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位亲王上路之后,长安城安静了许多,太子李承乾满心以为年长的皇子已经全部离京,没想到还是有漏网之鱼。
谁?魏王李泰。
魏王李泰并不是擅自做主,而是李世民特批,不用去相州了,就留在京城吧。那相州都督空缺怎么办?好办!着金紫光禄大夫张亮以长史(秘书长)身份代理相州都督。
皇帝要宠信一个人总是有办法。
就这样,李泰留在了长安城,继续与太子李承乾并肩作战。从表面看,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兄弟,从骨子里看,他们已然是你死我活的对手。尽管一切只是萌芽,然而同样尊贵的血缘决定他俩之间的战斗一定会绵绵不绝,一如武德年间的太子建成和李世民。
令李承乾没有想到的是,父皇李世民对李泰的宠信与日俱增,也是在这一年,李世民鉴于李泰爱好文学,对待知识分子彬彬有礼,特下令:魏王府成立“文学馆”,李泰可以自由招揽天下学士。
有其父必有其子,李泰,正是李世民的标准克隆版。
马拉松
太子,国器。
历朝历代都把太子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李世民同样如此!
为了教育好李承乾,李世民同样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他同样希望这个嫡长子能够像他的名字一样,担负起社稷的重担。
贞观四年七月十日,李世民任命原太子少保李纲出任太子少师,原兼任御史大夫的萧瑀出任太子少傅。这是给太子选择老师,李世民自然不会马虎。
其实这个任命有着李世民的深意,让李纲出任太子少师是为了教授李承乾道德文章,而任命萧瑀则是看重他的端庄,顺便让这个端庄却又牢骚满腹的萧瑀有个发挥余热的地方。李纲和萧瑀都很优秀,都在青史留名,可惜他们都不适合李承乾。
李世民只看到了李纲和萧瑀的优秀,却没有看到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代沟。
这一年,李纲八十四岁,李承乾十二岁,他们之间足足差了七十二岁,不仅隔着几条代沟,更隔着两个朝代。李纲在北周当过官,在隋朝领过俸禄,在武德年间当过大臣,在贞观年间又出任太子少师,这样经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只是这样的财富并不能转变为李承乾自己的财富。
李承乾曾经向李纲请教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李纲凛然说:“托孤之事,古人认为很难,我却认为很容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对于李纲而言,他的表现不可谓不好,而对于李承乾而言,听这样的课他其实似懂非懂。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听八十四岁老爷爷慷慨陈词,有些道理他似乎懂,有些道理他又似乎不懂,但又不能说不懂,不然八十四岁的老爷爷会不高兴,所以表现出来的一定是“我懂了!”
真的懂了吗,其实未必。
懂了也好,不懂也罢,李承乾还是跟师傅们一起做了官面文章。每次李纲前往东宫,李承乾都会亲自叩拜,而每次李承乾升堂处理政劼?李纲和房玄龄都会在一旁陪坐,他们是奉李世民旨意陪太子升堂,李世民也希望李承乾能从两位大臣身上学到治理天下的学识,只可惜,一厢情愿。
从武德九年开始,太子李承乾就按照父亲的要求非常努力的学着做一个太子。到贞观九年时,他学的很努力,很刻苦,得到的评价也不错,《旧唐书太宗诸子》如是记载: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
“太宗居谅暗”指的就是高祖李渊去世后那几个月,在那几个月中,军政大事一律由十七岁的李承乾裁决。结果证明李承乾“颇识大体,很有决策能力”,无疑李承乾的初次亮相堪称完美。
然而,当太子不是参加奥运会,参加奥运会可以一战成名,赛前的小萝卜头也可以蜕变成记入史册的奥运冠军。当太子则不成,不可能一战成名,也不可能一战定终身,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力争出彩,力争不犯错,坚持到最后撞线的才是真正的皇帝。
与奥运会相比,奥运会是一百米短跑,当太子则是42公里加195米的全程马拉松。
事实证明,李承乾只适合跑一百米,不适合跑马拉松。
锋芒
贞观十年,李承乾的好日子结束了,这一年他十八岁,魏王李泰十七岁。从这一年开始,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角力开始了,这次角力延续了李家兄弟内斗的光荣传统,这一斗又是八年。
十八岁的李承乾从这一年起开始走下坡路,而魏王李泰从这一年起开始向上发力。
李承乾为什么会走下坡路呢?
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二,李承乾遭遇了过早的成人化教育。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时表现出色,长大了却未必出色,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代层出不穷的小童星。在小时这些小童星们一个个风生水起八面威风,而进入成年之后,真正成才的又有几个?
所以东北有句俗语,先胖不是胖,后胖压塌炕。
李承乾其实就属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行列。这个政治小童星在作为储君的前十年里,他很出色,而要命就要命在这个“出色”上。少年李承乾之所以出色,主要是衡量标准在作怪,衡量少年李承乾的标准其实是孩子的标准,而恰恰李承乾在师傅们的教育下早早成为了一个“小大人”,反过来再拿“小大人”跟同龄的孩子比,出色是必然的。
这样一直“出色”的李承乾就带着错觉度过了前十年的储君生涯,他一直自认为很出色,旁边的人也说他很出色。其实他一点都不出色,只是接受成人化的教育早了一点而已,这就是李承乾走下坡路的第二个原因。
在前面的我提到过,李承乾的师傅有李纲,有萧瑀,有房玄龄,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年龄大,年龄有多大呢?贞观四年李纲年龄八十四,萧瑀五十七岁,房玄龄五十二岁,三人中,李纲的年龄足以当李承乾的太爷爷,萧瑀和房玄龄可以当李承乾的爷爷,而李承乾便是跟着这些爷爷和太爷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可以想象,当李世民将李承乾委托给李纲、萧瑀等人,他们该是多么忐忑,而他们又是多么殚精竭虑将生平所学传授给李承乾。这个安排本身没有错,李纲没有错,萧瑀没有错,房玄龄没有错,李世民没有错,李承乾也没有错,但是还是有一个错了,那就是时机。
李世民让李承乾学习的时机不对。倒霉的李承乾遭遇了过早的成人化教育。
过早的成人化教育其实有利有弊,对于有资质的孩子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而对于资质平平的孩子却并不是好事。因为他的资质不足以承担过早的成人化教育,而这种过早的成人化教育必定会在他的人生之中出现排斥反应,那些过早接受专业化教育的童星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很不幸,童星李承乾也归于此列。
三岁唱出六岁的水平是童星,六岁唱出十岁的水平是童星,而十八岁唱出十八岁的水平只是一般人,二十岁以后还是十八岁的水平,那就是铜星了,破铜烂铁的铜。
从童星到铜星,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然而无形之中,这就是李承乾的人生轨迹。
与李承乾的下坡路不同,魏王李泰迎来了自己的上坡路。
其实说起来,魏王李泰的嫡子身份还有过一段波折,在他的人生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不能叫李世民父亲,而只能称之为“二大爷”。
为什么亲生儿子要叫亲生父亲“二大爷”呢,始作俑者可能是李渊。
李泰出生于武德二年,比李承乾晚出生一年。武德三年,还在襁褓之中的李泰被封为宜都王,一年后,进封为卫王。然而这个卫王不是白封的,他这个卫王是继承已故三叔卫怀王李元霸的衣钵,也就是说李泰被过继给了李元霸,从此他宗法上的父亲是李元霸,而李世民只是他的生父,现在得叫二大爷。
李世民的二大爷生涯持续了至少五年,至少持续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
贞观二年,李泰被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同时李世民以宗室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嗣李元霸,这样才把李泰替换了回来。
从这一年起,李泰从李元霸的名下回到了李世民的名下,这下二大爷又变成了亲爹,货真价实的亲爹。
亲爹变二大爷,二大爷再变亲爹。从李泰名分的波折来看,他名分的波折可能恰恰是他的资本,李世民对李泰的厚爱不排除有补偿那长达五年父爱缺失的因素。
贞观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当其他亲王纷纷上路赶赴自己的责任防区时,魏王李泰依然安坐在自己的魏王府内。从这一刻起,李泰感受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别的年长皇子纷纷离去,而唯独自己照常留守长安,而且还获准开设文学馆,随意招聘人才,父皇李世民这步棋又有什么深意呢?这步棋的潜台词又是什么呢?
其实所谓深意,所谓潜台词,说出来都很简单,连老农都能说出来: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谨慎一生,算计一生的李世民不是老农,但他比老农更精明。为了皇权的接力棒继续平稳传递,他并不想把所有的宝都押在李承乾身上。因为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很冒险,也很不公平,毕竟嫡子不只一个,而是三个,更何况李承乾与李泰,年龄仅差一岁,能力也在伯仲之间。而在潜意识之中,李世民更欣赏李泰,因为在喜爱文学这一点上,李泰更像自己。
对于李承乾,李世民一直维护着他太子的地位,而对于李泰,李世民却又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喜爱其实源自爱才之心,源自知音难觅。此时李世民的心中出现了一架天平,天平的一端是李承乾,天平的另一端便是李泰。作为父亲的李世民究竟喜欢哪一个,看重哪一个?他很矛盾,也很困惑。
在矛盾和困惑之中,李世民继续着对李泰的偏爱。在允许李泰开馆招揽学士之后不久,李世民赏赐了李泰一辆车。
别误会,这辆车不是机动车,也不是畜力车,而是人力车,人拉的车。
这辆车是做什么用的呢?接送李泰上下朝用的。
原来李泰生的腰腹洪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膀大腰圆,体态较胖,相比别人等于多背了两袋面。多背了两袋面的李泰同其他大臣一样,上朝的时候都需要小步快走,这叫“趋拜”,这是臣子见皇帝的礼节,没有人可以例外。因此多背了两袋面的李泰也需要跟大臣们一起小步快走,每次上朝之后都有点气喘,毕竟他多背了两袋面。
气喘的李泰仅仅在心中抱怨过自己的体重,却从来不敢奢望在上朝时享受例外。李泰知道,能够享受例外的要么是受伤,要么是年老难以行走,至于自己,想都别想。
机会有时候也垂青没有准备的头脑,尽管李泰没有准备,他还是被李世民的恩宠击中。他居然被李世民赏赐了一辆人拉的小车,专供上下朝使用。
自此,当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重臣还在上朝的道路上小步快走时,魏王李泰已经安坐在天子钦赐的“小舆”上轻松地跟各位重臣打着招呼,如果有心情的话,还可以一边坐车,一边跟小步快走的长孙无忌们聊聊长安的天气。
恩宠到如此地步,李泰再没有格外想法的话,要么是天生弱智,要么就是没有随身携带大脑。
小报告
贞观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