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另一位金融界资深的朋友巴斯塔说他是“一个冷静、敏感、不带个人偏见又和蔼可亲的混合体。他是一块回火钢,对朋友可以屈就,而在陌生人面前,又显得傲慢。他嗓门洪亮,语言专断,反应迅速。”连凡尔纳老先生后来也觉得儒勒城府深,认准了路不回头,说“如果谁有钥匙,便可打开他的心扉,但什么都不能让他披肝沥胆”。此外,滑稽剧院业主卡达亚克、主持《家庭博览》杂志瓦吕埃,接替凡尔纳书记职务的勒鲁瓦,还有编辑、小说家、音乐家等等许多人是这里的常客。自然,儒勒·凡尔纳是这个小圈子里的核心人物。
夜间,儒勒·凡尔纳享受着家庭的温馨,但他主要利用夜晚的暂短时间学习和积累资料。
从1858年夏天起,证券交易所的股市指数像发了疯似的,大幅摇摆,牛市和熊市交替出现。频繁跳跃。为此,证券交易所也打破常规,日夜守候在交易所里,像临战的“将军”。
1859年初夏,在交易所一次庆贺证券升值宴会上,阿里斯吉德·英亚,给凡尔纳两张轮船优待票,说是他哥哥阿尔弗莱德是圣纳塞尔航运公司代理商,给他们一次去苏格兰旅行机会。凡尔纳在7月15日致家信中说:“一周后我回南特。……我对此次旅行兴头十足。……我独自去,奥诺丽娜去亚眠。”大约7月底,他们从圣纳塞尔启程。这是儒勒·凡尔纳20多年来第一次真正的海上旅行。在圣纳塞尔港,儒勒不由得回想起12岁那一次不成功的印度旅行吧?正是在圣纳塞尔被他父亲捉回,还能体验到那种懊恼的感觉么?一种自嘲的微笑悄然爬上他的嘴角,遥远的童年回忆含有一丝苦涩滋味,卡罗利娜的影子又一次浮现脑际……
这种感觉被比斯开湾的大海气息一扫而光。夏天的比斯开湾,比起深秋季节站在苍凉的北海边,敦克尔克的铅灰色海水和灰濛濛的天空,又是一番景象,波涛汹涌,白浪涛天,海鸥三三两两逐船飞,太阳光芒在浪花间熠熠泛金……“蓝天碧海共一色,舟船海鸥比翼飞”的自然景观,固属使凡尔纳心旷神怡,不过此时他的兴趣是手持笔记本,向水手、轮机长、大副请教航海、海上事故和海难的情况,了解他们的种种海上奇遇。
苏格兰是儒勒·凡尔纳母系家族的故乡,他可以在这里寻根,又是司各脱的故里,司各脱①的小说曾使少年儒勒入迷,也可以在这里探古寻幽。苏格兰到处弥漫着历史气息。但是,儒勒·凡尔纳此行对工业城市哥拉斯堡工业区,特别煤矿格外关注。8月31日那天,他们还看见了北极光。他们游览了苏格兰西面的赫布里底群岛,在慕尔岛上的芬格尔大岩洞中,久久不忍离去。这个神秘莫测的溶洞,对于凡尔纳的幻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他的后来的作品《地心游记》、《神秘岛》、《黑钻石》中,屡屡出现海底洞穴的描写。轮船过利物浦,在伦敦停泊数日,儒勒·凡尔纳在泰晤士造船厂和正在建造的《大东方》号船体边,流连忘返。这艘巨轮是超越时代的产物,和苏伊士运河一样,是19世纪的杰作,而且这个杰作是他的同胞布鲁内尔②领导建造的。
①瓦尔特·司各脱(1772…1832),苏格兰诗人,历史小说家,
②布鲁内尔(1806…1859),法国杰出工程师。
此次环英旅行的收获是几本记满了旅行见闻和感想的笔记本和头脑中纷繁的印象。
冬天,儒勒·凡尔纳精神饱满,工作顺手。根据这次旅行见闻写了一本书,不成功,从未出版,出版商拒绝接收。后来,1882年《绿光》采用这些材料。看来,“立志”容易,“腾飞”难。他有些失望,在家信中向他父亲吐露了心曲:“……我仍然不自觉地按照头脑中的想法做下去。确实,我有过失去信心的时候,但我仍然确信我能达到目标。我又担心,因为我今年已32岁,从前我一向认为到35岁的时候将在文坛上有一个稳固的地位。”
后来,他又继续写一些“小玩艺儿”,先是《亚当纳客栈》,由英亚谱曲,还有《香泽庞先生》,在1860年上演,1861年,他和瓦吕埃合写的《围困十一天》剧本,于1861年公演。这是他青年时代的最后一部剧本。凡尔纳写剧本,已经轻车熟路,驾驭自如,但都是“小玩艺儿”,并无流传后世的杰作,哪怕像小仲马的《茶花女》那样的剧本,也没有。他对自己的剧本水平,颇有自知之明,当《围困十一天》上演第三天,即去南特别墅尚特内吃草莓去了。
儒勒·凡尔纳在南特与父母团聚,享受天伦之乐,被英亚的一封信给“葬送”了。英亚的哥哥,即那个轮船公司代理,又给他俩提供一次免费出海旅行的机会。可惜,是条运煤船,前往挪威、瑞典,为期10周,回航过丹麦。斯堪的纳维亚是凡尔纳向往已久的去处。尽管奥诺丽娜分娩在即,他还是启程北航去了。
1861年6月15日,运煤船从圣纳塞尔启航,通过英吉利海峡,进入北海;北海汹涌澎湃,奔腾咆哮。挪威沿岸被大海千年冲刷深深切入内陆的海湾,高耸峭拔,犬牙交错;岩崖光滑的小岛,星罗棋布,孤悬海外;远远延伸大海的陡峭的地岬,从轻纱般的雾霭中呈现出一抹淡绿,松柏林带郁郁苍苍,白桦林犹如身穿白纱的少女挽手玉立,欢迎远来的客人。乡间农舍,粉刷成五颜六色,翠绿、鹅黄、艳红、玫瑰红、淡紫、银白……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目不暇接。这里有千年积雪的冰峰,也有飞流千尺的瀑布,虽不如尼亚加拉大瀑布壮观,倒也飘逸洒脱。
这次旅行,没有坚持到底。船到哥本哈根,阿里斯吉德·英亚为创作他的《哈姆莱特》留在丹麦寻找灵感,而儒勒·凡尔纳匆匆返回巴黎。凡尔纳家的继承人,是个桀骜不驯的小家伙,脾气暴躁,动辄大哭大叫,弄得父亲六神无主,火气冲天,无法从事写作。最后,躲进了他几年前加入的《新闻俱乐部》。这家俱乐部是作家集会场所,并提供膳食。凡尔纳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费利克斯·杜南逊,即纳德;还有一位是凡尔纳的老乡,布列塔尼人阿尔弗莱德·戴布雷,是印度通,一说起印度,眉飞色舞。
纳德,高大魁伟,硕大的脑袋,头上顶着火红浓密的卷发,形如满月的大脸盘,洋洋洒洒地栽满了钢须,高高的额头上像贴上五线谱,说明他奇思怪想多。纳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才,他首次借助照明进行摄影;又是测量摄影的第一人,他把摄影提高到艺术高度,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高空摄影家。1862年,纳德对航空着了魔,热衷于气球飞行。为此,他提议成立一个“航空协会”的团体,儒勒·凡尔纳和《航空学原理》作者德·拉·朗德尔为骨干。后来,纳德和同事们决定建造名为“巨人号”气球。纳德对凡尔纳的科学幻想有重要影响,也可以说是相互影响。
其实,儒勒·凡尔纳很早就对气球产生了浓厚兴趣,1851年就发表了《乘气球旅行》的小说,1861年写了一篇关于爱伦·坡的文章,后来又写了一篇关于纳德的气球计划的文章。1862年2月,他在家书中谈到爱伦·坡的小说《一个气球的骗局》,说他的气球,没有“鸭”(西方把“鸭”比作谣言,如“鸭子满街跑”就等于“谣言惑众”),也没有“鹅”,只有人。所以,要装备“一个绝对安全可靠的机械装置”。
当纳德为筹措制造气球的资金四处奔走的时候,凡尔纳关于乘气球中非探险的故事业已就绪,准备起飞了。纳德的气球用双层丝绸制成的,凡尔纳的气球同样是用双层丝绸制造的。到底是纳德看过凡尔纳的手稿,还是凡尔纳看过纳德的计划,抑或是一种巧合?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二位都是幻想家,又是好朋友。
1862年夏,儒勒·凡尔纳带着他的手稿去《两个世界评论》杂志编辑部,找到该杂志老板比洛茨,后者同意发表但不付稿酬,并说:“你是无名小辈,接受你的稿子出于照顾。你的稿子能在本刊发表,已是一种荣耀,还要稿酬?”“对不起,先生,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我接受您的这份荣耀!”
秋天,凡尔纳来到雅各布街18号,面见出版商皮埃尔·儒勒·埃歇尔先生。如果说纳德对儒勒·凡尔纳的幻想有较大影响的话,那么埃歇尔对儒勒·凡尔纳的幻想得以施展则起着历史性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多用些笔墨介绍埃歇尔其人其事。埃歇尔生于1814年6月15日。父亲是阿尔萨斯人,骑兵团的一名制鞍匠,母亲是夏尔特人。因此,埃歇尔具有阿尔萨斯人的热情奔放和夏尔特人的沉着冷静。幼年埃歇尔天资聪慧,11岁到巴黎就读便是一名优秀生,21岁辍学到保兰书店当店员。书店老板既是书商又是出版商,又创办了《国民报》和《画报》,自然为埃歇尔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保兰发现埃歇尔的天资,两年后成为他的合股人;埃歇尔在《国民报》发表了许多文章,同时加入了共和党。
1843年,埃歇尔在塞纳街33号办了一个出版社,并与巴尔扎克、缪塞①、乔治·桑、儒勒·燕南保持经常联系。
①缪塞(1816…1857)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1848年2月,大革命前夕,由埃歇尔请出马拉丁;在议会演说时马拉丁宣布共和国成立。临时共和国政府人员名单由埃歇尔和另一个人起草的;临时共和国成立时,埃歇尔任外交部办公室主任。
1848年12月10日,拿破仑第三就任共和国总统后,埃歇尔脱离政界,专门从事出版工作。1852年12月2日,拿破仑政变时,埃歇尔险遭逮捕,于是亡命布鲁塞尔,与维克多·雨果,并与蒲鲁东②、路易·布朗、莱克吕③这些共和派中坚保持联系。
②蒲鲁东(1805—1865)法国小资产阶级革命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
③莱克吕(1830—1905)法国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
1859年大赦时,埃歇尔返回巴黎,以极大的热情和超人的毅力,重振他的出版事业。
1862年深秋,儒勒·凡尔纳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腋下夹着手稿,轻轻敲开埃歇尔家门。一位仆人开门迎客,彬彬有礼地请凡尔纳先生径直上二楼。这次历史性会见是在埃歇尔的办公室兼卧室内进行的。埃歇尔由于社务繁忙,多在夜间工作,加上健康情况不佳,有睡早觉的习惯,有时就在这里处理日常事务和接待客人。
半倚在床上的埃歇尔伸过手来说“请坐。由于看稿,睡得很晚,恕我礼貌不周”。二人简单寒暄之后,儒勒·凡尔纳递过稿子,便默默不语。
两个儒勒在许多问题上的见解一致,年轻的儒勒到巴黎入大学时,年长的儒勒正好进入临时政府;前者小心翼翼地欢呼共和国的成立,后者则亲手协助共和国的诞生。二人都是共和派。会见时,作者年方三十有四,出版商四旬又八。他们二人都不乏热情,人生又使两人学会冷静。①
①见让·儒勒·凡尔纳《凡尔纳传》。
埃歇尔关心青年有口皆碑,他有几个宏大计划,其中一项是办一个《教育与娱乐》杂志和丛书。此时,这几个计划,缺少人手,只有一个作者可以依靠,他叫斯塔尔。此人编了不少好书,如《瑞士新鲁滨逊》等,凡尔纳是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