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嫡策-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贺琰官儿没丢,恩宠没变,势力没颓,娶了应邑,当了驸马,应邑再给他生下嫡子嫡女,他会痛吗?他会反首再看到母亲的好吗?他会看到他的卑鄙与畸形吗?

他都不会,他照样还是意气风发地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甚至还会觉得没了母亲这个拖累,好轻松。

既然当时毫不犹豫地选了应邑,如今再做出这番情圣的模样,反倒叫人恶心!

行昭的脸色慢慢定下来,却陡然知道了她该怎么回答那日一早她问莲玉那个问题,侧过身去轻声出言:“母亲会高兴的,不是因为我与哥哥,而是因为贺琰会带着后悔下去陪她。”

母亲活了一世,以爱为先,这是让她最能欢喜的事儿吧?

欢宜有些担忧,捏了捏行昭的掌心,轻声一唤:“阿妩。。。”

“没事,都过去了。”

是了,都过去了,她与行景的不原谅就是咄咄相逼,贺琰已是罪有应得。

定京的春过得快极了,前半段是属于冬日的,后半段儿是属于初夏的——连正正经经开在烟花三月的桃花儿都没捱得过定京城日渐热起来的天气儿,早早蔫得落在了地上,一瓣瓣既像初雪又像粉嫩的点睛之笔。

一入五月,天儿便燥起来,人的火气儿就起来了,黄妈妈铁面无私一连罚了两个小丫头的月钱儿,又来怒火冲冲地告那个虞宝儿的状:“。。。也就是那日我不在,若我在,这小丫头就不只是罚跪扣月钱那么简单了,不得结结实实打四十个板子再撵出去,我就不姓黄!姑娘要留,我便忍了这口气儿,姑娘自个儿去瞧瞧,她管的那一块儿洒扫那一天儿是做好了的?我不求一尘不染,至少也别留那么几片儿叶子在那儿吧?她以为她在作画儿呢!”

  
正文 第一百九六章 七夕(上)


人不同,说话处事也不同。

怒气冲冲地过来告状的,瑰意阁上上下下也只有黄妈妈做得出来,也只有她敢做。

行昭只好笑着温声安抚:“随她去吧,你该骂就骂,该罚就罚,别因为是我说要留的,就单单给她颜面。过会子你憋出个好歹来,我还得拨两个小宫人来照顾着黄妈妈,得不偿失不是?”

留下那个宝儿本就是为了钓鱼,如今鱼快上钩了,总不能功亏一篑。

定京城里燥热,西北一段儿大漠一段儿草场,黄沙飞扬,树都难见着一棵,火气儿只有更大的,这不三百里加急,说是皇帝新调令的守备亲自下令斩了自个儿从定京带过去的八个兵士,赏了十余个兵士五十军棍儿。

“皇上怕是脸都快气绿了。”

方皇后心情很愉悦,“守备原是想息事宁人来着,却被蒋千户。。哦不,蒋佥事架得老高‘守备是御笔亲批调任的,国之栋梁,西北大幸。皇上对您的信任,西北民众对您的信任就全看在此处了。’,京里九城营卫司那帮兵士从没见过血更不知道西北练军是怎么练的,以为在西北还能像在定京似的?懒懒散散,朝出暮收,狎妓寻欢,犯了三十二条军规,不死也要脱层皮,活该!”

定京城里没仗打,行军操练都是得过且过,西北不一样,训的是军人,练的是汉子。

九城营卫司那些人安逸日子过惯了。以为去西北是去混军功,换个地方继续过安逸日子的。却正好碰上蒋佥事要玩儿阴招拿人杀鸡儆猴,这八个倒霉蛋就活生生地被他家守备舍弃了。

死得莫名其妙又冤枉,可他们既然是军人,就应当知道军规无情,刀剑无眼。

以身试法。是活该。

正如方皇后所预料,皇帝脸色大变,却被噎得没话说。

能说什么?

人是他派过去的守备让砍的,砍人的理由是他祖宗定下的三十二条军规,一切都名正言顺得很。

皇帝要架空西北财权,要让方祈的二叔致仕退隐,方家照做,可从九城营卫司派了守备去西北吃相难看的争兵权。能是这么好争的吗?

八个倒霉蛋一砍,军中哗然,西北军与九城营卫司拨过去的兵士对立为两派,都是血气方刚的大老爷们一言不合拔刀相向,险些出现哗变,守备在定京城里安稳惯了,哪儿见过这幅阵势,缩在城墙上自个儿不出来。蒋佥事却一马当先,站在城墙上连射三箭,一箭射在西北军帐篷挂着的红缨上。两箭射在九城营卫司麾下的木桩子上,又稳又狠,当即镇住了场面。

军营里崇尚强者,守备既然撑不起架势来,手一转,实权又到了蒋佥事手上了。

为这事儿。方祈真是一张脸笑成了菊花儿,连称自己个儿挑下属的眼光好,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自个儿挑女婿的眼光好,再说就成了皇帝挑臣子的眼光好。

挑来挑去,挑中个软蛋,眼光能不好?

行昭捂着嘴笑,看着潇娘一脸与有荣焉的模样,心里为她默了把哀,蒋佥事有勇有谋有心计,真汉子一只,照潇娘的个性,还不得被啃得渣渣都不剩?

潇娘的亲事就定在初夏,送亲的时候行昭请旨出宫帮潇娘添箱,给行明添箱的时候行昭实实在在地拿了两千两银票,是想着贺太夫人铁定不会帮行明扎扎实实地置办好嫁妆,二夫人虽是出身中山侯刘家,可却是庶子嫡女,嫁妆单子也不算太丰厚,与其送几副华而不实的头面,还不如送真金白银,愿意买地也好愿意置铺子也好,都随行明。

两千两银子虽损不了小富婆多少根基,可到底也算是大出血了一把。

再给潇娘添箱,便要仔细想了想潇娘缺什么?银钱?方家是盘踞西北多年的土豪,缺什么也不能缺银子,瞅瞅方祈每年送行昭的生辰礼儿,赤金嵌八宝簪子,一整幅祖母绿头面,要不就是直接送金锭——比行昭直接送银票还要霸气。

首饰?那倒也不缺,再去虏两把鞑靼,啥首饰都有了。

想来想去,还是熏陶熏陶潇娘的艺术情操吧。

行昭着手亲自开工,日赶夜赶赶出大漠孤烟直的画册来,她没真真见过,越画越想见,画工笔要细描认真,常常一个晚上描完,眼睛便干涩得很,其婉就奉茶来,行昭一抿,是决明子和苦荞泡的茶。

“是重华宫叫人送的呢。。。”

重华宫送过来的,不就是老六的意思?

苦荞是苦的,决明子没有味儿,可行昭感觉满口都是甜的。

请来的全福夫人是黎令清的妻室,有儿有女,高堂尚在,黎令清是带六皇子的老师,请黎夫人来自然也是六皇子拜托的,欢宜瞅着行昭笑,行昭不做声看着潇娘要哭不哭的模样,眼圈红了红再忍了忍,终究说道:“表姐要哭便哭,离家哭嫁本就是旧俗。”

潇娘眼睛一弯,嘴巴一瘪:“绞个面痛死我了!”

就知道她是白操心了!

论是再大大咧咧的小娘子临了上轿的时候,憋了憋还是哭出声了,刑氏靠在行昭身上抹眼泪。

唢呐锣鼓喧阗,送行的自然是潇娘的胞兄桓哥儿,后头跟着一水儿的兵士,大红喜色,鞭炮炸翻的天都渐渐淡去,行昭拿帕子给刑氏擦泪,笑道:“。。。您且放心,蒋佥事可不敢对表姐不好。”

“他要是敢对潇娘不好,潇娘自个儿就能拿马鞭抽他!”刑氏哭是哭,可哭得也是中气十足。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

潇娘嫁得远,从定京嫁到西北,往返得六天,回门便给省了,只捎了信回来,特意还给行昭写了一封,行昭拿着信给方皇后念,潇娘信里嫌蒋佥事老爱管她,“大抵是年岁大的男人,一句话能扳成三段来说,唠唠叨叨个没完,我一凶,他就蔫,好生无趣。往后等你成了亲,得自个儿找事儿做,听戏也好打马球也好,总不能叫男人束手束脚地管住了。。。”

信写到后头,就从诉苦变成了婚姻指导。

行昭结结巴巴地念,方皇后就哈哈地笑。

到了七夕,是办的晚宴,皇帝本是定的都去太平行宫办筵,再一想总要先去慈和宫行了礼问个安吧?可惜顾太后瘫了,去行宫的提议也就搁置了下来,还跟往年一样放在太液池畔办。

七夕前一晚上,顾青辰过瑰意阁来说是来拉家常的,行昭一听,直接回道“描红做功课,忙得很,既只是拉家常,就等家宴之后再拉,也是等得起的。”

瑰意阁的大门都不打开,顾青辰磨蹭了两把,终是转身而去。

行昭放下手上的书卷,眼眸有些深。

过了家宴,她们两个还能坐在一起拉家常吗?

正文 第一百九七章 七夕(中)

到了正日子,七夕正好风清月明,筵席摆在太液池畔里的十里长桥里。

雕栏画栋间,披绣闼,抚雕甍,隔五步摆文心兰,隔十步摆秋海棠,两柄太师椅放置于十里长桥之首,于其左右两列顺序而下,后置黄花梨木椅凳,银箸瓷碗次序放置,宫人们统一都穿着靛青褙子鹅黄综裙,面目恭谨垂手而立。

家宴是在入暮才开始,宗亲家眷们三三两两在晌午之后就入宫了,先去慈和宫隔着屏风给顾太后叩首问安,再往凤仪殿去给方皇后请安。

豫王妃闵寄柔来得最早,行昭被方皇后叫出来行礼,闵寄柔忙探过身去扶她:“儿媳与阿妩素日都是姐姐妹妹称呼,您让阿妩给儿媳行礼,岂不是。。。岂不是。。。”

“指了婚,订了亲,懋妃说得是,你往后就是行昭的长嫂了,这个礼也没什么受不住的。”方皇后笑了笑说。

蒋明英也动作快,没让行昭的膝盖弯下去就搬个了小锦墩搁在行昭身后。

闵寄柔脸一下从脖子根红到了耳朵上,懋妃只要一见二皇子,话里话外就是要让二皇子懂上进,“你父皇将路给你铺得顺溜,你就该一步一步地沿着走,别白白辜负了期望。。。”

期望?什么期望?

是要争太子还是准备当皇帝啊!

说一千道一万,今上还没死呢!就算老二成了储君,她王懋妃也只能是个贵太妃,当不了太后,正正经经的太后还坐在殿上呢!

闵寄柔婉转了眼神,轻言细语:“母后言重了,等阿妩过了门,既是妯娌又是妹妹,大周以礼治国这是自然,可礼法之中尚存人情。母妃守规矩守惯了,您大人大量千万莫怪。”

这算是代王懋妃赔了不是。

方皇后端了茶抿了口,再放下时,就顺嘴说起了摆在十里长桥里的秋海棠,“。。。原本想摆山茶。又怕再出大前年那桩事儿。左催右催,花房总算是赶在七夕之前将秋海棠给育出了朵儿,算是有个交代。”

“秋海棠也好看。小朵小朵地缀边儿,不艳不俗,左右是家宴,一家人聚在一块儿就是天大的福气了。”闵寄柔从善如流接其后话。

王懋妃惹出来的口角,方皇后把气儿发在闵寄柔身上敲山震虎,闵寄柔委实有些冤枉。

一边儿是姨母,一边儿是手帕交,方皇后要立威,两方打擂台。。。

行昭叹口气儿。这还只是开始,二皇子和六皇子的争斗还早呢,朝堂上喧了天儿,可惜两个当事人还兄友弟恭着,二皇子是个性耿直,六皇子是公私分明。两厢见了面儿,幼时的情分还在,两个兄弟都是有情有义的,又还都是半大不小的少年郎。。。

唉,可惜有人把这两个放在了对立面。。。

怕是二皇子还没意识吧?

过了会儿。几位长公主也携伴来了,中宁长公主看起来很憔悴,不过才三十出头,平日里又是养尊处优着,脸上细纹一褶一褶的,眼神耷拉着,别人说到她还得再唤两声,她才能反应过来接话儿。

应邑死后,中宁过得一直不太顺遂,方皇后拿不准中宁知道多少,可行昭想起来中宁在凤仪殿里就敢来捂她嘴,怕是晓得不少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