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计划是根据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建议制定的,目的是进攻山东半岛,占领威海卫,封锁直隶湾,消灭北洋海军。这样,既可迫使清政府投降,又可避免列强为保护各自在华权益而对日本进行联
合干涉。为此,日本侵略者决定以大山岩指挥的第二军第二师团及在国内的第六师团编成〃山东作战军〃,由海路运输,在山东半岛登陆。
1894平12月16日,日本大本营命令联合舰队担任运送陆军的护航任务。伊东祐亨接到命令后,于23日派军舰到山东半岛荣成湾一带侦察登陆地点。
荣成湾是山东半岛成山角西南方的一个海湾,西距威海卫67公里,湾口宽阔,能避强烈的西北风;湾为泥底,适于受锚;北岸有长约1000多米的沙地,汽艇可驶至离岸3米处,舢板可直接靠岸;沿岸丘陵起伏,适于掩护陆军上岸。日
军遂选择荣成湾内龙须岛附近为登陆点,并计划在1895年1月19、20、22日由大连分三批运送陆军登陆。
1月18日,伊东祐亨根据作战计划,派出吉野、秋津洲、浪速3艘巡洋舰到登州游弋,并进行炮击,制造日军准备进攻登州的假象,掩护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同时,派高千穗舰到威海卫港外,监视北洋舰队行动。19日中午,联合舰队
主力护送第一批运送船19艘,满载第二师团1.5万人由大连出发,于20日中午到达荣成湾。由于滩多水浅,军舰不能靠岸,运兵及辎重上岸均靠驳力,第一批陆军登岸直到21日才结束。第二批运送船载第六师团1万人于21日到达,22日登
陆完毕。第三批运送船于23日到达,当天登陆完毕。日军共约3.5万人,马3800匹。25日,大山岩到达荣成,设立山东作战军司令部,开始准备向威海卫进犯。
关于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准备进犯威海卫的消息,清政府事先虽未获得准确情报,但已有所闻,即电告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李秉衡,要求〃饬令各军加意严防〃。但二李并不认真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仍坚持其避战保船的方针
,命令北洋舰队不许出战。
1月25日,日军主力在大山岩指挥下,从荣成出发,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卫进犯。
这时,驻守山东半岛的清军有40余营,2万多人。若能调遣得当,完全有可能阻止或延迟日军的前进。但直接指挥山东防务的李秉衡,目光短浅,胸中无数,只派孙万林等少数军队前往迎战。
1月25日晚7时,日军先头部队到达距威海卫25公里的白马河东岸。驻守在河西岸的孙万林军趁敌军立脚未稳,迅速发起攻击,激战两小时,歼敌100多人,清军只伤亡2人。
日军不支,狼狈溃逃。后因阎德胜破坏作战计划,刘树德也找借口率军西去,只剩孙万林孤军作战。不久,日军大队赶到,孙万林寡不敌众,不得不撤出阵地,向羊亭集退走。
白马河前哨战是中日陆军在山东半岛的首次接仗,也是日军入侵山东半岛后遭受的第一次打击。这次战斗虽然只是清军的一次小胜,但它创造了中日甲午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例,表明中国军队只要有正确的指挥,是可以打败日本侵
略者的。
白马河战役后,日军长驱直入,继续西犯。1月29日,日军第二师团占领温泉汤,第六师团占领九家疃,开始对威海卫南帮炮台后路形成包围。
1月30日拂晓,日军首先进攻威海卫南岸的制高点摩天岭。守卫在这里的清军仅一个营,在营官周家思指挥下,奋起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港内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来远等舰也驶至南岸助战。日军也乱放山炮应战。日
军踩中清军预先埋设的地雷,死伤枕藉。日军在军官的驱赶下继续猛扑,守军虽顽强抵抗,但因兵力太少,一营人全部壮烈牺牲。日军虽然占领了摩天岭,但也付出了重大伤亡的代价。左翼队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也被来远舰所发炮弹击
毙在摩天岭炮台上。
日军攻占摩天岭炮台后,用炮台的大炮掩护右翼队向杨枫岭进攻。杨枫岭守军一营,在副将陈万清指挥下,抗击数倍于己的敌人,自上午8时至11时,激战3小时,打退了日军多次冲锋,予敌以重大杀伤。敌军冲不上去,就集中炮火
疯狂轰击。炮台周围的树木被击中起火,弹药库也被击中,炮台上烈焰升腾,守军伤亡过半,被迫撤退,杨枫岭炮台被攻陷。
当日军右翼队进攻南帮炮台时,左翼队也向南帮陆路炮台南侧的虎山发起进攻,企图一举攻克虎山,再向北推进,切断南帮炮台清军退路,配合右翼队实行南北夹击。驻守虎山的两营清军奋勇杀敌,炮兵也配合轰击,使日军伤亡惨
重。后来,清军由于指挥官刘树德贪生怕死,弃军逃跑而自行溃散,虎山失陷。日军攻占虎山后,向北推进到风林集,切断了由南帮炮台撤下来的七八百名清军的退路。在这紧急关头,海军提督丁汝昌亲自指挥靖远、镇南等4艘炮舰驶到
南岸杨家滩附近,用排炮向日军轰击,日军不支,仓惶逃走。被围清军在陈万清率领下突围。
日军攻下南帮陆路炮台后,立即对龙庙咀、鹿角咀、皂埠咀3座海岸炮台进行海陆夹攻。日军首先进攻龙庙咀炮台,守台的40名清军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占领龙庙咀炮台后,立即利用炮台上的大炮向鹿角咀炮台轰击,炮台外的长墙被炮火摧毁,日军从缺口蜂涌而上。炮台守军没有近射武器,无法抵抗,炮台被攻占。日军又利用从杨枫岭、龙庙咀、鹿角咀等炮台上夺取的清军大
炮,轮番猛轰皂埠咀炮台。为使炮台上的6门15…28公分口径的大炮不致被日军用来威胁刘公岛炮台和港内北洋舰队,丁汝昌派鱼雷艇载敢死队前往炮台毁炮。
1月30日,日军第二师团进攻凤林集,被北洋舰队的排炮轰退。
2月1日,日军慑于北洋舰队的炮火威力,不敢沿海岸线进攻威海卫城,而采取从西路迂回的战术。2日,日军探知威海卫城内清军已全部撤退,遂占领该城,并分兵进攻北帮炮台。由于守将戴宗骞贪生怕死,6营守军先后解散或溃散
。丁汝昌只好下令炸毁药库。日军不战而占领了北帮炮台。
威海卫南北海岸炮台既失,日军便以全力进攻刘公岛、日岛炮台和港内的北洋舰队。
面对日军的海陆夹击,北洋舰队和刘公岛、日岛守军,在丁汝昌的率领下,奋勇抵抗。双方炮战终日,日舰始终未能靠近港口。
2月4日和5日,伊东祐亨进行鱼雷艇夜袭,击沉北洋舰队的定远、来远、威远等舰,削弱了北洋舰队的实力。
2月7日,日舰以单纵阵向刘公岛、日岛发动进攻。岛上守军奋勇还击。这一天,守军苦战终日,虽然打退了日舰进攻,却被迫放弃了日岛炮台,损失了全部鱼雷艇,形势更加严峻了。
2月8日夜,日舰偷袭刘公岛东口,用炸药爆炸防材,使东口藩蓠尽撤,门户洞开。在日军围攻日急,援军绝望,军心不稳的情况下,刘步蟾、丁汝昌、张文宣、杨用霖等先后服药自杀。12日,美员浩威盗用丁汝昌名义致书向日本乞
降。
17日上午,日军正式占领威海卫,将北洋舰队的舰船俘获,插上日本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山东半岛之战结束。
山东半岛之战的失败,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李鸿章推行〃避战保船〃的消极防御方针所造成的恶果,也是淮系、湘系等军阀派系为保存实力,扩充地盘,彼此倾轧,见危不救的结果。
山东半岛之战的失败,使京畿完全暴露在日军的刀锋下,直隶平原无险可守。同时,对清军的士气和清朝统治集团的心理影响也是巨大的。从此,妥协投降空气更占上风,清政府愈益丧失了抵抗的信心。
90 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湾军民的抗日之战,从1895年4月20日开始,到10月21日日军占领台南府,历时6个月。他们团结一致,协同抗敌,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国哗然,立即掀起了反对割地赔款,要求继续抗战的浪潮,尤其是台湾人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更为激烈。4月20日,即条
约签订后第三天,台北市民鸣锣罢市,群众拥到台湾巡抚衙门,愤怒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并宣布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台湾税收全部留供抗击日本侵略者之用。台湾人民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决心与日本侵略者
决一死战,〃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军民为了保卫国土和家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吴汤兴、徐骧、姜绍祖以及简成功、简精华父子领导的义军与驻守台湾的清军刘永福部,是当时反割台斗争的主力。
当台湾军民积极准备抗日之际,日本也在做割占台湾的准备。5月10日,日本政府任命海军大将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以便使割占台湾迅速成为既成事实。
5月20日,清政府无视台湾人民的呼声,仍派出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如期交割台湾。5月27日,日本派出陆军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率领的近卫师团,陆续向台湾进犯。
5月29日,日本侵略军分别由桦山资纪和北白川能久指挥,在三貂角登陆后,向基隆进犯。双方进行激烈的战斗,后因清军兵力薄弱,且战且退,最后被迫退往狮球岭拒守。6月3日午后,日军攻占狮球岭,基隆失陷。
基隆失陷后,台北危急。在这紧急关头,台湾巡抚唐景崧却逃往淡水,并于6月6日由淡水逃回厦门。6日午夜,日军进攻台北。城内一些爱国军民奋勇抵抗,但因无人指挥,无法打退日军的进攻。7日下午,日军攻占了台北。
台北失陷和唐景崧等官僚士绅的潜避,激起了台湾广大爱国军民的悲痛和愤慨。守卫台南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气愤,发出联合抗日的号召,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坚守台湾的军民,共举刘永福为首领
,领导全台抗日武装斗争。
日军在占领台北后,便急不可待地要拿下新竹,以便打开南侵的通路。6月12日,日军近卫师团分东西两路猛扑台中门户新竹县。刘永福派分统杨紫云率领新楚军,会同义军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驻守。他们分别在东路的大科嵌和
西路的大湖口,据险阻击日军。当地群众激于民族义愤,也主动协助义军歼敌。来自山区的农民,射击准确,使日军伤亡颇重。但日军依仗人多势众和武器精良,拚死进攻。抗日军队则因粮械不济,被迫后撤。新竹于22日失陷。
新竹为台中门户,战略地位重要。为了解除敌人对台中、台南的威胁,抗日义军在退出新竹后便积极筹划反攻,夺回新竹。7月9日夜,抗日义军开始反攻新竹。当时守新竹的日军有2000人,义军集中几倍于敌的兵力分两路进行反攻
。吴汤兴、杨紫云率一部分兵力从正面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