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全习惯了家庭生活的少先队员,再也用不着我强行推回家,或又拖又拽地骑回家了。只消在它背上拍几巴掌,就一路小跑,跟着我直奔有火炉和玉米粒的地窝子。
它一回到家,跳下高高的台阶,先缓步走到床边,和前来迎接它的梅花猫亲个嘴,再走到地窝子右侧角落,喝几口留给它的干净水。相当自在!等它逛完房间,若再不系住,这家伙还会踩到床上再溜达一圈。
寂静温暖的夜里,我们吃饭、聊天,它在一米远处“刷刷刷”地尿尿。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然而,就在红领巾总算习惯了地窝子的生活,甚至开始依赖这种生活的时候,居麻却决定让它出院了!说:“看,病好了嘛!”……
那时,居麻利用轮休的日子,和嫂子在羊圈角落里围搭了个小圈,还蒙了塑料顶棚,挂了毡帘,比露天的羊圈暖和多了。
我问:“这是给谁住的?”
他头也不抬:“给李娟住。”
……我很有耐心:“是给怀孕的羊住吧?”
仍然头也不抬:“是。”
结果到晚上入圈时—什么啊,明明是给山羊住的!
可观察半天,却发现有的山羊硬要赶进去,有的却死活不让进。
便对他说:“一定是给今年的小山羊住的!”
第二部分 九 羊的冬天(4)
却回答:“大的小的都住。”
问:“那么是给身体不好的羊住的吧?”
答:“身体好的身体不好的都住。”
……于是到最后也没弄清到底什么样的羊能享受“住院”待遇。
不过刚被开除了地窝子“窝籍”的少先队员一定会住进去的。出窝时,嫂子给它缝了个小号的玉米口罩。这种口罩就是一个缝着长绳子的布口袋,里面装有玉米粒,套在它嘴上,再把绳子系在它的耳朵后。这样,开小灶时,谁也没法跟它抢了。居麻重新给我布置了任务:羊群回来后先给少先队员戴口罩,等吃饱了再入圈。
然后他说:“行啦,以后嘛,李娟就这一个任务!”
我抱怨道:“这个任务够艰巨了。”
他问为啥。我说:“得先慢慢找到它,慢慢给它戴上口罩,再守着它慢慢吃完,再取下口罩,最后再赶它进住院部—这么冷的天!”
他大笑,绘声绘色翻译给大家。又说:“这个冬天,李娟就放了一只羊!”
其实那时候,再也不用在羊群里四处寻找少先队员了,只要我拎着玉米口罩往那儿一站,红领巾立刻冲出队伍,咬我的手,顶我的腰,没完没了地起腻。
可好景不长,又有一天居麻说:“不给吃啦!看它跳那么高,完全好啦!”
我不管,仍然每天给它开小灶……因为它是一只差点就熬不过这个长冬的羊!它差点死去,应该被无尽地安慰。
自从盖了病号房,每天赶羊入圈成了费劲的事。进圈后,还得把病号们一一从羊群里揪出来,强行施加福利。好在没几天,病号们就尝到了甜头,一入圈就自觉往住院部走。可偏有些笨蛋,冻傻了似的,非得居麻和嫂子打着手电在夜色中找半天,把这些不知好歹的家伙们揪出来强行归队。
在最寒冷的那些夜里,明净的夜空中只有一弯日渐壮实的新月和“乔里潘”星(金星)。我们打着手电在羊群里搜寻最后几只漏网之鱼,找了一遍又一遍,寂静又耐心。虽然寒风呼啸,但挤在羊群里是温暖踏实的。等病号们全部集合完毕,大家放下住院部的毡帘,又围好大羊圈的出口,小心地用碎毡片堵塞住那里的缝隙,不让卧在出口处的羊吹着寒风,然后才离开。许久后,羊一只接一只卧倒,一个挨一个睡下。长夜漫漫,温柔地等待天亮吧。
一月下旬,居麻放羊时开始随身携带为母羊临盆而准备的毡口袋—用来装初生的羊羔。虽说温暖的四五月才是产羔的好日子,但总有些不守纪律的小家伙会提前降生。那时,冬羔们会享受少先队员的待遇,待在地窝子里成长。
等到二月,白昼悄然延长,天气也渐渐缓和。那时,两家人又清理了一次羊圈,向下挖了将近一尺深,羊圈墙加厚到一米多宽,还加高了不少。这样可应付即将到来的大风季节。
二月中旬,住院部就该拆了。晚归时,除了山羊,绵羊暂时不用入圈,全停在东面沙丘的半坡上卧着。直到夜深了,气温降到最低时,大家才把它们赶进圈。居麻说:天开始暖和了,怀孕的羊肚子越来越大,羊圈就越来越小,挤在一起会很热……
谈到以后的事时,居麻总会再三提起将来的春牧场。我们的春牧场划分在国道线旁一处叫“三岔口”的戈壁滩上。从北面的乌伦古河畔出发,一路上得走三四天(如果没有初生的小羊的话,只需两天)。羊群会在那里停一个多月。接完春羔后,再北上喀吾图,从那里次第进入夏牧场。
加玛也喜滋滋地历数三岔口的好:不用住地窝子,也不用住毡房,住的是砖房子!公路边还有手机信号!……又说喀吾图也好,也有信号,而且很暖和,可以穿T恤……夏牧场也好,水也好,草也好—连奶奶都会去夏牧场一起生活呢……听得我也神往不已,一度有了念头,想就这么一季一季地跟下去。—但是居麻太让人生气了,他总是说我一个冬天只放了一只羊!
第二部分 后记
本书的起因是参与了《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在2010年至2011的冬天里,我跟随一家熟识的牧民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生活了三个多月。那里是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季牧场,在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动荡生活中,算得上是最艰难的一段。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将被放弃。正是在那里,我积累了一些新鲜而复杂的体会,便形成了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写约稿,第一次坐下来有计划地创作。不是很习惯。无论是文字还是心意,都感到粗糙而匆忙。很不安……无论如何,它们作为与我的力量相匹配的东西,已经出现在这里了。它们往下的命运将会在读者那里。这本书刚动笔时,我开通了微博。进行到最后一遍修改时,我关闭了微博。整整半年,赶稿的日子里,冬牧场的荒寒之气渍透了这半年来的喧嚣世事。每到心浮气躁的时候,总算还有磐石镇放胸间,总算不至迷惘。为此我深深地感激,不只是对这场写作和这段经历本身。还要感谢几个朋友。感谢此书的第一个读者张溢,她为之做了细致耐心的校对工作。还有春儿,她是第二个读者,她的认可让我大松一口气。还有喀纳斯管理委员会的康剑先生,在我离开冬牧场生活动荡,一时无处可去时,为我在安静的景区提供了一个安静的房间,使我得以顺利完成此书。还有我家二娇,她陪我渡过了整个紧张又沉重的写作期。去年此时,当我还在冬窝子里时,她打来的两个电话是我孤寂生活的最大安慰。当时她还为我画了一幅画,我很喜欢,便连同相关文字附在了后面。
李娟
2011年11月
━
本作品下载于小说下载网,更多好看小说下载敬请访问w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