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呢。”
方梅清被方氏这么一说,心里惊骇,许多人年轻做事,都想着无人知便肆无忌惮,不信那因果事理,她也没好到哪里去。
“你…你…”方梅清说了几声都没说出来,她被方氏的话说得慌乱,心里想着是不是去寺庙里走一遭。
严父正熬药,听得前头声响,走过来一看是方梅清,不由如临大敌,“你来干什么?”他还记得这个女人,当初在严父回来的时候,上家门口叫嚣的。
方梅清见到严父,瞪了他一眼,甩袖离去,她忽然来找方氏追根究底了,反而被弄了个心神不宁。
“娘,您没事吧,都怪儿子不好,没把门关好。”严父仔细观察了一下,见方氏身上没有什么异样,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
“没事,你去忙罢。”方氏摆摆手。
方梅清回了家后一直心神不宁,连夜去了寺庙的事暂且不提。
严父请了人看好日子,又找了人,将外祖母以及外曾祖父等能找到祖先墓地都给修整了一番,而后又另外请了僧人诵经回向给祖先。
方氏没有自作主张地给母亲许氏迁墓,在方家墓地中,或许方家人不重视,但她怎么也是方家名正言顺的夫人,若是动了,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等府城的一切事情都处理完,方家给的三千两银子也到手,方氏一分钱都没留,全部以许氏以及许家先祖的名义捐献了出去。
做完这一切,方氏就随同严父回了三化县,阔别多年,重享天伦之乐。
第378章 看后
而此时,京城却是一片热闹,围着即将到来的新年。姜松早直接将苏家的人领到了姜家宗族在京城的办事处,就在外城的一个院子里。
看到这般毛茸茸的布料,姜家宗族在京城的主事者姜平岁心里有了许多的想法。
这般手感更好又非常暖和的布料,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是很紧俏的,若是能将这一条线给掌握在手中,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不一般。
姜松早并不插手这件事,只是让苏家人跟姜平岁商讨,来的时候姜荣安就说了,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就做一个牵线人而已。
而此次来京城,他却是另外有任务的,折子本来是可以交有驿站人员送达京城,不过他亲自送会更快,中间也能更保险一点。
折子递出去之后,剩下的就是替姜荣安去拜访一些官员或是好友,又比如朱家人等。
如此在外头转了好几天,苏家与姜平岁这边已经交谈完,立下了一个简单的协议,此次带来的全部绒布,都由姜家处理,他们拿到一笔并不小的银两。
或许自己卖的话能得到的银子更多,但苏家在京城人生地不熟,此外冬天大雪纷飞,若是不提早走怕是赶不回家,干脆就不计较了。
等绒布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不用他们苏家四处找人购买,多的是前来求合作的商人。
在姜松早的介绍之下,苏家人买了不少的特产,启程回红河府,相比来时的紧张,回去的路程要更轻松,一路说说笑笑的。
这会姜荣安递上去的折子经过层层人员经手,终于到达了陛下的手中。
虽说姜荣安当初说的的确非常的动人心,陛下也知道如果能达到姜荣安说的目标,许多事情就会简单许多。
但也因为目标的难度难以实现,所以看到这个折子的时候,陛下是没抱什么希望的,结果折子看了一半,他就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
将折子从头到尾看了两三遍,陛下确定折子上的字没有错,也没有人后面增改的痕迹,心里无疑是非常惊讶的。
不说种子改良的事情,单是肥料的价值就非常大,在西北西部等土地贫瘠的地区,这方子改善土壤,提高作物的产量或是植被的覆盖率。
再往另一方面说,目前边境的摩擦主要是在于冬季那些游牧人缺少粮食才会引起的骚乱,若是能将这些方子操作好,直接将那些游牧人以及他们的领地纳入疆土版图中,不费一兵一卒,那未来历史绝对是彻底改写。
不过在下决定之前,得亲眼见过肥料的情形如何才是,陛下微微眯了眯眼,看着写得异常详细的方子,想来姜荣安早就考虑好了。
陛下唤来贴身的侍卫,将方子递给他,让他找人研究。
心里异常兴奋的陛下,摊开一张大纸,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起来,如果粮草足够,许多事情就能够着手进行了。
他不甘心做一个平庸的帝王,渴望在历史上留下更多的篇章,让后人提起他所治理的这个朝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而折子在呈到陛下手中前,也有人试图知晓其中的内容,不过因为彻底密封的关系,压根就没更多时间动手,只能对里头的内容好奇不已。
姜松早和苏家人赶在小寒前回来,因为今年是闰年,所以春节要晚很多,且今年雪并不如去年大,倒是让人松了一口气。
延续去年的政策,今年冬日里几乎没什么问题,即使异常困苦的人家也能好好地过这个年,县城里更是没有人敢闹事,令县衙的人都轻松许多。
立春的时候,这时候天已经没有之前冷了,街上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准备年货什么的,更有的人都开始在地里干活了。
毕竟天气暖和的话,雪是化得非常快的。即使有过年期间不休息的说法,但是对于红河府的百姓们来说,节气到了就得赶紧耕作,要不到了芒种就该哭了。
对于融雪一事,姜荣安还是很重视的,派人看好家中的小孩什么的,千万不要跑到河面湖面之类去玩,若是掉入其中,可是非常危险的。
毕竟小孩子顽皮,越是不让做的事,越是喜欢对着干,往往就需要人们多加注意警告。
虽说挂心农事,但是过年的氛围还是很浓,今年因着天气暖和,几户大户人家就合起来请了戏班子来唱戏,可把人们高兴的,呼朋唤友地来看戏。
戏台就撘在县衙门口不远处,因要连演三天大戏,这戏台周围那是个人山人海,许多人早早拿着凳子占位置,周边更是有小摊贩来卖东西,热闹非凡。
沉寂了一个冬日,村民们对于这个活动是非常高兴且兴奋的,但姜荣安却很清楚这个时候最是混乱的时候,若是不加强巡视,只怕到时候衙门要乱成一锅粥了。
过完了年,地里除草施肥什么的都很忙,尤其是姜荣安要求每家每户都要种树三棵,可自选树苗也可以到衙门统一领取。
好在只是种三棵树而已,许多人即使有意见,但这也不费什么功夫,嘟囔两句就照做了。
除此之外,姜荣安却让人在道路两旁都种了树,但凡是比较宽敞的道路都不放过,有那凹凸不平的,更是组织人修整。
这些树木长大之后,除了起到防风绿化的作用,夏日还能为人遮阴,从村子一路到县衙,也不必受日晒之苦。
姜荣安知道强迫人去做一件事并不好,但在强迫的过程中硬是灌输下一个观念,植树造林是有益于自身以及子孙后代的事,勤做绝对没错。
以后即使自己离开了,这里的百姓们依然会遵循着这样的观念,自发地种树,久而久之,自然是一片绿荫。
春分后,姜家宗族在京城的人终于来到了平南县,绒布的销路出乎意料的好,除了自留的两匹,其他就在京城内部卖完,连流出京城的几乎都没有。
北方不是姜家宗族的大本营,行事上多有不便,如今绒布出在姜荣安任职的县上,自然要趁着姜荣安还在任期间赶紧与苏家打好关系,以期保持着绒布的第一收购商身份。
第379章 联会
而此时,平南县的其他大户人家已经知道了苏家为什么大量种植草棉的原因,是因为苏家掌握了新的织布技术,织出了让人爱不释手的绒布。
这可是独一份,物以稀为贵,苏家在其中能获利多少,光是想一想就教人眼红不已了。
苏家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而在姜荣安和古青娅说绒布技术让他们自己处置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想好了办法。
那就是用绒布技术将所有的家族绑在一起,每年其他家想要制作绒布就需要向苏家缴纳一笔费用,这一笔费用会有一半会拿来做善事。
苏家的意思很简单,缴纳一笔钱就能制作绒布,绒布随自己销售,每一年都是如此,若是有人不受规矩,那就由县衙判决,谁将绒布的技术传到别县,就此迁离平南县。
没有什么技术是可以一辈子不被人学走的,但是在绒布技术遍地都是之前,他们县的人先从中获利,以后也就各自造化了。
总之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苏家的打算是如此,不过苏老爷子并未马上决定,而是先去跟姜荣安说了自己的想法。
而后姜平岁到来,身为商人的意见自然是不同的,他觉得苏老爷的决定太过于冒险,一旦有人不守约定,绒布技术就遍地开花。
姜平岁的意思也很简单,以苏家为主导,其他人家出草棉出可靠的人到苏家学习且做事,没产一匹绒布留三尺做工费。
如此三年,其他人家便可脱离苏家单独织布做生意。
苏老爷子有些左右为难,不得不承认,姜平岁的这个主意比自己的还要好。
姜荣安并不插手这一件事,既然说了绒布技术由苏家处理,那就不会再反悔,姜平岁的意见,苏老爷子愿不愿意听取,也要他自己做决定。
关于能让草棉提高结果率的肥料方子,姜荣安表示要看苏家等人家最后的决定再考虑要不要公布出去。
草棉的产率太低,若是不加以提高,最后的回报率是比不上粮食的。
如果平南县的所有人能够合起来,像天香县那样子,全县掌握了一门技术,那么这个县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也就不用再惧怕什么了。
最后,让姜荣安惊讶的事,苏家联合了其他及大家组成了一个联会,共享绒布技术,每年拿出一笔钱当作购买技术的资金,而这笔钱就拿来造福乡里,或是造桥铺路或是植树造林,皆由此支出。
这样其实跟苏老爷子最初的想法差不多,想来苏老爷子是没有考虑姜平岁的意见的,如果按照姜平岁的想法来,那么就等于其他家低苏家一等的感觉。
对于县城里的人家来说,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一个水准,如果苏家硬是要去当那个头让其他大户人家俯首称臣,最后就是被排挤而落败。
小地方的人有小地方的生存哲学,不同的地方的规则并不一样,否则怎会有入乡随俗的说法呢?
对此姜平岁没什么想法,他只要确保自己会是绒布最先且最多收购商便是,其他的他也懒得管。
“荣安少爷真是厉害,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能让整个平南县焕然一新,百姓们对您赞不绝口。”姜平岁在县城里走了一遭,都不用细问,只要提一提姜荣安的名字,百姓们就非常高兴地跟他说有关于县太爷的种种壮举,是如何的爱民,有仁心仁德。
姜荣安看了姜平岁一眼,在京城的时候,他跟这个人的接触不多,或许是在京城待久了,平时颇自视甚高。
“岁叔谬赞了,我做的不过是我该做的罢了,身为一方地方官,自然要为一方百姓办事,否则要我何用呢?”姜荣安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