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态度怎么这么好?”沈奇问到。
“因为我在你身上,又看到了那位学术至上的学者形象。”周雨安收好论文,关切询问:“你身体恢复的怎样?”
“挺好的。”
“那就好。”周雨安告辞,改论文去了。
身体恢复的不错,沈奇通过网络新闻、学术报道关注今年诺奖的一些最新动态。
还有两个多月,也就是10月份,瑞典相关机构及挪威政府将公布今年六类诺奖的获奖者名单。
诺奖评审过程是严格保密的,外界的预测五花八门。
七十多岁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再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也记不清这是村上老爷子第几次被提名诺奖了,今年他的呼声很高。
当然了,过去十几年,村上春树的获奖呼声一直很高,却始终没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七十多岁了还在写,刚刚出版了新书,村上老爷子这么勤奋,值得尊敬。”沈奇看过村上春树的几本畅销小说,然而畅销并没有用,诺贝尔奖评委会不看销量。
六类诺贝尔奖评委会看重什么评审依据,那就没人知道了,一百年来他们从不公开评审的具体细节。
今年的和平奖候选人名单中,一如既往的有几位国家元首,以及一些国际机构。
六类诺奖的评选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或许就是和平奖。
和平奖也不看什么学术业绩、科研成果,评审标准相对感性化。
美国总统拿过和平奖,欧盟拿过和平奖。
军费预算方面,美国排名全球第一,中国第二,欧盟几个主要国家加一起排名第三。
“战争与和平?”沈奇莫名说了这么一句话,他看到今年的和平奖候选人名单中,又有美国总统的名字。
文学奖、和平奖,沈奇看个热闹,他最关心的当然是科学类诺奖。
按照惯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每一类诺奖每届通常颁发给两到三位候选人。
以物理学奖为例,2016年的物理学奖颁发给了美英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领域做出的贡献。这属于一个课题,三人联合获奖。
2010年的物理学奖颁发给了荷兰、俄罗斯的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制备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这属于一个课题两人联合获奖。
2008年的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两位日籍科学家,以及一位美国籍日裔科学家,这属于两个课题三人获奖。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会以怎样的形式颁出,奖励几位科学家、几个课题?
诺奖候选人沈奇无从得知具体消息,他只能预测。
“竞争对手不少啊。”
沈奇发现,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主要集中在天体物理、量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细分领域,这也是当今物理界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哈里·克拉克,美国普林斯顿物理系教授,37岁,凝聚态物理学。”一位美国科学家的名字引起了沈奇的注意。
沈奇在普林斯顿当数学教授时,听说过隔壁物理系哈里·克拉克这个名字,当时这位老兄还不是教授,好像是个研究员还是什么来着。
哈里·克拉克本人没什么名气,但他身后的普林斯顿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普林斯顿有怎样的能量,沈奇心里很清楚,他曾在这种能量的支持下,获得了一定帮助。
普林斯顿的基础数学冠绝全球,普大的物理专业同样出名,也很有实力。
其实普大物理系的一线科研人员人数,还没燕大物院多。
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精的学术理念,深入到了普林斯顿每一个院系。
普大物理系的三个拳头专业是天体物理、量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他们集中优势资源做最前沿的研究,在经典物理研究方面,普大物理系跟燕大物院的水平差不多。
“争来争去,我的最大竞争对手,极有可能是老东家的同仁。”沈奇现在为燕大效力,虽然挂着普林斯顿名誉数学教授的头衔,但在物理领域,沈奇不可避免要面临来自普大物理系的竞争。
沈奇的凝聚态物理项目和哈里·克拉克的凝聚态物理项目,相似度非常高,两人,或者说中美两支凝聚态物理团队,在一口锅里抢饭吃。
“哈里·克拉克进步神速,最关键的是,他的幕后老板是邓肯·霍尔丹教授。”
邓肯·霍尔丹是英国人,现任普林斯顿物理教授,凝聚态物理大师,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霍尔丹实验室被誉为当代的卢瑟福实验室。
两位英国物理学家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俩功力深厚,拿过诺奖。
他俩的个人学术能力超强,并且擅长带徒弟。
卢瑟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他的实验室里先后产生8位诺奖得主,全是物理学奖得主。
霍尔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他的普林斯顿实验室里先后产生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哈里·克拉克会不会成为霍尔丹实验室的第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前面三位是邓肯·霍尔丹,以及他的两位学生。”——这是美国《化学评论》杂志的评论预测。
“沈奇的个人学术能力毋庸置疑,但他培养人才的战果不算辉煌。沈奇VS霍尔丹的学生,谁将胜出?”——这是英国《自然》杂志的点评。
英国人就是这样,昨天粉你粉的跪地哭泣,今儿说不定就拿腔拿调的调侃你一番。
据称,霍尔丹今年拒绝了再次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看来这位诺奖大佬想全力捧红他的学生克拉克。
其实沈奇跟霍尔丹教授有些渊源,打过交道。
去年年初,沈奇发表回国后的第一篇凝聚态物理论文,正是霍尔丹第一个站出来,对沈奇的研究成果给予肯定。沈奇相变规则、沈奇方程因此很快被ICTP所承认,写入了教科书中。
第440章 交流
从来没有同一个人,先后两次获得菲尔兹奖。
而诺贝尔奖历史上,共有四人先后两次获得诺奖。
最出名的是居里夫人,她先后获得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最专注于本专业的是约翰·巴丁、弗雷德·桑格尔,他俩分别获得两次物理学奖和两次化学奖。
跨界最成功的是美国化学家鲍林,他获得化学奖之后不久,又获得了和平奖。
从菲奖跨界到诺奖,先后获得菲奖和诺奖的人,没有出现过。
诺贝尔先生当年不设数学奖,给了沈奇一个创造历史的机会。
数院鲁副院长问沈奇:“诺奖快要开奖了,你挺有希望的吧?”
“保有希望,接受现实。”沈奇说到,显的平静。
不能激动,不能思想压力过大,否则活力又该下降了。
老鲁兴致来了,写字一副赠予沈奇,共四个字:马到功成。
沈奇最近练了书法,他礼尚往来赠字给老鲁: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成语接龙呢,你心态不错,就是毛笔字写的一般,看,成字这一笔提拉,一定要苍劲有力,浑然一体。”老鲁当副院长后潜心研究书法,心态保持的同样不错。
沈奇和老鲁钻研了一整天的书法,毛笔字必须练好,签名的时候不慌。
写完铜雀台赋,沈奇接到了一个消息,令他有点意外。
普林斯顿物理系邓肯·霍尔丹团队将于近期到访中国首都,在燕大、水木进行友好访问。
组织部门不是燕大也不是水木,而是中华物理会。
“霍尔丹团队这个时候来中国,究竟意欲何为?”沈奇静观其变,等待霍尔丹团队的到来。
8月底,霍尔丹一行七人抵达首都,其中有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霍尔丹和他的两位学生。
霍尔丹团队的第一站是燕大,在中华物理会的安排下,他们来到燕大。
燕大校长、沈奇数理研究中心主任、物院院长一起,接待了霍尔丹一行。
“邓肯,之前来过中国吗?”沈奇陪同霍尔丹在燕大校园内参观,陆校长、物院宁院长跟在两人身后,陪同霍尔丹的两位诺奖学生。
霍尔丹说到:“来过中国,但这是第一次来PKU,噢,非常美丽的一所学校。”
沈奇边走边问:“我想你这个时候来中国,不仅仅是欣赏PKU美丽的风景吧?”
胖墩墩的霍尔丹笑眯眯的说到:“噢,当然,关于一些课题,我的团队想和你们进行交流。”
沈奇又问:“哪方面的课题?”
霍尔丹:“金属塑料。”
“好吧,我很乐意与你们交流。”沈奇心说普林斯顿的诺奖大佬就是硬气,抢饭碗抢到我家门口来了。
回头瞅了一眼,陆校长、宁院长与霍尔丹的两位诺奖学生谈笑风生。
包括霍尔丹在内,美国团队的三位诺奖得主都没有提名今年的诺奖。
霍尔丹团队今年唯一的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者,是哈里·克拉克。
陪同哈里·克拉克的是沈奇的学生杨定天。
“嘿,杨,你很年轻。”克拉克是一位充满激情的美国中年白人,有爱尔兰血统。
杨定天点点头:“嗯哼。”
克拉克的话明显比杨定天多:“杨,你英语说的不错。”
杨定天:“嗯哼。”
克拉克兴致盎然的说:“来之前,我也学会了中国话。”
“嘿,吃了吗!”这一句,克拉克是用中国话说的,还挺标准。
“吃不下。”杨定天用汉语回应到。
克拉克有些疑惑:“吃不下,Why?你病了吗?”
大家在校内溜达一圈之后,来到物院会议报告厅,进入本次学术交流的主题。
沈奇代表中方率先发言:“非常欢迎霍尔丹教授科研团队的到来,我之前得到的消息是,双方将在凝聚态物理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研讨,我们也准备了一些会议资料。而刚刚霍尔丹教授告诉我,大家想聚焦于金属塑料这一细分版块。那么我们直接进入金属塑料版块?”
“好的,就这么办。”霍尔丹说到。
“作为东道主,由我们先开始吧。”沈奇瞅了杨定天一眼。
早已做好准备的杨定天站了起来,开始播放PPT,他代表沈奇团队做报告。
霍尔丹这次来中国,目的之一或许是秀学生。
秀学生谁不会?沈奇也有天赋秉异、根骨清奇的学生。
这份PPT是杨定天做的,他对FASTER项目的具体实验数据,可能比沈奇还要清楚。
杨定天非常熟悉自己做的PPT,他汇报的很顺畅:“今年上半年,我们实验室成功制备出铈铝铜体系的金属塑料,Tg为349K,τ1为129。8ps,I1为16。9%……实验数据说明,这种材料具备商业化的可能,预测可应用在汽车、家电等民用领域,谢谢,我的报告完毕。”
杨定天报告完毕后坐下,沈奇望向会议桌对面的一群美国物理工作者:“下面请美国专家提问,或者发表你们的宝贵意见。”
首先发问的美国专家是克拉克:“嘿,杨,你刚才报道的PPT,不就是《今日物理》上的那篇文章吗?那篇文章我们非常熟悉,几个月前已经看过了。”
沈奇摊手说到:“这几个月我们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是报道于《今日物理》上的那篇文章。”
沈奇授意杨定天将昨日新闻拿出来与美国团队共享,并非诚意不足。
FASTER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度需要严格保密,沈奇不可能在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