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七十年代小田园-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昨天,她扒在沙发上,看了一下边疆地图。
  从农场到北部边疆只能搭乘乌卡线上的长途汽车。按照目前的交通状况,大约需要三四天时间,途中还得住兵站或招待所。
  就她现在的情况,根本不可能独自出门,甚至连连队都出不去。更别提跑到三十公里外的沙井子,去搭乘长途汽车或顺风车了。
  现在唯有耐心等待,等着自己长大的那一天。
  再说,打心眼里,她是喜欢农场的,也想重新回到童年,好好过一把瘾。
  想想过去,身为独生子女,童年生活不要太寂寞哦。
  目前,唯一令她揪心的,就是她失踪后家里对她的担心和牵挂。可现在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随遇而安了。
  她想,爷爷奶奶都是性格开朗的人,过去吃过那么多苦,意志坚强不说,心中的理想始终不曾消散,也一定能看得开吧?
  而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事业,即便再担心她,也能从中走出来吧?
  黎元元小心地藏起了自己的心思。
  她小手捧着碗,就像普通孩子那样高高兴兴地往嘴里扒着饭。
  饭后,听小元元说,花布袋里还藏着一包枸杞子,是从卫生院里偷摘的。王慧珍忍住笑,打开柜子,找出那个小纸包,打开来。
  十几粒枸杞子,红彤彤的,看着十分诱人。
  想着新鲜枸杞子存放不了几天,就洗了洗,一人发了两粒,塞塞牙缝。见还剩下四粒,就搁在碗里,说明天再吃。
  夏天,天干物燥,吃多了会流鼻血的。
  收拾了碗筷之后,已是早晨九点半。
  车间职工是十点钟上班,大田班、后勤班、畜牧班等班级,除了值夜班和轮班的,都是十点钟签到。
  早晨时间紧张,田根宝和王慧珍叮嘱了老大几句,就换上工作服,急匆匆地出了门。
  两位家长一走,田伟民就是家里的老大。
  连队托儿所也是十点钟开门。他穿着白汗衫、蓝短裤、黑凉鞋,领着同样打扮的两个弟弟准备出门。
  刚走到门口,忽然想起来,他一走,家里就只剩下妹妹一个人。于是,转过头来,笑嘻嘻地问道:“元元,你要不要跟哥哥一起去托儿所看看,先认认路?”
  黎元元一听,立马来了兴致。
  反正过几天,她一报上户口,就要去托儿所报到了。
  先去看看也好,她还没见过连队托儿所呢。
  听爷爷奶奶讲,当年团场为了解决双职工的育儿问题,各连队都建起了托儿所。并从女职工里面,挑选了一批品德好、性格温和的当保育员。
  受沪上知青文化的影响,连队托儿所的模式也是比照着大城市的样子,分为全托婴幼班、小班、中班、大班。
  后来,还专门挑选了多才多艺的女知青当中班、大班老师,好教导娃娃们唱歌、跳舞、学文化。
  对双职工家的孩子,托儿所费用全免。
  对单职工家的孩子,有户口的,可以免费上小班、中班、大班,但不能上全托婴幼班。因为全托婴幼班,每天是按照人头数供应牛奶的,单职工的家属没有奶票,不能占用双职工家的名额。
  连队里,那些没户口的孩子,原则上不能去上托儿所。
  因为这是连队职工的一项福利。
  况且,那些家属除了洗衣、做饭、带孩子之外,大多闲在家里没事干,也不在单位的劳保福利范畴之内,家属和孩子自然不能享受正式职工的福利待遇。
  这种“一包到底”的福利制度,在打破大锅饭的年代就逐渐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职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那种平稳安静的生活。
  自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开始变得浮躁起来。
  最后,逐渐演变成了后世的那种模样。
  这也是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即便当年拼死拼活也要闹着返城,可真回到城里后却又把边疆当作第二故乡,时不时就会回顾留恋的原因之一。
  那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年代,那种集体主义精神,那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感,还有那一代农场人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黎元元跟着三位小哥哥,一路走着,来到了托儿所。
  这是一所长方形的大院子,由三栋排房按照“e”字形连在一起,中间由几道木栅栏,将小班、中班、大班的活动区域分隔开来。
  院子的空地上,铺着硬质土坯,基本上没什么扬尘。
  院子的上方,搭着高高的顶棚,用于防晒遮雨。
  顶棚的外层涂抹着一层厚厚的胶泥,中间是一层芦苇杆,下面是一排木板,一根一根的蓬在横梁上。横梁由十几根圆木支撑着,圆木被打入地基里面,牢牢地固定着。
  院子四周,也围着一圈木栅栏,高度有一米五左右。东面和南面,各设有两道栅栏门。此时,托儿所的老师们正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入托。
  田伟军从南门进了大班,而田伟波则从东门进了中班。黎元元打算直接上大班,那边的小孩子在院子里四下跑动,看着更自由一些。
  参观了托儿所之后,黎元元和田伟民结伴回家。
  路上经过一片沙枣树林带。
  正值夏季,沙枣树枝繁叶茂,一串串红色、米黄色的沙枣缀着枝头,清香袭人。
  这是边疆所特有的绿化树种,耐旱耐碱耐寒,被广泛种植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用于防风防沙,改善土壤。
  她曾从网上搜集过相关资料,对这种植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此时此刻,站在树影婆娑的沙枣林带中间,却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以后,她将会亲眼见证这种树木的栽种、成长、开花、结果。
  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像这沙枣树一样,与大自然抗争着,顽强地生活着。
  “田伟民,这是你妹妹啊?”一路上,不断有孩子和田伟民打着招呼。
  “是啊,我妹妹叫元元……”田伟民自然是得意洋洋,有这么一个好看的妹妹足够显摆一个暑假了。
  在路过篮球场时,黎元元看到有两个半大小子用一根扁担,抬着一桶水,晃晃悠悠地往家走去。
  这是在挑水吗?
  她有些好奇,不禁问道:“伟民哥哥,我们家也是挑水喝吗?”
  “嗯,当然是要挑水喝了,爸爸妈妈早晨一起床,就会先挑两桶水放在家里面用……”田伟民像个小大人似的说道。
  小妹妹真有意思,对什么都感兴趣。
  这种当老师的感觉不要太好。
  “元元,看那边就是涝坝!”
  黎元元顺着田伟民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了一个用一米多高的土坯围着的大池塘,朝南的方向还特意设有一道大门。
  这是连队里的吃水涝坝,里面存储的就是连队的日常饮用水。
  涝坝里的水,是雪山冰川融水,从北疆一路顺着塔木河流淌而来,沿途被引入一个又一个涝坝,慢慢沉淀净化下来。
  在连队养殖场,还有一个专门为牲畜提供用水的涝坝。
  吃水,一直是连队生活中最为艰苦的一面。
  那时,一口井至少要打几百米深,才能见到甜水。农场里的水塔很少,还没有条件来供应自来水,职工们只能吃涝坝水。
  在连队,对吃水涝坝实行严格管控,任何人不得在里面洗衣、洗脚、玩水。每年农闲时,还会组织挖渠队定期清淤,保持涝坝的清洁卫生。
  黎元元这才弄明白,为何家里的小棚子里,搁着两只大水桶,还盖着木盖子。另外,还有一只半大的水缸,也盖着盖子。
  原来是储水用的。
  相比起来,场部的条件要稍微好一些,至少有水塔可以供水,吃得水也更干净一些。不过,像场部卫生院那样专门设有水房的单位,毕竟还是少数。
  “伟民哥哥,你提过水吗?”
  “没有,爸爸说,等我再长大一点,才能去提水,平时爸爸妈妈不让我们去涝坝,说是危险……”
  黎元元自然明白,这是田爸爸和王妈妈担心孩子的安全,才不让他们接近水源,以免发生危险。
  看来,以后在家里用水要节约一点。
  每天光用扁担挑水,就够累人的。
  兄妹俩正在路上走着。
  就看到田爸爸穿着一身工作服,急匆匆地从家里出来。一见到元元,立马笑眯眯,大声说道:“元元,快过来,跟我去连部一趟。”
  原来,田爸爸抽空回来,是想领着元元去报户口。
  田伟民也想跟着去看看,结果被田爸爸给撵回家去了,让他在家里等着。


第16章 报户口
  田爸爸牵着元元的小手,来到了连队办公室。
  通信员小李把他俩带进了连长的屋子。
  一进门,就看到一位身穿草绿色军装的中年男子正坐在办公桌前。见到二人,立马站起来,哈哈笑着,打着招呼。
  “田根宝,这就是你家闺女?好漂亮啊!小娃娃过来,让你李伯伯好好看看!”
  黎元元一眼认出,这人就是昨晚开大会时,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个大高个。原来,他就是机耕三连的李连长。
  田根宝走到李连长桌前,取出场部开具的介绍信,双手递了过去。李连长接过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就拧开钢笔帽,爽快地在上面签了字。
  随后,喊了管人事的杨干事过来,吩咐了几句。
  接着,又让通信员把吴会计叫进来,当面安排道:“吴会计,这是田根宝家的小闺女,今天来报户口,手续这周就能办好,这个娃娃的口粮下个月给添加进去,不要忘了……”
  “李连长,您就放心吧,保证忘不了,我这就给田根宝同志填个表。”吴会计带着一副黑框眼镜,连连点头。
  看年纪,这人不过三十多岁,听口音像是广东人,看气质和举止也是一位知识分子。
  田根宝谢过李连长之后,就带着元元去找杨干事和吴会计填表、签字去了。
  在办公室里填表时,元元的名字变成了田园。
  为了报户口,改个名字纯属正常,黎元元觉得没什么不能接受的。本来,她就在经历一种非常生活,既然被田爸爸一家收养了,那就叫小田园吧?
  这个名字很好听,她很喜欢。
  更何况还是李连长给起的呢。
  有李连长罩着,事情办得出奇得顺利。
  田根宝很开心。
  在回家的路上,见元元问起李连长,就津津有味地讲了起来。
  原来,李连长是一名转业军人,以前跟着王将军打过很多胜仗,还是有名的神仓手。
  来到连队后,依然保持着外出打猎的习惯。
  每年一到秋季,就会约上几名战友,开着吉普车去野外打猎,还捉到过野狼、野狐狸,非常厉害。
  夏天时,也会带人去塔木河畔的芦苇荡里打野鸭子。
  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打下来几十只,凡是跟着去的人都能沾沾光,一连可以吃上好几顿鸭子肉呢。
  打猎吃肉。
  黎元元不禁心驰神往起来。
  从李连长的举止神态上,看得出是一名职业军人,性格豪爽,一身正气,难怪连队能管理得这么好?
  在那个年代,军人身份就是一道护身符。
  即便是战天斗地的革命小将,也不敢轻易上前去捋虎须。而团场里,上至团长,下至连长,绝大部分都是转业军人,都为革命扛过木仓,流过血,在群众中威信很高。
  这也是团场能护住那些专业知识分子的原因之一。
  在这块土地上,无论是“老右”,还是那些五六十年代被下放劳动的,只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