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以后是要住到县城里去的,因此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和大家沟通。而且,根据约定,村长和耆老们是有义务承担这个沟通任务的。
“我们没有疑惑的问题,这事儿一早就谈清楚了,没什么不放心的。”
“就是,村长和耆老们为村里谋取福利,给咱们家带来好活计,大家感激都来不及呢。”
“是啊,以后赚钱的路还长着,咱们愉快地合作了。小七儿,若咱们家闺女有什么不是之处,你们只管指出来,一定改正。咱们家绝不拖大家后腿。”
“……”后面的附和声响起一片。
这时,方子湛在退出堂屋后又回来,和方小福说道:“小七儿,这些长辈都带了礼物来咱们家,咱们不能白收,给些银钱吧。”
方小福一听暗自撇嘴,心里嘀咕,看来这些礼物是一家送一点,结果都让家里的谁给收下来,混在一起了,没办法退回。
因此她立刻点了点头,不过刚提起要给钱的话茬儿,那些家长们却立刻摆手,说是家里的一点寻常东西,根本不值几文钱,还怕老方家嫌弃呢。
方小福自然不好收礼,这合作才刚开始,她就收人家礼物,不管多少,形象总是不好。因此坚持要算钱。
结果这些人却一个个坐不住了,纷纷道别就往外走。方小福根本来不及算钱,这么多人,谁送了什么她也不清楚呀……
看着蜂拥而出的几十人,方小福还保持着要掏荷包的动作,半天反应不过来。傻了。
“三哥,这到是送客的好办法。”好半天后,她才缓过神来,忍不住吐槽。
“……我不是故意的。”方子湛嘴角猛抽搐几下,弱弱地辩解。
“哈哈哈……”村长大伯见状不由开怀大笑。
六大耆老来了三个,见状也是哈哈大笑,觉得有趣。
☆、262。第262章 还债还出祸事来了
听着屋外传来的老爷子父子三人送客的声音,方小福看向还坐着的村长和耆老们。
“大伯,听说您今天率领村里人去大刘村找那个谁讨还公道去了,不知结果如何?”这会儿就他们几个了,方小福连忙询问。
他们刚回家的时候,姐妹们七嘴八舌说的就是这事儿。
今天一早,林小媛将自己做出来的那一只手袋拿来交给方小福,方小福当场便将银子结算给了她,没有抽成。
之后林小媛拿着这十五两银票欢天喜地回家去了,她家人见了自然也是欢喜。
没想到前一天还闹出投河之事,转眼就能赚到十五两银。这种急剧变化,一时间还真让人反应不过来,以为起太早,没睡醒呢。
有了银子,当然是要赶紧还债,去年因为林大叔生病,家里积蓄全部花光,又要看病吃药,一家人也要吃饭。
因此,林大婶在回大刘村娘家借钱时,因为娘家也拿不出钱来,便带她去找大刘村一个专门放贷的人家借了二十两,约定一年偿还,算了三分利息。
这一年之期也快到了,之前银子不够能急死人,如今有了银子就想快些把欠债还掉,早些安心。
这林大叔也是个头脑活络的,他家如今四壁空空,自然没有东西可变卖凑数,但三亩薄田,几分菜地,还是有不少作物可以卖的。
家里还养了十几只鸡,有一半在下蛋,攒了不少鸡蛋,自家是舍不得吃的,都打算到集日时去镇上卖呢。
不过最近老方家到处收罗鸡和鸡蛋,还有棉花之事,他们也是听说过的。因此,便让林大婶跑了一趟老方家。
老太太见是她来,自然满口答应,棉花家里用得着,鸡和鸡蛋的消耗量也大,因此她便给了十两银,主要是买棉花和鸡蛋,人家的下蛋鸡并没有都买光,留了两只。
这时节还能再孵一批小鸡出来的。
而且现在能拿出来的也是去年的棉花,今年新棉也给预定了。
老太太知道现在家里不做需要棉花的那些玩偶还有什么丘,但小七儿说过,有棉花就收着,总用得着,因此她也不多想,反正家里拿得出钱。
林家又赚到这十两银后,再加上家里攒着的二两积蓄,夫妻俩就喜滋滋地去了大刘村还钱。结果还债还出祸事来了。
林大婶的娘家也姓刘,当初就是她娘家的兄弟刘志新领着她去借的钱,画了押。
结果还钱时才知道,这刘志新也欠放贷人的银子五十两,也是三分息,担保人就是林大婶。
只是这刘志新年后就进城做工去了,至今杳无音讯,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自出门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因此放贷人见林大婶来还钱,便将借债凭据拿出来给林大婶看,说明约定时间到,借债人不现身,就由担保人负责偿还。
这放贷人收取三分息,算是便宜公道的了。只是林大婶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了担保人了,自然不肯认帐的。
结果那放贷人一听她不认帐,立刻就翻脸了,一个吆喝就出来几个五大三粗的兄弟围住了他们。
并且将他们拿来的那二十六两银子算成了分次偿还刘志新欠债的帐,而不是偿还林大婶自己的帐。
最后还威胁他们,若到时候还不了剩下的五十两和利息,就打她的儿子,卖她的女儿。气得林大叔当场一口气没上来,昏了过去。
可怜林大叔大病一场刚刚好转,眼见着能下地干活了,结果这一气,病又加重了。放贷人不敢惹麻烦,将他们推出了门外。
林大婶又揉又掐、又哭又喊,才把林大叔给弄醒,搀扶着去娘家歇一下。谁知刘家人却对他们的到来,闭门不见。
弟媳妇高声喊他们快滚,一副乞丐相,别脏了老刘家的门面。
老岳母也在院门内放话,说这欠了债的儿女,他们老刘家高攀不起,不要也罢。为了避嫌,以后还是别往来了。
这次就连林大婶也快气晕过去了。夫妻俩坐在路边树荫下缓了一口气,才哭丧着回方山村。
结果还没走到村口,林大叔就再次昏了过去,倒在地上不醒人事。林大婶惊慌失措地哭喊,但是这次未能喊醒当家的。
好在没多久,方凯赶着牛车载客回村,见了连忙停了下来。
牛车上坐得满满的,大家见状纷纷下来,便有几个汉子将林大叔抬到牛车上,将位置都让给了林大叔和林大婶,让方凯赶着去找汪郎中。
反正这儿离村口也就这么远,大家走回去也不碍事儿。
林大婶抹着眼泪千恩万谢,心里想,方山村的同村比大刘村的娘家人要好百倍。
牛车赶到汪郎中的药庐时,汪郎中看诊刚回来,连忙给林大叔诊治,直到下了银针后,林大叔才悠悠醒转。
汪郎中说是脾损气虚,急怒攻心,需要卧床静养几日,忌大吉大悲,情绪起伏。三日后再复诊。
林大婶便将剩下的一两银拿出来付诊金。汪郎中知道他家情况,便问病因,知道是在大刘村气的,也不由有些生气。
但刘家人的态度毕竟是人家的家务事,他也不好说什么。
不过那放贷人亮出来的担保凭据可疑,又强行将人家还自己欠债的银子还到了别人的欠债上,这种行为实在可恶。
因此,他便提议让林家去找村长,带了村人去大刘村找那放贷之人理论。
一个不认自己的娘家,一个骂自己乞丐相的弟媳,一个骗自己成为借债担保人的兄弟,凭什么要让窘境如此艰难的林家人去承担后果?
就是报官,也要讨个公道。
这时已是下午,村长回了村子,正在村塾里安排那些纸笔等用品。听了林大婶的哭诉,再看林大叔的愁苦病容,也是很气愤。
当下便召集六大耆老开会,从各家抽调一个壮劳力,除开那些不在家的、抽不开身的,也有两百余人,浩浩荡荡地去了大刘村。
方山村比大刘村大一点,人口也多一点,村长的号召力又强,看着确实怪霸气的。
☆、263。第263章 让步
不过他们没有直接去找放贷人,而是找了大刘村的村长和耆老。毕竟你这么多人来理论,不找人家的家长,那就是打上门来,不给人家村子留面儿了。
那大刘村的村长和耆老们见了这边的阵仗,自然很不高兴。不管为何,你这么多人涌进咱村子,就是压制人。
不过这毕竟是放贷人放出的祸,他们也不好管太多。因此在方山村村长表示了友好态度后,还是一起到了放贷人家里。
不过那放贷人也强势,拿出凭据说他们合法放贷,缓解村邻急难,但他家不是菩萨圣人,不可能让人借债不还。
借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自古的理儿。
这理儿,方山村这边自然也知道,因此村长坚持一条,你将人家还自己债的钱强行还到别人的债务上,就是强抢,就是违法。
毕竟关于刘志新的债条上,林大婶只是担保人,这刘志新出门未到半年,人家有家有当,又没死绝,凭什么让担保人强行还债?
还有这林大婶是怎么成为担保人的?她自己都不知道,这里面肯定有猫腻、有算计。
如果放贷人不将那二十六两银拿出来,还掉林家的欠款,他们就报官,有什么理儿上公堂去说,他们方山村就是一人出一文钱,也有一大笔刑讼费,能将放贷人告到老。
这话可让大刘村的村长不高兴了,可是他又不能如方山村一样表同样的态,因为他清楚,大刘村比人口、比齐心、比蛮横、比读书人,都比不过方山村。
方山村的秀才、童生一大堆,见了县令都不用下跪,他们根本没优势。
那放贷人本来还想说狠话的,反正他有凭据在手,也不怕谁来赖帐。双方争吵了很久,差点就动手打群架了。
不过最后在大刘村村长的调和下,放贷人还是将那两张凭据调整了一下,将林大婶的那张清还,刘志新的那张恢复到还债前状态。
林大婶拿到自己的债据,别提有多高兴了。
至于她兄弟还欠着的那张,她的态度是,替兄弟还一些债务,只要在她能力范围,她不会推辞,但她不会承认这个担保人身份。
因为这钱不是她借的,也不是她花用的。这整个是什么情况,她一无所知,因此不会承认。
如果是娘家有困难,找她借钱是一回事,欺骗她成为担保人,是另一回事儿。而且老刘家已经断绝和她的关系了,她也不好再过问刘家的事情。
最后这句话,是林大婶含泪对着大刘村的村长和耆老说的。
大刘村就这么大,上午发生的事情,到了下午哪能还没传遍村子呢?村长等人自然是知情的。只是这是人家的家务事儿,他们也不好说什么意见。
最后便跟放贷人说,大家都是同村,别把事情搞这么僵,还是等刘志新回来再说吧,毕竟这钱是他借的,哪能逼人家出嫁的姐姐还钱呢。
放贷人自然不肯妥协,毕竟借款人还不了钱,或者生死不知时,这笔钱总要有人来还的。担保人就是关键。
但他也松了口,说可在三年内分次还清,期限内不额外增加利息,一律只算三分息。
因为当初刘志新借钱时约定的是一年,因此,这钱刘志新不出现,还是只能找担保人。这是规矩,就是上公堂也改不了。
最后大家都沉默了。因为放贷人说的是事实,就算很多人没借过这样的钱,但这样的常识还是有的。
只是问题在于,林大婶怎么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弟弟借据上的担保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