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捷克这里的产品质量比棒子高,价格差别不是很大的话,按陈咨的设想,没道理干不死他们。
等这里条件成熟了,未来有必要的话或许会直接在这里成立一家汽车公司,或者成为未来汽车欧洲的生产基地。
陈咨的这翻话算是完全打消了门采夫的顾虑。
同时也让卢卡。施耐德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了大方向的规划。
所幸他干了段时间的高级咨询顾问,看问题不再是以前的纯粹职业经理人的视野,对陈咨的规划有很好的理解。
而且他比门采夫和龚褒霖更加的了解目前oss目前的事业版图有多大。
……
抵达Koprivece市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太拖拉总经理尤纳里斯带领一群高管直接来车站接待远东来的客人。
陈咨他们是以海豚投资和新世纪投资组成的联合投资团过来的,但是这个团队里有华国商务部和机械工业部的代表,还有军企代表,这就就有比较不一般的官方意义了。
由不得太拖拉不重视,相当于陈咨占了别人的光。
对于捷克来说,接待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务团算是轻车路熟。
举行了一个还算盛大的欢迎会后,第一天并没有多谈啥,而是商议了明天的参观内容和途径。
卢卡。施耐德问对方要来了他们的公开宣传资料。
门采夫却去和安排在本地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他早已经在Koprivece市布局了启源的相关情报人员。
事实上门采夫的工作在整个启源体系里都是卓有成效的,原因是他吸收了部分前苏联的专业情报人员来给这些咨询顾问们培训信息的获取。
陈咨打算这次事后把他的情报培训体系扩展到整个启源。
第二天的参观,让所有人对太拖拉的辉煌和深厚的技术底蕴有了充分的了解。
特别是那些10*10和12*12的巨无霸,还有部分军事用途的大型车辆,当然还有那几乎四五层楼高的巨型矿山车。
看的华国商务和国企、军企的代表眼冒星星。
太拖拉的人自然是自豪的挺胸叠肚。
但是,到下午参观太拖拉的乘用车生产线的时候,气氛却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偌大一个厂房看起来倒是颇新,但是设备和人员寥寥,占厂房的三分之一面积不到,现在整个生产线上看起来就只有几台车在组装生产。
却是陈咨他们的目标和国企、军企他们的不一样,这边是需要并购或者抄底技术的,而不是纯粹买产品。
所以作为汽车最发达国家的汽车生产线专家加藤门东首先就对太拖拉目前残存的不多的还处在半自动和手工结合的生产线提出了诸于质量、工艺、现场管理、环境卫生,甚至设备品牌来源太多,机械精度和设备损耗的一系列非常专业的问题。
问的太拖拉该生产线的经理和负责工程的技术经理一脸冷汗,很多问题根本就没法回答。
然后底盘、发动机等生产又遭到加藤门东、姚书、夏博涵的轮番发问,问的相关负责人后来每个问题都要看看尤纳里斯的点头才敢战战兢兢的回答。
事实上他们现在看到的这条生产线只能算是一条维修线,一个月也就能手工生产十几台,太拖拉解释了91年大火后,由于无力购买新的生产线,只能七拼八揍的找了些设备来顶替,所以显得设备也五花八门的。
就发动机的生产线找了商用车方面的部分闲置设备,才构筑的比较完善点。
这生产线现在基本上好几个月才开动一次,却是目前还是偶尔会有人下单定制,积累到10几台以上就开动一下,反正多是手工设备,也不怎么耗能源。
这几天是知道他们来洽谈了,才特意开动一下,生产已经积累的几台车。
等到看到生产线上一辆最新的t613…4下线,姚书和夏博涵直接越众而出,想要看看整车的情况。
几人一路的发问,让所有人知道,这三人绝对是专家级别的工程师。
刚刚在历史展览室里,他们就从t613的最初型号一直仔细的看到t613…4型号,又体验了可以试驾的样车。
现在他们就着这刚刚下线的新车,打算对这车的各种技术和工艺进行仔细的评估和记录,几人很诚心的称赞了刚刚调试的工程师和围过来的生产工程师,这些能够手工加工汽车的工人,绝对都是资深的高手,当然太拖拉能够留下这些人,肯定也都是优中选优的人才。
加藤门东是汽车生产线的专家,自然算是工艺专家,姚书是变速箱工程师,夏博涵是发动机工程师,自己开过改装厂,对车的整体技术都算专家级别。
三人就着各个问题展开了各种讨论和争论,由于怕太拖拉听到,用了的是日语。
第三百三十一章 情报
太拖拉这才知道这几个家伙居然是来自日本的汽车工程师,由于语言不通,但看到三人每个人都有不断摇头的表示,就知道应该是有很多的不满意。
日本汽车目前在全世界横扫欧、美,几大赛事几乎被日本垄断了冠军,即使是靠改变规则排斥了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和本田nsx发动机,但似乎没有啥太多的效果,冠军或者冠军发动机的的落家往往还在日本手里。
捷克也是机械强国,而且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不像别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封闭,旁边又是和日本分庭抗礼的德国,自然深明白其厉害。
整个代表团一改刚刚参观太拖拉商用车那样的热烈气氛,变的沉闷了下来,看着三个人的讨论和大篇幅的记录。
尤纳里斯看着情况往不利的方向发展,连忙示意商务副总弗拉李斯基上前询问。
事实上商业会晤中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单独谈话是很失礼的,但是正在谈判需要保密的过程却不在此列。
三人自然不会把谈话内容告知给太拖拉。
这也是一种谈判策略,而且是特意针对太拖拉这样的刚刚从计划经济转过来的还未适应资本市场的生嫩的。
陈咨在这个团队里面显的很没存在感,除了知道的人,都以为这是跟着领导出来见世面的一位太子爷。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所以也没谁注意他,倒是方便了陈咨的各种观察。
……
晚上,陈咨集团的人都集中到了一间啤酒屋,还邀请了商务部的代表刘亚主任和机械工业部的林副部长和马不为,以及大使馆的商务参赞李春林。
刘亚是商务部中、西欧的负责,懂德语和捷克语,林副部主管的就是重大装备的采购,马不为主任负责啥?
他自己没介绍,大家也都讳莫如深,但是从上次陈咨的事情他来对接,就大概可以猜出,大概不是和纪律和安全相关,就是和别的啥保密有关。
看看他每次到一个地方就要到处检查就知道了。
门采夫主张的这地儿也就是为了避免万一酒店被监听,太拖拉是本地的巨无霸,占据了Koprivece市上一半以上的收入,近七成的人围绕它生存。
所以这样的地头龙,如果真想知道他们的消息,不可避免有可能在酒店做文章,小心无大错。
捷克和德国一样,很多这样的啤酒屋,高档的低档的都有。
他们特意找了个露天的啤酒屋的角落,这是店家特意做了距离隔离,为的就是给一些朋友喝酒聚会用的。
只要说话不大声,也不虑被别人听了去。
门采夫从包里拿出资料给大家传阅,一边道:”最新的有关太拖拉的消息。“
“太拖拉目前处在资金的严重紧缺阶段,他们的卡车业务由于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出厂价格有所提升,导致现在在原来华约范围内和社会主义范围内业务大幅萎缩。“{华约:苏联主导的国家联盟,和美国主导的北约联盟对立}
“乘用车就不用说了,太拖拉的情况我们看到了,基本处于停产状态,而且由于乘用车的特殊性,原来华约范围内都在逐渐开放了市场竞争,欧、美、日本的轿车对比太拖拉的来说价廉物美,科技含量还更高,所以这会儿在没有任何抵抗的侵蚀太拖拉的固有市场。”
“这让太拖拉和捷克政府非常的着急,捷克政府目前在大力支持太拖拉重返乘用车市场,所以目前他们在到处找资金来重建他们的生产线和储备研发新一代车型的资金和资源。”
“火灾导致他们的乘用车业务陷入停顿,尤纳里斯认为这也是一个破釜沉舟、沉下心来重新开始的机会,打算乘着机会大力改进他们在技术、管理、市场上和国际同行的差距,对每个板块进行大笔的投入,这就是我们的机会,也是这次我们能够获得他们回应的关键。”
”还有,目前的总经理尤纳里斯是火灾后捷克政府安排的,是坚定的改革派,能力和手腕都不错,而商务兼运营副总弗拉李斯基和基纳尔却是太拖拉的刚刚启动私有化而组建的公民股权基金派驻的,对太拖拉不是很了解,我们对这两人也不算了解。“
“太拖拉是最晚开始私有化的大型企业之一,目前正在私有化的过程中,由于其和军事国防的特殊性,在股权私有化未完成之前,政府未批准外国公司和商业机构入股投资和购买其股份。”
“而捷克的公民们的股份,都是政府分给他们的,并不需要购买,所以太拖拉现在没有任何别的资金注入渠道能够缓解他的资金紧张。“
陈咨看到传到他手里的资料,描述的是太拖拉目前三巨头的个人情况。
这时候插嘴道:“也就是说,现在出售技术和贷款是他们目前唯二的途径?”
“是的!应该是唯一的途径,因为目前捷克的银行也在改制,而且太拖拉的乘用车业务目前已经看起来陷入绝境,以前有政府背书或许可以贷出款来,但是目前在高喊改革的银行们给他们放贷的可能性很小!”门采夫团队的捷克人沃伊切克回答道。
他是捷克少有的那部分最早看世界的一小撮人之一,对捷克和欧洲的局势有自己的看法。
稍后,大使馆的商务参赞又帮忙补充了政府方面能够弄到的消息,补全了整个商务情报的框架。
政府部门这次也做足了准备,不过门采夫这边得到的情报显然更加的详细。
剩下的自然是商量策略,有门采夫、龚褒霖和卢卡。施耐德这三个商务高手,陈咨并没有做出头鸟。
事实上除了重生者的优势,不管是前世今生,他的商务能力都不如这三个世界一**英,跟在他们后面学习,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当然,作为老板,陈咨的作用无可替代,就是在资金和关键性问题上拍板,找寻战略方向就好了。
继续三更!
第三百三十二章 收购还是授权
政府方面的人得到了门采夫这边的情报和陈咨他们大概的策略后,就主动的撤退了,他们还需要回去和国企、军企的代表们商量策略。
他们的商量不像陈咨这边的民用设备,很可能是和军事有关的。
事实上陈咨能够猜想的到,国内这次肯定是谋求太拖拉的大马力柴油机,以作为新一代坦克的心脏。
这不是啥秘密,国内这时候满世界的找第三代外贸坦克的心脏,上世是最后找了乌克兰的6tD…2发动机。
可惜这发动机是2冲程的,油耗大不说,维修时间也短,最后被坑的南美大单给丢了。
不过据陈咨所知,捷克二战后虽然有一直生产苏联的坦克,甚至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