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地云溪。16日,北军总攻岳阳。17日夜,守城联军弃城撤往长沙。
18日上午,北军进占岳阳。此战,联军内湘桂军之间矛盾重重,互相掣肘,加之兵力分散,消极防堵,装备落后,士气不振,因而一遇吴佩孚精锐之师,便难以招架。吴佩孚则因岳阳之战而名声大振。
与岳阳之战同时,北军张敬尧部对平江也发起了攻击。3月22日占领平江。
岳阳和平江失守,使坐镇长沙的湘桂粤联军总司令谭浩明束手无策,于3月25日率所属桂军慌忙撤离长沙。26日,吴佩孚第三师不费一枪一弹开进长沙,张敬尧部也随后赶到。这时,段祺瑞已重新出任国务总理。3月27日,段任命皖
系军阀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省长,同时电令吴佩孚部立即率部向湘南进军。
1918年4月初,段祺瑞决定将在湘北军分三路向南推进。以吴佩孚部为中路,出长沙攻衡阳,以张敬尧为右路,由湘乡、永丰攻宝庆,原第二路军之施从滨师、张宗昌第二混成旅等为左路,经醴陵南下,攻攸县、茶陵。此时,桂军已
退到祁阳、宝庆地区,将湘军甩在湘潭、衡山一带。湘军将领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力保湘南。他们决定以较弱的北军左路为打击对象,对敌实施反攻。
4月20日,湘军以赵恒惕为湘东前线总指挥,在部分粤军协助下,分五路向进入攸县的北军发起突然攻击。4月21日,湘军一部与粤军一道将北军施从滨师包围,经两昼夜激战,歼施师大半。4月23日,湘军攻克攸县,毙敌千余人,俘
敌数百名,夺获飞机两架。25日,湘粤军与扼守黄土岭之敌展开激战。27日,湘粤军发起总攻,据守黄土岭之张宗昌第三旅等部拚死抵抗。赵恒惕亲临督战,指挥湘军从下面连续突击。北军终于不支,弃黄土岭而逃。湘军乘势猛追,连
克醴陵、株州,前锋距长沙仅数十里。经此一战,北军左路军几乎全军覆没。湘东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后来,已攻占衡阳的吴佩孚部向湘东卷击,湘军遂放弃株州、醴陵,吴部连陷安仁、攸县、耒阳。至此,湖南大部又为北军所占,
护法联军全部退守湘桂边界地区。
与湖南主战场激烈鏖战的同时,护法军(有的省称靖国军)在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区也同北军进行激战,但越到后来,军阀争夺地盘的色彩愈浓,已脱离了护法的轨道。
护法战争的大旗是孙中山先生首先高举起来的,但孙中山先生有〃政府〃(护法军政府)而无军队,因而战争的领导权实际上操纵在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人手中。这些军阀一面利用孙中山的名望与北洋军阀争地盘,一面排挤打
击孙中山。1918年4月,唐继尧密电西南各省,逼孙中山去职。
5月20日,西南军阀与反动政客操纵非常国会,改组军政府,废大元帅首领制为总裁合议制,推唐继尧、孙中山、陆荣廷、岑春煊等7人为总裁,后又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而由陆荣廷把持实权。孙中山只得于5月4日向非常国会辞去
大元帅职。5月21日,孙中山孑然一身,愤然离粤转沪,标志着护法战争的失败。此后,护法军政府成了与北洋政府妥协议和的机构。1918年8月,北军主将吴佩孚在湘南前线公开通电主张〃和平〃,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护法军政
府复电赞成和平。此后,各地区的战争基本停止。
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护法战争虽因西南军阀的破坏而失败,但仍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并使军阀制度的黑暗腐朽受到进一步揭露。事后,孙中山得出结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护法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一、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提出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没有触及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二、没有建立起强大的革命武装,孙中山依靠的是靠不住的西南军阀,因而只能使战争性质逐渐演化为
军阀纷争;三、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一致的军事行动,各省军阀大多各行其是,各怀私图。当然,北洋军也未能在战争中实现其武力统一的图谋。所以,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讲,南北双方实际上都不是胜利者。
护法战争的失败,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彻底破产,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失败。中国人民应该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后记
去年酷暑时节,广西人民出版的区向明等同志来京组稿,我们谈起了《中国100系列丛书》的编辑设想,她当即表示有兴趣。年底,该社即正式将此选题列入了计划之中。此后,经过与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反复商量,大致确定了《影响
中国的100个人物》、《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影响中国的100本书》、《影响中国的100种文化》的初选题目,并确定了编写体例。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丛书》各卷终于付梓印行。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由张秀平、毛元佑、黄朴民主编。这本书得以问世,是各方面通力合作的结果。作者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及青年朋友。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学术界现有的科研成果,广西人
民出版社的夏永翔、区向明、欧薇薇同志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韦向克同志对全稿进行了审改。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雷洁琼先生,一直关心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关心《丛书》的编写,百忙中为《丛书》题词;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郭化若同志为本书题写了序言,使本书增色不
少。
特致谢忱。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作者文字风格有异,加上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不妥之处,祈批评指正。
编者谨识
1992年7月
… ………【gzbysh】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