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家皇后-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反省迂久,倒是渐渐想通了。

他的消沉并不能改变什么,只会令事情更糟。他再是苦痛,炜炜也活不过来。不管未来会如何,他需要做的只是做好当下当做之事。

能活几年,便尽几年的力。不能太贪心。

他重回从前的勤勉,众人皆欣慰不已,但他却已经在考虑自己的身后事。

他如今多操劳几年也是想为儿子奠好根基,让儿子将来登基后能走得更顺。漪乔是照儿生母,将来他不在了,她的身份只会更加贵重,无人敢慢待她。只是母子关系绝不能僵。所以郑旺妖言案出来时,儿子因着思及漪乔平素的严厉管教,又偏听了外间的传言,怀疑自己生母另有其人,他便狠了狠心,软硬并施地将儿子的想法纠正了过来。

他必须将后路都铺好。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那天,真正的离别来临之际,他被病痛折磨得神志渐失,混沌中似乎将自己的一生又重走了一番。

未竟之事细数起来确实不少,但他好像也无甚大的遗憾。唯一令他不放心的是儿子,他担心年纪尚幼的儿子不能担好重责。但他已经向三位恩师嘱托过了,也算于心稍慰。

随后,他似乎沉入了一个悠长又迷幻的梦。

等他再度醒来时,只隐隐记得梦中诸像斑斓陆离,细细去想,却怎么也记不真切。

他万没想到原本决然无望的事,竟硬生生被漪乔做成了。他后来反复思量自己复归的缘由,认为只有一个可能,那便是其实另一块玉一直都在他身上。他竭力回忆当年他最后一次血祭时的场景,只记得他当时流了很多血,之后就昏了过去,等他再醒来玉石就不见了。结合只有双玉感应他才能复归,他推测那另一块玉或许是在那时融入了他的骨血里。这大抵也就解释了后来他的尸身为何能不腐。

漪乔惯性地认为是他在身死后做了什么才能挽回败局,但其实是之前就埋好了因。所以他问漪乔信不信因果之说。

他因当年的决定而罹厄,却又因当年的决定而脱难,他思及此便不禁感叹因果的玄妙。

但他得以脱难的另一半关键其实还在于漪乔。他早在很久以前便时常想,得妻若此,夫复何求。只是他忆及事情的来龙去脉,又忍不住想,母亲当年将那块玉给他的时候,可知那灵玉的不凡?

他现在也说不清他对漪乔最初的好感来自于什么,是那时安舒宁和的氛围,还是她异于宫中众人的至性纯粹。或许两者兼有。所以他不希望她改变本心本性,他愿意一路用自己的羽翼为她挡开风雨,一直将她捧在手心里宠着。他也不希望她惧他,所以他在她面前时会抛开帝王的身份。

于是,他与漪乔之间不似多数帝后那样纵然感情再好也始终隔着一层。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对彼此开诚相见,全心信任对方。

这正是他所要的。他这一生,只求一心一意。

暌违两载,他的心境更平和,目光更通透,许多往事再回头去看,更加豁朗。不过找寻母族的事仍旧有些放不下。当年他登基之初便派人去广西寻外家的人,结果只找来纪父贵和纪祖旺两个冒认母族宗支的谎子。他气愤又失望,只好在广西给外租家立了家庙,遥寄牵眷。

只是眼下他前往广西贺县其实并非全为寻亲。他自心知道如今时过境迁,寻到母族族人的希望渺茫。他此番贺县一行的另一个目的,是去母亲的故里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城郭,风物人情。

那是另一种缅怀。

有些缺憾永远无法弥补,就好像有些人只能活在记忆里一样。人生之恸切无力处,大致谓此。

作者有话要说:  呃,一不留神写多了……QAQ

一早就想好好给陛下写个番外,所以这回的作者有话也比较长(咦?)说说八卦,辟辟谣。

番外里出现的年龄,全部指的虚岁。古人都是按照虚岁来的,明实录上全是虚岁,以至于有时候我要反复计算年份,总感觉年数对不上……有一个例子我记得很清楚,《万历野获编》上说炜炜三岁而薨,但其实掐头去尾,炜炜才活了一年零两个多月而已,我当时莫名心塞。

感谢一下投霸王票的妹子~连着之前的一起》《

简禅扔了1个手榴弹投掷时间:2016…03…04 10:43:57

问红尘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3…05 00:31:40

简禅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4…26 19:07:38

杏風夫人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4…29 15:48:23

下面先说番外里几个零碎的问题,争议啊八卦啊啥的,然后说一说陛下那些绯闻女友们~哈哈,开扒!

1。陛下当年匿居安乐堂一事是确定的,但明人笔记里有一种说法是,宪宗其实早在成化八年(也就是陛下虚岁三岁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个儿子的存在,然后之后都是他在派人保护。

这个说法的漏洞太明显了,成化帝既然早就知道这个儿子,那为什么当时不接出来?那个时候柏贤妃的儿子悼恭太子已经没了,就这么一个儿子了还不接出来赶紧立储安人心?为什么非要等到三年后的成化十一年再让陛下显于众人前?所以这种说法不太可信。

作者菌采用的说法是《明史》上的(《孝宗实录》上没有这一段的具体记载,不然就好办了),也是目前流传最广的那种。《明史》虽然有些地方不靠谱,但这一段的记载没什么大纰漏。

2。纪淑妃到底是不是万贵妃害死的?其实这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明史》上说“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虽然给出了两种说法,但其实是一种,纪淑妃就算是自缢的,那也是因为万贵妃。

然后,《孝宗实录》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有一段比较耐人寻味——陛下刚登基拨乱反正的时候,山东鱼台县县丞徐顼呈上来一份奏章,大意是说万贵妃那帮亲戚(就是万喜那群人)罚得太轻了,奏章开头写道“先母后之旧痛未伸……”,先母后指的就是纪氏。先母后有什么旧痛?这句话已经非常直白了,直指纪淑妃被万贵妃害死一事,就差直接喊出来,陛下你亲妈都被万氏害死了你怎么能轻易放过万喜那群人!应该往死里整啊喂!陛下的回复挺有意思的,其中有一句是“于是礼部会文武大臣集议,以为宫闱之事不可臆度”,言外意就是这都是我们家私事你们不要乱猜啊!

这件事反映出两点,一是当时的明人就已经盛传纪淑妃是万贵妃害死的,连一个正八品的县丞都巴巴上奏建议皇帝严惩万贵妃那帮亲戚为纪氏报仇,虽然这位县丞大人的初衷肯定是巴结皇帝而不是出于正义感;第二,陛下不愿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事实上,陛下也是不可能公开承认的。因为若承认了纪淑妃是被万氏害死的,这就是暴…露家丑,陛下老爹也脸上无光。再一个就是,若承认了,那这事就难善了了,朝堂上下必定一片哗然要求彻查要求为纪氏报仇。然而对于万喜等人,陛下明显是不想过多追究的,最后只做了革职抄家的处置,没要他们的命。

综上,结合其他史料来看,纪淑妃之死与万贵妃脱不了干系。陛下刚被公开身份一个多月纪氏就死了,这个点儿太巧了,万贵妃的嫌疑实在太大。不过陛下放过万喜等人一来是出于宽仁之心,二来应该也是有政治考虑的。

3。都这会儿了就不瞒乃们了,其实陛下老爹是个结巴Σ( ° △ °|||)︴明人陆容的笔记《菽园杂记》里说成化帝口吃严重,连“是”字都说不利索。陆容就是成化朝的人,而且这种事不大可能编排皇帝,所以可信度很高。不过我想了想,要是真写成口吃就太难受了,想象一下朱见深平时叫陛下的场景……

插播一段,番外里说的那个大美人施夫人,她丈夫叫施纯,长得也很好看。因宪宗口吃,每次朝臣奏事说“是”不方便,施纯提议换成易说的“照例”二字,宪宗大喜,对施纯屡次拔擢,后至礼部尚书。于是有人酸施纯说,“两字得尚书,何用万年书?”

不过其实朱见深的童年真的也是挺惨的,我觉得其凄惨程度可以和陛下的比肩啊!他的口吃肯定和他幼年的遭遇有关系,他自己大概也会为此而自卑。

4。怀恩可能姓马不姓戴。怀恩那段凄惨的身世是《明史》上的记载,然而我后来发现《孝宗实录》上说怀恩姓马,也就是说那段身世可能是谬误,好好的一个煽情故事嘎嘣一下就没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不过这也算是个重大发现了哈哈,因为怀恩那段身世是现在广为流传的主流观点,我看了看,包括百科在内,网上的资料基本都说是姓戴,历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和《被遗忘的盛世》采用的也是《明史》上的说法。也正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我从未怀疑过,懒了懒一直没查怀恩的资料,结果……

不过这个问题我没有继续考据了,所以也不好断言。但姓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明实录都是嗣君朝修的,也就是下一个明帝修上一个明帝的实录,是研究明史最权威的资料,而《明史》是清朝人修的,所以实录的可信度比明史高得多。

文中的就不改辣,毕竟这个问题也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当时有两个安乐堂,宫里一个宫外一个,为区别开,宫里的那个就称内安乐堂,陛下当年住的就是内安乐堂。

6。伴伴:字面意思是皇帝身边的伴,常伴在皇帝左右,所以称为伴伴,是对年老内监的别称。这个称呼从明代开始广泛使用。

下面开扒绯闻女友!好吧我其实是来辟谣的~以下史料有的是其他小伙伴搜集来的,我一个人找不来那么多》《

话说,身为帝国元首、大明第一高富帅,陛下却始终如一地守着一个老婆,别说后世,我想大明的百姓都是啧啧称奇的。哈哈哈于是为了打破这个神话,对八卦喜闻乐见的群众们脑洞大开,然后就有了各路传言。不过以陛下的身份来说,没有个把绯闻女友那也是断断不可能哒!由于人数略多,我们来给她们编编号~

一号,沈琼莲

头号绯闻女友非沈琼莲莫属!不为别的,就为她逼格高。沈琼莲是明中期响当当的大才女,满腹锦绣且胆识过人,有十二首宫词传世,我在文中还用过一首。沈琼莲有“女阁老”之称,文里陛下也说了,她要是生做男儿身,必定能成就一番功名。嗯,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沈琼莲不仅才识卓异,而且长得好看,不过长得美是她自己在宫词里说的,哈哈哈~

温文尔雅的开明圣君与绣口锦心的绝慧才女,看起来是不是很配?简直才子佳人即视感!然而,沈琼莲根本不是陛下的女人!原因有二。

第一,身份不对。《枣林杂俎》记载,“弘治间,女学士沈琼莲,字莹中,乌程人……”沈琼莲是女官,这一点几乎无争议。

但是,女官不是皇帝的女人,她们和外朝的大臣一样,是有品级的,是专门采选来给皇家干活的,对比理解就是,外朝臣子负责家国大事,女官们则负责后宫的大事小情(皇宫太大事情太多,专设机构细化职责才能井然有序)。关于这一点,开始正式写沈琼莲的时候我就在强调,因为怕大家误会。文中说的六尚一宫,就是女官们主要供职的七个机构,这些机构各司其职,维持宫廷(主要是后宫)的日常运转。

另据考证,沈琼莲很可能做过尚仪局的司籍(正六品),后来可能被提为了正五品的尚仪(尚仪局女官的主要职责是引导、襄助后妃的礼仪,和皇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