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通化门前,红极一时的宗楚客和弟弟宗晋卿被斩首示众,结束了自己向“更高、更快、更强”奋斗的脚步。
看来人太出名了有时也不是一件好事。
宗楚客之后,倒霉的是司农卿赵履温,在鼓动韦皇后改朝换代的名单中,有他的名字。
说起这个赵履温,这是小人中的小人,极品中的极品。
原本他跟五王之一的桓彦范有亲戚关系,他是桓彦范的大舅哥。由于这层姻亲关系,桓彦范在短暂得势期间拉了他一把,声称他曾经参与过诛杀二张的行动,把他列入功臣名单。因为这次并不存在的功劳,赵履温由易州刺史升任司农少卿。
为了感谢桓彦范,赵履温给桓彦范送了两个婢女以示感谢,然而好景不长,桓彦范落难了,从宰相的高位上摔了下来。这时赵履温又来了,向桓彦范提了一个要求:把我送给你那两婢女还给我吧!
就这样,送出去的婢女,又被赵履温要了回来。
桓彦范倒台之后,赵履温投靠了安乐公主,安乐公主的宅邸、定昆池都由赵履温经手。为了打造宅邸和定昆池,赵履温几乎掏空了国库。为了表示对安乐公主的效忠,身为三品高官的他把自己的紫袍掖到腰间,然后抻着脖子给安乐公主拉牛车,明白人知道这是三品高官帮忙拉车,不明白的还以为安乐公主家的紫牛成精了,学会直立行走了呢。
现在安乐公主倒了,赵履温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同当年桓彦范倒台时一样,他紧急行动了起来,抓紧一切时间补救。
听说相王李旦和皇帝李重茂登临安福门,赵履温一溜小跑跑到安福门下,随即三拜九叩,高喊万岁。然而万岁还没喊完,赵履温就再也没法喊了…相王李旦命令万骑卫士砍下了他的人头,他只能到另外一个地方接着喊了。
这时平常受赵履温奴役驱使从事劳动的百姓围了上来,他们恨透了这个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家伙,连吃了他的心都有了。
心动不如行动。
不一会儿,行动起来的老百姓就把赵履温的肉割光了,他们真的把他吃掉了。
与赵履温相比,另外两个韦后余党的表现更让人不齿。
秘书监李邕原本娶韦皇后的妹妹崇国夫人为妻,御史大夫窦怀贞娶韦皇后的乳娘为妻,曾经他们无比陶醉于自己的政治婚姻之中,现在则到了跟这段婚姻一刀两断的时候。
李邕和窦怀贞不约而同地向自己的妻子举起了刀,然后把妻子的首级送给了李隆基战国时白起杀妻求将,现在这两个人杀妻解套。
高尚的人各有各的高尚,无耻的人却一脉相承。
相比于这些人的无耻,尚书左仆射韦巨源的表现倒是很有风范。
韦巨源也是韦后余党,听到事变,他没有跑,反而主动走了出来,他还想尽自己的职责收拾残局。他对家里人说:“我位列大臣,怎么能听到政府有难不去救援呢?”
说完,韦巨源从容走出了家门,前往政府所在地,可惜走到半路,就被兵变的士兵杀害,享年七十九岁。
尽管他是韦后余党,但他忠于自己的职守,而每一个忠于自己职守的人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无论他是我们的同伴,还是对手。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击毙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在张灵甫死后,陈毅元帅为他操办了葬礼,陈毅元帅说:“我们应该尊重他做为军人的人格。”
在韦巨源之后,韦后的余党一一遭到了清算:精通医药的马秦客、烧得好菜的杨均、国子祭酒叶静能、与宗楚客合称“宗、纪”的纪处讷,这些曾经最红的人,全部追随韦皇后而去。
至于之前红极一时的武家和韦家,全部遭遇灭顶之灾:武姓家属几乎全部被诛或流放,而韦姓更惨,在无间道崔日用的带领下,韦姓所居住的韦曲(韦家庄)连怀抱的婴儿都没有躲过这场劫难。值得一提的是,与韦曲相邻的杜曲也跟着遭殃,因为有一部分韦氏子弟住进了杜曲,结果他们的邻居也被当成了姓韦的,遭遇横祸。
兵变,本身并无正义可言,在兵变之下,姓韦还是姓杜,有时就分得不是那么清楚了。
第一百零九章 皇位更迭
经过一天的整肃,长安城终于平静了下来,这时皇帝李重茂遵从李旦的意思下诏:“逆贼首领已经伏诛,自此余党一概不问”,这纸诏书算是为兵变划上了句号。
兵变虽然结束,然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处理。
六月二十二日,正在太极殿镇守的刘幽求接待了一些宦官和宫女,他们是来替李重茂的生母说情的。他们求刘幽求帮忙,让皇帝李重茂册立生母为皇太后。这个请求被刘幽求断然拒绝,刘幽求说道:“国有大难,人情不安,先帝还没有安葬,怎么能急于册封太后呢。”
话音刚落,李隆基再一次制止了刘幽求:“这些话不要轻易说出口!”
刘幽求一看李隆基的眼神,马上意识到自己又说错话了,本来说好要拥立相王李旦,一旦拥立相王李旦还有李重茂什么事啊,还有太后什么事啊,因此刚才自己说的话有毛病,有大毛病。
刘幽求在心里暗骂自己一声,以后还是少说话吧。
六月二十三日,兵变后的第三天,此时的局势已经与兵变之前有着天壤之别,李隆基父子以及太平公主将兵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在彻底执掌兵权之前,相王李旦先是辞让了一件东西:皇位。
皇位是太平公主带来的,她说,奉皇帝李重茂之命,将皇位禅让给相王李旦。闻听此言,李旦奋力摆了摆手,坚决辞让,太平公主一看哥哥辞让地如此坚决,也不再勉强,还是先把兵权抓到手再说吧。
随后,兵权在李隆基父子和太平公主的主持下进行了分割:
平王李隆基出任宫廷总管兼任宰相;
宋王李成器出任左卫大将军;
衡阳王李成义出任右卫大将军;
巴陵王李隆范出任左羽林大将军;
彭城王李隆业出任右羽林大将军;
光禄少卿李微出任摄理右金吾卫大将军;
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出任右千牛卫大将军。
至此,禁军中的兵权全部被李隆基父子和太平公主分割,李重茂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杆皇帝,以前他的背后还有韦皇后,现在他的背后还有谁呢?
看到这个布局,很多人已经心知肚明,参与了兵变的刘幽求比别人更明白,他意识到,是时候把相王李旦推上皇帝的宝座了。
刘幽求随即找到了宋王李成器和平王李隆基说:“相王以前就曾经当过皇帝,众望所归,现在人心未安,家国事重,相王怎么还能拘泥于小节,不早点登基以安天下之心呢?”
李隆基回应道:“相王生性淡定,本来是皇帝还要让出去,况且现在的皇帝是他兄长的儿子,他怎会取而代之?”
刘幽求依然没有放弃:“人心不可违背,就算相王想独善其身,那么江山社稷怎么办?”
李隆基和李成器相互看了一眼,他们知道应该敦促父亲登基称帝了。
经过李隆基和李成器的劝说,李旦答应了,他也要跟兄长李显一样,第二次登基称帝。
时间进入六月二十四日,一起已经准备就绪。
太极殿上,皇帝李重茂在东厢,面对着西方,李旦则站在兄长李显的灵柩之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等人则在一旁站立。
这时太平公主先开口了,她朗声说道:“皇帝想把皇位让给叔叔,可不可以啊?”
话音刚落,刘幽求站了出来,跪下说道:“国家多难,皇帝仁孝,效仿圣人尧舜,把皇位让给叔父是出于一片诚心,相王登基之后,对侄子的关爱也必定会非常深厚。”
太平公主赞许地点了点头,再看众人也没有反对意见,于是便把李重茂让位的诏书交给了李旦。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演戏,李隆基是演员,李旦是演员,太平公主是演员,刘幽求更是演员,他们都在演戏给李重茂这个小孩子看。
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样也没有免费的戏,既然李重茂看了这场戏,他就必须为这场戏买单,买单的代价就是他的皇位。
戏演完了,每个人都应该回到自己生活中的角色,这时李重茂偏偏还没有回过味来,他还坐在金銮宝座上。姑姑太平公主走了上来,对他说道:“天下已经归心相王,这个位置不是你这个小孩子坐的。”
没等李重茂反应,太平公主揪着李重茂的衣领把他揪了下来,到这个时候,李重茂的皇帝生涯宣告结束,如果从韦皇后改元算起,他当了二十天皇帝,如果从他登基算起,他的皇帝生涯不过十七天。
从始至终,他最无辜,十七天前,他被当成木偶放上了皇帝的宝座,十七天后,他被当成木头从皇帝的宝座被搬了下来,十七天对他而言如同做了一场梦,而他却需要为这十七天用自己的一生买单。
在“被禅让”之后,李重茂就过上了被拘禁的生活,即便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四年后,李重茂出任房州刺史,不久就将自己短暂的人生定格在了那里。
李重茂后来的人生被定格,而李旦的皇帝人生才刚刚开始,这个前半生两让皇位的皇帝,终于当上了真正的皇帝。
在他的前半生中,他先是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当然不让也不行,后来在当皇嗣的过程中,他又主动让出了皇嗣的位置,等于让出了未来的皇位,当然不让可能也不行。
生活注定要跟李旦开一个玩笑,明明已经安排了他当皇帝,然而却又让他的皇帝生涯一波三折,前半生两让皇位已经够传奇,不过这样的传奇还不够,传奇一般要数到三的。
不过,我们还是先来隆重记录下李旦的第二次登基称帝吧。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李旦登基称帝,成为与兄长李显一样的两次登基称帝的皇帝。
第一百一十章 册立太子
李旦登基称帝时,已经四十八岁了,如果说别的皇帝登基之后可以不急于立太子,那么李旦这个年纪则必须要立太子了。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短,古语说,人生古来七十稀,具体到李唐王朝的前几位皇帝,平均寿命更是不长。
开国皇帝李渊活了六十九岁,太宗李世民活了五十一岁,高宗李治活了五十五岁,中宗李显活了五十四岁,他们的寿命都不算长,尤其是后三位皇帝,李治的五十五岁已经算高龄了。
寿命这种事情,在一个家族中经常会在无形之中做比较,有些家族甚至会有一个年龄坎,很少有人闯过那道坎,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身体原因,二是心理暗示。
现在李旦也在无形中意识到自己的寿命问题,因而册立太子显得尤为关键。
问题随之而来,册立谁呢?
如果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嫡长子宋王李成器是天然人选,然而李旦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皇位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而是三子李隆基冒着天大的干系换来的,不立他为太子合适吗?
就在李旦左右为难之际,宋王李成器先表态了,他辞让道:“国家安定,则遵照嫡长子优先的原则,国家危难,则要先考虑立有功勋的皇子,此次如果处置不当,必定会失去天下人心,臣不敢居于平王李隆基之上。”
别人对于皇位抢都来不及,李成器却坚决辞让,而且一连几天,痛苦流涕,辞让的态度非常决绝。
看到李成器如此决绝,朝中的诸多高官也认为应该立李隆基为太子,毕竟他在兵变中的功劳最大,太子非他莫属。
这时