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分队的人选是由陈佳永提出,经过大家研究后决定的。刘兵担任副队长,负责电台联络和制作地形图;王志伟负责前方侦察和作战;赵大雄负责植物标本和种子的考察并采集;苟良才负责2匹满载物品的骡马;刀玛负责分队通信联络和协助苟良才、崔英子的事务;崔英子则负责食宿和医护。
小分队的装备十分齐备:都穿着崭新的作训服,陈佳永、刘兵、王志伟3人还带上了头盔;三人每人一只微型冲锋枪、4个香瓜手榴弹。王志伟还带上了一支AK47步枪和一支高精度阻击步枪,包裹好放在了驮架上。苟良才携一英制只步枪,刀玛带着一只大镜面匣子,崔英子则配带了一只防身用的小手枪。4个驮架子里,装着两顶赶制的小型卡叽布帐篷、一部电台、10公斤鸦片、1000块大洋、1小箱西药、消毒药粉等,还有一些开路工具和小什物。小分队粮食只带了一天的,因为偏崖所存食物已经了了无几,还巴望着他们出去找回粮食来。
陈佳永他们7个人、两匹驮马,在清冽的晨风中出发了。
冯吉和刀郎、安德森、安贞子等人,把陈佳永他们送出了偏崖。许久许久,陈佳永一回头,都还能望见他们在崖口伫立的身影。
冯吉回到了偏崖,在大棚里对曾凡强道:“一定要24小时全面追踪大队长带领的小分队的探寨动向,一有新情况立即向我报告。”
冯吉随即又下令:张山1中队全天训练。王二娃3中队向偏崖上方的西北方向拓展搜索,猎物可多可少,以搜索为主。还派了查尔斯随队前行。
李世久2中队配合工程部,力争一天内建好炼铁小高炉。施工和配料图是陈佳永连赶出来的,由詹姆士具体负责施工。
石灰窑在中午出窑后,继续装填烧制石灰,并马上建第二座窑子。由凌占魁负责。
叶晓兵接替下苟良才,暂时负责骡马队的喂养工作。
威力逊熟悉上次出偏崖的路径,带上2中队的10个人,用偏崖最好的工具,沿大队长走过的路途跟进,按照骡马大道的要求,拓宽和平整道路。
田奇继续垒筑偏崖的土墙。安德森负责偏崖的总防务。
冯吉布置完后,他让刀郎在偏崖负责掌握全面工作,他则随王二娃3中队一道,出发去了崖北。
陈佳永他们并没有急着赶路,因为沿途要整理出一条可供骡马行走的简易便道,一边还要让刘兵绘制地形图。他们过了滑坡带,再过了那壅塞湖。中午时分,他们赶到了上次出来的崖嘴,稍事休息,吃过干粮后,又向那小村寨方向探索前进。
队员们轮换用大砍刀、匕首和工兵铲、木棍等,披荆斩棘开拓便道,一路上有惊无险,行程也快了起来。刘兵大致完成了沿途的绘图;赵大雄则在苟良才和刀玛的指导下,采集了不少植物种子和小苗子,还特地采集了大量的板兰根、金银花等中草药;刀玛他们沿途用驽箭射杀了不少山鸡、野兔等;崔英子则一路采摘了不少的野花插满了头……
下午3时许,小寨已清晰地出现在小分队的前面。
陈佳永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直线距离约1公里外的这座寨子,建于一陡峭山崖下端,与偏崖地势差不多,坐西北朝东南,海拔约700米左右。镇子约有200来户人家,估计可容纳下2000余人口,实际上恐怕没有那么多。小镇右边有一条深涧,左边有一面山坡,向下和东北面,则是大片的平地。看来这个寨子也遭了震灾,因为一直不见有什么人行走。
大伙们踏着脚下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又经过一阵努力,来到了一道深涧边。
难题出现了:涧边最窄处,约两丈宽的地方,原来当桥用架着的木头只剩下了一根,人畜都过不去。难怪山这边几天来都没有人迹,可能也是这深涧断桥造成的。
这山涧长约5公里,两岸都是峭壁,山涧最深约30多米,涧底水流轰鸣。南北两头1000米内,都是密密的山林,或是悬崖峭壁,再无架桥的适合地点。这深涧就是绕也绕不过去。小分队原路返回是不可能的,要不,出来干啥!若宿营在这里也不行,夜间十分不安全!陈佳永见天色未晚,想了一会儿,就下了决心:架桥!
这桥反正是要架的,这会儿不更是急着要过去吗,小分队铁了心就开始架桥了。
苟良才在就近选中了3根约3丈长、较顺直便于砍伐的松树。大伙马上动手砍伐起来。用了1个多小时,备齐了材料。刀玛自告奋勇,在腰里系上棕绳,像猴子一样,四肢抱住那根树干,倒吊着爬行了过去。陈佳永他们这边则用两根树干做成了一个支架,先将一根树木放了过去,搭上了涧口石壁沿上捆牢,苟良才又冒险跑过去。又将放过去的另两根树干顺上桥面排着,刀玛和苟良才在对岸用绳拉,这边使劲推,终于搭好了约4尺宽的木桥。
小分队接下来就是用砍削好的树枝紧紧地捆扎桥面,用蔑索牵在桥两边当护手。陈佳永在桥上试走了两个来回后,见还结实,就命大家迅速过涧,把驮架卸下,用人背过了深涧。最后,苟良才用黑布蒙上了骡子的眼睛,四蹄包上了厚棕垫,以增加马蹄接触桥面的面积和摩擦力。他在前面牵,刀玛在后面护着,很快就过来了。
陈佳永一看时间,已过下午5时,再过一会儿,天就会黑下来了。他们没有停下来休息,而是轮换着喝水和吃点干粮,坚韧不拔地继续着“逢山开路”的工程。
天将擦黑时,小分队终于来到了这个寨子的边缘。在寨边约400米处的一片林子里,他们隐秘地搭好了帐篷,用油布铺地,蓑衣作垫,安顿好了骡马,架起了电台,并让刀玛前出150米,放出了潜伏警戒哨。
王志伟教崔英子和赵大雄做了一个消烟行军灶,用一只小行军锅烧了开水(水是用羊皮水袋从偏崖驮来的,约15公斤。因为张春生在他们临行前再三叮嘱:小分队沿途未经检测和消过毒的水,千万不要饮用。),稍凉后灌满了大家的水壶,然后又闷熟了一锅米饭,就赶紧熄灭了灶火,因为再是采取了灭烟措施,也还是有一些迹象泄出的,当然不是细心的人还是发现不了。又累又渴又饿的他们,用干饭就着酸菜和野兔肉,饱餐了一顿热饭。
陈佳永对白天的行动还是比较满意的:刀玛这个小猴子,在架桥过涧中功不可没。还有那苟良才,他带着两匹骡马,其实就是小分队的整个家当,愣是安全地驮到了这里。
苟良才正在为两匹骡马细心地梳洗着,见陈佳永过去,忙道:“大少爷好!”
陈佳永对苟良才笑了笑,道:“你应当称我大队长。”苟良才道:“是、是,我从小就是跟着大少爷一起玩大的,您这会儿成大队长了,咱们还不一样在一起么。大少爷知道,我呀,从小就喜欢阿猫阿狗什么的,嘿嘿。这养马呀……”陈佳永打住了他想聊“养马经”的话头,对他道:“养马的事儿咱们以后再慢慢聊,这会儿你就带好马,好好地宿营休息。”
崔英子这姑娘,还真能吃苦,一路上干了不少活儿。到了这寨外的涧口,她还兴奋不已。陈佳永咛嘱她:保护好医药箱,早点休息吧。
赵大雄还在兴致勃勃地整理着他采来的那些藤藤筋筋。陈佳永过去对他道:“要多搞点防疫的草药,这次去这寨子,恐怕是有些麻烦的。”
夜幕已经降临,陈佳永开了一个短会,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决定小分队抓紧时间,连夜去探那寨子。
探寨由陈佳永带着刀玛和王志伟一道前去。陈佳永命刘兵向偏崖大队部发报,很快就得到了回电:
“情况已知,祝贺到达。同意夜探寨子,千万注意安全。大队拟每天派一个中队沿小分队留下的标记修路前出接应。偏崖一切正常。另、已烧出生石灰2000斤,请指示使用。炼铁炉已建成大半。祝小分队一切顺利!完毕。”
陈佳永立即口授回电:“来电已悉。炼铁炉要抓紧修建,生石灰更要用于修路和山涧架石桥,继续抓紧大量烧制。道路要继续修筑。随时保持联络。完毕。”
陈佳永命刘兵负责留守营地,继续整理和完善地图资料;苟良才值哨,崔英子和赵大雄抓紧时间休息。
陈佳永、王志伟2人则迅速换好了装束:
陈佳永着一身长衫,王志伟一身短打扮,穿着蓑衣带着斗笠,身藏武器。斗笠还遮住了王志伟的头盔,陈佳永则在衣领下还藏了一枚微型耳麦。刘兵也调好了电台的波长和频率,随时接收他们的信息。
陈佳永用约定的暗号,很快来到了刀玛的潜伏位置。刀玛汇报道:寨子里从傍晚以来,只有少量的炊烟升起。这入夜后,也没有看见多少灯光。但是房屋的垮塌并不怎么厉害。总之,很少有人露面,情况有些不正常。
陈佳永让随同来的苟良才换下了刀玛值哨。待刀玛换好了装后,陈佳永就带着王志伟和刀玛,三人直奔寨子而去。
<;ahref=http://。>;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二十一章 夜探山寨
更新时间2009…9…18 7:03:25 字数:4622
黑夜中,陈佳永他们疾行如风,形同鬼魅。不到15分钟,就赶到了右边的寨门口。只见那石块垒的寨子围墙已垮塌大半,寨门也只剩下了一个架子,寨门板也没了,门架孤零零地斜立在那里,摇摇欲坠。
他们进得寨门,沿“街”(两旁大多为草棚)前行了约50米,没有碰到一个人。再往前一探,只见寨子中间的一块大坝子上,亮着两盏如同“鬼火”般的桐油灯。影影绰绰中,有些人在忙碌着,还有不少人在哀号着。坝子上摆放着约30具死人,用乱草盖着,情景一片凄惨!
“都是地震惹的祸呀!”陈佳永悄然叹了一口气,带着身旁同样默然的二人,又向寨子中心最高处的一座木楼摸去。他们在暗处行进,行踪没有被人发觉。这也有赖于漆黑一团的夜幕和他们佩戴的夜视镜。
陈佳永他们到了那座木楼近处,仔细观察着:这幢木楼共有3层:最上层为哨楼,亮着一盏油灯,一个哨兵斜倚着木栏杆正在打着瞌睡;第2层约有500平方米,有不少房间,朝外还有一道木走廊,看来是木楼主人们住的;最下一层中间是一个大厅,两旁有不少房间,估计是管事和下人以及寨丁们住的地方。楼前是一个宽约800平方米的院坝。从木楼两端朝前,垒着一圈约2米高的土墙,但土墙已垮塌了三分之一,缺口暂时用一些木板遮挡着。
陈佳永他们要进去这幢木楼易如反掌,但他想了想目前没有必要:一是对方敌友未定;二是这个寨子武力也不足,勿须动武;三是看来这个寨子遭灾也不浅,恐怕是凶多吉少。他就决定从正面去探一探。
三人收好了夜视镜,整理了一下装束后,就走向了那木楼院子的正门。守在门口的一名寨丁拉响了枪栓,吼道:“啥子人!”
“呵,借宿的客人。”陈佳永微笑着拱手近前。那寨丁见他们没有敌意,就忙叫人进院子里禀报去了。
不一会,有一位50多岁的人出来了,看模样是一位管家,他眉宇间似乎挂着一些忧色。互相见礼后,他满怀猜疑地问:“三位先生,在大震之后,你们还能至此,可慰是上天的眷顾。不知怎地就到了舍下呀?”陈佳永答到:“在下和兄弟们三人,从缅国而来,到国内进货贩卖。途中,突遇天塌地陷,幸好在山崖中躲过了崩石之灾,林中寻路几日,晚间才到得贵寨。见贵府门楼巍峨,定是大户人家,才冒昧前来叨扰!”老头见陈佳永言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