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张忙碌的日子过的飞快,就在海边的防御初具规模时,从江蒙送来一份国书,江蒙国就之前福寿膏与凤舞等人一事与大衍国产生的‘误会’,做了很深刻的辩解与剖析。
福寿膏乃是良药,只是被不法的商人利用,才变成贻害百姓的毒物。
还有凤舞虽是江蒙国人,但自幼酷爱游历天下,在渭城府出现也并非是做奸细,而是单纯对大衍国的文化有兴趣,对于引起大衍国与江蒙国的误会,江蒙国表示很遗憾,并替凤舞向大衍国道歉。
而黎安歌带人与贺楼远的队伍在海贼窝前狭路相逢的那一场大战,自然也成了沟通不良而产生的误会。
当时黎安歌带人去海贼窝,目的并非与大衍国为敌,而是听闻宁远王剿灭海贼,而江蒙国中也有不少商人曾遭受到海贼劫持,此来的目的就是想与宁远王商议一下能否将那些商人的货物还回来。
只是因事前没有沟通好,才造成这样的误会。
总之,几件事都被江蒙国归类于‘误会’,而为了化清误会,江蒙国派了使臣出使大衍,按日子算来使臣团会在六月中下旬到渭城府,再由渭城府取道进京,面见大衍皇帝,亲自解释,希望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贺楼远接到国书后,看了一遍后完全是嗤之以鼻:误会?唬三岁孩子吗?
还有江蒙国派使臣进京面见皇上,按两国如今略有紧张的情况,这样的国书不得等皇上批复之后再派使臣?
如今已是六月中旬了,六月中下旬使臣就要到大衍来,若皇上真在京城,肯定是没等到李旬的回复,使臣就已经到了。
贺楼远是把他们拒在海岸线以外,等着京城的回复,还是直接让他们上岸进京?
不过,国书既然来了,就得送给皇上去瞧,好在江蒙人不知道,渭城府里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其实皇上就在渭城府了。
原本贺楼远忙的没时间去管皇上在渭城府做什么,但国书已经到了,他再想假装不知道皇上在凌府就有些说不过去。
好在防御工事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就是江蒙国的大军此时攻来,也别想攻上渭城府的海岸线,这里已经不用贺楼远再多费心思,该是和李旬商议一下怎么迎接他们热情的‘客人’了。
凌府,李旬吃过饭后就在花园里散步,只是凌府外面也在建房子,除了‘丁丁当当’的凿石声,还有就是风一刮就满天飞的沙尘,前日才下过一场雨,可树木叶子上又再次蒙上一层薄灰,风一吹,‘扑索索’地往下掉灰。
李旬逛了会儿就没了兴致,想着不好下午出城走走,但一定不能往海边去,那里正在修防御,还不如城里只是有些掉灰。
正想着要不要直接去见见贺楼远,这几日城里更加乱糟糟的,真不是人待的地方了,跟贺楼远说几句他也该回京城了。
这一来一回就得两个月,又在渭城府里待了近一个月,就是有信得过的大臣辅政,他也真有些不放心京城。
正想着,护卫来报,宁远王求见。
李旬眼前一亮,之前几次去宁远王府都被拦在外面,他再笨也知道是贺楼远有意不让他进府,虽然有些气愤,可打听过贺楼远也常常忙到没时间回府,心里这口气也就平复一些。
谁让他好好的把人家从富庶的蓟城给弄到渭城府来,人家心里有股怨气,总得让他发泄发泄吧。
至于他这些日子受到的冷遇……李旬很是傲娇地‘哼’了声,皇上是谁想见都能见的吗?“去告诉宁远王,就说朕在歇息,让他待会儿再来!”
护卫依然拱起的手不自然地紧了紧,心说:皇上这绝对是自己找不自在,就宁远王那脾气,肯定会让皇上很没面子。
可身为护卫,他的职责是保护皇上,这次出门自然也是要以皇上之命是从,再说了,皇上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又不关他啥事,万一提醒了,皇上再觉得没面子,到时先没面子的就得是他了,为了让自己有面子,护卫只是僵了下身子,便道了声:“是!”
结果,当李旬还在美滋滋地想着贺楼远求见被拒后变黑的脸时,护卫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封江蒙国送来的国书,“启禀皇上,宁远王说皇上既然在歇息,他就不来打扰了,让臣将这份国书在皇上歇息过后呈上,至于如何定夺……因宁远王公事繁忙,就请皇上派人告之即可。”
李旬嘴角抽了抽,之前他在凌府住了这么久,贺楼远都没来见他,肯定是公事真的很忙,若不是遇到非要他出面才能定夺的事,以贺楼远的脾气绝不会巴巴过来见他。
本来还想着贺楼远再让人进来禀报一声,他就‘勉为其难’地见他一面,可怎么也没想到贺楼远直接扔下国书就走人了?实在是太不给他这个做皇帝的面子了。
不过,在听到国书二字之后,李旬也顾不得跟贺楼远置气,接过后打开一看,也被江蒙国皇帝所说‘误会’给气乐了。
若这些都是误会,他真不介意也派人去江蒙国误会误会。
不过六月中下旬就派使臣来大衍,还要进京见他?李旬又傲娇了,他是谁想见就能见的吗?
既然国书才送过来,那就一切按程序来办,你不是六月中下旬到吗?国书到京城快马加鞭也要小半个月,等京城再派迎使团过来也得一个月,既然想进京城,那就等一个半月之后再说。
至于说六月中下旬就到渭城府外的海域……那就让宁远王派兵出去迎迎,什么时候把京城的迎使团迎到了,再把江蒙的使节团迎进渭城府。
反正,是不能事事都让江蒙国想怎样就怎样。
鉴于宁远王的死硬脾气,李旬也懒得过去听他训人,别看他是皇帝,可不管是之前把宁远王送到渭城府来,还是他这个皇帝鸟悄儿地就来了渭城,绝对有理由相信贺楼远一见了他的面,肯定不会给他留面子,切磋还是小事,李旬最怕的就是平时见人没什么话说,但训起人绝对能不重复地训上一个时辰的贺楼远。
所以,能不见还是不见的好,就是非要见时,身边最好多些人陪着,碍于人多,宁远王还是会顾及皇上的面子的。
☆、445 就在海上飘着吧
所以,不管君臣二人有怎样的小心思,在对待江蒙国的态度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大衍国不是你江蒙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地方,要来行啊,那也得看咱们什么时候有时间见你,若是没时间或是没心情见你,就是到了大衍海域内,你也得在外面飘着。
宁远王很快派出水军,于渭城府海岸三十里外进行搜寻,别说是江蒙使节团,就是一艘渔船都不可能悄悄地进入渭城府水域。
而就在贺楼远忙着建设防御与阻迎江蒙国使节团之时,凌小柔也被允许在王府中四下逛逛了。
因宁远王府之前将附近的土地都买了下来,这里自然就没有别处紧张的造房工程,自然也就不同于别处灰尘暴土,倒是干净整洁的很。
凌小柔带着丫鬟婆子再次来逛花园,多日不来,花园里又添进不少新品种,还有湖里的荷花开的正好,凌小柔便指挥丫鬟去摘那些晒干了能够食用和冲泡的花朵。
虽然花开在枝头上很美,可在凌小柔眼中与其让它们开到凋零,不如做为食材更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这样的事做了很多次,丫鬟们都习以为常,送上一壶酸酸甜甜的酸梅汤,凌小柔坐在凉亭里看丫鬟们劳动,能够出来走走的日子真是好,只可惜目前为止还不被允许走出王府。
当然,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凌小柔也没有要走出去的意思,引起她动胎气的原因还没查出来,任何人和事都是值得怀疑的,凌小柔也不是那种不知轻重,不分好歹的人。
甚至为了怕花粉会引起过敏,凌小柔就是到了花园,也离那些盛开的花很远,根本就不敢靠的太近,像一些有毒的花更是早早就让人都移走,如今在宁远王府,没有什么比凌小柔的肚子更金贵的了。
吃着丫鬟用篮子提来的点心,喝着虽然没加冰,却也很爽口的酸梅汤,凌小柔只觉得这样的日子舒服的让人想睡,也不知是不是最近在院子里待的太久,她倒是比往常还要嗜睡。
好在如今宁远王府到处都摆着供凌小柔走累就可以歇息的软塌,凌小柔由丫鬟扶着侧躺好,身上盖了一块薄毯,闻着清风带来的花香,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醒来时就看到贺楼远手里拿着一份公文在看,在他面前的桌上也放着一摞公文,怕被风吹跑,上面还压着一块石头。
这些日子贺楼远没有之前那么忙了,有时间就会在王府陪她,偶尔有些公文能拿回来处理的也都拿回来处理,再有些事就都丢给贺楼玉和庆生。
所以,因贺楼远的轻松,贺楼玉和庆生都变得更忙,好在之前的十几年贺楼玉都闲的让人嫉妒,也该让他多尽一份力了,总之在宁远王府,没有一个人会同情他就是了。
至于庆生,贺楼远也发话了,等忙过这段时间就给他和莫红绸举办婚礼,王爷都要抱儿子了,他这个出生入死的兄弟也不能差的太远。
贺楼远听到声音,知道凌小柔醒了,放下手上的公文,抬头对凌小柔道:“大丫,待会儿收拾收拾,吃过午饭我带你出去走走。”
虽然王爷是面无表情,但凌小柔听了大喜,虽然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她不敢乱走,可有贺楼远在身边陪着,出去走走倒也无妨,就是有人想要害她,还敢在贺楼远的眼皮子底下动手?
而且,这么久都没查出她动胎气的原因,凌小柔甚至认为可能是她之前哪里没有注意才造成的,贺楼远又没有别的女人,又有谁会想要害她?
至于王爷这副公事公办的脸,凌小柔表示早也习惯了,大多时候贺楼远都是这副一本正经的模样,甚至比起刚成亲那会儿一到晚上就没羞没臊的王爷,凌小柔倒是更喜欢板着脸的王爷。
这样的王爷让她看了就脸红心跳,崇拜的不得了,那样的王爷就有点太让人幻灭了,有时都想一巴掌给拍床下去。
吃过午饭,去跟老太妃打了招呼后,在老太妃千叮咛万嘱咐中,凌小柔直接在老太妃的院子里坐上轿子。
因马车颠簸,自从有身孕之后凌小柔就不被允许坐马车,无论去哪儿都是坐轿,有时在府里走的远一些也有软轿在旁路着,真是小心到不能再小心。
一路上,虽然到处都是灰尘,可轿子里实在是闷,凌小柔还是让人把轿帘打开,边走边看渭城府的变化,再不时跟贺楼远交谈几句。
这段时间,不但渭城府的工匠很忙,由周边也雇来很多工匠,不过一个月没有出府,外面的变化让凌小柔都有些认不出来,除了多了不少房屋,还有到处堆积的砖瓦,还有用麻袋装着的白灰黄泥。
虽然听贺楼远提过官府也同准备来渭城府定居的百姓一起建造房屋,可没亲眼见着,也无法想像会是这样大的规模,凌小柔即使早知道贺楼远是个有能力也肯办实事的人,还是对他的能力更加佩服了。
直到出了城,还能看到不断往城里运送建房材料的马车,为了建房屋,在城外也建了不少砖窖,日夜不停地赶工烧制砖瓦,才堪堪供应得上渭城府里的用度。
至于渭城府外,挨着海岸线的防御,用的就都是从山里采来的大石,比起黄泥烧出来的砖瓦可更坚固。
估计等所有房屋都修建好了,渭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