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足球俱乐部内幕-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意大利全国街头罢工、示威游行的浪潮连绵不断,民众对政府削减卫生医疗费、养老金等社会福利开支怨声载道,而国家队教练每年突破1OO万美元的纯收入对这些深处困境的人是不可想象的。足协主席马上出来解释道:新闻界披露的消息是符合事实的。不过他再三强调人们要冷静考虑,因为足球不同于其它,〃足球毕竟是足球〃。
  他说,萨基作国家队教练享受优厚收入是合理的。因为他毕竟为国家立下了特殊的功勋。1994年美国世界杯大赛,意大利队虽然在点球大战中负出,仅仅获得了亚军,但他们还是从美国拿回了2600万美元的收入。而且意大利足协对此事专门作出了说明,认为萨基工资并非秘密,也不是新闻,意大利奥林匹克季员会对此一目了然,这属于足球领域的正常支出。
  全国足协尤其指出,萨基的工资并不靠国家财政支付,而是来源于企业赞助。足球彩票的可观收入一部分进入国库,一部分赞助足球俱乐部和足球协会,萨基的工资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其实,在意大利享受高薪的又何止萨基一个人。但是,巨大的反差存在绝不是好事,尤其是在很多人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
  四、金钱膨胀了一些队员的狂妄,甚至扭曲了一些人的灵魂。对这个足球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
  面对滚滚而来的高薪,他们无所适从。只有一掷千金,拼命挥霍。贝肯鲍尔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也犯过此类错误,不停地更换跑车,等他年纪大了,才幡然悔悟。而现在欧洲年轻队员,身边都有代理人指导,懂得怎样用赚了的钱去购买股票和投资企业。中国球员们很多还是豪华酒楼的幼稚消费者,经常是三五成群到大饭店痛饮。某队几位大牌球星一起外出吃饭,由一位前国脚请客,他揣上3000元,没想到随行同伴立刻嘲笑他小气,他一气之下又抓起一把百元大销,一次请客就有六、七千元之多。
  这种高薪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甚至有一天会拖跨整个中国的足球事业。
  面对足球运动员的高薪问题,中国足协和部分足球俱乐部也采取了相应的态度。
  有些俱乐部为支付球员的高薪苦不堪言。但是在国内踢对者少、俱乐部多的情况下,队员是〃大爷〃。
  每年的海埂春训,不仅是体能测试的鬼门关也是俱乐部的鬼门关。各队队员之间非常熟悉,有时推开门,就会发现好几个队员在聊天儿,内容自然少不了收入这一主题。常有教练庆幸:幸亏咱们的队员都签了,否则在这种队员们东拉西扯的情况下,咱们水平高的队员非被别人拉走不可。也有的教练说:就凭这个,海埂集训也不应该搞下去了。这说明队员之相互攀比的坏习气给俱乐部的经营加大了困难。
  这边话音未落,那边就真出事了。1995年3月2日,沈阳华晨队的队员罢练。
  队员说在与俱乐部签约之时,俱乐部承诺,工资待遇达到甲级B组中上游水平。于是球员一一欣然签了字。但到了海埂与其他队员一接触,就对其他队员的工资待遇有了数。对照自己时发现自己的工资仅比天津二队略高,排在倒数第二位。队员们自我感觉受骗了,便联合找到主教练,要求增加工资。主教练无法,只好一边安抚,一边与俱乐部方面联系。
  这样,4月2日和4月3日就出现了13名队员罢练的情况。其它俱乐部看在眼里,怎能不怕在心里。
  中国足协早在1996年的广州足球工作会议上就制定了《中国足球俱乐部工资制度》,对各级球队的收入作了详细的规定。
  并且严肃指出,如果俱乐部不按规定执行,将视情况停止一场以至全部比赛资格,停赛场次将判0:3告负,并要严肃处理并追究俱乐部领导者的责任。
  据了解,对中国足协的限薪制度,各俱乐部只有稍稍紧张了一下,短时间观望了一下,就置之不理了。略微慎重一点的俱乐部,将工资进行分割,工资没降,只是名目多了一些罢了,球员每月收入仍在万元以上。据悉广州某球队的人均工资均在万元左右,超过规定15O%以上,据测算,该俱乐部每年支付球队人员的工资就达600万元。
  当问及球队是否害怕中国足协处罚时,许多俱乐部的回答是:为了留住球员只能这样。至于处罚,一般是不会发生的。因为球队同球员的合同有两份,一份报给中国足协财务核查,上面标明的工资完全合乎中国足协的规定;另一份则在基本工资以外,还标有营养费、住房补贴、困难补助等五花八门的名目。
  有个俱乐部甚至一次性发给球员签字费、全年工资、奖金。这样,1997年,球员收入总数同以前相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有升高。河南建业队、天津万科队据说最初都是比较老实的球队,在工资方面按照足协的规定严格执行,但球员到海埂了解到其它各队的收入状况后,便要求俱乐部加薪一为此.河南建业俱乐部总经理立刻赶到海埂,用准备买外员的钱给球员加了工资,这才稳住了军心,没出现〃哗变〃。
  另一支〃兵变〃的队伍是佛山队,球员到了海埂集训以后各队之间一打听,发现自己在甲B队伍中的收人几乎是排名倒数第一。不由得心理不平衡起来。加上上海浦东队又开出了高价码来挖人,一时间佛山队阵脚大乱,球员在这种情况下到了海埂的第四天就开始闹〃兵变〃,一直到中国足协规定的注册最后期限才罢休。
  佛山队是怎么平稳了这次兵变的呢?球员要求的月薪1000O元,客场胜一场奖25万,主场2O万,冲上甲A另奖2O万。开始俱乐部态度十分坚决,称宁可〃炒掉所有成员,去打乙级联赛〃也不能助长这种坏风气。但后来发现此路不通,于是俱乐部高层只好召开紧急会议,最后决定球员每月工资上浮2000元,加上原来的5000元共700O元,无论主客场胜一场奖20万元,冲上甲A另奖2OO万元。但球员的胃口显然比这要大,坚持要按照他们提出的条件,否则就不签约。双方陷入僵局。12月31日是转会最后期限,俱乐部以此警告球员,球员仍面不改色。眼看12月31日的最后期限到来,俱乐部最终屈服了:球员的工资多数在700O至8000元之间,下限为5000元,上限为1元;奖金客场胜一场25万元,主场2O万元;冲上甲A另奖2OO万元。佛山队员大获全胜。他们中月收入万元以上者不在少数。
  中国足协对这些情况并非一无所知。一位足协官员在非正式场合称:中国足协人员有限,尽管明知一些队伍犯规,但限于证据难寻,足协也无可奈何。
  1998年,由于各新闻媒体集中火力爆炒,球员的收入问题成为热点话题。
  正在为无法完成任务而焦头烂额的税务部门在新闻媒体的启发下,蓦然回首,发现了足球界的奥秘。虽然工资只是运动员一小部分收入,真正收入是老鼠拖木锨……在头在后面。但有些地区的税务部门采劝一对一〃的做法,效果也不错。如果税务部门强力介入的话,球员的显形收入会下降25%。
  但是,由于足球俱乐部财务制度极不规范,而且世风如此,各种巧立名目花样翻新:工资、奖金、签字费、出场费、赢球奖……。而且,由于俱乐部官员的收入和教练员、球员收入也有所联系,因此发起钱来俱乐部就乐得的慷慨大方。
  有人估计:尽管足球界的收入膨胀问题在1998年将得到控制,但2O%的幅度肯定会轻而易举地被突破。
  按照国际惯例,一支球队的工资总额要根据俱乐部市场收入合理地来确定,向独核算、自负盈亏的职业俱乐部发展,经营较好的俱乐部可以用高薪招来好球员,但也不能随意开支票。
  足球改革,走市场化道路,不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就总没有落到实处;不接触到审计、税收之类的经济问题,就只能说明足球市场的经济问题被表面繁荣掩盖了。
  球员高薪问题的产生,一些财大气粗的足球俱乐部也负有相当的责任。他们为了获取优秀球员,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投入。
  一方面对足球市场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也盲目拉高了球员的工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泡沫足球〃的始作俑者。如果有一天他们所经营的足球俱乐部也陷入财政困境的话,也许他们才会认真地加以反思。
  在足球领域,许多最后的受害者也就是始作涌者。
  面对〃噬钱黑洞〃,〃摇钱树〃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7.俱乐部与泡沫足球 

  在世界范围内,足球是仅有的几种最易于和商业联姻的体育项目之一,它也是最容易产生泡沫化倾向的体育项目。在职业足球俱乐部产生以后,足球成了继1992年海南〃泡沫房地产〃之后的又一次泡沫经济现象。 
  1994年开始的职业足球联赛,使中国走上了足球职业化的道路。足球滚入商界,商界也渗进体育,职业足球俱乐部就是相互渗透的〃结晶〃。足球开始影响经济,经济也开始影响足球,这是中国现代体育产业的开端,也是本轮〃泡沫足球〃的起点。
  1994年甲级足球职业联赛的火爆显然是引发一切的〃酵母〃。
  足球俱乐部在建立之初,在结构上还是未能摆脱前些年一直实行的体育与企业简单合作的模式,基本上还是企业掏钱赞助体委办球队。
  当年,球员的工资比改革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最高也不过三、四千元。一支球队全年的开支最多就是几百万,而且并没有多少企业愿意出钱来赞助球队。只有少数目光深远的企业家开始涉足足球俱乐部。1994年天津队曾和摩托罗拉、康师傅等几家大公司联系赞助、广告事宜,但是他们都没有太大的兴趣,最后三星公司仅以150万就买下了天津队全部冠名及广告权。
  出乎许多人意料,1994年中国足球联赛空前火爆。老球迷更加球迷,一些不是球迷的人也变成球迷或者半球迷。
  体育热点变成商业热点。
  于是,从1995年开始,商人们开始大量涌入中国足坛。他们深知,谁能在一项产业中抢先占据滩头阵地,谁就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实力强的企业抢甲A、甲B,实力弱的办足校。一时间,足球变成了稀罕之物,围绕着每支甲级队几乎都有几个竞争者。
  这样几经周旋,胜利的老板〃微笑〃着走进足球俱乐部的大门。
  好项目,投入就会有回报,这是一般性经营常识,再加上不绝于耳的国外足球俱乐部犹如印钞机般的轰轰烈烈的运转声,几乎使所有的人都相信,投资足球是能够赚钱的;更有人坚信投入得越多,回报越大。
  于是许多俱乐部开始了投资竞赛。
  1994年,大连万达队年投资8OO万人民币,这一数字在当时令其它甲级队羡慕不已。1995年大连万达俱乐部的投入增到1000万元之多。
  到了1996年,甲A的投资进一步加大。每一支球队的投资都在1000万元以上。一直处于〃温饱阶段〃的济南泰山将军俱乐部因为在'95赛季表现良好,因此在'96赛季得到了领导及投资方的承诺。将1996年的投资额增加到1OOO万元。踌躇满志的主教练殷铁生去海埂一打听才知道,自己还是被财大气粗的其它俱乐部比在后面。大连万达、上海申花、广州松日等队的投资大约都在1500万到20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