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之黛玉为妻-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妙真劝道:“我听静慧说得对,你这几年清净惯了,忘记了红尘里的腌臜。当年馒头庵因尤三姐闹出那么些丑事,你忘记了?她们尚且逃不过世人的玷辱,何况你独身一人带着丫头嬷嬷回乡?在那里无人庇佑,说不得就要掉进泥垢里任人作践了。”

妙玉悚然,细想有理,只得收了回乡之心,仍旧住在牟尼院与静慧作伴,果然避开了命中注定的美玉掉落泥垢中,却是后话不提。

一时道观里来人说黛玉送了东西,妙真方起身告辞。

见了管事媳妇,妙真受了礼,乃道:“回去告诉你们奶奶,就说我知道了,缺了什么自然会告诉她。我刚从牟尼院出来,问过静慧师太了,请她推演先天神数,叫你们奶奶放宽心地顽笑,静慧师太说了,你们奶奶福气在后头呢,必然能称心如意、子孙满堂。”

管事媳妇听了,喜不自胜,回府就告诉黛玉。

黛玉心里感动不已,她猜这话未必出自静慧之口,十有八、九是妙真对自己说的安慰之语,好让自己不受流言蜚语的困扰。

感动之余,黛玉又觉惭愧,自己何德何能,既有佳偶,又得慈母。

她想,自己确实是最有福气的女子,虽然幼时父母双亡,而后寄人篱下几年,但有此终身,足以抵过所有,这一世定然不会像母亲那样郁郁而终。

为人、妻后,又为生子所困扰时,她才明白母亲此生极苦,背负如山之重,闺阁里的金尊玉贵并没有让她后半世顺心如意。可以说母亲身心受尽折磨,生前为求子请医问药、求神拜佛,折腾坏了身子,又因无子饱受流言蜚语,还要容忍姬妾争宠之景。黛玉自问,自己万万做不到母亲这样贤惠通达,那是利刃剖心,苦不堪言。

犹未想完,作妇人装束的紫鹃手里拿着一副花笺子进来,笑嘻嘻地道:“大姐儿倒有姑娘的几分品格儿,爱上了吟诗作赋,今儿拿自己攒的月钱做东,又问琏二奶奶要了一块新鲜鹿肉,要作火锅宴、开诗社,请姑娘务必驾临。”

黛玉按下心事,伸手接过花笺子,道:“这才有趣儿。总不能我们不在闺阁了,闺阁里就不再开诗社。我原说几时开一社,请姊妹们小聚,倒不想她抢了先。我瞧瞧巧丫头请了谁。”

巧姐措辞不如昔年探春所请,然亦别致,就是没有说请了什么客人。

黛玉命人研墨,先执笔回了帖子,命人送去,自己后脚打扮一番,吩咐家里小事自行料理,大事去找自己,便乘车往贾家行去。

及至到了贾家,凤姐忙带巧姐迎她进贾母的大院,却见迎春、宝玉、宝钗、史湘云、邢岫烟、薛宝琴等人都在台阶下等候,让进上房,屋里贾萱和迎春的三个孩子在贾母炕边地上脚踢柚子,又笑又顽,独惜春喜事未满三月而未能亲来。青年姊妹相会,自然有许多话可说,黛玉先拜见贾母,又去见过贾赦夫妇,方回来与姊妹们说话。

贾母如今仍未痊愈,但是子孙们照料精心,已能让人搀扶倚靠大靠枕,偶尔也能说几句话,只是终究到了年纪,又大伤元气,说话时也是一字一字往外吐出。

贾母穿着簇新的绛紫绸面一斗珠儿羊皮褂子,围着半旧的狐腋斗篷,气色还好,就是形容瘦了些,愈显苍老,含笑听湘云叽叽呱呱地说话,道:“昨儿就去相看了,料想是八、九不离十的好事儿了,老祖宗听了高兴不高兴?”

宝琴面红耳赤,啐道:“就你心直口快,年轻时在闺阁倒罢了,怎么这时候还这样?亏得大家都知道你心不坏,若是别人不知怎样呢!”

黛玉听完,笑问道:“什么好事儿?说来我听听?”

宝琴嗔道:“不过是顽笑话,哪有什么好事?”

黛玉道:“你当顽笑话不肯说给我知道,我问你嫂子去,难道你嫂子还不告诉我?”说着去拉邢岫烟的手,询问根底。

邢岫烟不顾宝琴阻拦,笑道:“托了姊妹们的福,理国公府的诰命相中了琴妹妹作小儿媳妇,找琏二嫂子说合,我们老奶奶和大爷暗中也打听了,都觉得好,理国公府昨儿到我们家相看,十分满意,当时就给了琴妹妹一支赤金凤头钗,等回去再请郑官媒行三书六礼之数。”

黛玉听了这番话,想明理国公府里诸事,随即笑道:“果然是大喜,这么一件喜事,怎么就瞒着我?若不是云妹妹说,我都不知道。”

理国公柳彪之孙柳芳现袭一等子,和贾赦贾政等同辈,年纪亦相仿,先前也坏了事,罚了八万两银子,幸喜未曾影响前程。柳芳膝下共有七子,嫡三庶四,只有一子尚未娶亲,便是幼子柳襄,今年十九岁,虽是庶出,但有才气,颇得柳芳疼爱,打算从科甲出身,偏生命运不济,前两年回乡总遇祸事,不得参加考试,连补考都未赶上,好容易去年考中秀才。

柳襄原先定过一门亲事,也是官宦人家小姐,父职工部给事中,这小姐读书识字,聪明清秀,也是个佳人,奈何命里没福,文定后不到半年一病死了。

柳襄有些读书人的呆气,立志要考进翰林院去修书,性情倒是不错,在世家子弟内算是出挑的一个,从不做眠花宿柳吃酒赌博等事,贾雨村看中理国公的势力,欲将女儿许给他,谁知柳芳看不上,可巧后来又出了贾雨村以妾为妻的事儿,后来贾氏就嫁到了梅翰林家。

听黛玉说完这节缘故,湘云拍手道:“竟有这事?倒解气。”

邢岫烟却道:“什么解气不解气,谁想那些?唯盼琴妹妹平平安安罢了,那梅翰林家也好,贾雨村家也罢,横竖和我们家不相干。”

迎春颔首道:“妹妹这话说得不错,咱们也算是历经世事的了,见识过人情冷暖,什么荣华富贵能比得上平安无事?柳夫人和我们太太交情甚好,是厚道慈悲的老人家,素日怜老惜贫,她既相中琴妹妹,必然觉得四角俱全。等小定大定出阁的时候,千万打发人去告诉我一声,咱们这些姊妹,就剩一个琴妹妹了。”

湘云道:“怎么就剩琴妹妹?大嫂子寡婶家的纹妹妹绮妹妹也没听说有人家。”

突然听她提起李纨和李婶母女三个,房中想起往事,登时寂静无声,只有贾萱兄弟几个不知是非,兀自顽笑,闹得不堪。

贾母却是一笑,一字一句地道:“无妨,我这么大年纪,什么事情没经历过?我听得,你们也说得。他们孤儿寡母的,日子艰难,必是在府里时吃了苦,出事后怕受了连累选择这样的路,咱们亦不必怨天尤人。”

宝玉叹道:“只怕是因我之故才觉得兰哥儿受委屈了,可恨我这样无能之辈,受祖宗庇佑,在府里享尽了别人都不及的荣华富贵,我心里也觉愧疚。”

可巧这时凤姐和巧姐儿已将酒席整治妥当,母女两个进来请她们去园里,又亲自叫人抬了竹轿,也抬贾母去看看热闹,一行人忙掩住话题,各自披上斗篷,簇拥贾母之轿前往,吃完赏景,又做诗词歌赋,至晚方散。

薛宝琴的亲事很快就定了下来,宝钗回娘家帮衬薛蝌和邢岫烟料理,回家却听说李纨和贾兰回京了,正在贾赦家向贾母负荆请罪。

第151章: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败后,在长安城内,贾赦一家有黛玉和南安王府的照应,史家有葛家打点,并收留女眷人等,王家只剩王仁一房,和薛姨妈和薛蝌兄妹夫妻等人托庇在贾家门下,虽无昔年横行无忌的威风八面,也常有墙倒众人推之事发生,但好歹博得一个平安。<

然而,留在金陵的各家人就都没有这份运气了。

从前仗着天高皇帝远,又有京城里的照应,金陵地面这四家的子弟族人嚣张跋扈惯了,无所不为,哪怕是家奴也一样胆大妄为,地方官员不敢轻惹,早已引起众怒。

贾史王薛四家荣耀时,其势在金陵一手遮天,当地人受了欺侮只能忍气吞声,如今这四家一败涂地,仅剩贾赦一房远在京城,也不敢生事,更别提庇佑金陵这一干人,先前受其迫害的苦主没有任何顾忌,反过来收拾当日欺凌自己的人,以致贾史王薛四家泰半子弟、家奴锒铛入狱,下剩无罪的在金陵也没有容身之地,尝到了被达官显贵之家欺凌的滋味。

李纨携子带物地南下,投奔娘家兄弟,其父已逝,其家衰败,故娘家早回金陵,方有那年寡婶带女进京投奔兄弟之事。不想,和贾家结亲的李家族中子弟亦曾倚仗贾家之势,虽非无恶不作,但也着实有几件作为引得当地不满,正自顾不暇,如何庇佑李纨母子?而且,李纨母子是出嫁之妇,南下归宁实有伤族中名声,李纨之兄自幼秉承父教,便将之拒之门外。

李纨手里约莫有几万两银子的家私,虽然连遭噩运,但爱子已成年,又文武兼备,他们南下时贾菌母子也跟着同行作伴,兄弟二人齐心,并非没有男丁打理门户事宜,路上亦无损失。李家拒绝收留后,李纨黯然神伤,只得自己买了宅子安置下来。

不料,贾兰是荣国府的嫡长孙,哪怕清白无辜,不曾为非作歹,可是在世人眼里,他既享受了荣国府带来的荣华富贵,就该承受苦主的怨气,毕竟贾家的锦衣玉食多是源自民脂民膏,因此李纨母子和贾菌母子没有过上一天安生日子。

一面是苦主报复,一面是权贵欺压,又有地痞骚扰,李纨起先想息事宁人,难免破财免灾,谁知这些人得寸进尺,又看贾兰母子孤儿寡母,无人庇佑,亲朋好友避而远之,愈加贪得无厌,不到半年光景,李纨的财物就去一多半儿,更兼她母子名下虽有几个庄子,奈何鼠盗蜂起,旱涝不定,竟致颗粒无收,愈难立足于金陵,更别提打点贾兰的前程了。

不独贾兰前程渺茫,便是李纨想替贾兰娶亲也不得,但凡她看上的,人家看不上他们,人家看上他们的,他们又嫌对方穷酸。

此时此刻,李纨方后悔莫及。

这日忽然听说贾赦一房在长安城中颇有余威,贾琏攀上了南安王府,作了五品的长史官儿,惜春又嫁给了韩奇,虽说南安王府和韩家的势力都大不如以往,但较之平民百姓犹胜百倍,不禁又想起卫若兰位高权重,深受当今信任,几乎是无人敢惹,黛玉又常出入皇宫,在皇后娘娘跟前极有脸面,李纨忖度再三,遂带贾兰返京。

及至到了京城,别处都不敢去,亦来不及安置箱笼等物,李纨一身风尘地带着贾兰奔向贾赦的宅邸,向贾母负荆请罪,哭诉在金陵走投无路的境遇。

宝钗和宝玉抵达时,李纨荆钗布裙,满身风霜,满脸疲惫,跪在贾母床前,似已叙说完毕,正伏地泣道:“我原想替大爷保住一点血脉,不受风言风语之苦,这才回了南京,如今想来却是罪孽深重,无地自容,不敢求老太太饶恕,只求老太太和大老爷看在大爷早逝的份上收留兰儿,赏他一个安身之处,别叫他跟着我一个寡妇人家处处受人欺凌,日日不得安宁。我这一生守着兰儿过活,别无所求,只要兰儿平安,我便是立时死了也甘心。”

李纨说话时,贾兰亦跪在她身后,满脸都是泪痕。

宝玉想到父母流放至今生死不知、兄姊俱亡在青壮年之时,今日李纨孤独地守着贾兰十余年,原以为他们手里攥着李纨的梯己足以度日,再不曾想到他们在金陵竟过得格外不好,不得不千里奔波回京,不禁生出十二分的怜悯之意。

宝钗却有些不自在,一则李纨是自作自受,二则贾兰已非垂髫小儿,年纪只比宝玉小两三岁,业已成人,母女二人作这般涕泪交集之状,实有些让人不得不接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