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通过政治、外交、经济等和平手段加以解决,如若无效,再使用武力。种种迹像表明,政府为此做了相应的准备,只不过他们没有想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
尽管不愿打仗,但还是做了些军事准备。3月26日,在地中海参加“春季列车”军事演习的一艘战斗补给舰奉命南下;3月29日,当国防大臣约翰·诺特把阿海军舰队出航的情报向首相汇报后,撒切尔夫人立即召集人马商讨对策。同日,第一海务大臣亨利·利奇向首相建议组建一支特混舰队,以便在必要时能即刻出航南大西洋。30日,外交大臣卡林顿在议会中提到了南大西洋局势,并说国防部正在根据内阁的决定拟定组建一支特混舰队的计划。4月1日,参加“春季列车”军事演习的部分舰只已离开直布罗陀向南运动。就在这一天,英国代表团在联合国要求安理会讨论马岛危机,并声明阿根廷舰队已驶向马岛。撒切尔夫人派人去见黑格,还给里根总统写了一封俼?希望他能制止这场入侵。显然,这些努力没有成功。4月2日,阿根廷军队占领了马岛。
就在阿根廷占领马岛的当天,撒切尔夫人3次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当时,首相的得力助手卡林顿正在出访以色列,而国防参谋长在新西兰访问。国防大臣在会上说:“即使外交努力失败了,而这一过程也可以向世界表明英国是被迫使用武力的。”经过紧张的研究,作出如下决定:1、宣布与阿根廷断绝外交关系;2、立即冻结阿根廷在英国的全部资产;3、向联合国控告阿根廷的侵略行为;4、要求欧共体对阿根廷实行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5、成立战时内阁;6、派遣特混舰队去南大西洋。
同一天,刚完成指挥地中海“春季列车”军事演习的海军少将桑迪·伍德沃德接到伦敦联合作战总司令部的命令,命令他作为特混舰队司令立即率舰队向南大西洋进发,准备武力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这是一支十足的远征军,因为马岛距英国本土遥遥8000英里,即便是从直布罗陀出发,也要航行6000英里。
4月3日,议会召开紧急会议听取审议政府关于马岛危机的报告。撒切尔夫人由于受到这一事件的冲击,显得有些慌乱,但她毕竟多年在政坛上摸爬滚打,这位女首相,正像她的挚友里根总统所说的那样,是一位得理不让人的铁腕人物,她下决心要夺回马岛,无论最终以什么方式。对此她一再做出保证。同时,她要求议会全力支持她,她对议员们说:“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团结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靠英国的力量才能维护英国的利益!”她还要求议会批准一系列有关解决马岛问题的措施,特别是同意派遣一支特混舰队前往南大西洋。议会一改往日的作风,鉴于国家面对如此之重大危机,议员们再也无心玩任何政治游戏了,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政治家们深深懂得这一点。议员们格外齐心,600多位议员,无论是执政党的还是反对党的,一致投赞成票表示支持政府。工党领袖迈克尔·富特说,政府不论从“道德义务、政治义务,还是其它任何义务出发”,都必须将阿根廷人驱逐出去。议员们群情激愤,相比之下,撒切尔夫人表现得还是最温和的。
撒切尔夫人忍痛接受了外交大臣卡林顿的辞职。他辞职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他认为,马岛事件是英国人的国耻,当然,这并非是他的责任;其欼?他忍受不了后座议员们在议会中对他的无情攻击和蔑视。卡林顿不认为自己无能和不称职,他也不认为自己应该辞职,他之所以辞职是因为他无法再干下去了,是他们逼的。同时辞职的还有卡林顿的两位助手——掌玺大臣汉弗莱·阿特金斯、外交与联邦事务部国务大臣理查德·卢斯。但她拒绝了国防大臣诺特的辞职请求,她劝阻道:马岛失手并非国防大臣的责任。事实上她舍不得诺特离去,尤其是在这种时刻。卡林顿的辞职多少转移了一些群众的视线,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撒切尔夫人。
战时内阁由5名正式成员组成,除首相外,还有新任外交大臣皮姆、内政大臣怀特洛、国防大臣诺特、公爵领地大臣兼保守党主席帕金森。在女王授权下,战时内阁就是处理马岛危机的最高决策机构。同日,英国正式对外宣布派遣特混舰队前往南大西洋,撒切尔夫人及其议员们对政治解决马岛冲突不抱任何幻想。
英国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风险远征马岛呢?这要从英国目前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说起。昔日的大英帝国经过长期的经营,其殖民地遍布全世界,最多时达到58处之多,成为“日不落帝国”。然而,自从1876年加拿大率先获得自治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民族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根本无力阻挡这一历史潮流,先后有45个殖民地脱离了英国的统治而独立出去。仅剩下的13个殖民地,其统治地位也不稳定。阿根廷出兵占领了马岛,这不仅侵犯了英国在该岛的利益,最令英国人害怕的是由此引起连锁反应。因此,英国不惜花费血本,不远万里,誓在夺回马岛。
出兵马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英国这个往日世界头号海军大国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一战时,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拥有军舰1350艘。即使是到了二战期间,敦克尔克大撤退、阻止德军西进英吉利海峡占领英伦三岛、北非行动、盟军反攻欧洲大陆成功地在诺曼底登陆,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英国皇家海军也都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战争结束时,皇家海军拥有舰船近600艘。其中,仅大型航空母舰就有12艘。随着战争的结束,以及海外殖民地先后独立,英国已不需要再保持这样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另一方面,英国多年经济不景气,国家无力负担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政府连年削减军费,军舰卖的卖,退役的退役,使得英国由一个海军大国逐步缩减为一支仅担负北约部分区域防务的海上力量。到1978年,最后一艘大型航母“皇家方舟”号也退出现役,这大大降低了远海作战能力,以至于使英国在整个马岛战争期间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海军只剩下两艘轻型航母,14艘驱逐舰,46艘护卫舰和32艘潜艇。要想依靠这点家底组建一支特混舰队远征南大西洋,谈何容易,况且,万一战争升级,英军将面对本土作战的全部阿根廷军队,真是凶多吉少。夺回马岛,万事大吉,如遇不测,不仅英军惨遭失败,恐怕撒切尔夫人也将不得不离开唐宁街10号。
撒切尔夫人处境极其艰难,有人指责政府对马岛问题漠不关心。负责马岛事务的尼古拉·里德利曾提出一个将马岛长期租借给阿根廷的计划,但最终被议会否决了。政府于1980年6月宣布将撤回皇家海军的“忍耐”号破冰船,海军大臣基思·斯皮德曾对这一决定提出了质疑,弗兰克斯领导的调查委员会认为,撤回“忍耐”号会会是不明智的,外交部也极力反对撤回“忍耐”号,卡林顿认为,撤回“忍耐”号会使岛上居民及阿根廷认为英国放弃了对该岛主权的要求。1981年马岛局势恶化后政府本该收回这一决定,但政府没有这样做。
当最初舰队街传出阿根廷将出兵占领马岛时,BBC的节目制作人打电话给外交部证实这一消息,而值班的官员还辟谣说:“请相信我,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们还能不知道吗?”英国历届政府长期忽视马岛问题,导致了马岛的失手,现任首相要承受这一切。
高层决策是果断而坚决的,像组建特混舰队、征用民船、划分战区及建立战区指挥机构等重要决定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的。由于长期对苏冷战,英军一直处在较高的战备状态,海军的出航率达到70%,一接到命令,潜艇部队、海军陆战队、空军及后勤补给都做出了快速反应,他们利用较完善的战备体制,集结船只、全方位调集物资、突击补充给养、抢修战船、改装商船,仅仅3天的时间,也就是到了4月5日,已有近40艘舰船离开本土及直布罗陀向南大西洋进发。联合作战司令部及伍德沃德充分利用了从英国到马岛漫长的航程,边航行边研究制定作战计划,那些不在本土的舰船以及来不及改装的船只则边集结边改装边补充给养,航行中还请法国配合进行对抗演习及其它军事训练,马岛战争期间,英军投入了其海军23的兵力,当然是逐步达到这一规模的。
从战时内阁的角度来讲,出兵是必要的,武力是外交谈判最好的王牌,况且还有西方社会的经济制裁及武器禁运等措施。即便是假戏也要真做,这不仅是皮姆个人的看法,大多数人也都这样认为,因为阿根廷难以抵御这样一支强大海军的威慑力,他们将被迫回到谈判桌上来。皮姆擅长谈判,信奉外交手段,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他在电视上说,除了打仗以外还可以采取其它方式解决争端,他主张谈判与军备同步进行。
撒切尔夫人则与皮姆不同。由于阿根廷人沉浸在狂热的爱国热情中,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使他们坚决要求收回马岛主权,而撒切尔夫人及所有的英国人都不会在马岛主权上作出任何让步,所以从一开始她就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她已从将军们的口中得知战争意味着什么,但她也看到了战争背后当时别人似乎难以看清的某些前景。她要在这两方面加以选择,但首先要极力促成和谈,如果美国或联合国从中调解,不费一枪一炮使阿根廷从马岛撤军何乐而不为呢?但和谈的希望极其渺茫,必须积极备战。她认为英阿之战是正义与邪恶、侵略与反侵略的较量;她坚持认为没有必要征求岛上居民的意见,因为在侵略者的恫吓之下,被侵略者已经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力。她对黑格说:张伯伦1939年胡说什么,捷克离我们还远着呢!由于他的失职,英国50多万人白白丧失了生命。她还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对敌,在她及大多数英国人眼里,这场战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马岛本身,它涉及到了整个英国的利益,也触及到了整个西方社会的利益。
美国国务卿黑格居中调解,多次往返于伦敦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但所有的和谈计划均遭到拒绝。当英国击沉阿根廷的“贝尔格莱诺将军”号后,为了转移世人的视线,内阁表示对秘鲁总编贝朗德提出的调解方案感兴趣。英国不失时机的让步,更加使得加尔铁里骑虎难下,当时国内民众的情绪使他无法做出任何退让,他失去了最后一次和谈的机会。而英国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战争气氛,首先,使世界舆论认为英国是受害者,是被迫起来还击的;第二,让世人认为他们是爱好和平的,是在外交努力失败之后被迫使用武力的;第三,利用外交技巧使得加尔铁里要么做出重大的让步,要么面对战争;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确保战争的胜利。
整个战争期间,撒切尔夫人完全信任和依赖于军方,因为她深知对于战争她是一无所知的。她充分吸取了艾登政府在处理苏伊士运河危机上的教训,不插手直接指挥8000英里之外的具体行动,只是掌握着战略指挥大权,限定了战争的规模——不得把战争扩大为两国间的全面战争,提出了速战速决、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