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要给她请大夫?”
☆、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以情诱之
勤太妃瞥了红缨一眼淡淡地道:“怎么了,我没有杀了她,让你很难过吗?还是说你担心我真的许她做允礼的庶福晋?”
红缨连忙低头道:“奴婢不敢,奴婢只是觉得太妃不该如此纵容萍儿,她差一点就害了王爷,害了整个王府。”
当一个人存了某种不可告人的心思时,最忌讳的就是有人也存了与她一样的心思,红缨就是这样,所以她处处看萍儿不顺眼,这次萍儿犯了错,她最是高兴,只是结局却不像她想的那般美好。
“红缨,什么时候我做事轮到你来教了?”勤太妃这句话吓得红缨忙不迭地跪下,“太妃误会了,奴婢只是担心太妃太过慈悲,会让萍儿再次坏事。”
“我自有分寸!”勤太妃很清楚红缨是什么心思,只不过红缨这些年一直忠心耿耿,也知道分寸,从不曾做出超过自己容忍范围的事。
在红缨心惊胆颤起身的时候,勤太妃忽地道:“王爷回来了吗?”
红缨赶紧答道:“回太妃的话,奴婢刚才去请大夫的时候,正好看到王爷回来了。”
听得允礼在府中,勤太妃示意红缨扶她出去,一路来到允礼位于东院的书房中,允礼正在里头看公文,见勤太妃过来,连忙搁下手里的公文,接过红缨的手扶着勤太妃道:“额娘怎么过来了,有何事让下人知会儿子一声,儿子自会过去。”
勤太妃温然道:“我虽然老了,却还没有老得走不动路,再说,这天天待在院中也不是一回事。”这般说着,她话锋一转,道:“今儿个我去见过熹贵妃了,与她说了些事。”
允礼扶着勤太妃坐下道:“可是为了拂樱的事?儿子知道额娘觉得拂樱出身不好,不喜欢她,但这件事皇上已经下旨赐婚,不能更改了,再说娶妻求淑,除了出身之外,儿子觉得拂樱很好。”
“究竟是拂樱很好,还是你与阿灵阿的师徒情份很好?”勤太妃一语戳中了允礼的真实用意,令他无言以对,好一会儿方道:“其实究竟是哪一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已经下旨赐婚,下个月便要迎其过门。”
勤太妃摇摇头道:“你啊,这重情重义的xing子,额娘有时候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额娘今日来,不是想与你说拂樱的事,而是另一桩。”
允礼陪着她一道在椅中坐下后道:“额娘请说。”
“额娘希望你在迎娶嫡福晋的同时,再迎娶达色之女为侧福晋。”勤太妃这句话令允礼愕然不已,“这是为何?”
勤太妃轻叹一声道:“你顾念拂樱如今孤苦无依,所以指她为嫡福晋,但你好生想想,你是堂堂亲王,娶一个罪臣之女,朝中官员会如何看你?”
允礼不在意地道:“儿子行得正坐得直,何须在意他们如何看待儿子。”
“你或许可以做到,但额娘做不到,额娘不能眼睁睁看着你沦为笑柄。”她没有提及凌若会认拂樱为义妹的事。
“儿子行得正坐得直,何必怕那些人。”不等允礼说下去,勤太妃已是道:“人言可畏啊,允礼,你毕竟还年轻,许多事不懂。”
允礼沉默片刻道:“可就算这样,与迎娶侧福晋又有何关系。”
勤太妃道:“额娘打听过达色的女儿,知书识礼,品xing上佳,乃是极好的人选,而达色又是正黄旗,皇上的心腹,娶他女儿,远比拂樱更有用。”
允礼知道勤太妃所谓的有用是什么,心中不太高兴,但勤太妃是生他养他的额娘,就算再不高兴,也不能说她半句不是,只道:“但儿子并不想娶她,又何必误她终身呢。”
“允礼,你是先帝的儿子,是皇室之人,不论你想娶不想娶,都必定要纳娶福晋,既是已经应允纳拂樱为嫡福晋,为何就不可以再多娶一人,若你真觉得孟氏不好,想纳其他人为侧福晋,额娘也由着你。”达色姓孟,其女便称之为孟氏。
“不是孟氏不好,是儿子……”不等允礼说完,勤太妃便道:“是因为你根本就不愿妻是吗?答应娶拂樱也是因为阿灵阿与你的师徒之情,而孟氏与你则没有关系,你更不愿娶她了。”
“儿子……”允礼想要解释,却不知该从何说起,无奈只能叹了口气道:“还请额娘不要勉强儿子。”
勤太妃握住允礼的手道:“允礼,额娘不希望你心里存着任何不该的心思,有些人虽与你有擦肩而过的缘份,但仅止于此,当两人背道而驰时,谁都不能回头,否则便会万劫不复。”
允礼明白勤太妃这是在警告自己,也明白她发现了自己对凌若的情意,沉默良久,道:“儿子知道,所以儿子从未回头。”
“那再娶一个侧福晋又有何不好?额娘年纪大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早日抱到孙儿,难道你希望额娘进棺材的时候,都不能瞑目吗?”这话说得允礼大惊,连忙道:“额娘你千万不要这么说,儿子……儿子答应您就是了。”最后那句话,他说的甚是无奈。
勤太妃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拍着允礼的手和蔼地道:“好,总算你心里还有额娘。”
若一个人不能为利益所诱,便唯有以情诱之;亲情、友情、爱情,皆是情之一种。
在勤太妃劝服允礼的第二日,果亲王府便再次接到了赐婚的旨意,这一次是将达色之女孟氏赐给允礼为侧福晋,婚期定在迎娶嫡福晋同一日,双喜临门。
也就在这日,寄居在外祖父家中的拂樱接到了宫中熹贵妃的懿旨,认她这个族妹为义妹,并赐下无数绫罗锦缎,珠玉首饰,装了整整两车,除此之外,还有一座位于城郊的庄园。前来传旨的杨海说,这些都是熹贵妃给她添的嫁妆,那处庄园还是熹贵妃求着皇上赐下来的,那庄子每年的进项可是有数千两。
拂樱满脸愕然地看着杨海将装有地契的锦盒交到自己手中,在杨海准备离开的时候,唤住他小心地问道:“敢问杨公公,贵妃娘娘为何会突然认小女子为义妹,小女子并不认识贵妃。”
☆、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张成
杨海微微一笑,望着眼前这个柔美静雅的女子道:“贵妃虽然没有见过格格,却听过格格的事,知道格格品xing高洁,才情出众,只是因为家中遭事,所以耽搁至今,如今能蒙皇上赐婚嫁予果亲王,实乃一桩大喜事,贵妃欢喜之余,又念及格格乃是同姓的族妹,便决定破例认格格为义妹。”
拂樱直觉杨海还有什么事没说,却不曾多问下去,欠身道:“原来如此,请杨公公代小女子多谢贵妃娘娘厚爱。”
“咱家一定替格格转达,咱家告退。”说完这句,杨海领人离开,留下若有所思的拂樱。
杨海回到承乾宫时,意外发现宫中多了一个他不认识的官员,身着四品官服,正坐在殿中与凌若说着话。
凌若抚着茶盏的边沿,笑道:“张成,去见过阿意了吗?”
此人正是以前侍候胤禛的狗儿,在放出府外做官的时候,得胤禛赐名张成,“回娘娘的话,已经去看过了,听大夫说,阿意这段时间随时会生,一定得随时有人看着。”说到这里,张成感激地道:“若非娘娘替奴才求情,奴才也不能有这个机会回京,奴才实不知该如何谢谢娘娘。”
“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有何好谢的,再说真正答应你回京的可是皇上,要谢也该去谢皇上才是。”说罢,她打量着张成身上的官服,似笑非笑地道:“本宫记得你刚离开王府时,不过是一个七八品小官,而今却是做到堂堂四品了,甚是本事。”
张成笑道:“娘娘别取笑奴才了,论起本事,奴才怎么着也及不上娘娘身边的李卫,他如今可是浙江总督,当朝一品。待何时奴才与李大人一样了,娘娘再夸奴才不迟。”
“不管是一品还是四品,你们忠心为皇上办事,皆是该夸。”这般说着,凌若又道:“你如今已是朝官,在本宫面前不该再自称奴才了。”
张成在椅中欠一欠身道:“不管奴才是什么官,在皇上与娘娘跟前,永远都是以前的狗儿,从没有变过。”
凌若微微点头,带着些许感慨道:“人这辈子,最难做到的就是不忘本,你很好,没枉费皇上对你的器重。”
张成正色道:“皇上与娘娘待奴才的好,奴才从不敢忘记。”
凌若抬目看了一眼杨海等人,后者连忙会意地退下,只留下三福在屋中侍候,不过杨海在准备跨过门槛的时候,却是意外被凌若叫住,赶紧停下脚步垂手静待吩咐,不过这一次等待的时间却是有些长,许久方听得凌若再开口,“去请喜公公过来一趟,本宫有事要与他说。”
在杨海依言退下后,张成小声道:“不知娘娘有何事要吩咐奴才?”
凌若点点头,道:“本宫记得,叶秀是你奉皇上之命,去无华阁赐死的,而之所以会由废黜改为赐死,是因为皇上在二阿哥身上发现许多掐痕,疑为叶秀为了博皇上注意,多去她那里,所以故意掐伤二阿哥的对吗?”
事隔多年,张成没想到凌若会突然提起,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好一会儿方道:“回娘娘的话,确是这么一回事,不知娘娘为何提起多年前的旧事。”
凌若没有说话,一旁的三福道:“因为事实上,那些掐痕皆是皇后所为,根本与叶秀无关。”在张成诧异的目光中,他道:“相信张大人也知道奴才以前是侍候皇后的人,对于当时的内情,没有一个人比奴才更清楚。”
张成疑惑地道:“就算是这样,但叶氏并不值得同情。”
凌若搁下喝到一半的茶,道:“本宫不是要同情她,而是想要让二阿哥知道他生母是怎么死的,又是死在何人的手里。”
“既是这样,让福公公告诉二阿哥不就好了。”张成的话令凌若苦笑不已,“二阿哥打小就被皇后养在身边,对皇后的话深信不疑,你觉得单凭三福几句话,他就会相信吗?”
张成想想也是,试探着道:“难道娘娘是想让奴才去说?奴才倒是没问题,只怕二阿哥依然不会相信。”
“这一点本宫自是知道,明着与他去说,他必定听不进去,要他相信,便只能走迂迴之路。正因如此,本宫才叫杨海去请四喜过来一趟。”
张成皱眉道:“恕奴才愚笨,不明白娘娘的意思。”
凌若微一犹豫,将之前拟好的计划与张成细细说了一遍,张成大惊失色,瞠目结舌地看着凌若说不出话来。
“本宫知道这样做,实在为难了你,但除了你之外,本宫实在寻不到合适的人选,还望你能念在本宫曾经帮过阿意的份上,帮本宫这一回。”说着,凌若竟起身向张成失礼,吓得张成几乎是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连忙道:“娘娘您千万不要这样,奴才实在受不起。”
凌若直起身后,望着张成不说话,后者知道,她是在自己的答覆,令他甚是为难,此事可谓是干系重大,尤其是最后那句话,更是……张成简直不敢想下去,若换了一个人与他说,定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可眼前这个是熹贵妃,曾经救了阿意性命的熹贵妃,如何能够拒绝。
犹豫再三之后,张成终于还是点头答应,咬牙道:“蒙娘娘如此信任,奴才必当尽力而为,不让娘娘失望。”
他的话令凌若放下了忐忑的心情,感激地道:“多谢,这份情,本宫定会牢牢记在心里,留待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