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农家子-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已成定局,现在是他得利,还能留在书院继续求学,钟正信没道理再纠结于此。
    “去平阳书局,那里最大,书也最全,要是找不到合意的,再去其他小书局看看。”
    钟老爷子简短问了几句小儿子的进学情况,临走前往他手里塞了一串铜钱。
    平阳书局就在书院附近,两人不到半炷香时间便到了。
    书院学子还在上课,逛书局的人却也有那么几个。
    钟老爷子早年也进过书铺,对有学问之人虽然钦佩,倒也不打怂,钟庆然压根就没这方面的压力,不说原主上过三年族学,他本身好歹也念了十多年书,要是进个书局都局促不安,他上辈子算是白活了。
    书局很安静,只有沙沙的翻书声。钟庆然问了书铺伙计,直接朝着目标走去。
    随手拿起一本医书,翻了翻,一看全是繁体字,钟庆然就脑门疼,就算猛补了几个月知识,他还是有些不大习惯。问过价格,薄薄一二十页都得以百文计,看来进学确实非一般家庭能承受。都说穷文富武,习文都这般难,那学武门槛就更高了,当然学个仨瓜俩枣的不算。
    放下手中医书,钟庆然仔细找着草药集以及与之相关的炮制书,最后选中一本《百草集》,上面恰好就有三七和生姜。拿上书之后,钟庆然便在书铺伙计带领下,直奔绘画区,那里有市面上常见颜料以及各种笔墨。
    钟家才刚开始挣钱,钟庆然没多少犹豫,放弃质量更好的,直接挑了性价比最高的那些,画笔纸张和染料一并选齐,林林总总算下来竟然要二两多银子。
    钟老爷子眉头都不动一下,爽快地付了钱,这让钟庆然重新认识了一番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也让他明白,最近家里生意定是不错,使得钟老爷子底气十足。
    出了书局,钟老爷子便带着钟庆然去买石灰,一切都很顺利,路过鸿泰酒楼时,钟老爷子脚步顿了顿,看着大堂内红火的生意,又想起还留在酒楼内的三儿子,眼眸暗了几分,随后装作若无其事般继续大步朝前走。
    来一趟县城不容易,眼看事情已经办完,钟老爷子便带着钟庆然进集市买了些肉。
    钟庆然掂了掂袋中的铜钱,和钟老爷子说一声,便跑到边上铺子里称了斤果糖,拿这个哄孩子最管用。
    到家后,钟庆然将果糖分出一半,比他小的都有,比他还大的,他就不管了。
    小家伙们咬着甜甜的果糖,一个个都很开心,在院子里跑跑跳跳,表达着自己的喜悦之情。毕竟,虽然这些天,只要能出去玩的孩子,都或多或少赚到一些钱,无奈年纪小了点,皆被家中爹娘给没收,说好听点是代为保管,说难听点,指不定管着管着就管没了。
    回到房间,钟庆然身姿笔挺地坐在书案前,一页一页仔细翻看《百草集》。他目前最需要了解的便是三七和生姜,这两种植物能利用的大都是根茎,皆长在地下,若非对它们熟知,就算放在眼前也只会当野花野草对待,钟庆然不认识花生植株就是最好的例证。
    《百草集》上药草图案不像照片那么清晰,有些偏差在所难免,要不是钟庆然对这些草药都知之甚详,只根据图谱未必就能认出实物。
    三七是钟庆然唯一家传药方的主药,生姜则是作为调味料前途远大。因只有部分地方有药农种植,其余尽皆从山林获取,只等去腥的作用被人获知,便是生姜大发其威的时候。
    钟庆然明知这点,若还不先下一城,实在对不起他爷爷对他的谆谆教导。
    想起上次进山没发现生姜,钟庆然准备过几天再入山找找。既然童氏说山上有,那应该就有,只不过是他没找到罢了。
    时间飞快流逝,终于到了虾塘放苗的时候。钟庆然将红鳌虾根据大小分成三档,一档已经可以上桌,因着虾苗不足,就作为亲虾留存,一档则半大,剩下那些过小的全部放到不足十平米的育苗池里培育,等长到足够大,再放到大池子里。
    现在红鳌虾养殖密度不大,虾塘内有水草等植物,需要人工喂食的数量不多,等到养殖成规模后,投喂量就大了,到时候得有人专门负责投饵。这些事已经被钟庆书钟庆竹两人给揽了过去,钟庆然倒是一身清闲。
    站在塘基上,看着虾塘内水波粼粼,间或有红鳌虾冒出水面,钟庆然成就感满满,转头对着站在边上的钟庆书钟庆竹问道:“你们觉得怎么样?”
    钟庆竹背着手,装作老夫子的模样,踱着方步赞许道:“不错,不错!”
    钟庆书闷笑不已,习惯性打击:“这才刚开个头,后面什么情况都还未知,你就这么肯定一定能成?”
    钟庆竹立即破功,回复原本的样子,搔了搔头,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应答:“我是不清楚红鳌虾的正确养殖方法,现在知道的那点知识,也都是听然小子说的,可我有眼睛看啊!你瞧瞧,原本那一大片烂泥田,现在多半都被改建成虾塘,看起来是不是很像那么回事?你不会认为庆然在瞎鼓捣吧,反正我不信。”
    钟庆书笑笑不语,他又如何不知道这点?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想逗逗钟庆竹。
    除了最开始挖虾塘买石灰花了点钱,以后喂食并不怎么费银子,他手头上并非没人手,与其留在宅子里被人排挤,还不如过来看守虾塘,顺便割些草料、捞些河蚌之类喂食,也算是两全其美之事。
    随着钟家每天生意不断,河湾村一带红鳌虾数量大幅度减少。这点不光钟庆书,就连钟庆竹都看到其中蕴含的商机。这边都如此,鸿泰酒楼东家那边消耗应该更大,想来等到红鳌虾大规模捕捉后,价格必然上扬,到时候他们养的红鳌虾就值钱了。
    否则,以钟庆然预测一年一亩虾塘红鳌虾的亩产量,除非一点都没损失,不然能有三五百斤收成就极为可观,以三文一斤来算,刨除成本,一年的收获可能还不如种田,他们干吗费心费力做这个?
    
    第25章
    
    这段时间,钟家最忙的要属明氏。她豁的出去,不怕丢脸,每次轮到她看摊子,多数时候生意都比其他几个妯娌好上一些。特别是有五弟妹李氏做对比,她人倒是精明,却不愿意一个人出摊,只肯隐在嫂子们身后。无他,嫌没面子,谁让她丈夫是个学子,说不定明年就考中秀才,一个未来可能成为秀才娘子的人,整天抛头露面,她不干。
    童氏倒也没逼着人非做这个,钟家事情那么多,有的是地方安置她。既然李氏愿意在家待着,那就多做点针线活,照样能为家里挣钱。
    明氏不光要忙着照顾生意,还得忙中偷闲扎堆八卦消息灵通的妇人堆,有意无意探听那个陈秀才的小道消息。
    最近虾塘告一段落,剩下那些事情连个半大孩子都能做,明氏正想着跟童氏申请回一趟娘家。钟欣那孩子看着温温柔柔,内里犟着,未雨绸缪计,此事还是早点了结为好,能成那皆大欢喜,不成也让她早点死心。
    童氏听了,很爽快便同意:“最近村子附近红鳌虾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家里小孩要抓上大半天才能抓到够一天用的份量。你回娘家顺便说下这事,让他们过个几天送一批过来,便宜自家亲戚总比便宜外人好。”
    明氏喜上眉梢,为了以后不产生纷争,忍不住问道:“娘,也是三文一斤收?”
    童氏白了她一眼,挥手赶人:“难不成我会坑亲家?行了,明儿早去早回,别看涝田那边事情办得差不多,老大他们就能歇着,现在离秋收不远,田里可还有一摊子活等着他们。”
    明氏心情愉悦,迈着欢快的步子,那壮硕的身材瞧着都有几分轻盈。童氏眼不见为净,忙她自己的事情去了。
    当晚,钟老爷子便宣布此事,这下就连最矜持的人都嘴角带笑,尤其是四媳妇刘氏最为激动。
    和钟家结亲的,也跟之前钟家家境差不多,门当户对是时下最为人推崇的结亲规矩,刘氏自不会成为例外。关键就在于,很多事都有个万一,刘氏亲爹病了好几年,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都被掏空,还欠了许多外债,刘氏作为女儿能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亲爹因无钱医治而步入黄泉。
    不得已之下,她只能动用自己的嫁妆,最终连近些年攒下的私房都搭上了,老爹病是治好了,只是以后都不能下力气,还得好吃好喝养着,姐妹中也就刘氏还一如既往支援娘家,甚至连自己两个孩子都顾不得。
    她不是不知道孩子跟着她吃苦了,丈夫那点可怜的私房全贡献给孩子,俩孩子仍比其他几房丫头小子瘦弱,可她能怎么办呢?只能抹干眼泪,咬牙多做点私活赚钱。
    刘氏如此激动大家都能理解,这也不妨碍娘家没那么穷的其他几房也喜上眉梢。娘家越好,在婆家过日子就越有底气,他们巴不得为自个娘家多争取点。商谈好亲家们送货的时间和份量后,众人俱都告退,只留下钟老爷子夫妇和钟庆然。
    现在钟家人都已经见怪不怪,反正商量任何大事都能见到他,再大惊小怪那就是他不够淡定。
    钟家姻亲自不会只有这些,不过童氏娘家有些远,走一趟着实很费时间,便决定过些日子再说,剩下的就是两个外嫁的女儿以及钟老爷子的妹妹。
    亲家们不好意思上门,外嫁的姑娘可没这个想法,不管她们乐不乐意,只要获悉钟家收红鳌虾做生意,婆家都会逼着她们上门走一趟。
    钟老爷子统一的答复便是让她们稍等,女儿妹妹再重要,总归重不过自家,如今每天售卖的红鳌虾,有半数左右都要从族人手中购买,要是再把不用出一分本钱的剩下那一半也分出去,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吗?不光钟老爷子夫妇不答应,其他钟家人也不会同意的。
    再过阵子就不同了,钟家收不到足够数量的红鳌虾,生意就会一落千丈,这时候从亲戚们手中收购,那就成了双赢的美事。
    媳妇们不可能同时回娘家,要真这样,这家里事情交给谁做?总不能都交给童氏吧。因此,时间都错开,明氏身为大嫂,自然排在第一个。
    明氏大多数时候做事情就是按着性子来,这次若不是为了大女儿考虑,恐怕早就闹得人尽皆知。饶是如此,还是留了些蛛丝马迹。不过,一般没人去刻意挖掘的话,最多当时可能起疑心,过后便忘了,具体到底如何尚不知,起码外头没有传出什么风言风语。
    这次因为还有其他事要办,明氏天一亮就走,没带任何孩子,当天半下午才回。
    钟庆然对于她大姐的事是半点都不知晓,更不知道明氏为钟欣操碎了心。他正打算趁农忙还没到来时,再去趟山上。这次得请人,坡地那半大果树已经种了四五十棵,剩下十来株他准备移栽成株,靠一个人很难办到。
    钟老爷子一听三孙子的意思,便更改了方案:“庆然啊,以后这种事找人帮忙就可,不用请短工。哪家都这样的,到时候我们请他们吃顿饭就是。”
    钟庆然摸摸后脑勺,乖乖受教。原主留给他的记忆都是他印象中最深刻的,很多常识性的东西都需要钟庆然自行摸索。
    这事情由钟老爷子出面,去村子里转了一圈,人手便已经聚齐。请来帮忙的人,不是五服之内的亲戚,就是常跟钟家往来之人,一个个都看着很有一把子力气。
    众人拾柴火焰高,十几个人来回两趟,钟庆然需要的果树便凑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