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走到开元初年,安延偃所在的突厥部落也破落了,没有办法便前去投奔了唐朝。

在投奔的路上,遇到了唐朝将军安道买的儿子,因为这个缘故,安延偃一家便住进了安道买的家中。

由于安延偃和安道买都姓安,因此两家的子弟便互认为了兄弟。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康轧荦山改姓为安,并更名为禄山,安禄山的名字由此而来。

渐渐地,安禄山长大了,并找到了一份职业:互市牙郎(贸易往来中间人)。

安禄山所在的地区,多民族聚集,民族间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不过在相互的交易过程中,一个难题很难解决:彼此间语言不通。

安禄山出现后,所有难题迎刃而解,因为他是复合型人才,懂六蕃语言,放在现在,相当于六门外语。

靠着语言的优势,再加上他足智多谋,善解人意,他的互市牙郎当得还不错,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然而滋润的日子没过几年,安禄山就栽了。

栽在一只羊身上。

因为一时性起,估计是馋坏了,安禄山就偷了一只羊,结果被人发现报了官,这下问题严重了。

此时管辖安禄山所在地区的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他严格执法,准备将安禄山杀鸡儆猴,一刀两段。

如果这一刀砍下去,或许就没有后面的安史之乱了。

明晃晃的大刀片已经举了起来,留给安禄山的时间数以妙计。

这时安禄山大呼一声:大人难道不想消灭奚和契丹吗?那又为什么要杀我这样的壮士呢?不知是模仿还是巧合,安禄山这声大呼的背景以及语法结构,跟历史上的两位名人如出一辙:一位是韩俼?另一位是唐朝名将李靖。

韩信临近被斩,大喊一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后来成为汉朝开国名将。

李靖临近被斩,大喊一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后来成为有唐一代名将。

那么安禄山这声大喊的效果呢?他引起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注意。

张守珪闻言,仔细端量了一下安禄山,发现此人身材魁梧,皮肤白皙,相貌不凼?而且又是胡人,懂得六门外语,或许真是个人才。

不妨就把这个人才留下吧。

这一留便留出了千古祸害。

在这之后,安禄山就与自己的发小史思明一起,成了张守珪手下的捉生将(类似于侦察排排长)。

史思明,名字听起来像汉人,实际也不是汉人,而是突厥人的后代。

史思明原名史窣干,思明,是他发达以后,皇帝李隆基赐的名。

相比于安禄山的相貌不凼?史思明就没脸见人了。

他骨瘦如柴,气胸,驼背,眼睛突出,鼻子歪斜,头发稀少,明白人知道这是孩子长得难看,不明白的还以为是史前人类,或者是浓缩版的阿凡达。

然而,名人马云有一句名言:男人的智商与相貌,往往成反比。

这句话适用于马云,也同样适用于史思明。

长相歪瓜裂枣的史思明,智商超出常人数倍。

史思明之所以是安禄山的发小,因为两人从小是邻居,巧合的是,史思明只比安禄山早出生一天。

长大后,两个掌握六门外语的发小便当上了互市牙郎,凭借着自己的语言优势混口饭吃。

然而,好景都不长,安禄山因为偷羊栽了一个跟头,史思明也则因为欠政府的钱还不起被迫远走他乡,流落到了奚部落。

没想到,一进入奚部落,史思明就被巡逻的骑兵当做奸细抓住了,按照规矩,杀无赦。

高智商的史思明马上开动自己的大脑,瞎话张嘴就来:我是大唐使臣(有长成你那样的使臣吗?),如果大唐听说你们杀了使臣,对你们没丁点好处。

不如带我去见你们的大王,如果你们大王留下我,自然就少不了你的功劳。

巡逻的骑兵智商也不高,一下子就被史思明给忽悠住了,便领着他去见了奚王。

见到奚王后,史思明依然摆着唐朝使节的谱,故意不拜,嘴中振振有辞:天子使节见到小国国君不必参拜,这是礼数规定的。

奚王顿时大怒,然而转念一想:礼仪中确实有这样的规定。

再看史思明,奚王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唐朝没人了?派这么一个歪瓜裂枣的家伙。

再转念一想:或许唐朝天子不以貌取人,眼前这人没准还真是使节,那可得罪不起。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就当他是唐朝使节吧。

这样,欠款不还的史思明便被当成了唐朝使节,在奚部落结结实实地过了一把大爷瘾。

临近告别,奚王准备派一百人跟随史思明前往唐朝朝见。

史思明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向政府表功的大好机会。

奚部落里有一个能人正担任琐高(奚部落的高级官员),此人非常有名,唐朝很多官员知道他的名字,如果把此人诈进陷阱,就将是自己的投名状。

打定主意,史思明便对奚王说:跟随我入朝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配朝见天子的。

惟有琐高,可以与我一同前往。

奚王哪里知道史思明的算盘,一挥手,琐高就加入了奚部落使节团。

使节团一行三百多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平卢城(辽宁朝阳)。

临近进城,史思明说:你们先等候一下,容我进去通报。

进城之后,史思明便对平卢守将说:这次奚部落来了好几百人,名义是入朝晋见,实际却是想偷袭平卢城,还请大人提前做好准备。

一眨眼的功夫,史思明就把三百多人的使节团给卖了。

接下来就是鸿门宴的俗套了:奚部落三百余人遭遇伏击,除名声在外的琐高外,其余人等有来无回,全都成了史思明的投名状。

经此一战,史思明今非昔比: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接到汇报,对这个其貌不扬的家伙产生了兴趣,一高兴,便把他收入帐下,与安禄山一起出任捉生将。

至此,安史之乱的两大主角闪亮登场,而他们的伯乐都是张守珪。

事实证明,张守珪的眼光很准,他所提拔的史思明和安禄山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尤其是安禄山。

安禄山不仅精通六门外语,而且对辖区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

凭借这一特长,他创造了以五名骑兵生擒契丹数十人的经典战例。

之后,张守珪有意给安禄山创造机会,又给他增加了一部分兵力,结果安禄山再接再厉,战果不断。

凭借战功,安禄山被擢升为偏将,与张守珪的关系也越走越近。

安禄山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他知道张守珪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因此他处处陪着小心,以博取张守珪的信任。

安禄山知道张守珪嫌自己胖,于是他便控制自己的食量。

在张守珪的手下,他从来没吃饱过,不是饭不够吃,而是有饭不敢吃,怕胖!在安禄山的苦心经营下,两人的关系更进一层,到了可以一起洗脚的地步。

安禄山给张守珪洗!安禄山第一次给张守珪洗脚,便对着他脚下的痦子发愣。

张守珪一看,觉得胡人果然没见过世面,连痦子都不认识。

张守珪说:这是痦子,据说长痦子的人都有富贵命。

安禄山嘿嘿一乐,大人说的是真的吗?末将脚底全是!要了老命了。

安禄山和张守珪的感情持续升温,最后一步到位,升级为父子关系:安禄山认了张守珪当干爹。

有了这层父子关系,安禄山的仕途就被装上了螺旋桨,一路直升,从偏将一直升迁到平卢兵马使、幽州节度副使(节度使副手)。

开元二十二年(一说开元二十四年),一直顺风顺水的安禄山遇到了一道生死坎。

这一年,安禄山奉张守珪命令出击奚部落和契丹部落,本想借此捞点战功,没想到却因为轻敌冒进,遭到一场惨败。

安禄山得对这场惨败负责,按律当斩。

在干儿子的生死关头,张守珪坐不住了。

按照军法,安禄山必死无疑,然而张守珪却舍不得,因为他知道安禄山的能力,这么有能力的一员大将就这么杀了,太可惜了。

张守珪不甘心,他想做最后的努力。

张守珪命人将安禄山押解到了长安,是死是活,就由李隆基亲自决定吧。

这次押解是张守珪使出的胜负手,同时也增加了安禄山的活命概率:如果继续留在幽州,安禄山必死无疑;而到了长安,安禄山是生是死便各有一半的可能,活命概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

一度,张守珪失算了,因为安禄山面对的宰相是张九龄。

这是安禄山与张九龄的第一次面对面,也是两人人生中唯一的一次。

张九龄在处理意见栏上写上了自己的处理意见:杀!张九龄随后写道:昔日,田穰苴诛杀庄贾,孙武斩宫嫔,都是为了保证军令畅通。

张守珪如果要保证军令畅通,安禄山就不能免死。

遗憾的是,张九龄的真知灼见并没有得到李隆基的认可。

一直以来,李隆基在张守珪的奏章里屡屡看到安禄山的战功,在他眼中,这是一个有才干的将领,仅仅因为一次战败就处死,他也舍不得。

李隆基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免死,但免除官位,以白丁身份代理现有职务。

说白了,就是给安禄山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

这下,张九龄不干了,他争执道:安禄山违反军令导致军队覆没,按照军法不可不诛。

况且臣观察他的容貌中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张九龄说完这话,李隆基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就看他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

遗憾的是,李隆基没有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便在他手边溜走,这一错过就是一辈子。

李隆基回应说: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

李隆基的意思是说,你张九龄不要拿王夷甫识石勒的先例说事,那会枉害忠良的。

王夷甫识石勒说的是慧眼识珠的故事。

王夷甫(王衍)是西晋的宰相,在石勒还是少年的时候,两人曾有一次偶遇。

王夷甫一看石勒的面相便大吃一惊:将来乱天下者,必是此人!为了将祸患消灭在萌芽之中,王夷甫派人去抓,然而石勒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后来,石勒果然造反,建立了后赵国,并大规模入侵中原,导致西晋亡国。

这时,慧眼识珠的王夷甫也落入了石勒手中,他不再宣称石勒将乱天下,而是反过头来向石勒献媚,劝他早日称帝。

石勒对这个以清谈闻名的高官并不感冒,打心眼里烦这个人,就将其关到了一个石屋里。

半夜,石屋被人推倒,那个有着惊人远见的王夷甫,从此便无声无息地从世间消失了。

再延伸一下,在王夷甫慧眼识石勒之前,他也曾被人慧眼识珠,这个人就是三国后期的名将羊祜。

年轻时的王夷甫非常健谈,寻常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因此很多人都高看他一眼,认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名将羊祜却摇了摇头:将来误天下的,必是此人!后来的事不幸被羊祜言重,靠侃侃而谈登上高位的王夷甫成天以清谈为荣,于国无益,最终导致了西晋的亡国。

当然西晋亡国原因有很多,不能把责任都推到他一个人的身上,但他身为宰相,成天不干正事儿,误国也不浅。

回过头再来说张九龄这次的慧眼识珠,他跟王夷甫、羊祜一样,都有着精准的预言,并因此而被后世推崇不已。

这时要说说面相的问题了:一个人的面相里真的包含着未来的命运吗?为什么古往今来,神乎其神的相面段子史不绝书?在我看来,相面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一个人的综合判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