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娇娘赋-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氏妇人之仁,连三娘都觉得不妥。
  吏部侍郎亦是如此,毫不客气的指出:“都到这个时候了,夫人可不能妇人之仁,令郎是王家长房嫡长子,那是要担王家重任的。”
  赵氏颇难为情:“是,是我想不透彻,我会去劝劝他的。”
  “不光要劝,还得威逼利诱,他若是考中了,我能想些办法拉你们一把。”
  有了他这句话,赵氏激动不已:“当真!若真是如此,那我一定好好劝他。”
  “自然是真的,当初文胥兄没少帮我。虽然我现在没办法帮他,拉令郎一把应该不是问题。”
  赵氏想了想:“不是说现在是非常时期么?齐王殿下忌讳死了的那一位,我儿要是真考上了会不会”
  “你就放心吧,大官是肯定做不成,三品以下的官位没问题。加上文胥兄那些俸禄,也能保你们衣食无忧。”
  赵氏一听“衣食无忧”这四个字,颇为高兴,这是她现在最担忧的事情了:“成成成,有劳大人了”
  两人一番客套,礼部侍郎说要走了。
  赵氏很是殷勤,要留他在府里用饭。
  当然了,这只是一句客套话,人家也没真想留下用饭。
  最后,赵氏亲自将他送走了。
  赵氏将这事情记在心上了,直接去找了王祁贤,三娘便一直在屋里守着王文胥。
  王文胥最近非常嗜睡,醒来就是发愣,大夫说是好得差不多了,可他就是不愿意下榻来。
  三娘守着这期间,王文胥恰好又醒了。
  甭管怎么说,三娘觉得他醒了便高兴,忙问他:“父亲要不要喝些水?或是吃些东西?”
  他偏头看了看三娘,还是那副老样子。
  三娘一下泄了气,自责道:“父亲还在为睿王殿下的事情挂怀么?你要怪就怪我吧,那都是我提出来的,都是我的主意”
  她说了好些话,噼里啪啦的每个停。
  “不怪你”
  王文胥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让三娘诧异不已:“父亲”
  他轻叹了一声,似是不愿再多说什么,索性又闭上眼了。
  三娘非常高兴,因为王文胥并没有什么问题,单纯是心里不好受。这就好,若是王文胥脑子上出了什么问题,她会自责一辈子的。
  赵氏回来的时候,天都块暗了,想来是苦口婆心的劝了王祁贤许久。
  但看她那样子全然没有走的时候那般高兴,大概是让王祁贤给回绝了。
  三娘比较理解王祁贤,王府一下出了这么多事,现在他又成了长房的顶梁柱,他一时有些迷茫罢了。
  ☆、第二百六十二章 新帝登基(二更)
  他缺的是一个奔头,得给他一个目标,他才会奋进。
  当然了,这种事情得循序渐进,别人逼他没用,要让他自己去。
  赵氏回来之后,三娘就回去了。
  听闻西城门开了之后,城外的景象触目惊心。
  年前被关在城外的那些难民,几乎都死了个干净。
  三娘只是听说,但听说都觉得毛骨悚然。
  据沈嬷嬷说,她今儿出府上哪儿都能听见人议论死在城门外的那些流民。
  “老奴听说外头能吃的东西都让他们被拔干净了,树根都捡了来吃,甚至甚至还有吃人的”
  三娘没说话,人到了极限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理智可言?
  “天气不是冷么?外头那些被吃剩下的了骸骨就留在雪地里,刨出来是鲜红鲜红的。还有那些冻死了的总之,就是个惨。”
  “也没人去收拾么?都快开春了,留在外头让人看见,总不太好。”
  “大概会有人去收拾的,毕竟新帝要登基,总不能让京城外头继续惨不忍睹。”
  三娘听沈嬷嬷说完这些之后,唯独想知道的是,还有没有人活下来,活下来的那些人又是怎么活下来的。
  不过想了想,她还是不问了,恐怕都没有能入耳的东西。
  初六,宜祭祀。
  皇室祭天之礼便定在这一日,齐王在天坛祭天,之后跟着卫队绕城一圈。一来,这是大邺历来的规矩;二来,也能让京中老百姓认一认这未来的君王。
  京城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为了节省时间,卫队只会在主道上经过,小街小巷是不会去的。
  不过王府正巧坐落于北街的大道之上,卫队必然会经过。
  出于对储君的尊敬,但凡大道上的人家,都得在门前候着。
  卫队早早将大道围得严严实实的,周围的人家也都早早到门前等待。
  齐王此番是遵照着帝制出行,浩浩荡荡,辉宏不已。
  随行的宫监不厌其烦,一路上喊着:“齐王驾临,闲杂人等退避礼让”
  三王家人纷纷在府门前站着,等轿撵出现在视野之时,便都屈膝跪下,头杵着地。
  难怪人人都想去坐那位置,受万民敬仰的滋味儿,大概是不错的。
  也不知齐王带了多少人,总之三娘他们叩地许久之后,站守大道的卫兵才退去。
  膝盖跪在雪地里,甭管穿了多少都是凉的。
  下人慌忙将主子们扶了起来,准备朝府里去。
  赵氏却看着渐行渐远的卫兵发愣:“若是睿王不死,若是一切都没变数”
  三娘忙打断她的话:“母亲切莫胡言乱语,天儿变了,有些话千万不能再说。”
  赵氏回头看了看三娘,没再继续:“那就回吧”
  祭天之礼过后,宫里终于开始张罗着让先帝的灵柩出殡了。
  皇帝都去了许久,要不是在冬日里头,恐怕都要烂了。
  不过也属无奈,毕竟之后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活着的人只顾着争夺权势去了,谁还管死了的人好不好受?
  再说了,先帝这两个儿子都不是什么善类,对他也没什么感情可言,这般做也无可厚非。
  皇陵离京城有几里路,也够宫里那帮人折腾了。
  三娘多活了一世,有些事情想得很透彻。关她的事情,她就得尽全力而为,不关她的事情,那就高高挂起。
  皇宫里什么天儿,她管不着,也不想管,索性先将自个儿的日子过好吧。
  处理完这些琐碎的事情,齐王终于要登基了,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得在那日辰时穿戴整齐入宫。
  若是从前,王文胥铁定是首当其冲的。
  可现在,他区区一个七品小吏,根本就没那资格去参与。
  不过也好,就王文胥现在的状况,去了也是惹齐王不爽快。
  听说登基之礼庄严辉宏,三娘却从来没去见过,那是一个她触及不到的地方。
  礼毕之后,百官敬贺,宫中又歌舞升平起来。
  着一代代的帝王不就跟花似的,今年谢了明年开,没什么了不得的。
  他缺的是一个奔头,得给他一个目标,他才会奋进。
  当然了,这种事情得循序渐进,别人逼他没用,要让他自己去。
  赵氏回来之后,三娘就回去了。
  听闻西城门开了之后,城外的景象触目惊心。
  年前被关在城外的那些难民,几乎都死了个干净。
  三娘只是听说,但听说都觉得毛骨悚然。
  据沈嬷嬷说,她今儿出府上哪儿都能听见人议论死在城门外的那些流民。
  “老奴听说外头能吃的东西都让他们被拔干净了,树根都捡了来吃,甚至甚至还有吃人的”
  三娘没说话,人到了极限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理智可言?
  “天气不是冷么?外头那些被吃剩下的了骸骨就留在雪地里,刨出来是鲜红鲜红的。还有那些冻死了的总之,就是个惨。”
  “也没人去收拾么?都快开春了,留在外头让人看见,总不太好。”
  “大概会有人去收拾的,毕竟新帝要登基,总不能让京城外头继续惨不忍睹。”
  三娘听沈嬷嬷说完这些之后,唯独想知道的是,还有没有人活下来,活下来的那些人又是怎么活下来的。
  不过想了想,她还是不问了,恐怕都没有能入耳的东西。
  初六,宜祭祀。
  皇室祭天之礼便定在这一日,齐王在天坛祭天,之后跟着卫队绕城一圈。一来,这是大邺历来的规矩;二来,也能让京中老百姓认一认这未来的君王。
  京城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为了节省时间,卫队只会在主道上经过,小街小巷是不会去的。
  不过王府正巧坐落于北街的大道之上,卫队必然会经过。
  出于对储君的尊敬,但凡大道上的人家,都得在门前候着。
  卫队早早将大道围得严严实实的,周围的人家也都早早到门前等待。
  齐王此番是遵照着帝制出行,浩浩荡荡,辉宏不已。
  随行的宫监不厌其烦,一路上喊着:“齐王驾临,闲杂人等退避礼让”
  三王家人纷纷在府门前站着,等轿撵出现在视野之时,便都屈膝跪下,头杵着地。
  ☆、第二百六十三章 三房回京(一更)
  赵氏虽然也气王文胥,却不忍心让人拿雪水去淋他。
  本来天儿就冷,一盆水浇下去恐怕得生病。
  “父亲息怒”赵氏上去阻拦:“文胥他只是一时想不开,待我劝一劝就好了。这大冷的天儿,淋了一身水恐怕受不住。”
  王老太爷将赵氏视若无物,任由下人将化好的雪水浇上去。
  王文胥迷迷糊糊的,这一盆水下去立马清醒了不少:“谁啊”他醉醺醺的道。
  老太爷上去给他一脚:“你老子!”
  王文胥抬起脑袋瞧了瞧:“哦,您怎么来了?”
  老太爷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指着王文胥道:“你给我起来!”
  王文胥倒是听话,撑着地板想要起身。奈何他实在喝得太多了,怎么也爬不起来。
  赵氏忙又去求情:“父亲就饶了他这一回,赶明儿我好好劝一劝他,一定不会再成这幅样子了。”
  老太爷瞥眉看了赵氏一眼:“劝?你要真能劝得动他,至于让他日日出去借酒浇愁么?”
  “我”赵氏无话可说了,王老太家说的也是事实,她确实劝不住,也拦不住。
  老太爷懒得理赵氏,转而去抓起王文胥就往一边上拽。他一把年纪了,劲儿倒是不小,王文胥让他这么一扯就起来了,只是脚下不稳,直打晃。
  “你说说你,都多大年纪的人了?还这般不着实,你有这功夫借酒浇愁,还不如想想你这一家子人今后要怎么过活!”
  王文胥耷拉着脑袋,王老太爷说一句,他点点头,但一看就是根本没有听进去。
  无法了,老太爷也懒得说他了,见他一身湿透透的,便让赵氏领会东恒院去了。
  虽有次一着,但王文胥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依旧该出门就出门,该喝酒就喝酒,真叫赵氏无可奈何。
  赵氏靠着她仅剩下的那些银子维持着王府的开支,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她想起吃里扒外的洛云姑姑,一咬牙,准备领着几个人到二房那边找事去。
  但还没等她出门儿,二房的人自己来了。
  来的有王二爷和王老夫人,乔氏没跟着。
  沈嬷嬷得了消息,赶忙来跟三娘汇报,她也是道听途说没见着,所以说出来就跟二房是来找麻烦的一样。
  有王老夫人在,三娘怕赵氏周旋不开,赶忙去了前院。
  三娘去的时候,·赵氏正喊了府里的下人将他们赶出去。
  这让三娘大吃一惊,依赵氏从前的性子,她哪敢对王老夫人如此不敬,现在也是被逼无奈了。
  最让三娘惊讶的还是王二爷,他在刑部大牢里险些杀了王文胥,现在却还能好好的站在这里。看来那何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