堂堂正正的交手好了。
她的优势在于霍桐,有这位大将军夫婿坐镇,那些想要让她低头的家伙,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我知道我劝不了你,你也跟寻常的女郎不同。只是阿君,万事皆要小心,有时候认输不丢人。一时胜负,于大局无关紧要。”
县令娘子拍着陶倚君的手背,诚恳劝导。她也没指望陶倚君就此收手,也知道她收不了手。陶家上下数百人可都指着大娘子过活,还有城外的农庄药坊,那些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阿君,我听郎君说你那里有一药方子,对养身有益。正巧,我娘家一位长辈身体不太康健,于家里休养,我这个做晚辈也不知道送些什么好,你就紧着你那方子上的药材,与我置办一车,我好使人送回去。”
县令娘子顿了一顿,“我那位长辈之前在朝中任职,官至御史中丞。老人家好的见得多了,那些奇珍异宝也不敢拿去碍他的眼,就只能想些法子让老人家松泛松泛了。”
陶倚君原本还没往心里去,但是听到县令娘子后一番话,她眨巴眨巴眼睛,顿时明白这是县令娘子在帮她抱大。腿呢。
御史中丞虽然不是内阁重臣,但是官位已经不低,还是有实权的实职官员。御史中丞的直属上司就是御使大夫,那可是相当于国家审计长的职务,专管钱袋子的,她一边城小商小贩,能在御史中丞面前刷个名熟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行嘞,正巧我从西域商人那里也得了些少见的香料。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但图个新鲜,到时候娘子一起送回去吧。”
陶倚君强按着心跳,面色不惊不喜的接过话头,做足了淡定从容的姿态。
“那可好,有阿君这些东西,我也不用头痛要置办什么才合适了。”
两人相视一笑,便不再提此事。
等到回去后,陶倚君终于忍不住捧着脸笑出声。别看她在霍去病面前也挺得看重的,但她知道,那是因为霍桐是霍去病和卫大将军都看好的人,才会爱屋及乌的对她另眼相看。再说了,霍家和卫家这会儿的势力都在军队上,真正在朝中的力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她想要在边城发展,武力只是保障,朝中官员的保护伞才是她努力想要得到的。
“不行不行,我得平静下来,好好想想接下来该如何做。”陶倚君拍了拍自己脸蛋,强迫自己平心静气。
跟大方城那些商贾的争斗现在不着急,她得好好捋捋自己做过的那些事儿,看有没有出纰漏的地方。等到县令娘子送了礼回去后,说不得那位御史中丞会关注一下她。倒不是觉得自己一定会被人立刻看重,但是如果自己做事仔细谨慎,或许能给那位大人留下好印象,以后有事儿,人家顺口说句好话,自己付出的就值得了。
正想着,突然听到阿满的声音响起。
“你这人怎的鬼鬼祟祟的,你是干什么的?”
陶倚君起身走到窗边,朝外张望,就看到阿满带着两个婢女站在院子外,她对面站了个男人,从她的角度,看不清其面容。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可能要请假,如果来不及更新,我就直接挂请假条。
第七十四章
自从陶家在边城开始发展后; 人多了,人员构成也就复杂了; 里面不乏有其他势力安插进来的探子; 这情况陶倚君早就知道,也没太关注。她手上的事情目前来说还是光明正大的; 也不怕谁来探底; 毕竟最大的底牌在她脑子里,她自己不说,谁能知道?
拿出来的技术和图纸就算流传出去也没什么; 本就是集众家之长发展出来的,要她把这些当做自己的东西; 她脸还没这么厚。
阿满很快把那个在外面鬼鬼祟祟张望的人赶走; 进来之后皱着一张小脸随口抱怨了几句。
都是大家族出来的; 她也知道这些肮脏事情少不了,可被她遇到了; 心情总是不太痛快。
“别想那么多了。”陶倚君递给阿满几根竹简; “上面的东西你看看; 要拿去送礼的。”
阿满随便看了一下; 咋舌:“这么多,价值不低啊。阿君你这是要给谁送礼?”
陶倚君把跟县令娘子私下做的交易跟她提了提,阿满点头感叹:“如果真的能得到中丞大人几分好感也是不亏了。倒是阿君,你觉得县令娘子这人如何?”
陶倚君抬头看了阿满一眼,目光透出疑惑。
“我阿姐家有个小侄女,今年十岁了; 正在相看人家。阿姐觉得李县令家的二郎就不错,两人年龄也相当,只是不知道他家可愿意否。”
说起来陶倚君今年也才到及笄之年,阿满比她小年头,明年也当及笄了。她已经跟霍桐定了亲,等到今年八月就满了孝期,接下来就该相看成亲的好日子。可阿满到现在还没有动静,不知道她阿娘是如何安排的。
没听到陶倚君的回答,阿满放下手上的竹简,微微侧头看向陶倚君。
“我观李县令是想让他家二郎娶关内的女郎。”陶倚君回过神,想了下跟县令娘子以往的交谈,总结出对方言语间曾透露出的念头,“其实我也见过你阿姐的那两个侄女。大的已经定亲了吧,听说是马家的郎君。小的那个当初我见她时还挺腼腆的,这快要一年没见过了,也不知道性子爽利些没有。”
“那丫头就是个闷葫芦,身体又不是太康健,阿姐的家婆心疼孙女不想她嫁太远。可城里适龄的郎君要么是顽劣不堪的,要么已经定亲了。”
陶倚君沉吟片刻:“阿桐有个族侄,年约十六,是大了些,但是为人不错,有学识又识礼。家中父亲早年病逝,阿娘守着家里田产养大了他家兄弟姐妹三人。长子前些年举荐入仕,虽然只是个刀笔小吏,但大郎的岳家却是家产殷实的。大娘子定了亲事,约莫就是明年初就会出嫁。前些日子阿桐与我说,想要让我在陶家给寻一女郎。只是你知道的,我在族中并说不上话,想要找个好的也难。如果你阿姐愿意,倒可以见一见。”
霍家也是大族,早些年情况不算太好,这几年在卫家的扶持下俨然有了望族的架子。霍桐他们这一支在霍家算不远不近的,但是因为霍桐族叔的关系,他们这一支基本在军队发展,实力还算不错。
霍桐那个族侄的爷娘早些年在霍桐还年幼时也帮过他不少,虽然困于家境不能抚养照顾霍桐,可但凡家里有点好吃好喝的,都不忘记给霍桐送过去,直到霍桐被他族叔带走在身边教导之后才断了联系。
这一次霍桐主动提及这事儿,还是因为他跟陶倚君定亲的事儿被他这位寡居的族嫂知道了,即便家里不是特别宽裕,也专门给霍桐准备了新婚贺礼。一来二去的,霍桐跟他家也就再度恢复了以往的亲密。知晓侄儿尚未婚配,便想着让陶倚君给他寻一个好姑娘。
陶倚君放缓语气,跟阿满解释:“我想着他是家中老二,以后得自己打拼家业。听阿桐说,他跟着先生读了几年书,因为他阿娘身体不太好,所以一直没有成亲的打算。今年他兄长有了长子,家中是住不开了,我便想着让他到边城来,不拘是在衙门跟着做事,还是随着卫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幕僚,总归是不会断了他的前程。”
胡小娘子的家婆心疼孙女不想让她远嫁,城里的郎君有没有看上眼的,倒不如跟霍桐的族侄相看一番,若是可以,以后就在城里生活,在岳丈眼皮子底下,难道还敢亏待了人家女儿?
退一万步,以后两人回去霍家族地生活,凭着霍桐对他的看重,也不会亏待他们夫妻。除了家世可能稍微弱一些,其他方面目前看来是十分契合的。
“我听阿桐说过,他那位早逝的族兄于孟学上十分有见地,可惜身体不太好,家里全靠他族嫂支撑。这孩子听说有其父之风,是个端庄君子。”
阿满对陶倚君十分信任,听完之后就表示自己回头就跟阿姐好好聊一聊,不管成不成,先相见一番也是可以的。
“正好那孩子要游学,我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