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臣万死陛下万受-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臣厌战,却更惧失节,此乞和辱事,稍有不慎便酿就千古罪名,皆是有识之士,岂可不掂量之?!


第76章 献策
  十月下旬,西北已然入冬,然而寒意并未能阻挡羌桀人征伐的铁蹄,战火在河北路愈烧愈烈。
  丰州既陷,拓跋温下一步棋自是攻下与其紧邻的府、麟二州!好在有鉴在前,二州早已加强防备,城中将勇兵悍,便是以寡敌众,羌桀强攻了两月,城墙依是矗立如旧!眼看已是年下,拓跋温除了围城,已然无计可施!
  梁军这侧,城虽是暂守住了,粮草却不足!此刻又是冬季,城中缺水,若常时不得救援,终也会被困死!朝廷急拨钱粮救急,然运送至半途,却不能再北进:羌桀在府、麟二州周围设寨驻兵,掐断了通路,与此同时,又在丰州储备了大量军需与钱粮,乃是作下了长久围困之打算!这般下去,便是不费一兵一卒,府、麟二城也必在短日内因断粮绝水而陷入绝境!
  临此困境,朝中有进言称,若定要以寡敌众,出兵打通关卡,实太过凶险,因而不妨暂弃府、麟二州,退守保德军再做打算!
  此议一出,天心顿为震怒:不过才丢一城,便要拱手再让两城!若果依此,莫要说如何对得住筚路蓝缕开疆拓土、一尺一寸积下这万里江山的祖宗先人;便是对浴血奋战,舍生取义的府、麟二州军民,又要如何交代?!
  只是,话虽这般说,然若要保住府、麟二州,便须与羌桀正面对决!以河北当下的兵力,是万万难做到的!唯一之法,便是由陕西路调兵!然而,陕西乃军镇防御重地,一旦空虚,后果不堪设想,何况声东击西、巧诈偷袭素来是拓跋温最为擅长的!大梁已数回在此上吃过亏,当下自不能再轻举妄动、重蹈覆辙!
  兵调与不调、如何调,朝中争执不下。越凌也是无计,想来还应集思广益,取良策而纳之!而其见最为中肯者,自应是此刻正在西北主持大局之人。
  杜允之倒深知圣意,问策的旨意尚未出汴梁,陕西的奏疏便已到了,乃杜允之、夏之望、范靖等人联名奏请:不以陕西之兵济河北!
  初阅下,越凌乃是一惊:不调兵,难道眼睁睁看府州城坐以待毙?然而,非也!实则杜允之之见,乃以拓跋温素喜声东击西之策,还治其身!所谓声东击西、牵其精锐、乘虚直入、抽其底薪,便是其人之计!
  近万字的奏疏,越凌看了半宿,思量了一夜,却依旧难下决断:当下,且不说府州与麟州二城尚还能支撑多久,便依杜允之之请,分兵两路突袭羌桀城池,然而凉州之创尚在眼前,吐蕃回纥实不足倚,羌桀军又素来神出鬼没,万一错估形势、再陷泥沼,莫说河北三州难保,陕西路各边镇亦恐岌岌可危!
  既难定夺,只能早朝上,以此策再问朝中。可惜众人之见,依旧莫衷一是。吕谘因而请奏,召杜允之或夏之望、范靖其中一人回朝陈情,再论可否。此计虽听来最为稳妥,实却是下下之策!须知汴梁距陕西,隔着上千里路,这一去一回,便是快马加鞭,少则也要十多日!纵然高坐庙堂,越凌亦晓兵贵神速之理,这般拖沓,即便他能等,府、麟二州又如何等得?!
  早朝下来,早先的踌躇已化作满腹愁绪,反正也是食不知味,便索性免了午膳。
  一回到内殿,那金贵之人便倒回御榻,闭目不响。这自惊坏了左右,正无措间,忽闻黄门来禀:南宫世子求见!闻此,榻上那原先似泰山崩于前亦难打动之人却倏忽坐起了身!“南宫霁”三字,此刻于治大梁天子这颓废之症,胜过任一仙药灵丹!
  他所来为甚?越凌心猜,或是听闻了河北之困,知他心烦,前来与他解一解闷罢。孰料听闻了那人的来意后,越凌却是瞠目,一时笑也不是,嗤也不是,道:“你说甚?你也要为解河北之困献策?”
  那人看去乃是郑重其事,颔了颔首。
  如此,越凌倒着实未尝想到:便是有心为自己解忧,这人也素来不言及朝政,今日却是为哪般?然他既有心,且所谓集思广益,多听一人之见也无妨!遂道:“说来听听!”
  那人此刻却又不急言了,倒是话锋一转,道:“臣来时,听闻陛下尚未用膳,臣此番陈情冗长,陛下若是饿着,不定一时半刻便失了耐性,按说,臣也难得机会替陛下分忧、为国出力,若轻易错失,实不甘心!因而,此言,定要待陛下午膳后再说!”
  越凌一笑,这厮,明明是劝自己用膳,却也须寻个如此冠冕的由头!也罢,便看在他此份心意上,自也领受了。
  一顿午膳,不过费了区区一刻钟功夫。膳毕,越凌自追问其策。不想那人竟道,献策者非他,其仅是代为引荐罢了!
  越凌无奈:“如此说来,你此来实非献策,而为举才?”
  他道:“也非,此人实已负功名在身,且也为陛下所赏识,因而并无须为之举荐!”
  越凌一沉吟,道:“是外臣?”
  那人点了点头,禀道:“是张放!”
  越凌闻此显为诧异:张放?!早先已授知延州,难道是与杜、夏等人意见不合,才有此僭越之举?然既先前已应允了那人,便不妨闻过其见再说!遂道:“呈上来罢!”
  孰料那人却无所动。
  越凌嗤道:“他既托你为之言,难道连封奏疏也不曾有?”
  那人这才似恍然,沉吟片刻,道:“陛下可先许臣一事?”
  越凌叹了一气,道:“还有何求?”
  那人道:“张放此举冒昧,然陛下可否听过其人之言,再言施惩?”
  至当下,越凌依旧未尝体味出他那番恭谨下隐隐透露的大不韪,因想来也无甚大不可忍之事,便一笑许之。
  这才闻他小心道:“如此,当下张放正于宣德门外待召,请陛下依言赐见!”
  一时,越凌以为听错了。怔愣片刻,倏忽拍案:“南宫霁,你以为朕可纵你至何境地?!”
  这实难怪他震怒,纵然不追究此二人先前的私交之罪,且说以张放的身份,如今西北正危,他却擅离职守,不经奏请回京,其罪已远大于僭越!而南宫霁,无视其之忤逆,替其斡旋,乃是欺君!
  孰料那人此刻非但不见势退让,看去心意竟还尤坚决,乃道:“臣以为张放定有要情须禀,才甘于犯上!而陛下已允过臣,听过其言再行处置,求请践诺!过后,臣自与张放同领罪!”
  越凌冷叱:“你还敢言领罪?此罪,你却担得下?”
  话虽如此,怒气却已然压下了些。当下起身踱了片刻,静心忖来,张放出此举,定然有不得已之因;且杜允之所请,自己至今有问悬而未解,而张放既由北来,或能与他释疑一二;再则,也诚如南宫霁所言,要治其罪,并不急于这一时!
  主意既定,便命宣张放入内来见。


第77章 壮举
  张放昨夜方抵京,此刻面上犹带风尘。参拜过后,越凌直问其策,不想答辞却与杜、夏等人之上疏所言并无二至!越凌心下觉怪,既如此,他不惜日夜兼程策马千里入京这一趟是为何?难道是欲邀功?然他应知杜允之的奏疏也已呈上!且言之,他擅离职守,便是献策有功,却也是功不抵罪,此实是得不偿失之举!便据实道:“此计,杜允之已上疏言过,并无新意!”
  张放闻言不似意外,乃又一拜:“臣今日入见,首要也正是转述杜公与西关诸臣将之议!”
  越凌一沉吟,道:“这般说,此回却是杜允之教你来的?这便难怪,他确有上疏荐你往河北!”
  张放自晓此言实为试探,却不慌不忙,答道:“臣此来,并非奉命,而是觉此计当有人圣前面陈,否则朝中定出异议!所谓兵贵神速,当下丰州既陷,府、麟二州危殆,形势不容耽延,还求陛下速下决断,许出兵北伐!”
  越凌闻言,心中便已明了:杜允之老谋深算,早已料到单凭一纸谈兵之疏,难以打动天心,因而备下此后招!而这张放,倒也甘心为其驱使。
  既是有备而来,自是早有腹稿,越凌心下尚存几问,乃一一教他释疑。
  其一,梁军此回定计兵分两路,东进夏州,西伐凉州,怎知羌桀并无防备?
  答曰拓跋温此回率兵十万攻河北,此十万大军已去其精锐之大半,而拓跋温前番数回得捷,已然自大,此刻除都城兴庆尚留数千精兵把守,余下不足四万人马分驻于北端诸军司,西南境上已然空虚!因是当下北伐,正是时机。
  越凌踌躇道:“上回伐凉州已尝败绩,此回怎知不重蹈覆辙?”
  张放道:“此还须借吐蕃与回纥之力,西边牵制其沙、甘、肃三州兵力!”
  越凌摇头:“故伎耳!吐蕃回纥皆趋利,人心不齐,岂能仰仗?”
  张放辩道:“吐蕃赞普乌灵狄南一心归附,只是其下各部长时争斗,然到底不过为利所驱,并非不可平!请陛下许以厚赏之余,允其攻下城池后,城中财物任其攫取,但不毁城伤人即可。番部兵士骁勇,一旦有所指待,自所向披靡!”
  越凌忖了忖,一时未置可否,倒是又提第三问:“北上需时日,如何能在此间保府、麟二州不失?”此才是关键,此计,是将府、麟二州置于险处,实为诱敌之饵!万一拓跋温破釜沉舟,不顾国内之急,十万大军一鼓作气南捣,则整个河东路危矣!
  张放道:“拓跋温当下对府州围而不攻,乃是无计破城!因而只要及时得粮草去援,复、麟二州自可保无虞!”
  越凌嗤道:“此人尽皆知之事,然而拓跋温于中途设寨阻我粮草北上,你可有策应对?”
  未见预料中的迟疑,那人却似不以为意:“此有何难?他既设阻,我打通它便是!”
  越凌哼道:“若那般轻易,还需拖延至今,眼见其危而不能救?”
  那人深一拜:“此乃河北掌兵者不作为!臣此来,自请调河北,愿亲领兵马破关救二州!”
  天色将暮,南宫府中,一人在屋内已不知独自踱了多少来回,看去心神不定:张放犯险入谏,不知能否劝动天心?万一所请不成,必遭降罪,到时一身功名恐要尽去!相交一场,既是知己,南宫霁倒无妨为他累及,只是此文韬武略之才,不能为国所用,实是可惜!
  戌正时分,张放终是回来了,一见南宫霁,却笑道:“张某今日蒙受天恩,也仿古人舌战了回群儒,甚是痛快!”
  原是今日殿上,越凌召去两府重臣重议此计,张放当众人面力争!
  南宫霁忙道:“上可有许你之求?”
  张放道:“北伐凉、夏二州之策,上仍在斟酌,但已授吾并代都钤辖之位,管勾麟府军马事!”
  南宫霁惊道:“都钤辖乃武职!张兄一介文臣,如何能担之?”
  他之所以有此叹,乃因大梁素来重文抑武,武将纵然居功亦不得登高位,因而张放若受此职,便可谓前程尽矣!
  不想那人却大笑:“吾素来以为南宫兄见识不同于常人,然今日竟要教吾刮目相看耳?若入仕只为图一己前程,岂非上负君望、下负民心?且言之吾擅离职守,当下尚是待罪之身,上既许戴罪立功,实是好事!”
  南宫霁叹道:“张兄不计得失,挺身报国,实为壮举!”
  翌日一早,张放启程赴任。南宫霁送至城外,满腹离愁,但只化作“珍重”二字。眼看其一骑绝尘,潇洒而去,却徒留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