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篇论文特别是顶级期刊论文,为作者带来的利益无需多言。
学术界不乏为了争夺论文署名权扯皮撕逼甚至大打出手的案件。
有的学生颇为怨恨,课题是我做的,论文是我写的,凭什么一作要写导师的名字?凭啥知识产权属于导师?
沈奇科研中心不存在这种现象。98篇署了沈奇名字的文章,沈奇大多不是一作。
一作,是一个科项目里,做最具体、最核心工作的人。很多科研机构招人或评职称,明文规定应聘者或职工须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以一作身份发表多少多少篇论文。
二作、三作、N作,也为一个项目付出了一定的贡献度。
通信作者是一个项目的统筹者,负责宏观上的全局把控。
外界也有质疑,咱不扯远了,就说这98篇论文所涉及的诸多科研项目,沈院士每一个都亲力亲为的参与了哇?
沈奇的答复是:“废话,我不参与科研项目,论文上凭啥写我的名字?你这个记者同志很有趣诶,你是在怀疑我的职业素养吗?”
保安,把这个搞事的记者带走,关起来!
那是不可能的。
言归正传,98篇论文共涉及了四十二个科研项目。
这四十二个科研项目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乃至环境学等科研领域。
有些论文报道的成果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国内外学术团体纷纷申请赴沈奇科研中心学习交流。
沈奇微微一笑,他坐镇中心笑迎八方来客。
第614章 大胡子与光头佬
这天清晨,沈奇在家穿上王府井裁缝为他私订的银色西装,打一条鲜红色领带。
每逢代表国家与外宾接触,沈奇都会打一条红领带,红色是国旗的颜色。
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帅的一比,沈奇颇为满意。
“爸爸好帅!”诺菲一顿尖叫,眼里满是小星星。
男人三十一朵花,三十岁之前的沈奇只是小帅,一过三十岁,他莫名其妙的就帅到一塌糊涂了。
欧叶帮沈奇整理西装的边边角角,瞅着这么帅的老公,她忽然又想谈一次恋爱了。
“今天接待英国代表团是吗?”欧叶问到。
沈奇点点头道:“英国佬、美国佬其实不好打交道,他们表面客客气气,内心中却别有用意。”
欧叶:“哪个国家的人最好打交道?”
“我觉得东欧人比较淳朴,东欧很多国家并不富裕,却盛产各领域的天才。我不止一次的跟上面建议过,咱们可以从乌克兰多进口一些粮食嘛。”
“乌克兰小野猫很出名。”
“呵呵,是啊。”
“沈教授有没有在外面勾搭小野猫?”
“没有,绝对没有!”
“去吧,时间到了。”
“嗯,我走了。”
沈奇乘外交署安排的专车离开沈院士别墅,目的地是驱车3分钟之遥的燕大对外接待大楼。
对外接待大楼前聚集了一群白人,也有少数肤色较深的人,总而言之都是歪果仁。
这些歪果仁身材高大,神情冷酷,像是莫得感情的杀手。
他们是英国代表团科技交流小组。
英国访华代表团这次来了很多人,他们将在经贸、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与我国进行交流合作。
英国代表团科技交流小组将访问我国几所名校以及几家高科技企业,第一站就是燕大。
沈奇的专车抵达对外接待大楼,一位等待已久的中年男子快步走到汽车旁,为沈奇拉开后门。
“曲主任,这多不好意思。”沈奇在车里挥挥手手,这便下车。
外交署的曲主任握住沈奇的手用力晃动:“沈院士您可算来了,这些英国人从昨天开始就一直跟我打听你各方面的消息。喏,那位大胡子是他们科技交流小组的组长,叫查理·兰道夫,是一位官员。”
“了解。”沈奇这便随曲主任来到英国人身边。
如果是中英双方纯粹的学术交流,沈奇自己就能接待,不需外交署出面。
既然英方派出了政府官员,那我方也得派出相应的人员陪同。
英方科技交流小组的带头大哥查理·兰道夫先生,他蓄着一脸伦敦南部风格的炸薯条色金黄络腮胡子:“早上好,沈教授!我是查理·兰道夫,经常在新闻里看到你的名字,今天终于很荣幸的见到了你本人。”
“请。”沈奇笑了笑,遂带领这群英国人进入对外接待大楼VIP会议室。
英国人入座后直入主题,兰道夫说到:“我们恳切的希望,在数学、物理基础理论,以及材料、能源、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与中方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开展深入的合作。中方推荐沈教授与我们洽谈,这是我们十分乐意的,也感到特别荣幸。”
兰道夫在短时间内连说了好几个“荣幸”,一是出于外交礼仪,二是沈奇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确实很大。
“要不我们聊聊具体的合作项目?”沈奇也是个直接的人,他亲自接待英国代表团,因为他觉得在兰道夫提到的这些科学领域,英国人还算比较有实力。
“好的,下面请洛瑞博士发言。”兰道夫望向身边一位秃顶汉子,说到:“洛瑞博士拥有先进的实验室,他是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专家。洛瑞博士,来吧。”
洛瑞博士起身,在眼神上与沈奇进行了交流。
他秃了,他很强?沈奇对洛瑞博士并不是太了解,全世界那么多专家,如果不能在某个领域成为全球前几名,所谓的专家那也是区域性的专家。
洛瑞博士自带了一份PPT,他在大屏幕上播放PPT,向沈奇进行展示。
卡尔·洛瑞,拥有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BNE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在BNE的资助下,他运营着一间新能源研发顶级实验室。
BNE即英国新能源公司,其前身是英国石油下属的一个前沿科技研发分公司,后独立出来,专门从事新能源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沈奇对洛瑞博士不是很熟,但他还算比较了解BNE。
英国是欧洲最早提出“全面禁止生产销售燃油汽车”的国家。
汽油车、柴油车被英国政府给制裁了,是出于环保方面的考虑。
全面禁止生产销售燃油汽车,并不意味着英国不需要汽车了。
所以新能源汽车在英国拥有极大市场,HEV、PHEV汽车是过渡,最终英国将全面实现纯电动汽车,乃至氢能源汽车、太阳能汽车或其他形式的新能源汽车。
BNE看准了新能源的广阔前景,抢占了先机。
话说沈奇科研中心跟BNE还有一段渊源。
沈奇科研中心的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FASTER项目组)在几年前做出了一项发明,他们研发出了一种石墨烯纳米复合薄膜,是一种新型的凝聚态物理材料,其介电性能超越了当时所有的已知材料。
沈奇对FASTER项目组的定位很明确,FASTER项目组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指导下主攻应用开发。
FASTER项目组搞出来的一系列科研成果,是要转化为商业性产品的。
商业性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主体是企业。
几年前,FASTER项目组做出来的专利发明“一种新型石墨烯纳米复合薄膜”,原本是想卖给国内的企业。
然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商品性开发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换言之,即便FASTER项目组把“一种新型石墨烯纳米复合薄膜”的专利开发权卖给国内企业,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批量化的商业性生产与销售。
几经波折,“一种新型石墨烯纳米复合薄膜”的专利开发权最终落到了BNE手里。
沈奇记得很清楚,当时这个专利开发权卖给BNE,才卖了两百万英镑而已,亏大了!血亏啊!
这次倒好,这个光头洛瑞博士以及他身后的BNE,居然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主动找上门了。
想必是BNE尝到甜头了吧!
沈奇呵呵一笑,说到:“洛瑞博士,请继续。”
第615章 as everyone knows
石墨烯最早由英国科学家盖姆和诺沃肖诺夫,利用微机械剥离法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盖姆、诺沃肖诺夫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沈奇科研中心发明的“一种新型石墨烯纳米复合薄膜”,参考了盖姆和诺沃肖诺夫的成功经验。
转来转去,“一种新型石墨烯纳米复合薄膜”的专利开发权被英国人收走,这没啥好说的,毕竟白纸黑字,往事随风。
洛瑞博士继续说到:“中国的‘光点计划’令世界为之惊叹,它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
“哦。”沈奇不露声色的哼了一声,这个光头佬居然对我们的“光点计划”打起主意?
“众所周知,‘光点计划’最核心的部分是同步轨道上的反射卫星群,而反射卫星群最核心的部分是其携带的流体平面膜。其实BNE对于流体平面膜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力,这项研究持续了十几年,也取得了实验室失重环境下的研究成果。不得不说,跟沈教授的团队比起来,我们BNE做的还不够好。”洛瑞博士说着说着有点酸了,羡慕嫉妒恨。
“众所周知”的英文说法有许多种。
洛瑞使用的是“as everyone knows”。
“光点计划”是我国的国之重器系列,其技术方面的保密程度为五颗星。
这下可好,everyone都knows了“光点计划”的技术细节。
当然了,everyone是比较夸张的用法。
沈奇是一个很注意细节的人,他将“as everyone knows”纠正为“as we know”。
We代表业内人士。
业内人士不难得知“光点计划”技术上的原理,业内人士同样有渠道打听到,“光点计划”最核心的反射卫星的流体平面膜,其专利发明单位是沈奇科研中心凝聚态物理实验室。
说真的,沈奇并没有刻意去刷论文数量。
一个月发表98篇论文,这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沈奇要想刷论文,他的论文总数早就超过欧拉的886篇了。
仅仅一个“光点计划”,沈奇就可以刷出上千份论文。
反射卫星的流体平面膜,单就这个课题,沈奇科研中心便能产出大量论文。
这些论文暂时没有公开发表,是出于各方面的考虑。
沈奇望向洛瑞博士,问到:“所以?”
洛瑞说到:“所以我们BNE想跟沈奇科研中心开展合作。”
沈奇眼神炯炯的问:“流体平面膜方面的合作?”
洛瑞点点头:“是的。”
沈奇笑了笑,他继续问到:“英国也想做卫星反射太阳光发电的工程?”
代表英国政府的兰道夫插了一嘴:“目前只是构想,还需要继续研究。”
沈奇很诚恳的说:“考虑到贵国的实际情况,我不建议贵国效仿我国做反射卫星群聚焦太阳能发电的研究,核电站足以供应贵国的电力需求。所以我们谈谈下一个项目吧,谢谢洛瑞博士的发言。”
“Oh……”英方人员尴尬的做着各种表情。
下一个话题的发言者依旧是洛瑞博士,他调整自己的情绪,说到:“其实BNE早在几年前就与沈奇科研中心开展了学术合作,我们希望双方继续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
“这个可以有。”沈奇表示了肯定。
“H型石墨烯纳米复合薄膜的发明者,是沈教授的凝聚态物理研发团队。这项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