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这位成王妃今天来见颜彦主要是奉了他们高丽王的命令,想要为他们的世子求娶陆衿,对方承诺陆衿嫁过去肯定是世子妃,将来就是王后。
翻译说完,两名丫鬟当着颜彦的面打开了这两个大箱子,一个箱子里面是金银珠宝,另一个箱子里面是字画卷轴,随后翻译把礼单恭恭敬敬地送到了颜彦面前。
颜彦并没有去接这个礼单,而是淡淡一笑,“不好意思,此事没得商量,一,我女儿尚小,远未成年,现在谈论她的婚事为时尚早,二,我绝不会让我女儿远嫁,更不会嫁给外藩。”
成王妃听了翻译的话,又叽哩哇啦说了一段,大意是他们很有诚意求娶陆衿的,而且这次来只是想初步定下这个意向,真正的下定肯定会挑一个好日子向外界公告,且成亲的日子肯定也会放在陆衿笄年以后。
颜彦依旧摇了摇头,随后端起了茶碗,可对方不知不懂还是故意忽略,并没有走的意思,还想说服她。
“我们大王答应,只要令千金答应嫁我们世子,我们大王愿意做大周的附属国,以后每年都会向大周岁贡。”翻译说道。
“这个跟我们就更说不上了,你们愿意做辽国还是做大周的附属国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跟我女儿没有半分关系,来人,送客。”颜彦拉下脸来直接开口撵人。
对方显然没有想到颜彦会突然一下翻脸撵人,面子上也有点挂不住,不过却没有拂袖离开,而是问颜彦,是不是所有的外藩都不嫁。
颜彦这才知道,原来这次来吊唁太后的这些外藩国家其中有不少打着陆衿的主意,只是那些人都被挡在了明园门外,而她则被颜彦当成贵客站在门口迎接了,所以她误以为颜彦也有这个意愿,却不知她今日能进这个门,完全靠的是周禄的面子,和高丽国无半分关联。
当然了,来之前,这位萧泠也做了点功课,知道大周皇上曾经送了一枚龙佩给陆衿,也知道陆衿曾经做了两年李熙郡主的伴读,可她更知道大周律法规定,皇子不娶武将世家之女,还知道颜彦为此把陆衿圈在了家里亲自教导。
至于太后临终前的那番遗言,因为李琮还没有对外宣布,所以也就没有流传开来。
而这位成王妃正是以为陆衿嫁李熙难度太大,极有可能嫁不成李熙而成为颜彦的一块心病,因为李熙不娶的话,别人也不敢轻易求娶,所以她想赌一把,说不定这对高丽来说也是一个机会呢。
而且她手里还有重要的筹码,那就是高丽的藩属身份,可惜,她错误地估计了形势。
因为这对颜彦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她相信对大周来说意义也不大,因为大周立国之初,高丽本就是大周的藩属国,可随着大周国力的减弱以及辽国的崛起,高丽转身投靠了辽国,如今看辽国势弱,又想回到大周,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什么都想可着他们来?
见这个也打动不了颜彦,萧泠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又改打周禄和萧渝的感情牌,问颜彦是否有意想和辽国结亲,颜彦见她越说越不堪,直接命青玉找几个婆子来撵人。
“我们王妃说,百惠郡主请息怒,做不成亲家我们可以做朋友的,听闻百惠郡主和我们辽国皇后相交甚笃,且平燕侯也多次成为我们辽国皇帝的座上宾,所以我们也可以做朋友和生意伙伴的。”翻译说。
可颜彦并不想跟这样的人成为什么合作伙伴,因此她再次开口说道:“不好意思,想必王妃也清楚,我们国丧期间本不应会客,且我近日染恙,更不宜见人,今日看在萧皇后面上勉强一见,已是出格,还请王妃体谅,我就不送你们出门了。”
翻译把颜彦的话告诉了她们主子,这位成王妃听了之后更多的倒不是生气,而是不解,“为什么?”
“不想,不愿意,没有为什么。”说完,颜彦起身,吩咐青玉道:“你替我把贵客送出门去,记住了,这两个箱子的东西一并送走,无功不受禄。”
“主子放心吧。”青玉忙躬身答应了。
不过这一次颜彦显然把对方气到了,这位成王妃听了翻译的话当即起身往外走,青玉忙带人把那两个大箱子一起送到了大门外她们的马车上。
“这都是什么人啊?怎么这么厚的脸皮?”回到后院的颜彦向陆呦吐槽。
“这很正常,谁叫我娘子名气大呢?你想啊,娶了咱们女儿,他们就相当于娶了一个聚宝盆,就算不能把火炮技术带回去,可还是有很多别的好处啊。”陆呦抱住了妻子。
“既这样说,那娶了公主岂不更好?”颜彦忿忿说道。
和亲本来就该是公主郡主的事情,什么时候轮到她女儿来做牺牲了?
“娘子也是糊涂了,你忘了,你自己就差点被人送去和亲呢,我们大周的公主很少有远嫁的。”陆呦笑着捏了捏妻子的脸颊。
陆呦这话倒是提醒了颜彦,当初李琮可不就是想把她嫁去辽国,想利用她来达到缓和两国关系的目的。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大周有了火炮和火药做倚仗,同时打败了辽国和西夏还有女真三国结盟,这实力足以让这些曾经蠢蠢欲动的邻国侧目,因此,李琮应该不会再选和亲这条路了,更不会舍得把陆衿送给别人。
只是这门亲事要定下来也不会是一件易事,不过这就不是颜彦能操心的了。
可能是成王妃出去后说了什么,也可能是当时青玉带人把两个箱子追着送去门外让外人看到了,因而,京城很快有了传言,说是成王妃上门提亲惹怒了颜彦被撵,还说颜彦绝不会让女儿远嫁外藩。
尽管这些言论多少影响到了颜彦一家的心情,但也有一点好处,那天之后,明园门口清净了许多,再也没有人上门求见了。
………………………………
第七百七十六章、问个明白
尽管明园门口清净了许多,可因着那些传言,颜彦和陆呦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进宫去见一趟皇上。
她倒不是怕引起皇上的猜忌,而是她自己也有两个问题没搞清楚,正常情形下,这些他国皇子王子什么的想要求娶的应该都是公主郡主,可这次改成求娶陆衿,难道他们不怕大周皇上面子上过不去?还是说,这件事是过了李琮的明路?那太后的临终遗言又算怎么回事?
可若是没有经过大周皇上的允许他们直接来求娶陆衿,那他们又置大周皇上于何地?
还是说,这些人就是故意的,想挑拨颜彦和皇家的关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些人想必清楚大周皇上不会同意,所以想来个先斩后奏,若是颜彦先答允了,他们再去找李琮也就有了说辞。
不管是何种理由,颜彦想弄个明白。
李琮依旧在南书房见的颜彦,他似乎对颜彦的造访一点也不意外,说比他预计的还晚了两天。
“皇上叔叔的意思是您早知道这件事?为什么?是您同意他们上门的?”颜彦有点不太高兴了。
“你不是挺聪明的一个人?这点事情还看不透?我要是不答应他们,这件事又怎么能闹成人众皆知?”李琮斜睨了颜彦一眼,他才不信颜彦看不透。
颜彦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这时的她忽然明白过来了,皇上这么做,一来是不想亲自卷了那些外国使者的面子,对他而言,这些邻邦国家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二来,事情闹大了,传了出去,也算是为将来李熙和陆衿订亲做一个铺垫,试想一下,一个他国皇子王子争相抢夺的女孩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和利用价值,既然如此,他又何必便宜了外人?
“皇上,您可真是聪明,好人您做,坏人我做,麻烦也是我的。”颜彦抱怨了一句,不过她到底没敢说对方“狡猾”,换成了“聪明”。
“丫头,胆子越来越大了,连我也敢抱怨了?”李琮瞪了她一眼。
“臣妇不敢,臣妇只是说了半句实话。对了,皇上叔叔,那高丽王究竟怎么回事,又想投靠我们大周了?他们一年的岁贡能有多少?”颜彦是好奇了,她想知道高丽开出的价码有多大。
“大部分是些女人、马匹、人参、瓷器、粮食、纸张等,还有少量的金银。可事实上,每次从我们这回去,我们赐给他们的东西足以抵扣这些岁贡了。所以,岁贡不是目的,不过是为了一个名声。”李琮说完,详细地向颜彦解释了这件事的缘由。
原来,早在唐朝,高丽便开始称臣岁贡,可那会唐朝经济相当发达,国家富庶,对这些藩属国一向大方,每次他们来岁贡赏赐的东西往往比他们的岁贡还要多,因而,他们也都习惯了,甚至于没到岁贡日子也愿意来朝拜,哭哭穷,有时甚至不用哭穷就会让他们满载而归。
后来,唐朝衰败了,可习惯养成了,说为了面子也好,为了两国邦交也罢,仍没有亏待过这些藩属国,有时甚至宁可苦着点本国的百姓也要把他们答对好了。
再后来,唐没了,若干年后,高丽成了大周的藩属国,彼时的大周刚立国,常年的征战早就把国库掏空了,别说跟盛世时期的大唐相比,就是后期的大唐也比不上,因此,高丽也不是没有过怨言。
这不,没多久,辽国崛起,大周一直想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那些年没少和辽国打,高丽看势头不对,转而投靠了辽国。
从经济效益上来讲,这对大周损失倒不大,可社会效益就不行了,这不明摆着告诉世人,大周国弱,比不上辽国,因此,这口气李琮也忍了很久。
这次太后大丧,他也没想到高丽会主动来吊唁,更没想到高丽会打陆衿的主意,李琮知道颜彦肯定不会让他失望的,因而特地让高丽去碰了这个钉子。
至于高丽提出的条件,李琮也没想答应,或者说,他没想这么轻易答应,肯定得让他们吃点苦头长点记性再说。
颜彦见把这件事说开了,想着来了一趟,索性问问前方的战况,究竟还用不用陆呦上前线。
“说到这件事,我就不明白了,我们人也出了,火炮火药也出了,为何这辽国就是打不过女真?”李琮正想和颜彦谈谈这个问题呢。
他着实有些想不通,那些年辽国一直压制大周,曾经有一度大周每年还得向辽岁贡银子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状况直到这次周辽开战才停止的,这也是李琮一开始想和女真结盟攻打辽国的缘故,他不想再这么憋屈地岁贡。
而辽国想必也是察觉了女真的意图,所以想和大周结盟先解决女真,因为他们也清楚一点,大周这边好对付,女真一旦崛起了,势必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威胁。
哪知那一次偏偏赶巧了,青玉青云解救李稷的同时把辽国太子掳走了,辽国受不了这气,转身和女真联手了。
幸好,陆呦横空冒出来了,给了李琮一个莫大的惊喜,否则,大周肯定危矣。
说实在的,若不是陆呦,李琮委实没有信心战胜辽、金、夏三国结盟,所以,陆呦这个世袭罔替的平燕侯绝对是实至名归,他给的心甘情愿,不说别的,从此后,大周不必再受辽的气,辽反过来还得对大周俯首称臣,钱财是一回事,声望又是另一回事。
这不,太后驾崩,多少曾经和大周有过龃龉或者曾经交过恶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