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 ∨
(﹏)。。 (﹏)
╰╯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作者:崔走召
内容简介:
我们的故事是从一个死亡后进入阴间的少年身上开始的。你是否听说过很多民间流传的离奇故事?是否对故事里的那些身怀异术的能人心生过仰慕和向往?本书所讲的就是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身怀异术之人的故事。他们精通卜卦方术,知晓驱鬼画符,身怀奇门遁甲。当他们的本领已经不被这个时代所承认的时候,他们又该怎么去抉择?
作品相关
祖先的故事
早些年间东北,我家那头,有一个寡妇。要说这个寡妇长的可真叫个俊,腿是腿那啥是那啥的。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孩子在村子里住,平时也没啥事儿就帮村里人洗洗衣服啥的,挣点儿糊口钱,直到她孩子7岁那年,能帮地主放牛了。这寡妇的生活才安稳了下来。
说的是一日,他孩子去放牛,后山的山坡上,牛吃着草,那孩子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发现牛竟然不见了。要知道,牛丢了,回去会让地主给打死的,那时候的地主,简直就是土皇上,谁都不敢惹。于是,那小孩就四处的寻找着那牛。找啊找啊,就找到一个山沟里。这个山沟平时村子里的人都不敢过来,都说是阴气重,闹鬼。可是那小孩儿,由于害怕挨揍,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那山沟中杂草丛生,到腰那么高,那小孩吃里的往前走着,忽然他踩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低头一看,你们猜是什么。只见地上有一块儿大碑,上面模糊的有着模糊的字迹,由于那寡妇平时也教自己的孩子认过几个字,那小孩便吃力的辨认出上面写的是什么。
上面写着:空山响,响叮当,入深洞,见阎王。
小孩见这跟绕口令似的,也就没太往心里去,于是他继续往前走着。
起风了,吹得山谷里呼呼的响,天也阴了下来,他看快下雨了,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于是只能又像前跑去,希望找个避雨的地方。
跑着跑着,他又被一个东西给绊倒了,肉呼呼的,你们猜是什么?只见地上盘着一条银色的大蟒蛇!见那蛇得身体得有小水桶那么粗,照现在的计量尺寸大概得有十五米左右。而且头上竟然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肉角。这个放牛的少年哪见过这种怪物,顿时吓得他魂飞魄散。
但是好在那条大蟒蛇似乎睡着了一般,一动不动。只见那蛇的旁边有自己拴在老牛头上的一条蓝布,这是为了放牛时牛跑远了能找打它才拴上去的,那少年吓得腿肚子转筋,连忙连滚带爬的跑了挺老远。他找到了一棵大树躲到了后面。而这时,密云布雨,山里的天气变化莫测,说下就下,瓢泼一般。
想到自己回去也活不成,还不如拼一把,如果运气好能顺上点儿什么的,别说是老牛了,说不定自己和母亲的后半生都不用发愁了。
只见那地上的大白蟒忽然醒了过来,然后对着北方拜了三拜后,竟然凌空而起,飞向了远处的山头。那少年见此情景吓的愣住了,他心想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龙么。自己的牛,一定是被它吃掉了,这可怎么办呢?
想着想着,他忽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横也是死,竖也是死,民间都说,无宝不孕龙,那怪蛇的老窝一定有什么宝贝才对。想到自己回去也活不成,还不如拼一把,如果运气好能顺上点儿什么的,别说是老牛了,说不定自己和母亲的后半生都不用发愁了。
于是他便撞着胆子往那边的山头走去。走到半路,他发现了一座坟,坟前有一个身穿黑衣的老太太正在烧纸抹眼泪。这荒山野岭的哪有人会把人埋葬在这儿啊。于是他上前问那老太太。那老太太跟他说,这是他儿子的衣冠冢。他儿子就是在这儿被一条大蛇给吞了。
那老太太问那放牛娃。为啥要到这儿来。
放牛娃便把事情的经历告诉了她。
老太太听完后,告诉放牛娃,你别现在去,每个月的十三,那条蛇都会出来觅食,要等那天去,才能拿到东西。
并且和放牛娃说,我儿子的骨头说不定也在那里,能不能也帮她取回来。放牛娃对老太太说,我等不到下个月了,因为牛丢了,回去一定会被打死的。那老太太便冲自己的衣服里掏出了一大块银锭子,给那个放牛娃,说:这个应该就够你买牛了。
那放牛娃哪见过这么多的钱,慌忙千恩万谢的对着那老太太拜了三拜。并且和她说:想请她回家,报答她的救命之恩。那老太太也不推辞,便和他回到了村子里。一个银锭子值不少钱,一头牛钱付完后还剩了大半,于是那牛娃便买了不少好酒好菜,带那老太太回家了。那寡妇听孩子说完这事儿后,也对那老太太千恩万谢,并且对她保证,一定让自己的孩子去那蛇的老窝帮她找回孩子的遗骨。
因为东北人朴实嘛,知恩必报。说完后,便开火做饭,做好了一桌酒菜,请那老太太吃了。那老太太不胜酒力,竟然醉了,寡妇见老太太醉了便扶她到小屋睡觉。然后母子二人也到大屋睡下了。到了夜晚,那寡妇听到了很重的呼噜声,好像不是人能发出来的那种。
于是她便走到小屋扒开纸窗户一看,大吃一惊!
只见小屋的炕上,躺着一只‘张三’。
所谓‘张三’。是东北民间的妖怪,是狼成精。
那寡妇见那老太太竟然变成了一只黑狼,此刻正趴在炕上呼呼大睡,不由得吓的她魂飞魄散。她焦急的想着·想不到竟然将妖怪给招来了,这可如果是好?
那寡妇见那老太太竟然是张三变的,不由得她大吃一惊。
心想这该怎么办?要知道东北的张三那可是专门吃人不吐骨头的啊?
要是不除了它的话,母子两人性命不保。
但是要用什么方法杀她呢?那寡妇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开水!趁它睡着的时候烫死它!
于是她便悄悄的隆了把柴火,烧了一锅的开水倒在一个大马勺里,颤抖的走到了小屋,对着那只熟睡的张三就是一下字。滚烫的开水倒在了张三的脑袋上。
“啊~~~!!!”
熟睡的张三尖叫了起来,吓的寡妇连忙跑回了大屋,把门反锁了。
熟睡中的放牛娃醒了,见母亲如此慌张便问母亲怎么了。
而这时,那个张三竟然疯狂的跑了出来,不停的敲打着大屋的门。嘴里满是恶毒的语言,说要吃了他俩之类的。
寡妇见那张三竟然没死,吓得魂不附体。
怎么办呢?要知道以前东北屋里的门都不怎么结实。眼见着就要被那张三撞破了。那放牛娃还在旁边吓哭了,那寡妇急中生智,忙跑到炕边顺起了裁衣服用的剪刀,由于当时门上没有玻璃窗户,只有一个小纸窗户,她就顺着纸窗户照着门外张三的脑袋,使出吃奶的力气就是一下子!
“噗刺”一声,然后就没动静了。
寡妇见没了动静,也不敢马上出去,只能抱着放牛娃等到天亮。天亮的时候,她打开了房门,只见“外地”。就是外屋里有一只大黑狼躺在那里,已经死了。
脑袋瓜子让剪刀从左眼珠子扎进去了,尸体已经硬了。
那寡妇见这妖怪终于挂了,长出了一口气,她也不敢跟别人说,只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把那张三给埋了。
可是她不知道,张三这种妖怪是报复心极其强的,即使杀了它,它也会诅咒你的。至于诅咒是什么,就不清楚了。
后来,那寡妇一想,这个张三为啥要给我孩子钱呢?它如果要吃我俩,不早就动手了么?还有,它让我孩子去山上那蛇的老窝,到底是找什么?
难道是宝贝?
要说人啊,贪心是通病。这是真的,是个人都贪。当然,寡妇也不例外。
这寡妇心里老是痒痒的,就认为那山上的蛇窝里有宝贝,这个月十三,她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跟孩子说,让他去山上看看。
那放牛娃也听自己母亲的话,就去了,爬上那山,按着之前那条怪蛇的方向找去,果然有一个洞口。
但是放牛娃记得之前看到的那块碑上明显的写着,入深洞,见阎王。
所以他没敢进去,只是在洞旁边徘徊,过了一阵,他只听见洞里发出轰隆隆的巨响,吓得他慌忙躲了起来。
只见那洞中,忽然窜出一条大蛇,正是那天所见的大银蟒!那蛇窜出了洞口,直接腾空往西北边飞去了。
那放牛娃见那大蛇飞走了以后,便放下了心来,壮着胆子往洞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去,越走越窄。
在洞的深处,隐隐的出现了光亮。
放牛娃上前摸去,只见深洞中有一个石台,上面有一个箱子。
他打开了箱子,只见里面有一本书,上写着一行大字《三清布衣天书》。
那放牛娃拿着书,就回到了家里。
故事讲到这里,我来告诉一下大家,这个放牛娃的名字。
他姓刘。
那座山叫碾子山,后来又称蛇洞山。
这便是碾子山刘先生祖先的故事。
张三的报应,后来映在了刘树清大儿子的身上,张三被扎的左眼,就是刘喜的阴眼。
第一卷 第1章 黄米饭
我的名字叫崔作非,胡作非为的作非。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奇怪,听上去有点像是“崔作废”。其实我也对这个名字很不满意。但是按照家谱上起名字的排序,我这代正好犯了一个“作”字。而且我的父母又没什么文化,听说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着实让他们头疼了一阵子。后来还是我父亲灵光闪现拿出了一本字典,说是翻到哪页就用头一个字当我的名字。说来也巧,翻到的那页上的头一个字正好是个废字。这时我的母亲不干了,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字叫“作废”呢?她充分的体现出了东北女人的彪悍,说什么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就这么作废了。
于是我的父亲妥协了,他指了指同页的一个非字对我母亲讲,那咱大儿子就叫作非吧。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一翻非凡的作为。我的名字就这样被草率的定了下来。
接下来我要给你们讲的事,你们完全可以当成故事来听,不用过于认真。
我的家乡叫龙江,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周边的一个小县城。听我爷爷讲,龙江县以前叫做朱家坎。正所谓庙小妖风大,镇小是非多,就是这样的一个镇子,旁边的林子里居然还住着一伙胡子。家住在东北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胡子是什么,就是土匪,具象来说就和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差不多,现在这边还留有以前炮楼改建的水塔。往往战乱的时候就是怪事最多的时候。很多民间传说都是出自那个年代。比如这个我爷爷年轻的时候的事情。
那年我爷爷二十八岁,东北的冬天能冻死人。现在还好些,可是听爷爷说,以前的冬天要比现在还要冷上个好几倍。不是有那句俗话么,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好像是出门解手都要拿个小棍儿,边尿边敲,要不然就会冻上。当然这都是我所不能了解的。
我们这边腊八没有喝腊八粥的习惯,说实在的,我长这么大都没有看过腊八粥长啥样。我们这边腊八的时候吃的是黄米饭,又叫黏米饭,就是那种黏黏的分不出粒儿的饭。沾到下巴上感觉很恐怖。如果留胡子的人吃更是没法想象。
尽管在饥荒的年间,经打会算的东北女人都是会尽量的盘算出宝贵的粮食来保证过节时能有一顿细粮吃。我的奶奶就是这样的女人。以前我家住的是一所厂房的大院子里,一个院子里有五户人家,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