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十岁撞大运-第3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由于农村职教和成教的设施、经费和人员很难一步到位,造成农村职教、成教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在办学形式上,一是乡、村政府包揽办学,缺乏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积极参与,阻断了农村基础教育办学资源的源头之水;二是走升学教育之路,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模式,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含量太低,造成一方面大量的无一技之长的初、高中毕业生待业,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在教育投入方式上,形式上强调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形式为辅,而事实是政府投入不到位,镇乡领导直接或间接鼓励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乱收费来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得学校校长在夹缝中生存——一方面要为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又要随时准备为乱收费承担责任。

  

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存危机,农林中专更是难以为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这些学校并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为此,课题组建议,农村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适应三农多样化需求的人才上,而不是只有考大学一条路。

  

因此,潘云良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目标、内容、形式、结构和布局诸方面彻底改革,尤其要积极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不是要把农民禁锢在农村,一切阶层、城乡之间的流动照常展开,只是要在这个前提下,让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各自寻求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不是让农村跟在城市后面,自然而缓慢的“城市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