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滇缅行纪-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佳永感觉得出这大雄也算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他说出了内心的真话。陈佳永上前拍了拍他的肩头,就答应了他。并任命他为第2小队副队长,随小队长蒋四一起出发。
两个英国人也“哇哇”地叫着站了出来。他们一个叫詹姆士,地矿工程师;一个叫威尔逊,水电工程师。他们道:“他们本来就是出来考察的,呆在这偏崖已经两个晚上了。大地震的灾难确实非常可怕,但也给地质水文考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强烈要求随队出偏崖。”陈佳永一想:真是想瞌睡就遇上了枕头,这两个人才也是当前急需的。他就同意他们2人加入了第3小队。
安贞子和崔英子她们,默默地为大伙们整理着行装。安贞子在陈佳永耳边柔声对他道:“弟弟,出去千万要小心呵,姐等你们平安归来。”他心头一热,便使劲点了点头。
陈佳永带领的第3小队人数最多,9名队员加上他和刀玛、两个英国人,共有13人。他将小队分成了两个小组:第一小组由他和詹姆士、威尔逊等7人组成;第二小组由刀玛带队,6人组成,在前面担任先头搜索。
早晨7时许,天刚放亮,在飒飒的风雨中,3个小队出发了,分别去了三个方向:1小队去了偏崖上端的密林狩猎;蒋四他们2小队在附近搜寻一切可用的东西;陈佳永带的3小队则沿着偏崖向东北的山脉搜索前行,主要是探索附近一带的地形和有无村镇,在约定赶回来的时间内,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这滇南大山里清晨的雨天,给人的感觉十分阴冷,陈佳永看了看手表,显示的温度才摄氏8度。大家都穿的是才赶做出来的单衣短裤,一般情况下,在这样下雨的野地里肯定是会冻得受不了的。幸好他们头上带着斗笠,背上披着蓑衣,腿上打着绑腿,身上很暖和,脚下的草鞋也挺结实的。他心里感念着偏崖里忙了一晚为他们出行操劳的人们,脚下的步子一下就变得轻快起来。
3小队前出了偏崖约1公里,前面是一道斜坡,约35度的山体呈水平线向下滑动了30多米,长约3公里。陈佳永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山体,看来滑坡体还较为稳定,就决定从滑坡地带迅速穿越过去。他们在山石和泥泞中艰难行进着,那位詹姆士嘴里不时发出咕隆声。也只有陈佳永和威尔逊能听出来:他要求停下,他说他有很多新的发现,他要进行仔细地考察。陈佳永知道一位地矿工程师在长达3公里大约又有近40米宽的崭新断层地震地貌上,惊奇的发现肯定不少。但他还是严肃地用英语对詹姆士道:“回来再看!现在迅速前进。”
3小队用了近1个小时,越过了滑坡带,来到了一处突出的山嘴平坦处,稍事休息。威尔逊发现,在下面一道由西北向东南的深山沟里,有一道整体的山岩,在地震中倒向了山沟底部,高约50米,由于倒下的部分山体和碎石堵塞,已经使山沟形成了一个壅塞湖。山沟形成了一个长约5公里的狭长湖泊,溪水从堵塞处石缝中流下,形成了一道大瀑布,蔚为壮观!
陈佳永命威尔逊和刀玛前去勘查,不一会儿他们回来汇报道:垮塌的山体为石质,正好卡在了山口的陡崖处,使原本20多米高的谷口,水位一下上升为70多米了,暂时没有“溃坝”的可能性。威尔逊建议扎一个木排,从上游约100米处渡过这壅塞湖,宽度大约250米,可节省不少绕道的时间。
陈佳永同意了这一方案,于是大家都行动起来,轮流用小队带来的一只砍刀和3把刺刀,砍伐了山林中的几十根竹子,扎成了一个排筏,也砍出了一条通向湖边的“路”,总共用了两个多小时。有队员偷闲用自制的竹枪,居然扎着了三条约3斤重的大鱼,还抓了几条蛇和不少大青蛙。陈佳永一看时间,已经是上午10点30分了,就命令大伙渡过壅塞湖,他们用竹片做桨,250米宽的水面,不到10分钟就渡过去了。陈佳永叮嘱队员们用竹蔑编的缆绳将竹筏在湖边大树上栓牢。这个壅塞湖渡口,可省掉他们向东北探索往返路程约3个小时。
陈佳永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已经离开偏崖大约5公里了,但是仍然没有发现一户人家。陈佳永用手表测了一下这里的海拔高度,仍在950米以上。心想,这里应该相当于后世西南地区的“封山育林”地段,就是有人家,恐怕也被“退耕还林”的政策请下山去了。
此刻,风雨己渐渐地小了下来,天边也开始透出了一片片的亮色。看来今天出来是个好兆头。
陈佳永他们到了一处陡峭的山嘴,视界很开阔,可以看到东北和西南的大片地方。阳光下,雨后的层层青山显得格外清朗,一片片云雾如轻纱般在山间飘荡。陈佳永拿出了挂在胸前皮盒中缴获的一架25倍的德制“蔡司”望远镜,仔细地搜索着脚下这片云雾缭绕的红土地。不一会儿,他发现西北一片较开阔的地方,云雾飘过,隐隐现出了一小片房舍,忙叫过刀玛,让他也看看。
刀玛眼尖,一下就肯定了:那是一座山寨。詹姆士和威尔逊用望远镜观察后,测出了他们所处山嘴与山寨的直线距离约3000米。高度约低于山嘴200米,也就是海拔700米左右。根据山型,沿山下去约10000米。陈佳永默算了一下,那座山寨大约距偏崖大约有10多公里路程,但是,现在却没有一条现成的路可以通下去。
陈佳永仔细观察着那座寨子,大约有百十来户人家的规模,心里一边盘算着:看来我们往后的根据地非此寨莫属了!
陈佳永高兴之余,一看时间,都中午12点多钟了,即命升火做“饭”。刀玛他们雀跃着,烤了鱼,又用两只钢盔做了“蛇羹汤”。刀玛拿出了偷着带出来的一竹筒酒,被陈佳永批评了几句,当然也就与大家分而喝之,迅速地处理了。大家然后就着饭团,饱餐了一顿。
饭间,詹姆士自我介绍到:他:27岁,英国藉,但有一半犹太血统,因为他母亲是犹太人。他在英国大学里学的是地矿专业,毕业后干的也是这一行。陈佳永瞧着这话语不多的詹姆士,要不是他有一头金黄的“夷人”卷发作标志,他的脸型和体型还真和东方人差不多。身体也很强壮,就像一块岩石。
威尔逊是个正宗的英格兰人。他也作了自我介绍:26岁,学的是时下的前沿学科:水利电力工程专业。是东南亚的几条大江大河和丰富的水利资源吸引了他,他积极申请从本土来到了缅甸,然后就遇上了地震,他也就来到了这里。他的神态完全像个大孩子,尉蓝色的眼珠里一片清明,一看就是个很认真和执着的小伙子。
饭后,陈佳永让大家休息一个小时,然后往回赶。
一个小时后,3小队启程返回。刀玛问陈佳永咋不往寨子方向走?陈佳永说返回途中也还有很多事要去做的。再说,他们必须下午5时返回去,以免偏崖的人担心。
陈佳永将小队重新作了安排:刀玛带着4人在前面开路,顺路狩猎;两名战士(背着两只背篓)陪詹姆士沿途考察,协助取回矿石标本;1名战士保护威尔逊,协助进行水资源及水利勘察;陈佳永则带着两名战士(有1只背篓),沿途清道和观察周边情况。
3小队就慢慢地往回赶了。
<;ahref=http://。>;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十四章 寓教军纪
更新时间2009…9…12 2:35:46  字数:3980

 3小队在返回途中,一路上,沿着目测好的山际线,用砍刀和木棍等,努力开辟出了一条可供骡马行走的简易的“路”来。当然垒坎、加宽和填实就是下一步的事了。詹姆士一路上兴致勃勃地敲打着一些石块,威尔逊则在观察着周围的山势,而林子里不时传来的欢叫声,则告诉大伙:刀玛他们小组又有了新的猎获。
偏崖外的山体在地震中主要是遭遇到了泥石流的冲击,陈佳永举着望远镜沿途观察,大多数山体都没有受到很严重的破坏,山林还是那样翠绿。只是有不少泥石流贯穿在山林中,留下了一道道褚红色的震后痕迹。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心想;他们当时真是苦孩子遇上了心酸事儿。那会儿哪能想得到:他们是在跟身边那些泥石流拼命地较劲呀!
到了下午3时,3小队才返程一半,主要是为了詹姆士和威尔逊两个人的考察和研究,小队边走边停。但是收获也很大:詹姆士在滑坡的断层处发现了赤铁矿石,仅垮塌裸露出地面来的就有好几十万吨,还有锡、铜、钨的伴生矿;同时还发现了一处可以开采的煤炭矿脉,煤炭的燃烧值大约有5000大卡,那可是上好的白煤呀。断层上裸露出来的煤层大约有80公分厚,仅这样直接去刨,就可日产5000公斤左右。
威尔逊则对刚才发现的壅塞湖发生了极大兴趣:他估算了库容量约50万立方米,按下泄水量每秒50立方米计算,70米的高程,可建三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2万千瓦,可算得上一座中型水电站了。
陈佳永对威尔逊道:“威尔逊先生,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滇缅一带有数千条这样的大小溪流,汇成了如澜沧江、萨尔温江、红河等大江大河,水电蕴藏量可占整个亚洲的15%。我很欣赏你的规划,但是,这会儿我只有手中的这把砍刀哟。”
威尔逊不屑地向陈佳永耸了一耸肩,道:“大队长阁下,您说的这些话确实没用,因为你们华夏太落后了,是不可能兴建水电站的,我算是白说了。”
陈佳永一脸严肃地对威尔逊道:“只要我们能走出这大山上的偏石崖,最多半年,我就让你动工修建水电站,行吗?”
威尔逊只当他在开玩笑,嘴里咕隆着:“绝不可能!”
陈佳永没有回答威尔逊,只是狠劲地撬着“路”上的一块块石头,他已经深深地受到了刺激,但又无话可说。眼下,华夏民族积弱极贫,连生存下去都十分困难,还侈谈什么工业、水电呀。他满腹的经纶和身上的劲儿,这会儿也只能使在这些石头上面了。
下午5时许,3支小分队都陆续回到了偏崖。人员没有受损,主要得益于斗笠和蓑衣,遮风雨、隔潮湿,大伙也没有感冒和生病。
弄回的物资有:野味约200公斤,野菜、薯芋块茎等约200多公斤,竹木100多根。可喜的是还背回了近1000多公斤煤炭,是蒋四他们在附近垮岩处拾捡回的,据说还有很多。陈佳永马上命人在偏崖里垒起了煤炭灶,升起了煤炭火。一个多小时后,偏崖的温度上就上升了一倍,呛人的烟雾却减少了一大半。
由于有了背篓、绳索等工具,可用物资被运回不少,特别是可以获得大量的煤炭。陈佳永就提议工程部连夜在偏崖右边下端砌一个小石灰窑。田崎赶忙安排去了。有了生石灰,发泡后合上黄泥,就可垒起很坚固的石块墙体、筑起堡坎、抹平地面,用处大得很。再就是詹姆士让人背回来的那些铁矿石,也是大有用处的,是能炼出铁来的,哪怕炼出来的是很一般的生铁,也就可以大大改变偏崖的现实生存状况了。
更有趣地是,大雄他们居然捕回了几只野鸡,连鸡窝都端回来了,还有几十枚野鸡蛋。他弄了一个竹篱笆,将鸡圈了起来;再就是一只大竹笼里,还养上了几只野兔;另一排是近10个用蓑草裹着的东西(陈佳永知道那叫培养基),大雄说是要培养出磨菇来。陈佳永一问:原来他随2小队出去后,就去林子里布置了一些机关,捕提了这些活鸡活兔。又在采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