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源听到这件事也是无奈,摆手道:“人呐,都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他说到这里顿了顿,转念问道:“小朋友,你怎么就认定是长宁王府要出征了?”
“储君之位未定,皇上难道敢把二皇子放出去?”目前,东城大营名义上是恭亲王掌管,可真正说了算的,其实是二皇子卫盛,他是这一代的皇子里头唯一到军营历练过的。
非战时,虎符在皇帝手里,恭亲王和长宁王是代为掌兵的,自己本身没有调兵的权利。
可到了战时,虎符是要给出去的,二皇子差不多已经是事实上的皇长子了,再让他有了军功,以神佑皇帝的多疑性子,估计是不放心的。
“你就这么看好二皇子?”姜源对他的二表哥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没脑子。
君律没法告诉姜源,卫盛全部的脑子都用在兵事上了,其他方面是真不行,他想了想缓缓说道:“二皇子要是输了,那是丢皇帝的面子,可他要是赢了,皇帝拿什么赏他?”
事实上,就凭卫盛前世那样被人拖后腿还能打胜仗的表现,君律根本不认为他会输。
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人敢放心大胆地用卫盛,现在的皇帝不敢,以后的就更不敢了。至于卫盛自己去当皇帝,君律想了想就放弃了这样的想法,那好像是件更可怕的事情。
像卫盛这样的人,就适合遇上兴祖皇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什么后勤都给你管好,你只管在前面打就行了,赢得越多他越高兴,压根儿没有功高震主的说法,因为他不在乎。
姜源的想法和君律不尽相同,不过他也想到了,皇帝不想让某位皇子势大,这样一旦需要出兵,还是动西城大营的可能更大,姬宁身为长宁王世子,怎么也是避不开的。
“舅舅铁了心要关闭边市,我们谁也拦不住,还是先别说这个事情了。”不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姜源懒得多想,因为想了也是无益,对最后的结果起不到丝毫的作用。
姜源可以不想,因为他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对大衍的国力充满自信。倘若铁勒人真的因此挑起战事,打就是了,堂堂天丨朝上国,难道还搞不定区区一个蛮夷,那怎么可能呢。
姜源的想法不能说有错,只是他低估了皇子们的下限,他们争得狠了,真的是什么也不顾的。
君律知道前世的战事有多惨烈,就没法不多想,无论如何,拖后腿最厉害那几个他得给解决了。
谈判失败的主因在皇帝,可卫盈到底是具体的负责人,本来想要好好表现的,这回是没戏了。
更让卫盈心里感到不舒服的是,铁勒使团来了这么一趟,最大的风头被卫盛给抢了去。如今,礼部和少府已经在给卫盛筹办婚礼了,他有母家徐家,有原配的娘家周家,马上又要多个孙家了。
卫盈对于这样的局面感到很不满,他召集了手下的谋士,在府中商议对策。
除了平日里形影不离跟着卫盈的乌佩和卢青良,今日的六皇子府,还多了位中年人。
卫盈对这个人很尊敬,首先就问他的看法,卫盛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了,搞得他现在很为难。
豁出去和卫盛竞争,以后自己就在明面上了,眼下三皇子卫盏和四皇子卫盎还是按兵不动,并非上策。
可要是不争,卫盛真的上位了怎么办,他的年龄他的出身他的儿子他在军中的势力,这些都是其他皇子比不过的。
“六殿下稍安勿躁,二殿下不是你最主要的对手,现在不是,以后更不是。”中年文士徐徐开口,他的声音不算高,却意外地充满了让人安静的力量,也很好地安抚了卫盈的情绪。
“此话怎讲,还请先生明示。”其实道理卫盈都是懂的,他就是需要有个人肯定自己。
中年文士深深地看了卫盈一眼,不急不缓地说道:“千秋节那日发生的事,殿下想必也是知道的,就算不清楚内情,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太子这回是真的得罪皇上了。皇上之所以不废太子,无非就是觉得担着废储的名声不好听,反正太子命不久矣,保全了他的储君之位,也是成全了自己的好名声。可皇上对太子没有好感和耐心了,最不安的无疑就是皇后娘娘,谁对太子殿下最有威胁,她最恨的人就是谁。尤其皇后娘娘一直认定,昔年太子中毒之事,与徐贵妃是有关联的。所以二殿下风头再盛,六殿下也不必放在心上,他没有机会的,皇后娘娘一定会把他拉下马。”
“话是这么说,可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是一体的,皇上不待见太子了,他对皇后难道就……”有些话卫盈不好问,卢青良很有眼色地帮他问了,而这也是他自己的疑虑。
中年文士微微一笑,淡然道:“在后宫,母凭子贵子凭母荣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可我们这位皇后娘娘,她最大的依仗可不是太子殿下,而是睿宗皇帝,那才是她立身的根本。”
先帝是睿宗皇帝从兄弟那里过继去的侄子,他让自己的继位之君娶了睿宗皇帝的外孙女为后,用意再是明显不过了。只要上官皇后不犯下叛国谋反之类的重罪,她的地位稳如磐石不可动摇。
太子的身体早就毁了,如今就是熬时间,上官皇后已经没有什么要争了,当她专心致志想要对付一个人的时候,断没有做不到的,卫盛迎面撞上了上官皇后的枪口,那是他运气不好。
卫盈曾经也有想到过这些,可他不敢确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就是对的。
如今听到中年文士也这么说,卫盈的心踏实了下来,他笑着道了谢,又很有礼貌地问道:“以先生高见,请问我下一步该如何?”
“皇上先是在婚事上抬举了二殿下和四殿下,又在差事上给了六殿下机会,可见他是不希望哪位殿下高人一头的,换句话说——”中年文士稍作停顿,沉声道:“皇上暂时没有立储之意。”
卫盈闻言心里一沉,先生又说到他的心里去了,只是在他之后,小皇子们都太小了,最大的小十今年也只有九岁,小十一不满八岁,小十二刚刚六岁,最小的小十四卫盘满过三岁不久。
到底会是谁呢,会不会是卫盘,父皇目前最喜欢的儿子就是他了……
“所谓不立储君,有两种可能,一是皇上觉得自己春秋鼎盛,暂时没有这个必要;二就是皇上有心某位小皇子,但是他的年纪太小,还得等几年再说。”中年文士一边说着一边留意卫盈的表情变化,“可无论是哪种,都不意味着六殿下就没有机会了,你要抓住的,就是这几年的时间。”
“请先生指教。”卫盈当然知道自己要抓紧时间了,可具体怎么做,总有点茫然。
见卫盈没有因为自己的话流露不甘的情绪而是急于讨教,中年文士很满意,继续道:“较之二殿下三殿下四殿下,六殿下最大的劣势就是母家不强,所以你必须娶到一位身世极好的王妃。母族和妻族是皇子们最重要最铁杆的支持,这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然后六殿下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你可以礼贤下士让人感觉到自己亲切好说话,可不能让朝上每个人都这么认为,你还是普通皇子,若是皇上察觉到你的人缘特别好,那并不是好事。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六皇子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爱护手足,皇上喜爱小皇子们很明显,你得让皇上意识到,立了你对他们是最安全的。”
卫盈愣了愣,随即露出了然的笑容。已经成年的皇子里头,卫盈的出身是最低的,他也没有母家可以依靠,所以从小到大,卫盈都在用其他方式为自己拉拢人脉,礼贤下士那是必须的。
中年文士的话提醒了卫盈,拉拢人固然重要,可在宫里埋多了钉子,那也是很危险的。还有就是朝中的大臣,与其拉来大批的墙头草,还不如少量的死忠,那样也不容易引起父皇的忌惮。
想想看,一个普通皇子,到处有人给他说好话,在皇帝看来,其实不是什么好事。
善待弟弟妹妹更是他疏忽了,皇帝老了,和成年的皇子们之间君臣关系重于父子关系,倒是未成年的小皇子们,更得他的疼爱,皇帝不可能不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小儿子们的遭遇会是如何。
卫盈很快想通了后面两点,于是诚恳道:“多谢先生指点,只是……高门淑女,未必就有合适的。”
他之前算了很久,才找出君律这个各方面最适合的,可惜没等他得手,皇帝把君佳赐婚给了老四,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谁说没有?君家不就有位最合适的。”卫盈本来还想问问中年文士,有没有觉得合适的人选,可他接下来说的话,却是让卫盈目瞪口呆,甚至还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他是不是听错了。
“君家?!”卫盈误以为自己是听错了,好半晌才轻声道:“昭阳王府的县主已经指给老四了,哪有一家出两位皇子妃的道理,父皇断不会这样做的。”
中年文士轻轻摇头,沉声道:“事在人为,凡事皆有可能。”
见卫盈不明所以,中年文士又道:“莫非六殿下以为,只要皇上指了婚,姑娘的娘家就要全力支持那位皇子。别的人家或许会是这样,比如虢国公府,君家的话,那就不好说了。”
卫盈下意识地点点头,这个事情他想过,甚至连后续拉拢君家的手段都想好了。
“二殿下和虢国公府是强强联合自不用说,可昭阳王府看不看得上四殿下,那就得另说了。”中年文士显然是提前做足了功课的,说起每家的情况都是头头是道了如指掌。
卫盛是娶继室,他前头的原配还留了嫡长子下来,可这丝毫不影响孙家对卫盛的支持。
因为卫盛的形势太好了,孙家才不会想不开,有嫡长子算什么,只要卫盛能上位,只要自家闺女能生儿子,没娘的孩子总是更吃亏的,可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还是好好合作是主要的。
君家和孙家的情况完全不同,君家的王位是世袭罔替的就不说了,关键他们家的王位还是皇子出继传下来的。站在君家的立场,他们没有更进一步的渴望,老老实实忠于皇帝就够了。
君家的县主嫁给卫盎,那也就是嫁了,完全代表不了昭阳王府本身的态度。
如果卫盎是个像样的,他还有机会以后慢慢争取来自君家的支持。偏偏卫盎不是,这倒不是说卫盎这个人毫无本事,若是那样,卫盈就没必要把他当成对手之一了。
卫盎的问题出在私德上,一日不可无妇人是他自己亲口说的,换成其他趋炎附势的人家,女儿能当皇子妃就很好了,不会在意这么多,可是昭阳王府会的,他们会非常在意。
“昭阳王爱女如命,看不上老四不稀奇,可父皇已经赐婚了,他也推脱不得。”娶君佳的好处固然比不上君律,可只要是君家的人,就比很多人家值钱了。
见卫盈还是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中年文士缓缓道:“六殿下此言差矣,皇上亲自赐婚,昭阳王固然是不能辞。但这绝不意味着,他就愿意把女儿嫁给四殿下了,完全不是一回事。”
“又不能推辞,又不想嫁女儿,昭阳王还有第三种选择吗?”卫盈一语道破玄机。
谁知中年文士竟然露出了赞许的目光,颔首道:“六殿下不是已经想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