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绿色地狱。日军穿过尸体
狼藉、散发着恶臭的丛林向前推进。6 月 10 日;日军与英印第 20 师在丛林 里迎面相遇,随即展开了残酷的拉锯战。由于日第 33
团连续几个月的苦战, 全部驮牛和大部驮马已经累病而死,或被当作充饥物吃掉,靠人背肩扛的弹
药已经几乎用尽,官兵们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在丛林里一面和饥饿、 疾病搏斗,一面在连绵的阴雨中作决死的战斗。至 22 日,竟奇迹般地突破
了英印军队的堵截,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缘。日军官兵们,“遥 望英帕尔市街,祈祷着作战成功”。
但是,此时的日军第 33 师团和配署的第 15 师一部,已精疲力竭如强 弩之末,它们的实际战斗力与当初渡过亲敦江进入印度时相比,下降到 30
%以下,没有力量再进攻了,更没有击退对方的反攻之力。它们在英帕尔平 原的边缘地带正面临着溃灭的危机。
这就是牟田口廉也中将有勇无谋的冒险结果。如果一支军队经过一系 列苦战,面临的却是上门去送死,或者溃逃,那么又何必派去呢?他低估了
对手的军事和物质实力,过于相信精神的力量。这一点,他没有英国人稳健。 蒙巴顿注意提高部队的士气,更注意物资、器材和技术方面的东西。而且,
无论是前次若开战役,还是这次英帕尔之战,英印军的基本态势是“以守待 攻”,起初虽然被动,却不失战略上的稳健之举。按照西方人的观点,战斗
的胜负取决于后勤补给。此话是有道理的。
当英印士兵打仗时能得到充足的弹药、食物、甜酒甚至换洗的衬衣, 而日军士兵却啃野菜、嚼稻谷;当英印第 17 师的一个营重新占领吐特姆以
掩护师主力向英帕尔撤退,而在吐特姆遭包围时,士兵们在高地上唇干舌焦、 口渴如焚,又找不到水源,蒙巴顿立即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去空投贮水袋,
士兵们感到上级是惦念他们的,从而顽强地坚守在那里。忍饥挨饿的日本下 层官兵得不到自己上级的关怀,牟田口也没有办法解决部队的给养供应,仅
靠执行纪律和精神力量来支撑起来的士气,是维持不了多久的。他的第 31 师团在科希马前线,果然出了问题,此处暂且不表。
单说日军抵进到英帕尔平原的边缘地带,英军早已有所准备。此前, 那里所有的后勤部队和皇家空军地勤人员都接到蒙巴顿司令部的通知,要仿
照若开战役中的后勤掩蔽所的模式,由驻英帕尔平原内的各单位,分别用坦 克和铁丝网建成起一处处环形工事,等待日军来自投火网。不过,已经被打
得残缺不全的日军第 33 师团确实再也无力进攻了,田中信男中将默默地等 待着牟田口军司令官撤退的决断。而蒙巴顿和斯利姆中将,也忙于调兵遣将,
在严阵以待的同时,部署着展开反击的方案。
英帕尔正面的战事,暂时平息了下来。 通常所说的英帕尔战役,除围绕英帕尔一地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外,还
包括在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和乌科鲁尔地区英日双方展开的激烈战斗。那里 的攻防战是整个英帕尔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与英帕尔方面的战火几
乎同时点燃的,欲知详细情况,且看下章分说。
第十六章 浴血科希马
战略要地敌我争,科城守军苦支撑; 飞调劲旅来增援,日军战线遭溃崩。 话说东印度那加兰邦首府科希马,位于英帕尔以北 50 英里,是一座海
拔 5000 英尺地势险要的高原小城。该城是块避暑胜地,当时城内居民不过 万人。乌科鲁尔在它的东南面,是科希马通往印缅边境道路的必经之路。
由于盟军在东印度的阿萨姆邦建立了空运和反攻基地,而阿萨姆邦好 像一座楔入缅甸北部的狭长半岛,日军要摧毁这个基地,就要越过屏护阿萨
姆半岛的两道门户——英帕尔和科希马。所以牟田口中将在进攻英帕尔的同 时,即以其第 31 师团为主力并配署第 15 师团部分兵力,直扑科希马。
3 月 8 日,佐藤幸德中将率领第 31 师团乘木筏和小船陆续渡过亲敦江。 在唐都和霍马林一带,他们稍事停留休整后,即分成 3 个纵队向科希马挺进,
其中,走在最前面的一个纵队是由宫崎繁三郎少将所辖的旅团。英国人承认:
“这些亚细亚式纳粹冲锋队员,作为徒步行走的步兵来说,也许可算是世界 上最顽强的了。他们在丛林中行军一天所经过的路程,相当惊人;他们在科
希马周围出现的时间,比原先预计的要早。”宫崎少将率领的先头部队与第
15 师团的一部相配合,先是击溃了守卫山夹库地区的一个英印旅,然后向 科希马逼进。另外两个纵队则由佐藤师团长亲自率领,从霍马林出发,进攻
乌科鲁尔,夺取这个通往科希马的交通要道。
斯利姆中将原认为,科希马四周山岭陡峭,丛林浓密,日军所能派去 的兵力至多不会超过一个配备轻武器的步兵联队。但是,情况却愈来愈明显:
日军向那里的进攻是整整一个师团的兵力。而科希马城的守军只有一个 500 来人的西肯特步枪营!
在科希马以西 30 英里的迪马普尔军用物资中转站则仅有一个连在守 卫。斯利姆将这一危急情况报告给蒙巴顿,蒙巴顿立即从第 5 和第 7 英印师
中抽调部队前去增援,并令其直辖的第 3 特种突击旅作好空运准备。另外, 他命令此时尚驻在印度境内的“钦迪”第 23 远程突破旅前去掩护利多,令 英第
2 师从印度内地赶来。然而,在这些部队尚未全部到达以前,战斗已经 打响了。
科希马之战,首先是由驻扎在该城东面约 30 英里的阿萨姆团和阿萨姆 武装警察打响的。这些由英国军官指挥的阿萨姆士兵,乃是首次参加战斗。
但是,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乡而战,表现得异常勇敢。这些阿萨姆士兵以伤 亡惨重的代价,阻滞了精锐的日军第 31 师团的进攻,从而赢得了十分宝贵
的时间。同时,他们在退至科希马时,又承担了抢筑防御工事的重任。在连
绵不断的山丘上,阿萨姆士兵沿着一条长 1 英里的山脊构筑起防御阵地,把 这个山中避暑胜地改造成一个坚固的堡垒。
负责科希马城防务的是 H·U·理查兹上校。他命令城内所有能参加战斗的 人都必须拿起枪,文书、给养员、在医院里的轻伤员统统被组织起来。当日 军第 31
师团的近 2 万官兵气喘吁吁地爬上布拉马普特山顶,逼近科希马城 时,第 5 英印师的第 161 旅已经空运来到,并驻守在迪马普尔前面 8 英里的
尼丘加德山口。显然,蒙巴顿觉得保卫那个军用物资中转站更重要。他估计, 敌人如果占领了科希马,会很快向迪马普尔发动进攻。但是,正如斯利姆后
来说的:“佐藤毫无例外地是我所遇到的日军将领中最无见识的一个。他奉 命攻占科希马,并在那里构筑工事固守。他那傻瓜头脑中只有一个目标——
打下科希马。”实际上,他此时本可以毫不费力地分出一部分兵力攻击科希 马,而同时用师团的主力去进攻防御能力尚不强大的迪马普尔,获取了那里
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他拿下并坚守科希马才会有保证。佐藤的第 31 团最 后之所以从科希马前线撤走,缺粮少弹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4 月 4 日,蒙巴顿命蒙蒂·斯托普福德少将接管科希马防守的指挥权。 此时,佐藤已摆开了进攻的架势。当天,日军跃出丛林,发起冲锋。虽然英
军前哨部队奋勇还击,但是某些阵地还是落入敌手。日军已经取得了进攻这 个坚固堡垒的立足点。
然而,在他们还未来得及发起主攻时,斯托普福德已命令英第 161 旅 的一个先锋营开进科希马。几个小时后,一连拉杰普特兵借暮色的掩护来到
科希马。其中,一个排回来时还护送着 200 名能行走的伤兵和非战斗人员。 他们刚从敌人身旁悄悄走过,日军就完全包围了科希马,并切断了科希马一
英帕尔公路。当时科希马守军总共已有 3500 人。第 161 旅的大部分部队被 阻,无法打进去。
幸运的是,蒙巴顿派来的空军掌握着那里的制空权。在整个白天里, 英国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怒吼着俯冲下来,几乎贴着丛林树顶对日军轰炸扫
射,从而加强了防守部队的火力。同时,英国运输机还给守军空投弹药、药 品、食物和饮水。这样,佐藤中将无论如何大发雷霆,他的部队仍然无法击
溃守军,完成对科希马的占领。
不久,佐藤停止采用在白天出动步兵轮番冲锋的办法。日军的伤亡如 此惨重,以致他不得不在夜间才派士兵出击,可是一到天亮,在英军的炮轰
和空袭下,夜间战斗的成果又化为乌有了。
防守部队的伤亡也与日俱增。他们在这个战场上丝毫不敢懈怠松劲。 枪炮的喧嚣声和飞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使得他们日夜难眠,越来越感到疲
惫困顿。他们且战且退,到 4 月 6 日退入要塞山上的主要阵地。日军已经截 断了守军唯一的水源,所以他们只能完全依靠空军低空投下的那些装满饮水
的车轮内胎了。起初,他们守卫着一块大约有 1 平方公里的地域,但是,他 们现在拼死坚守的阵地,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在他们周围各处,在下面的
山坡上、在丛林围绕的山谷里,都躺满了一排排日本兵的尸体。从某些方面 来说,指挥第 31 师团的佐藤中将是个典型的武士道军人——刚毅勇猛,冷
酷无情。他的最明显的特点是硬拼蛮干。在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几条羊肠小道上,佐藤不惜士兵的生命,把他手下的人马一批又一批地驱 赶往上冲。
守军被迫一步步向后退,阵地一寸寸向内收缩。于是,就在加里松山
中央那座被称为“避暑别墅山”的小山头上,展开了一场白刃战。现在,日 军已经近在眼前,就在科希马地区助理专员优美的花园和网球场上,双方混
战一团。日军为了争夺每一码土地,都不得不付出伤亡几十人的代价,最后 终于在这两处地方取得了立足点。
但守军也并未撤离,日军士兵挖掘的散兵坑,最近的与守军的战壕相 距不过二三百米。而佐藤却发电给牟田口军司令官称:“我部已经完全占领 了科希马。”
4 月 8 日,蒙巴顿命令向科希马紧急空投两营伞兵。但不少士兵却不幸 降落在日军阵地上,成了俘虏。双方的阵地,确是太近了。10 日,蒙巴顿
指示已陆续抵达科希马附近的第 2 师和第 7 师部队,集结于迪马普尔,然后 向科希马守军靠拢。15 日,英第 2 师的一个旅粉碎了敌人的顽强抵抗,打
上公路,突破包围圈,与第 161 旅会合。
随后,第 2 师的另一个旅在坦克、大炮和飞机的支援下,沿公路发动 强大攻势,猛扑主要制高山脊。4 月 18 日,英军突破了日军的战线:一个
旁遮普营设法穿过一个溪谷,与科希马的守军会合了。第二天,大量的食品、 饮水和药品也送来了。4 月 20 日,英第 2 师的主力部队终于打到了硝烟弥
漫、弹坑累累的山顶上,解救了科希马守卫部队。
包围虽已解除,但要彻底击败日第 31 师团也确非易事。日军仍盘踞在 科希马城外一条长达 6 公里的丛林密布的制高山脊上;扼守着构筑得很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