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淑妃娘娘金安,您吉祥!”说着半屈膝抖着绣帕行了个蹲礼。
  
  “起吧,你们主子在何处?”
  
  “回淑妃娘娘的话,我家主子正在堂屋。知道您要过来,还特意传了盏血燕在盅里温着,正等您呢。”
  
  “还是你们主子会调理人,才几天不见,你越发有大宫女的架势了。”
  
  “多谢淑妃娘娘盛赞,您留意脚下,还请屋里说话。”
  
  ……
  
  一行人穿门过院,转眼工夫就过了穿堂、到了正殿堂屋门口。
  
  素玉撩开帘子先把淑妃让进了屋,亲自帮她取下了鹤羽织金雪狐领子氅衣,又转身放在身后小宫女端着的白瓷玉骨托盘里。
  
  门外另有唤做春分的二等宫人带着淑妃的一众侍从去西边矮厦里候命,只余芳蕊芳慈两个跟进内室。
  
  绕过十二幅的镶牙檀木山水落地画屏,淑妃缓步走在最前。
  
  也不须人指引,她轻车熟路直奔内室。
  
  贤妃果然正歪在紫檀罗汉床上,由着素兰轻轻按压着她的当阳穴闭目养神。
  
  屋子里地龙烧得旺,贤妃只穿了石青色的暗纹织绣常服,脸上也未大妆。
  如果不是因为眼角的细纹,哪里看得出已近天命之年,说是三十五六也不为过,尤其是一头乌木般的秀发更是保养得宜。
  
  听见脚步,贤妃微张开眼,原本慵懒的面容上带着得体笑意:“淑妃姐姐来了,快坐,我正有事同你商量。”
  
  “看贤妃妹妹说的,有什么我能做的,直管吩咐就是了。”说着,在罗汉床炕桌的一侧坐了下去。
  
  马上有两个穿着鹅黄色缎面褙子的宫女捧着装暖盅、茶水和痰盂的托盘上前。
  
  “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委实令人糟心。”贤妃揉了揉额角,语气有些无奈。
  
  淑妃闻言,将端起的冰胎青里釉漱口茶盏又放回了桌上,抬头静候下文。
  
  “昨晚上宫外递来折子,说是塔穆察家的那位格格,哦,就是小九还没过门的嫡福晋,突发急症没了。”贤妃也不卖关子,索性直说。
  
  “啊!消息可确实?”淑妃说完觉得有些失言,“这话怎么说的,九贝勒他知道了吗?”
  
  “昨晚上他在我宫里用膳的时候就知道了,倒是没说什么。我怕这孩子心思重,已经让老四这两天多宽慰他。只是这样一来,他嫡福晋的人选就要尽快重新定下来,十阿哥大婚就在半年后,这长幼之序可不好乱了。”
  
  “谁说不是,这人选的事真是耽搁不得,只是大选还要两年,这如何是好?”
  
  “我想着,今日小选的秀女,我们不妨先相看起来,若真有出众的,再向圣上请旨。”
  
  “可这出身会不会太低了些?”小选都是包衣出身,九贝勒就算再不受待见,那也是天潢贵胄。
  
  “这个倒也无妨,我们旗人何时在意过出身?朝堂上尚有包衣出身的封疆大吏,有了功劳还怕改不了身资吗?后宫更是如此。远的不论,就说贞贵人家……梅赫理氏,不就是刚从镶红旗抬到了正白旗,淑姐姐你这自灭底气的习惯可要改改。”
  
  淑妃从前也是包衣出身,后来诞育皇子有功,才抬了籍,所以贤妃才有此一说。
  
  “我省得的……九贝勒也真是命苦,所幸还有妹妹你看顾着他。”
  
  “悦嫔妹妹去的早,将这孩子托付于我,老四与他又投缘,总要替他多操心些。”
  
  “这孩子打小持重懂事,将来必是个恭顺的。”
  
  “我倒是不指靠他的孝心,只要他们兄弟手足和睦,我就知足了。”
  
  “那等会儿的阅看,我们可要仔细些了,总要给他挑个可心又知冷知热的。只是又要辛苦妹妹了,前前后后事情都赶到一起去了。”
  
  “唉,圣上突然决定把明春的小选提前到这个月,时间本就紧。数日前才放出去近百人,明春还是先太皇太后九十岁的冥寿……总要人手大办;各个王府里、宗亲家又都急头白脸跟咱们要人,还不算小九小十建府后的杂务和人选……我倒是想躲懒,可哪有那么好命。”贤妃忍不住抱怨。
  
  “妹妹放心,我们的难处,圣人心里有数,也总会体谅的,说不定到时候多顾念老四和老五些,我们这做额娘的也就别无所求了。”
  
  “托淑姐姐吉言吧,我去后殿更衣,你先在此尝尝南边儿新贡来的血燕,等会儿选阅有得消磨。”
  
  “贤妃妹妹且去,无须着急。眼下时辰还早,秀女们怕是刚进了顺贞门,总要等查过体再说。”
  
  “也好,那姐姐先自便。素玉你留下伺候。”
  
  “是,主子。”
  
  
  ☆、【满庭沨】
  001
  
  “自前朝始,民女充入禁宫服役就已是定例,到了本朝,虽宫廷奢靡纵欲之风渐衰,但仍有使役之需,故沿袭了选秀一制。然当今天子念及天下百姓劳苦,又忧虑民心不稳,故所需宫女仅从天子家奴,即上三旗包衣中拣选,既可保人选忠良,又可免汉民骨肉离散之怨……”
  
  “咱们姝菡又不用参加内务府小选,老爷同她讲这个做甚?要我说,便是日后大选,我都不舍得让女儿去。”
  
  “为夫这不是给菡儿讲礼制顺便才提到此节吗?不过菡儿她才几岁,夫人就想到大选那么远了?”
  
  “老爷说得轻巧,我曾在宫中多年,最是知道里头日子的艰难,菡儿又历来纯真质朴,我怎会不忧心?说句托大之词,宫闱内的勾心斗角,不亚于你们男子在朝堂上的倾轧艰险,你让我如何舍得?”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我们费氏一族因声望厚重,自十年前就受旨入了镶黄旗,虽是汉军旗,也要依了他们满人的规矩。到时候选秀一事在所难免,夫人难道要日日惆怅不成?不如为夫索性辞了官,只要你舍得不要这三品的诰命。”
  
  “为了菡儿,不要便不要。”
  
  ……
  
  姝菡此时亦步亦趋走在正白旗秀女小选之列,脑海中不知怎地就回想起父母当年的一番对话。
  她那时还是六岁稚童,正赖在母亲怀里,对父母所言一知半解,不甚懂得何为禁宫,何又为选秀,更不曾留意母亲脸上忧虑神情。
  
  今时今日,她顶着内务府包衣之女的身份应选,虽是主动请愿,但也是无奈之举。
  
  唉,母亲该是会忧心的吧?孩儿终是没能躲过进宫这条路。
  
  走这一遭,值当是偿清了岚姨一家的养育回护之恩;往后的路,唯有谨言慎行,不求飞黄腾达,只愿平安顺遂。
  待期满出宫之日,但愿能得知兄长在世之消息,父母若地下有知,也请保佑孩儿和兄长有朝一日终可手足团聚。
  
  姝菡默默在心中祷念,不觉已随众人走到了一处轩敞的院落中。
  
  抬头远观,前面主殿正堂匾额上烫金大字写着:体元殿。
  
  002
  
  百余名秀女站在院子里,听着檐下披着氅衣的年长太监训话。
  
  絮絮雪片零落在肩,却无一人敢动手抚去。
  
  初入宫禁,总要经此一节,一为传圣意,二为明礼制,再则,也是为立威。这点苦头都吃不得,日后又怎能在贵人跟前伺候?
  
  石阶下三旗秀女按着旗份五人成行从左至右肃穆端立,每方阵前又各有两名穿着青绿旗装的宫女,个个挺直脊背目不斜视。看年纪品阶,想来只是在外庭服役的粗使宫人,大概只是从旁处征调临时作为接引、表率。
  
  姝菡看了眼前情形,心中有数,便收回打量目光,同旁人一样,继续低眉顺目受训。
  
  按着尊卑,正白旗的秀女在右,姝菡因她“阿玛”索多木有官职在身,虽是六品小官,竟也跻身前两列。
  
  约莫有两炷香的光景,那宣旨大监终于合了手中明黄卷轴,身侧的小太监机灵地伸出双手捧接。
  
  “咱家把旨意传到了,这时辰也不早了,各位各司其职,也赶紧张罗起来。等都妥当了,也好去请两位娘娘移驾过来。”这话是朝着两边恭候着的几位年长嬷嬷和太监吩咐的。
  
  “是,福公公放心,我等定会用心办差,也不枉您顶风冒雪亲来一趟。不如您先去殿内喝杯热茶驱驱寒?”领头的长脸高个子嬷嬷弯腰堆笑应和,明知这位是贤妃娘娘身边的红人高攀不来,还是顺口客套了一下。
  
  “咱家还要回去复命,这茶就先不喝了,等办好了差事,娘娘自有重赏。小英子,咱们走。”
  
  “是,师傅。”
  
  “我等送送福公公。”
  
  随着几位主事的嬷嬷太监簇拥着把那位福公公送往大门外,院子里的众人似是齐齐约好般松了口气。
  
  “姐姐,那位福公公可真气派,他比咱们阿玛的官儿还大吗?”
  
  姝菡正在心里默忆海佳氏五代之内的族谱,却听见前方脆生生的动静。
  原来是同旗第一排左手边的一个矮个子少女正偷偷扯着她身旁高个子少女的袖子,尽管已压低声音,却忘了此刻所有人正噤声。
  
  那位被称作姐姐的少女显然意识到这声音的突兀,只侧过脸狠狠剜了她一眼,那提问的少女只得撅着嘴作罢,而左近的人或是侧目一视,或是假装视若无睹。
  
  姝菡知道那是嘉瞻氏的一双姐妹,看腰间木牌上写着其父任内务府武备院卿,正三品的官职,委实不低了,按着本朝太监官职四品居极的定例,大概要高过方才那位福公公至少两个品阶。
  
  只是不知,那提问的少女是真的出于好奇,还是有意当众炫耀自己的出身。
  
  如果是前者,尚属天真;如果是后者,未免张扬莽撞了些。
  
  不过不论是哪一样,都不太适合在这禁宫中生存下去。
  
  若方才那位福公公风闻自己被个初入宫闱的小宫女拿来比较,但凡气量狭小些,想让她往后吃些苦头再简单不过。
  
  也幸好那少女还有个亲姐姐在身边看顾,那一眼看似凶煞,实则包含着多少手足爱护之情。
  
  从前长兄冷着脸训自己的时候,大抵也只是怕父亲母亲下手罚得更狠吧?
  
  想到这里,姝菡不自觉地把手按在腰间的嫩绿色荷包上。
  里面是当年离京前母亲在城郊普渡寺求来的平安符,全家一人得了一个,而兄长的那一个,还是自己亲手缝了香囊装好替他挂在腰间。
  
  这么多年过去,她不禁怀疑,世间真的有神佛在护佑众生吗?那为何兄长至今都杳无音信,而父母那么好的人,竟也不得善终?
  
                          
作者有话要说:  清朝太监的品阶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都有过几次调整,取雍正年间正四品为限
  ☆、【留】
  001
  
  体元殿东配殿之内,十数个炭盆被分散安置在穿堂各处,虽赶不上主殿里的地龙暖和,却也足以抵御一门之隔的风雪严寒。
  
  按着主事嬷嬷所说,这全赖贤妃、淑妃两位娘娘的恩典,才能让诸人免于在风雪里彻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