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门风华-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碧没有说实话,只告诉他,是请专人画的绣样,至于这个专人是谁,青碧说她也不清楚。

    从绣庄出来,周禄回了客栈,晚饭时没有出来,应该就是在客栈吃的晚饭。

    第二天,颜彦的人看见他带着人出城了,没有跟上去,不过这天的晚饭周禄是在明园饭庄吃的,没再向石长生打听什么。

    第三天,这天上午,周禄先去颜彦的蛋糕店买了两盒蛋糕,买之前,先品尝了几个小样,随后问了青釉几个问题,比如说师傅是谁,哪里请来的,别处有没有分店等,青釉倒是说了实话,说是颜彦从书上找的方子,带着她们几个练习了一个多月才摸索出来的方子,现在仍是边做边研发新产品,也告诉对方有开分店的打算,就是人手不够,等等。

    周禄没再问别的,拎着蛋糕出来了,随后去了晋阳大长公主,也就是李琮的姑姑府里拜访,留在府里吃的晚饭。

    周禄的这一举动,令颜彦推翻了他是别国皇子的身份,没道理他国皇子来了不先去拜访皇上而先去拜访大长公主,更没道理一个做间谍的还敢大摇大摆地进大长公主府。

    而周禄单单挑了晋阳大长公主拜访,想必和晋阳大长公主的封地晋阳就在并州附近有关。

    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

    三天后,颜彦撤了暗中跟踪周禄的人,准备一心秋收了,后花园的棉花陆陆续续地吐絮了,山薯的叶子也黄了,差不多可以收了。

    为此,颜彦打发人给司农司的官员送了个信,令颜彦意外的是,山薯采收这天,李琮特地带着司农司的官员上门了,陪同的还有李穗、李稹、李穑几个,李琮是想亲眼见证这一刻,想第一时间知道这山薯的产量究竟有多少,因为这关系着百姓们的饭碗。

    为此,李琮亲自拿着锄头挖了第一颗山薯,这次的山薯比一个多月前颜彦给他们尝过的大了不少,最大的那块山薯能有一斤多重,为了完整地把它从土里把它弄出来,李琮放弃了锄头直接上手扒拉。

    抱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李琮脸上有了难得的轻松和愉悦,“不错,这么大一块,足足有一斤多重,足够一个人充饥了。”

    “皇上,不如民妇让人把这几个山薯煮了给大家尝尝,这是皇上亲自挖出来犒赏大家的。”颜彦说道。

    李琮摇摇头,“不成,朕明日要把它带去朝堂上的,朕得让他们都看看,我们彦儿是第一个把山薯移植成功的人,是有大功的。朕还得命人在史志上给你记上一笔。”

    “这是自然,颜姑娘是有大恩于朝廷的。”一旁的官员忙附和。

    李琮瞥了他一眼,没有接他的话,而是把手里的山薯递给一旁的太监,再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这才说道:“可惜啊,我们大周还是少了几个像彦儿这么肯把百姓福祉放在心上的人。走,彦儿,带朕去看看你说的棉花。”

    “皇上,民妇不过是凑巧,当不得这么大的荣誉。”说归说,颜彦到底还是麻溜地领着李琮走到了棉花地里,并亲自示范了棉花的采摘。

    李琮在颜彦的指导下也采下了两朵吐絮的棉花,把棉花和棉籽分离后,他问起这棉籽的留种问题,这个颜彦倒是清楚,棉籽可以直接留种种植,但是要选那些没有虫害的。

    “来,你们也瞧瞧,这个东西可以用来做冬天的棉袄棉被,我们彦儿啊,又给朕立了一大功。”李琮把手里的棉花递给最近的官员,这位官员看过之后又把棉花传给了下一位官员。

    紧接着,这些官员们又附和着李琮的话夸起了颜彦,颜彦笑了笑,约李琮去喝茶,她还有别的话问他。

    而李琮也有话要和颜彦说,命李穗几个带着那几位官员去下地了,他跟着颜彦进了凉亭。

    颜彦亲自给李琮上了茶果点心,没等颜彦开口,李琮先问她那天陆呦去参加集会的事情。

    在他看来,这些世家子弟哪个不是眼高于顶的,陆呦一个庶出的能去参加这种集会本就不太正常,更别说,陆呦和陆鸣这对兄弟一向不亲和,加之还有颜彦对陆鸣的旧恨在,因此他委实好奇,这个主意是谁出的,颜彦又为什么会同意。


………………………………

第三百八十五章、居然是小金库

    颜彦没想到做皇上的也这么八卦,因而笑了笑,这才说道:“是祖母和母亲提出的,说是让夫君跟着去长长见识,我想着这话也在理,夫君过几年是要参加科考的,这些世家子弟确实有他们的可取之处,夫君若能接触接触他们不是什么坏事。不过我倒是有另一件事想问问皇上,那位周禄的来历,皇上可清楚?”

    颜彦见皇上已经知晓了那晚的事情,想必对这位周禄也不陌生了,因而她也不跟他兜圈子,直接问了出来。

    果然,李琮听了颜彦这话哈哈一笑,“我以为你早该来找我求证的,没想到这次你居然沉住气了。”

    这话令颜彦有几分汗颜,她不是沉住气,而是在确认对方究竟是不是她的同行。

    据李琮说,周禄祖上的确是世代经商,为并州首富,曾经捐助过太祖皇帝起事,为太祖皇帝建立大周立了大功,为此,太祖皇帝封了周家家主一个七品义官,周家也算是进入士族。

    而从那之后,每年周家都会向朝廷上缴一笔不小的税赋,且每次朝廷有战事时,周家都会向朝廷额外提供一笔捐赠。

    而这次周禄之所以来京城,是因为太子和陆端去了并州,见过周家家主,周家家主这才打发周禄跑这一趟,一是拜见皇上;二是出来长长见识,据说这位周禄也是想要考功名的。

    “皇上之前见过周家家主?见过这位周公子?”颜彦问。

    主要是她不相信一位饱读诗书的世家公子会追着别人打听她的事情,可对方的身份和来历似乎无可挑剔,颜彦也不好直接把自己的怀疑说出来,万一对方真是她的同行呢?

    “没有,正常情形下他们不会露面的,除非是有什么大事发生。怎么,有什么问题?我听说他被你的才华折服了,四处打探你的消息?”李琮揶揄了一句。

    “皇上叔叔就别拿我寻开心了。皇上叔叔确认了他的身份就好,不瞒皇上叔叔,我一度怀疑过他是不是别国的皇子呢,见太子哥哥出去视察军情了,他们也派个人来打探下我们的虚实。”颜彦到底还是半真半假地提点了李琮一句。

    她听懂了李琮的言外之意,周家是大周在民间的秘密小金库,因而不能轻易让外人知晓了,所以若非有紧急大事不会进京。

    可这个时候周禄进京了,是在太子和陆端去见了周家家主之后进京了,这就由不得颜彦怀疑这人究竟有什么目的。

    不管怎么说,有备无患总好过临时抱佛脚。

    当然了,颜彦敢这么说,也是相信皇上不会怀疑她的忠心,如果确实是有重要的事情,皇上自会判断,若没有,颜彦这话也算是给对方提个醒。

    “这?”李琮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说实在的,若是别人说这话,他定然是不会往心里去的,可颜彦不一样,颜彦的聪明和敏锐他是见识过的,因而他过心了。

    可问题是颜彦也提供不了什么有用的证据,而且这件事一个操作不好,把周家得罪了,几辈子的交情就完了,这可不是李琮失去一个小金库这么简单,而是会失去民心,因为这样的商户世家还有好几户呢。

    “知道了,这件事千万不可再扩散了。”李琮点点头。

    接下来的话题就比较轻松随意,李琮问颜彦庄子里的收成,问荒山荒地的开发效果,问她明年能种上多少亩的棉花和山薯等。

    说着说着,李琮话题一转,“周家的案子出来了,你知道吗?”

    “周家?哪个周家,周禄?”颜彦一时没有拐过弯来,不过问完之后她回过味来,皇上指的是周婉父亲。

    “怎么判的?前几天回陆家过中秋也没听他们提起。”颜彦确实是不知情。

    据李琮说,周婉父亲犯的事的确不算大,一开始他是借职务之便跟着盐商们做了几桩盐运生意发家,再之后是借着职务之便买铺子买商船,严格说起来他比那些盘剥百姓、收受贿赂的贪官要好多了。

    还有,据调查,他在为政期间还是做了几件大好事,其一是疏通河道治理水患;其二是大力发展了当地的渔业和养蚕业,其三号召当地乡绅倡办了几所义学,他自己也有捐资;其四是处置得当避免了一场天花扩散。

    这些在当地都是有口碑的,坏就坏在他最后触动了某些当地乡绅的利益所以才会遭此横祸。

    最后,念在他的功劳上,李琮并没有给他定罪,只是把他的家产充公并罢免了他的官职,不过保留了他家的祖产,一家子的基本生活应该是没有大问题,但想再过之前那样富庶的日子是不可能了。

    “那他们一家以后会留在京城吗?”颜彦问。

    她是想到了周婉,这么大的事情居然没有上门来告诉她一声,多半是生她气了。

    李琮摇头,“听说要回乡下老家。”

    颜彦听了心念一动,“周姑娘一家是不是八月十六启程回乡下的?”

    这个李琮就不清楚了,颜彦还待问问周婉老家在何处,只见李穑跑来了,“父皇,父皇,出来了,亩产出来了。”

    “多少?”李琮一激动站了起来。

    得知山薯的产量竟然达到了一千二百多斤,李琮兴奋地摸了摸颜彦的头,“孩子,朕可得替天下的百姓们好好感谢你。”

    “先别,我还不清楚留种的问题,等明年那些种子能发出芽长出山薯来再谢不迟。”颜彦激动归激动,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因为她确实没有种过这东西。

    好在她给自己做了两手准备,除了那些山薯豆,她命人把那些细小的块茎连同它们的母株一起留了下来,用土掩埋了,她是想试试这种方式是否也可以留种,那些山里长的野生山薯从来没有人帮着留种过,可它们却年年能繁殖下来,想必靠的就是它们本身的茎块。

    “不怕,朕对你有信心。”李琮说完大步走到了地里,看到地里堆成小山一样的山薯,他的眉眼再次舒展起来了。

    

………………………………

第三百八十六章、阻力(一)

    次日,在朝堂上,李琮果然拿出来他自己挖的这块大山薯,命人送给这些文武百官看,待这些官员们一个个看过之后,李琮又命人端着一托盘的熟山薯上了大殿,这些熟山薯已经分割成了小块,李琮是想让大家尝尝味道。

    昨日下午采收完毕后,颜彦给他们也煮了一锅尝尝,味道还怪好吃的,面面的,粉粉的,还有点甜,比他理解的野菜好吃多了,因而他特地要了些,说是要让这些官员们都尝尝,以后推广起来也有说辞。

    不过李琮的目的不仅仅在此,他是想要在史志上给颜彦再记下一笔,为陆呦和颜彦将来做官或赐封铺路。

    这不,见在场的官员们都尝过这山薯的味道后,李琮发问了,“各位爱卿,都说说,饥荒时期这山薯当粮食,如何?”

    “回皇上,比野菜草根要强多了,只是我们的土地和劳力有限,若把大量的人力和土地用来种植山薯,会不会舍本逐末,毕竟粮食才是我们的根本。”中书省宰相王实修先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